从古典到东亚洲圈的轻小说、
从资讯社会学到结构主义,
横贯其中的新世代文化理论!
神话,具有传导人们共识、价值等等的意义,
是个人学习、理解、融入社会的指引。
神话,更是「文化的资讯处理模式」,
本书透过线上社群、网路再创造等次文化,
更针对西尾维新、村上春树、九把刀、冷硬派推理小说、
雷蒙.钱德勒、路易斯.凯洛等……文艺分析,
建构出资讯时代的新文化理论。
网路风行之后,当我们企图在文化理论上追求改革创新,究竟应该要怎么做呢?
神话,是「文化的资讯处理模式」。
神话,是借由交流沟通来提供「可理解性」、「意义」、「真实性」的体系。
神话,是一种蕴藏了转换、变形、压缩与替换等操作手法的体系。
资讯时代,网路上的各种工具在人与人之间,
创造出了新的「时间」基础,也改变了文艺创作的结构,
本书希望以次文化及网路文化为讨论题材,间或佐以部分英文圈的古典文学,
彰显出存在于社会中的「神话」机能。
作者简介
福(山鸟)亮大 Fukushima Ryouta
文艺评论家、文学研究者,专攻中国近代文学。
一九八一年生于京都。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候选人。
京都大学、京都造形艺术大学等讲师。
并为《思想地图》、《Eureka》等撰稿。
译者简介
苏文淑
雪城大学建筑研究所毕,现居京都,专职翻译。
译有《架构的生态系》、《植物图鑑》、《漫谈设计:日本11位创意人访谈录》、《源氏物语乐读本》等。
前言
处理资讯的方程式 / 临场性 / 为何要提文化论? / 「转变作品的神话」跟「转变场域的神话」
第一章 后现代的公私
I 今日的超现实
现实的浓缩 / 超现实神话 / 神话作为一种联立方程式 / 慈善原理 / 人类定位 / 神话的情感处理
II 分茎化的次文化
分茎化资料库 / 网路社会的弱点 / NICONICO动画的神话性 / 共识的孕生 / 偶然与必然
III 后现代的公私
西尾维新的语言行为 / 私化的嘲讽 / 神话私用 / 后现代的公私 / 记述类型
第二章 神话的神话
两种社会学 / 神话的公领域使用
I 连结与想像力
动漫做为连结的艺术 / 丰富性与稀有性 / 动漫的经济性
II 服丧重生的作业
富野由悠季织纺的神话 / 神话之疗癒 / 服丧重生的作业 / 复制技术时代的挑动 / 分散处理
III 时间操作
前史式想像力 / 神话制造者J.J.亚伯拉罕 / 科技阿宅的类纪录片 / 「想像的共同体」之革新
IV 节奏冲突
无尽的八月 / 观察对象的转移 / 自律与依附 / 朝向写实表现
第三章 关于象征性事物
极致的中流国家
I 情感资本、自我组织化、结构主义
全盛的生命权力 / 情感资本的崛起 / 网路动向 / 再论结构主义 / 再论创作者的定义
II 类宗教
象征理论 / 类宗教之必要 / 《远野物语》的神话意义 / 强调被动性
第四章 网路时代的文学──村上春树前后
I 沟通基准
沟通的再规范 / 从共同主观到沟通 / 折射效果 / 「角色掉包」的故事
II 轻小说与手机小说
通俗小说的新种类 / 服从与创造的双重性 / 中文圈的轻小说 / 词库差异 / 台湾的网路小说 / 手机小说的文体特征 / 触媒的写实主义 / 意义中的意义
III 村上春树
何谓文学 / 纯文学神话 / 村上春树的「世界」 / 站在市场后半步之遥 / 世界的尺度 / 超越生命 / 认知世界的模式
IV 冷硬派推理小说的主体性
冷硬派幻境 / 雷蒙.钱德勒笔下的动物 / 福尔摩斯型侦探与马罗型侦探 / 阳性存在与阴性存在 / 累积模式的文化史
第五章 当游戏开始思考──美学存在
「什么都有可能」(anything goes) / 生态系中之拟态 / 松散、空泛
I 电玩游戏与机巧
电玩以达成统整性为目标 / 半格型结构 / 后设层面之客体化 / 网路消费 / 无意义的故事 / 关于机巧手法 / 游戏的时间性 / 隐蔽原始的声音 / 新创文字
II 路易斯.凯洛的文学
密教式的语言 / 以无意义来回避「当下此刻」 / 观念性游戏的机巧 / 与世界的关系性 / 文明的临床医师
后跋
复兴近代原理 / 立足于动物性上的私领域 / 四个象限 / 创造更多神话!
註释
关键字解释
后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哲学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下,一个抽象的图形仿佛是思绪的涌动,又像是网络节点交错的意象。我当时就被它吸引住了,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网络社会的书,更是一场关于思想的探索。拿到书后,翻开的第一感觉是文字的密度很高,但又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作者的语言非常有力量,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现代社会中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读着读着,我总会时不时停下来,回想自己在使用互联网的经历,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感受,在这本书里被具象化、被剖析。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沉浸其中的网络世界,其实是一片从未被如此深入剖析过的文化土壤,而我们每个人,都在这片土壤上生长、思考,甚至是变形。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连接”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物理上的接触,而是信息、情感、观念的复杂交织,这种交织正在重塑我们的认知边界和价值体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身份认同”部分时,那种既疏离又亲切的笔调,仿佛在看着另一个自己,又好像在照镜子,看到了无数个“我”。
评分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对互联网的看法。以前,我可能只是把它看作一个工具,一个获取信息、娱乐消遣的平台。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一种新的“语境”。作者用一种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方式,将网络世界中的种种现象,比如“人人都是创作者”的幻觉,比如信息的即时性如何扭曲了我们的时间观念,比如虚拟社交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真实情感,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社群”形成和“意见领袖”崛起时,那种冷静而又精准的观察。他没有简单地赞美或者批判,而是试图去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和心理机制。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网络时代的生活状态,也促使我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新的文化环境中,保持清醒和独立,不被潮流裹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仿佛刮过一阵“思想旋风”。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古典的厚重感,却又在描绘当下最前沿的网络现象时,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他将那些看似松散的网络事件、社交趋势,如同艺术家般编织进一张宏大的文化图景之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符号”和“意义”生产的论述所打动。在网络世界里,一个表情包、一个梗、一句流行语,都可能迅速地被赋予和解读出多层含义,这种意义的生成速度和传播范围,是前所未有的。作者通过精妙的笔触,揭示了这种意义生产背后所折射出的集体潜意识和文化变迁。它不仅仅是关于网络,更是关于“人”本身,关于我们在数字时代如何定义自我、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立足点。这本书让我对那些我们每天都在参与的网络互动,有了更深刻的反思,也让我对未来社会文化的走向,多了一份审慎的思考。
评分初读这本书,最深的感受是那种“被理解”的惊喜。我一直觉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模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很少有书籍能够如此到位地描绘这种变迁。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网上行为,比如信息碎片化、注意力稀释、社群的涌现与瓦解,都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涵。它不像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诊断书,它指出了我们身处其中的时代的病症,也可能暗示了治愈的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算法”的论述,它不再只是冰冷的程序代码,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决策、塑造我们偏好的无形之手。这种对技术背后文化逻辑的揭示,让人在惊叹之余,也感到一丝警觉。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被算法推荐、被信息茧房包围的今天,我们还能保有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真实、对意义的渴望,并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我们与数字世界的复杂关系。
评分我被这本书所构建的“神话”视角深深吸引。作者巧妙地将网络世界比作一个新的神话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信息就是神谕,算法是天命,而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种比喻非常新颖,也让我对许多习以为常的网络现象有了全新的解读。比如,那些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又迅速消失的“网红”,在作者笔下,仿佛是现代社会版的“流星人物”,他们的崛起与陨落,都折射出这个时代特有的文化价值观。我又想到书中关于“连接”与“孤立”并存的论述,那种在海量信息和人群中感到的普遍性孤独,这本书给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解释。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既是前所未有的连接时代,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疏离时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网络,更是关于我们在数字时代如何理解“存在”和“意义”的深刻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