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的损友︰有关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贴身的损友︰有关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shis Nandy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选译了南地最广为人知、被译成多国文字的着作中的四篇重要文章,它们具体地呈现了南地的主要方法与论说:

  (1)自另翼心理分析与本土心理学的视野解析殖民∕被殖民两造互为「贴身损友」的政治心理学。

  (2)爬梳与辩证殖民者∕被殖民者生命史中的种种内外挫伤及疗癒可能。

  (3)解构所谓东方∕西方冲撞的毁人自毁拮抗中,所隐含的性∕别政治与名份争夺。

  (4)突显自抑、自爱、自我否定与自我雄迈化所造成的种种在地悲喜剧,也揭发了它们的共谋结构。

  (5)昭示有关二次殖民与自我殖民的觉悟;指出这些论证与诘论乃印度次大陆四百多年对抗殖民经验和反思的成果,解放及寻求也是痛苦历程之结晶。

  南地不但从重要人物的心灵传记进行政治心理学与文化研究的解构与重构,更据以提出了多重自身的旨向与洞见,这个理述不但是反思祛殖、二次殖民 与自我殖民的一槌定音之作;更是针对在西方理论宰制及东方主义内卷下苦无出路的后殖民思想界,发出的振聋发聩唿声。有志于心理学、心理分析、心理谘商、人 类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性别研究、后殖民研究及从事文艺创作、抗争实务者不可不读。

作者简介

阿席斯.南地

  1937年出生于一个说班加里语(Bengali)的基督教信仰家庭,早岁曾受严格的本土心理分析训练,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代重要公共知识分子与民间就公共事务发言的指标性人物;他与南亚及第三世界诸国的进步人士有紧密的交往与协作关系,是在欧、非、亚、澳、拉五大洲皆有重大影响及声望的国际人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译者的话

[ 1980 ]
印度文化中女人与女人性的对峙──文化与政治心理学的论说
最终的邂逅──谋刺甘地的政势

[ 1983 ]《贴身的损友》
前言
殖民主义的心理学──不列颠印度中的性别、年龄和意识型态
从殖民中解放的心智──印度和西方的破殖民看法

[ 1995 ]
野蛮人的佛洛伊德──殖民时期印度的第一个非西方心理分析家及种种隐祕自身的政势

[ 附录 ]
关键译辞讨论

图书序言

翻译阿席斯‧南地的因与缘──《贴身的损友》书序 文:丘延亮

1994 年 5 月 26 日 ,香港大学英文系请了南地 (Ashis Nandy) 来讲「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局」 (Dilemmas of Multiculturalism) ;在一个不到 10 人的研究室中,我是唯一的「外人」,恐怕也是请他来的印籍女教授外,唯一读了些南地着作的人。南地发言后的讨论遂几乎成了我们三人的对话。

国族的性别

会后,南地邀我喝咖啡;在当时还能吸烟的咖啡厅中,他气定神闲地点燃了烟斗,不急不缓地继续着国族主义「王天下」( Pax Nation-statism )的种种观察与议论。

突然,他丢出了一个问题:「九七快到了,香港得回归的那个国家( country )在中文里是甚么性别( gender )?」
我吓了一跳;国族的性别?!赶忙打了一个问讯。
他解释道:「过去在德国叫父国( fatherland ),其他地方叫母国( motherland ),像印度等地方,中国人对它是怎么叫的呢?」
我顿时傻掉了,接不上话来,他继续抽他的烟斗。

良久,我鼓起了勇气,回应这个「考试」: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已逝的父辈之国:祖国( land of the deaseased fathers – ancestor’s land )。」他听了后,缓缓的吐了一口烟,哈哈大笑,点着头。
从此,我们成了朋友,也成了彼此的 co-conspirator (共「谋」者、他题赠书予我时的称唿)。

不知是惺惺相惜还是彼此陷害。 1995 年起南地多次邀我访问印度,和他在「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Developing Societies , CSDS )和「人民对话团」《 Lokayan 》期刊的同事们相交共处,也和柯达黎 (Rajni Kothari) 等仰之弥高的师长请益。我们从泰戈尔、达赖一直谈到 旧俄的民粹派 ( 纳荷德尼基 Narodnikii) 人物,又回到非马克思社会主义运动左派的洛亥尔 (Rammanohar Lohia ,着有《马克斯、甘地与社会主义》一书 ) ,以及各时代的甘地从者 —— 那 些日子都是我有生增长见识、美好时光的珍贵记忆。他的多次到香港和台湾参加国际会议更给了我一种共同生活、认知实践的启迪。

记得在印度 CSDS 访问的一个午后,南地邀我到新德里美国文化中心听演讲。当时他脚伤未癒,却坚持在听完演讲后,撑着柺杖和我走到不远的历史遗址凭弔;在彩霞的余光中,我忘情的在颓败的古堡间游盪。突然,我发现孑然一身,南地在我穿梭于廊间、门限之际,已不见踪影。我慌忙的从古堡窜出,到处寻找他;我突见他打着石膏的那只脚,从他穿的白色裤管中平伸在灌木丛后的草地上。我一身冷汗、飞奔前去,真怕不晓得发生了甚么事;奔到树丛后,我见他缓缓坐起;眼神似乎怪我打搅了他的午觉:我无法解释我的失态,只好若无其事的坐到他身边,心神未定地听他继续讲古堡的故事。

另一种人类学的可能性

回到文化中心晚餐,我提到我读他文字的经验;因按捺不住,我便问他说:「你曾经写诗吗?我觉得你的写作是很有诗的意味 …… 」他勐吐了一口烟,冷冷的瞪着我,没有吐一个字,明明说的是「不然你以为我是在干甚么!?」这个臭脸就是他的同理?!

另外一个类似的「同理」是发生在桃园机场的;因为我听说他日前在光华商场混了大半天;也听说他是个电脑迷;我问他:「你弄到了想要的软体吗?有中意喜欢的游戏光碟么?」他看了一眼我,转过头,好像听不懂我讲甚么,或者压根儿没听到我问的是甚么。全世界都知道他打电玩成迷,他从来没有承认或否认过!

访印两週后,他坚持送我搭 Doo-doo (电动三轮车)去赶车到机场;在路边他竟和一列靠着墙边的三轮车手大聊了起来,像是弟兄或老友;久久,他们才把我这个「外国人」赶上一辆 Doo-doo ;南地对我摇摇手表示再见,然后继续聊他的。

一年后,他却在一个月内把我上 5 百页的英文书稿一口气看完,写了 3 大页的介绍;(重要的几句话,被出版社印在封底,作了推荐我书的「墨迹」 (Blur ) );不久,他又自作主张地把我邀去 Multiversity 的另翼教育论坛上讲另一种人类学的可能性。

2001 年,我的自身出了问题;为求脱困得借助「工作治疗」来对付自己;我开始翻译南地的〈印度文化中女人与女人性的对峙〉;从南地那儿几乎是返祖地(或隔代遗传地)回神到重温一个爱上层楼,少年的我。当时我写下了这些话:

「在五○年代的台湾,荒芜渐去悽丽尽失的灰沉下,我曾微醺于宋词古画的清远,复沉迷在克罗齐的直觉感知与厨川白村的苦闷象征中。也曾思习禅或自酖于佛洛依得的梦释与禁忌之间。飘然于泰戈尔的爱贻与颂歌之上。」

稍长,由于多次伴随友人出入精神病院,亲尝身存实亡的丧友失朋之痛。遂在防御本能制约下,为自己建立了防御的厚墙,几十年来都在自我放逐的心境下将寄〈印度文化中女人与女人性的对峙〉一文译毕,我感到意犹未竟,于是又着手译了〈野蛮人的弗洛伊德〉:从南地的文本中,我再次自剖,写道:

「有缘与知己重温心理分析与日常生活之种种,在不放弃沟通可能的争持下、顽固与坚持的拮抗中、我深深地体识到了分析/被分析、被分析/分析两造间授受互通、相濡以沫的特质。也见到了面对自己孤然一身的 ego ,产造孤寂不免是填塞心阙的辛涩的酖汁。」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