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为何推崇日本的生活文化,并深爱东瀛女子?
徐志摩如何妙笔生花地在日本「再现康桥」?
巴金如何利用他对日本社会状况的错误想像,写成小说《神》?
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中国出现过两次关注研究日本的高潮,第一次在清末民初,第二次在二十世纪末,由于历史条件与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学人观察解读日本呈现出微妙的差异。前者对日本的研究不乏独到深邃的见解,然而受制于救亡图强的神圣使命,有时反而遮蔽了日本的庐山真面貌;后者缺乏深厚的学养和学贯中西的知识结构,但凭借“全球化”时代发达的资讯,对日本的认识更加客观理性。两代“知日派”的真知灼见如能得到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看不透”的日本或许终有一天会被看透。
本书所选的十六位中国文化精英,都是日本生活的亲历者。惟其是亲历者,他们对日本生活的解读才格外地耐人寻味,不管这种解读是正是偏,是对是错,是真是幻,都给后人提供了前辈中国人看日本的真实图景。更可贵的是,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淬练出精华之感悟,分析其利弊得失,这对于欲深入了解日本的读者而言,有极大的裨益。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着名作家大江健三郎亦对本书深感兴趣,与作者进行过深入探讨,书中所谓“看不透的日本”与大江所阐发的“暧昧的日本”,可谓异曲同工,却有不同的语境,可以互证。
李兆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着名的日本文化研究专家、艺术评论家。曾长期游学日本,观察日本的视角独特,新意迭出,发人所未发,笔触直指日本人文化心理的底层。除了本书外,还着有《暧昧的日本人》、《东瀛过客》等。
繁体版序言
前言:中国人缘何看不透日本
日本的发现
附:《日本国志》(节选)(一八八七) 黄遵宪
可畏的日本
附:《绝命书》(一九○五) 陈天华
「大中华」与「小日本」
附:《留东外史》(节选)(一九一六) 平江不肖生
「留日反日」的真相
附:《银踯躅》(一九二三) 张资平
沉重的失态
附:《东京》(一九二三) 成仿吾
昙花一现的东方「康桥」
附:《沙扬娜拉十八首》(节选)(一九二四) 徐志摩
《富士》(一九二四) 徐志摩
「人情美」的陷阱
附:《日本与中国》(一九二五) 周作人
《日本管窥之四》(节选)(一九三七) 周作人
忘恩负义的日本人
附:《行路难》(节选)(一九二五) 郭沫若
认识中国的一面镜子
附:《藤野先生》(一九二六) 鲁迅
中国首席「知日家」
附:《日本论》(节选)(一九二八) 戴季陶
第三只眼看日本
附:《异国》(节选)(一九三一) 凌叔华
《千代子》(节选)(一九三一) 凌叔华
令人深思的误读
附:《神-一个人写给朋友的信》(节选)(一九三四) 巴金
天堂与地狱
附:《日本的文化生活》(一九三六) 郁达夫
《雪夜》(一九三六) 郁达夫
东亚之缘
附:《记东京某音乐研究会中所见》(一九三六) 丰子恺
暧昧的日本
附:《去看日本的红叶》(节选)(一九三六) 方令孺
《游日杂记》(一九三七) 方令孺
黑夜中的桥樑
附:《为了中日友好》(一九五一) 陶晶孙
读完《看不透的日本:中国文化精英眼中的日本》,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对日本的理解,真的可以用“一叶障目”来形容。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更复杂的日本的大门。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日本的了解已经不少了,看过不少日剧,也了解过一些日本的历史和动漫,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这些都只是浮于表面的观察。书中的中国文化精英们,他们不仅仅是看到了日本的经济发达,或者文化的流行,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日本社会结构中的一些隐性逻辑,比如其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如何形成的,这种精神对日本人的个体意识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还有日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是如何巧妙地平衡的,他们如何在保留古老习俗的同时,又拥抱最前沿的科技和思潮。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日本审美意识的探讨,比如“侘寂”美学,或者说那种对细微之处的极致追求,这些都通过精英们的细腻笔触,变得更加鲜活和容易理解。这本书不是一次性的阅读体验,它更像是一个引子,激发了我对日本文化进行更深入、更系统性思考的欲望,让我开始怀疑和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固有观念,这本身就是一本优秀书籍所能带来的最大价值。
评分不得不说,《看不透的日本:中国文化精英眼中的日本》这本书,的确提供了一种非常不同寻常的“看”日本的方式。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关于日本的书籍,要么过于简略,要么就停留在一些表面的文化现象,比如寿司、和服、动漫这些大家熟知的东西。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中国文化精英们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充满智慧的观察和见解,汇集到了一起。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日本,而是通过对比、分析,甚至带着一些批判性的眼光,去剖析日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有几位学者和评论家,他们从历史的宏大叙事角度,去解读日本的崛起和转型,以及这些背后所蕴含的民族基因和文化基因。还有一些艺术家和作家,他们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去品味日本的精致与细腻,以及这种审美是如何渗透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和一群非常有思想的人对话,他们的观点碰撞在一起,有时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但正是这种多元化的视角,才让“看不透的日本”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理解一个国家,需要的是多维度的审视,而不是单一的标签化。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看不透的日本:中国文化精英眼中的日本》真的太吸引人了,我一直对日本文化充满好奇,特别是想了解那些在中国文化圈里很有影响力的人们,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邻国的。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很多我之前从未曾想过或者注意到的方面。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旅游指南,也不是泛泛而谈的文化介绍,而是深入到了中国文化精英的内心世界,去挖掘他们对日本民族性格、社会制度、艺术审美、历史观甚至是一些细微生活习惯的观察与思考。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端的文化沙龙,听着不同领域的大家们,用他们独特的语言和深度,解析着日本的方方面面。有的时候,他们的观点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日本的很多现象背后是这样运作的;有的时候,他们的困惑和挣扎也让我感同身受,毕竟,一个文化输出如此强大的国家,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难以直接理解或接受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日本,更是通过审视日本,来反观我们自身文化的一些特质,这种“他山之石”的启发意义,是我在这本书中最看重的一点。书中的案例和分析都非常具体,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长期的接触、研究和思考,让我觉得这些评价都非常有分量。
评分《看不透的日本:中国文化精英眼中的日本》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本来以为它可能会是一本相对严肃、偏学术的书籍,但实际上,它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而且充满了洞察力。书中的精英们,他们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分享了他们对日本社会、文化、经济等各个层面的观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日本人“匠人精神”的讨论,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一些传统手工艺人的故事,或者一些企业在细节上的极致追求,来展现这种精神是如何内化到日本人的血液里的。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日本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或者某些社会群体在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困境。这种客观和全面的评价,让我对日本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正面或负面,而是更加立体和真实。而且,书中那些来自不同领域精英的观点,就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看到了许多之前从未涉足过的思考领域,比如一些精英对日本政治制度的分析,或者对日本教育体系的解读,这些都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听听那些对这个国家有着深刻理解和独特视角的人怎么说。《看不透的日本:中国文化精英眼中的日本》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需求。它不像一般的书籍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文化精英们对日本的“眼”与“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日本民族性格中一些复杂矛盾点的剖析,比如他们既可以非常内敛、遵守规则,又能在某些时刻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书中的一些例子,比如日本在经历重大灾难时的表现,或者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都通过精英们的解读,让我对这些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日本经济模式的分析,以及这种模式对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也让我大开眼界。我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日本文化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这本书并不是在给日本“贴标签”,而是在试图“解构”它,让我们看到它复杂多样的真实面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日本的认识,从“看”变成了“懂”,从“了解”变成了“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