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四川:四川之创始、创伤与再创

创四川:四川之创始、创伤与再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四川历史
  • 地方史
  • 文化研究
  • 社会变迁
  • 创伤记忆
  • 灾难与重建
  • 民国史
  • 当代中国
  • 西南地区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四川被称为「中国的缩影」。在这本讲述四川人、四川魂的书里,我们将看到古蜀国的灵动、老四川的博大、新四川的坚韧与包容,以及四川与中国息息相关的命运。

  创四川
  在中原人的眼中,蜀人面目诡异。历史书中记载古蜀人蚕丛氏和他的人民是「纵目」。几位国君的名字也颇为奇怪:「蚕丛」「鱼凫」「杜宇」「鳖灵」。

  诗酒四川
  随着古蜀人的迁徙与合流,古四川渐行渐远。而由秦汉南来的中原文化与古蜀文明的碰撞,逐渐孕育出一个千年繁盛的四川——一个属于李杜与苏轼、壮丽奇瑰的诗酒四川。

  新四川
  元末和明末的两次战乱让天府之国两度变为荒野,而明初与清初的两次大移民,又让这个富饶盆地绝地重生。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则更具决定性意义,奠基、固化了现代四川的面貌。

  四川与中国
  四川常被看做是中国的后花园,平日与世无争,但每当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四川总能一次次站出来,充当着保卫家国、接续火种、绝地反击的根据地。

  四川魂
  在今日之四川,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必定要有这样一种认识——必定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态度,必须抱着「有了四川,有了四川人,中国终究要强盛起来」的决心。

本书特色

  本系列共有五本,属于为知识份子打造的历史批判短文,不仅仅是记录历史,同时提供多元化观点认识世界。

  本书深入且全面地探讨了四川的起源、历史演变,以及现代四川各层面的源流,包括人民、语言、菜餚等等。更重要的是,四川的命运与中国环环相扣,在中原板荡不安时,四川往往充当避难所,或以其人力物力捍卫全中国,唐、宋如此,清代如此,抗战时期更是如此。清末若非四川保路风潮引鄂军入川,武昌革命或许不会成功,民国的建立恐怕要延后几年。因此,若要了解中国千百年来的脉动,就必须了解四川的演变史。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创四川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李白写了一首《蜀道难》,他只是为了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对蜀路做了浪漫主义的夸张。这艰难的蜀道,似乎隔绝了交流,平添了想像。因而在中原人的眼中,蜀人面目诡异。历史书中记载古蜀人蚕丛氏和他的人民是「纵目」。几位国君的名字也颇为奇怪:「蚕丛」「鱼凫」「杜宇」「鳖灵」。

古蜀国,故乡还是他乡?  文/萧易
南迁:古蜀人的背影  文/萧易
蜀道何曾难  文/萧易
秦代蜀地百年移民潮  文/萧易

诗酒四川

随着古蜀人的迁徙与合流,古四川渐行渐远。而由秦汉南来的中原文化与古蜀文明的碰撞,逐渐孕育出一个千年繁盛的四川——一个属于李杜与苏轼、壮丽奇瑰的诗酒四川。

万古李杜诗 文/庄秋水
千年酒四川 文/庄秋水.
苏轼出川:一个四川人和他改写的中国性格 文/刘永峰.

新四川

经历了由汉至宋的千年繁盛,元末和明末的两次战乱,让天府之国两度变成荒野,而明初与清初的两次大移民,又让这个富饶盆地绝地重生。对于今日四川来说,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则是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现代四川的面貌,由此得以奠基、固化。

明末清初:死亡与新生  文/宋石男
上四川去  文/杜兴
生根:直把他乡作故乡  文/黄艾禾
寻访明代移民后裔  文/黄艾禾
会馆:移民的精神家园  文/黄艾禾
四川菜,中国味  文/塔罗
谁是四川人?  文/陈世松寻根:乡关何处? 文/杜兴
一个人,一条船,一座城  文/何晓鹏
出川:一出夔门天地宽  文/白郎
移民之子与中国命运:近代四川杰出移民后裔群相  文/宋石男

四川与中国

四川常被看做是中国的后花园,平日与世无争,但每当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四川总能一次次站出来,充当着保卫家国、接续火种、绝地反击的根据地。从宋蒙对峙钓鱼城,到保路充当反清先锋,再到抗日铸就中华民族之魂,每一次,川人总能摆脱地方意识的狭隘,进而将整个的家国意识融入到四川精神的再造之中。

绝地图存:从成都到钓鱼城  文/唐眉江
保路:四川人的家与国  文/刘永峰
四川何以救中国  文/何晓鹏
血铸川军  文/吴志维
赖以「民生」救苍生  文/曹立新
天下盐,天下粮:危亡时刻的蜀与天下  文/李远江
发现李庄  文/岱峻

四川魂

同样为中国人,蜀人当然不能在共性之外。然而,地势与中原相隔,自称是别有天地的山国,沐浴着丰富的自然给予恩惠的人民,其气质一般是平静的。而在今日之四川,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必定要有这样一种认识——必定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态度,必须抱着「有了四川,有了四川人,中国终究要强盛起来」的决心。

四川精神的三层叠合 文/孙展 苏琦
四川精神的两面 文/莫之许
震不死的四川精神 文/宋石男

图书序言

代序

四川人,四川魂

  历史上,四川号称「天府」,地僻西南,物产丰饶。因此,它既被看做是安逸享乐之地,又被看做是狭隘、闭塞、自给自足的象征。艰难的蜀道以及重岩叠嶂的三崃,不仅仅是四川与外界的地理屏障,更是外人与川人的心理隔阂。

  殊不知,无论是蜀道还是三崃,从来就没有真正隔绝过川内川外的交流。每一次举国动盪,无不波及四川。秦灭巴蜀,移民万户;西晋之乱,世家大族举家南迁;宋初平定,陕甘移民蜂拥而至;加之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对于四川的影响,无异于再造山河。形形色色的人群,就这样翻越崇山峻岭,穿越急流险滩,在天府之地重新安顿、生根。也就是在这个动态的迁徙和聚合过程中,「四川人」在此孕育,在此生息,在此繁茂。

  与「四川人」相生相伴的,是四川精神的成长。与川人的成长历程一样,四川精神同样是一个叠层累积而成的过程,这其中既有以巴、蜀为代表的古四川的灵动,又有以李白、苏轼为代表的老四川的博大,更有以「湖广填四川」而来的移民造就的新四川的坚韧与包容……在这期间,每一次巨变,都是对四川之魂的重塑。正是在这一层层累积的过程中,四川精神更加丰满、更加葱茏。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后爆发出来的「四川精神」,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这种文化与精神的数千年的厚积薄发。四川人在群山环绕、千江奔流的巴蜀之地,既安享风雨滋养、自然造化带来的丰饶,也遍尝家国离乱、天地损毁的苦难。而这丰饶与苦难,毫无疑问,不仅仅关乎四川本身,更关乎中国。

  一九三四年,《北京大学四川同乡会会刊》在《发刊词》中说:「四川是中国的缩影。」诚哉是言!四川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动盪,每一次安宁,无不与中国之成长,中国之动盪,中国之安宁息息相关。中国与四川,这对母与子,不仅仅是滋养与反哺的关系,更是休戚与共的精神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四川精神的成长,也是中国自身精神成长的历程。

  在这本讲述四川人、四川魂的书里,我们将看到古蜀国的灵动,看到老四川的博大,看到新四川的坚韧与包容,看到四川与中国息息相关的命运。在时间的洪流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长长的系列。无数的蜀人生生灭灭又似乎同时存在,而死者犹生,他们只是不断变幻,不断再生。在这变幻与再生中,四川精神万古长存……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