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话俗谚语典》兼具阅读、欣赏、应用、研究,以及查询分类、修辞、押韵、来源的功能。
本语典分成上、下二册,共收录台湾俗语11648条、谚语4245条、格言440条、激骨话(即俏皮话)1699条,含方言差总共34671条,是海崃两岸台语俗谚收录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其注音为教育部颁布的台罗拼音,适合想考台语检定或认证的读者学习。此外,本语典的索引很翔实,包括:台罗拼音索引(首字音序页码检索)、汉字索引(汉字页码检索)、分类索引(俗谚分类编号检索),亦有台语俗谚分类索引光碟,下拉式的分类资料库,对学习台语的研究人士而言,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本书特色
一、《台湾话俗谚语典》收集俗语11648条、谚语4245条、格言440条、激骨话1699条,含方言差总共34671条。放眼海崃两岸三地,收集最完整、最翔实。每则俗谚依性质不同,在词条末一一标示{俗}、{谚}、{格}、{激}(即歇后语,也叫激骨话)。
二、按照台罗拼音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容易查阅。释义精简易懂,每条俗谚之下,加上注音、解说、相关的汉语俗谚、互相参照,分别以〔音〕、〔义〕、〔近〕、〔见〕辨识,一目了然。
三、每则俗谚逐条用「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的数字式标音,用「-」表示前面的音要变调,是唯一与教育部公告的拼音接轨,又能辨识本调、变调的台湾话俗谚工具书。
四、标音兼顾次方言「泉」、「漳」、「厦」的差别,在台罗标音的最后标上{泉}、{漳}、{厦},深具「语言学」学术研究价值。
五、书末附有汉字页码检索和分类编号检索。
六、本辞典的索引以EXCEL建立多元化索引,包括编号、分类、修辞、来源、押韵、页码,从下拉式选单中可迅速找到不同类别的俗谚、修辞、来源、押韵、页码,方便读者按照需要查询。
作者简介
萧藤村
经历:
嘉义女中教师退休
嘉义市社区大学讲师
全国语文竞赛闽南语演说、朗读评审
国立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兼任讲师
教育部台湾闽南语常用词典编辑委员
台湾歌仔册学会常务理事
着作:
《本土文化--嘉义篇》、《闽南语文学教材》、《嘉义县志.卷十.文学志》、《嘉义县方言志》。
推荐文
在中埔龙门村的山影藤荫中,行云散步的绵远楼主人藤村兄,不但有满园花芳、满屋慈祥、一溪树影、一身书香;他还有无数的同道,一肚子的学识,好像秋天水笔仔林间的红蟳一样,是价值高贵的台湾海产。
藤村兄关心台湾语言文化,他生活是台湾的,说话是台湾的,读书为台湾,写书为台湾。他所饲养的水鸭、所照顾的锦鲤、所种植的咖啡、所栽培的茶花、所组合的妻子囝儿、所培养的人间气氛,都是我非常欣赏的宝物。我欣赏他得到台湾人的理想,欣赏他又能拥有付出给台湾人的写作事业,就好像他园池内所孕育的红卵一样。
藤村兄的台湾事业,不只一项,但是那一天,坐在他家的大桌旁,澄清了我的印象、让我眼睛亮起来的,是那套《台湾话俗谚语典》,这是他当前捧出来奉献给全台湾、全世界的第一套台湾菜。读到他典雅的《俗谚语典》,好比是睡在价值百万的黄檀木香的床上,感觉到全身躯的沉郁,全心窗的花影。
在这套《台湾话俗谚语典》,藤村兄收集了俗语11648条、谚语4245条、格言440条、激骨话1699条,总共18032条。要是把不同腔调的俗谚算进去,可以说有34671条。每条都有注音,有释义;注音中又注意到变调,纸本外还又附带有光碟内的资料。--这可以说是台湾谚语破天荒的第一套最齐全的谚语资料,非常值得全世界的爱书人、图书馆来收藏;当然也是我们所有的台湾人--尤其是研究者,应该买来读、买来研究、买来改造人生的一部书。
在这部《俗谚语典》内,藤村兄用心地分别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这四种,并且他逐条标註。藤村兄在《踏话头》里说:「俗语」是口语化的习用固定的短语或语句,「谚语」是生活经验的结晶,强调智慧、哲理,「格言」是来自古籍的处世词语,「激骨话」是用“话柄”和“话骨”两部分组成的趣味语句。
关于这四种「语词」,其词义确实有不容易分辨之处,藤村兄已经说出它们的分别,我想把「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激骨话)」和「俗谚、俚语、熟语、惯用语」等八个相关词语一起比较,以利用人类基本的「差别」本能,用「词义分析法」来把它们分别清楚,不要像社会上一些人那样随便使用词语。下列这个「俗谚相关词义分析表」中,「┼」表示「有此义素(词义成分)」或者是「以此词素为主要条件」,「─」表示「无此义素(词义成分)」或者是「不以此词素为主要条件」,「┼∕─」表示「可以有、也可以没这个义素(词义成分)」。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表:
义素
语词 语词 语句 精要的 通俗的 口语的 歇藏的 习用的 古代的 警策的
谚语 ─ ┼ ┼ ┼ ┼ ─ ┼∕─ ─ ┼
俗语 ┼∕─ ┼∕─ ┼∕─ ┼ ┼ ─ ┼∕─ ─ ┼∕─
俚语 ┼∕─ ┼∕─ ┼∕─ ┼∕─ ┼ ─ ┼∕─ ┼∕─ ┼∕─
俗谚 ─ ┼ ┼ ┼ ┼ ─ ┼∕─ ─ ┼
格言 ─ ┼ ┼ ─ ┼∕─ ─ ┼∕─ ┼∕─ ┼
歇后语 ─ ┼ ┼∕─ ┼∕─ ┼∕─ ┼ ┼∕─ ┼∕─ ┼∕─
熟语 ┼∕─ ┼∕─ ─ ─ ┼ ─ ┼ ┼∕─ ─
惯用语 ┼ ─ ─ ─ ┼ ─ ┼ ┼∕─ ─
从这个表,咱们能够把「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激骨话)、俗谚、俚语、熟语、惯用语」这八个相关词语,做一个比较较简明的分别。
咱们知道,一般民间人士的用词,都比较随性,比较不讲究,比较含煳。但是,语言和文化进步到某个程度,就会越来越讲究。现在,台湾的社会和教育,已经相当进步,识字率接近百分之百,满街都是文化人士,这个时候,对于台湾语词也讲究起来了。因此,咱们有必要把这些语词分辨、分用,不可以还是「滥滥二百五lam7 lam7 ji7∕li7 (p)a(h) 4 -2 goo7」(随意杂凑),不可以还是「亲家纽亲姆tshin1 ke1 liu2 tshenn1∕tshinn1 m2」(乱点鸳鸯谱),「随意」和「硬凑」,都无法见容于不许分毫闪失的未来时代。
从上面这个表,咱们可以证实「谚语」是一种通俗又习用的精要性口语语句,更重要的是,它必然有「警策」作用。它和做为人生警策的精要性「格言」,不同之处是:「格言」是「非口语的」「非通俗的」,可以是私人所有,不必然有群众基础;而「谚语」是通俗的、口语性的,必然是群众所留传的。「谚语」和「俗语」都是通俗性、口语性的话语,但是「谚语」应该是语句,而「俗语」不一定是语句,也可以是语词;「谚语」应该是精要的警策,而「俗语」不一定是「精要的」「警策的」话语。「俚语」和「俗语」在词义上相近,近代的人差不多把它们当做「同」义词来使用,因此「俚俗」一词经常连用。「俚语」和「俗语」不同的地方,只在:「俚语」比较可兼指古代俚俗的言语,有时比较偏向里闾之言、排斥鄙野之语。说到「歇后语(激骨话)」,那是个性比较较特别的术语。「歇后语」必然是「歇藏的」语句,也就是说,「歇后语」是前后两段式的语句,前段言语会隐藏所指的语意,而后一段言语,才来说出所指的意思,有时候甚至不把所指说出来,完全「歇后」、完全「隐藏」起来。「歇后语(激骨话)」必然是语句,但是不一定是口语的,也不一定是通俗习用的,不一定是做为「警策」的。至于「俗谚」,有两层词义。「俗谚」如果是偏正结构,是「通俗的谚语」,那么「俗谚」差不多是「谚语」的「同」义词,唯一的细微差别是「比精炼的谚语更通俗∕鄙俗」。「俗谚」如果是并列结构,是「俗语」和「谚语」的合称,那么,他就包容了两者的内容。至若「熟语」和「惯用语」两词,虽然都是习用的口语,通常是指语词来说,不是语句,其中「惯用语」尤其是专指「语词」来说的。「熟语」和「惯用语」都不必然是精要的警策语句,当然也不是两段式的「歇藏」语句,和「谚语」相比,词义的成分,差别不少、相去相当远。
用语言来说明,需要说很多话;用表格来比较,看了表就明了。这个表可以用来证明藤村兄对上述四个词的解释是正确的,因为他是思维清楚的文化学者,不是住在别处,他是住在文化的嘉义,住在人人都想前往取经的中埔「龙门村」。--咱们台湾人如果能够详读《台湾话俗谚语典》,「一登龙门」,必然是身价百倍。
藤村兄的「龙门」是用谚语、俗语、格言和激骨话四根大柱「砌」起来的。每一粒石仔、每一块砖头、每一方美玉、每一片窗仔、每一扇门、每一包水泥、都是他亲身去张罗来的。也就是说,这部《台湾话俗谚语典》,每一条俗谚都是他三十几年来,一条条、一字字,不停歇、不叫苦,往田野调查,往文献资料中摘录,又亲身打字排版,以绣花功夫,精细地完成的。祖先的智慧、世间的教训、天地的启示,从千万年前,从岛内海外,就这样捡拾回来,捡拾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一条谚语就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那就是一层功德。是祖先的功德,也是藤村兄的功德。这种谚语的收集、出版,也是功德,所以愿意出版的人也是在累积功德。为了把这个大功德,送给读者去继续「做功德」,藤村兄替这些谚语,依读音(基本上是依照所标注的音标符号)排序,又依每条谚语的前七个汉字的笔画来编制索引,又依内容性质来分类,其他还有修辞法、出处、从何地採取……等等观点来编制的索引或是便于检索的光碟。也就是说,读者能够各依需要,运用多种的索引,很方便地就能够来找到大金库中的宝贝。--这种编制索引的功夫,是台湾所有俗谚的编者都没做过的,所以,我建议藤村兄把这部书,改名做:《台湾话俗谚大辞典》(藤村兄原名为《台湾话俗谚汇编》),「大辞典」三字是这部书「能够充分索引」的意思。
今年二月十八号,我偕同李如龙教授和他的女弟子孟繁杰教授,一起前往藤村兄位于嘉义中埔乡的绵远楼别庄,受到精致美食和高雅生活的招待,同时又看到这部《台湾话俗谚语典》的电脑印出□。看到以后,立刻鼓励他出版,因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重视台湾语言文化,我曾经在该公司出版过《台湾闽南语辞典》和《简明台湾语字典》,印刷效果不错,因此想把《台湾话俗谚语典》介绍给五南出版公司。回来台北以后,春雨绵绵,时大时小,我也受了点风邪,但是我赶紧进行联络,我只在电话中介绍藤村兄大着的优点而已,还未正式到出版公司拜访。没想到一向以慎重编审为原则的五南出版公司,随即和藤村兄联络,不仅说同意出版、又说准备发行到台湾、中国,甚至是所有通行汉字的地方。这真是藤村兄大着的法力,也是有价值大大行销的证明,我真替他高兴。
因为感到高兴,因为藤村兄的智慧结晶,就要捧出来放在世界的餐桌上了,也因为这本着作能够代表咱们台湾人对人生的贡献,所以,我不顾到才疏识浅、心钝手涩,勉强挤出这一点儿话屎,暂充为序。我想,我只不过是个「便媒人」(现成的媒人婆),一定无法替新娘增加任何一丝美丽或光彩。幸好藤村兄的大作,本来就比桂花、比夜来香来得芬芳,这香味一定能够飞过围墙,沾染岛内海外的所有读书人,哪会需要我的废话呢?。是为序。
府城台南水仙宫衫行街 董忠司 敬笔
2012∕03∕22
序言
路无行,呣知偌远
我是曾骨萧皮,自细汉就定定听着厝边头尾讲:「生的,拨一边;养的,功劳较大天。」后来伫教会听牧师讲道,嘛常在听着牧师讲着台湾话的俗谚,亲像讲啥么「鼻空向落,无一个好人。」、「较食人,鼻空也是空壳。」较大汉的时就共所听过的台湾话俗谚记落来,愈记愈济。二十外岁仔开始教册的时,若看着俗谚的册就共买落来,愈看愈感觉宝贵。呣佫目睭看着的台湾话俗谚愈来愈济,耳空听着的煞愈来愈少,即尔宝贵即尔□的台湾话俗谚慢慢仔失落去,我则发愿卜共所听着、所看着的台湾话俗谚整理出来。目一目聂仔,四十外冬就过去矣,台湾话俗谚永远收勿会了,年岁也六十外矣,无收煞一下勿会使,自按尔就共请出来佮逐家见面。
通行伫台湾的台湾话就亲像一条大溪,伊沿路抾古汉语、闽越语、□语、荷兰语、西班牙语、南岛语、客语、梵语、日语、英语、希伯来语、拉丁语、菲律宾语、马来语、台北华语等等,愈流愈大条,愈流愈复杂。
对历时现象抑是共时现象来看,以上的语言拢捌透滥伫台湾话里底,干但有济少轻重的争差而已。成分上济的就是台湾话的主体,到底佗一个是台湾话的主体﹖应该是汉语,若是对语法佮词汇的构词来看,应该嘛是汉语。呣佫伊呣捌有家己的主权来教育家己的语文,致使语文脱节,煞无法度喙讲台语,手写台文。
目前伫台湾约佔73.3%的人口(根据2009年中华民国年鑑。)所使用的台湾话,到底有偌济讲法,请看下面的简表﹕
讲法 含意
台湾话 台湾闽南人一直自称自己的语言为「台湾话(tai5 uan5 ue7)」。
台湾语 日语对于台湾话的称唿,常见于日本统治时期文献。
台语 战后台湾闽南人简称为「台语」。
闽南语 国民政府凡公家指称台湾话时一概称为「闽南语」。
鹤佬语 客家人或广府人对闽南民族语言的称唿。
福佬话 客家人称闽南语为福佬话。
河洛语 1955年吴槐发表〈河洛语闽南语中之唐宋故事〉的本字是河洛。
瓯骆语 1984年许极炖《台湾文艺》90期提出「瓯骆」论。
貉獠语 1992洪惟仁《台语文学与台语文字》考证hoh8 lo2的本字是貉獠。
台闽语 (曹逢甫2000)。
福台语 (余伯泉等2003)。
其实无论啥款的讲法,拢有人反对。我主张上济台湾人咧讲的母语,就是「台湾话」。「英语」是「英语」,「美语」是「美语」,敢呣是上好的样式?所以我就共呰部《俗谚语典》号做《台湾话俗谚语典》(以下简称《语典》)。
整理呰18032条的俗谚,上头疼的是汉字。台湾话语文脱节已经真久矣,无约定俗成的规范通好照行,教育部《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的用字伤少,无够用,而且益佫有真济爱稽考的所在,若是教育部《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的用字免佫稽考的,我就照用。以外就照我所研究的用字来用。伫文字的发展过程中,所有的虚词用字拢是借来的,用一下久则会定着落来,呰部《语典》的用字,其中益有无确定的借用字,尤其是虚词、拟声词、拟态词,佫较是按尔。文字拢是缀伫语言的后尾发展,众人写、众人读、众人传,则会定着落来,向望台湾话语文交予伊的市场来约定。
张屏生教授建议我逐条俗谚拢爱写例句,人较会晓得运用,呣佫我感觉写例句爱有适当的情景,则有法度完全表现出俗谚的含意。会记得伫1982年嘉义市妈祖婆许世贤博士已经七十五岁,竞选县辖市嘉义市市长,对手是国民党党员涂德锜,涂德锜伫政见发表会攻击许世贤伤老矣,叫选民呣通共选票投予棺材钻一半的人,许博士的支持者听一下,想讲呰声去矣。想勿会ㄔ各许博士随大声应讲:「棺柴贮臭,无贮老。」逐家做伙喊起来,佫大声扑噗仔,结果七十五岁的许世贤博士当选。顶面所讲的例是运用俗谚运用了上□的,这呣是三冬五冬练会起来的。若卜共俗谚写例句,着爱亲像有呰款的情景,呣则会条直,呣佫若按尔写,字数会相当惊人,我想讲呰部册已经伤重矣,若佫写例句,煞无人敢出版,后日仔则来写《一条俗谚,一层故事》来补充,张屏生教授嘛同意。
四十外冬来,沓沓仔收集、整理俗谚,实在是比足百百岳佫较悿,因为俗谚勿会输一部百科全书咧,牵涉着勿会少的学识,总是一山足百了佫足百一山,翻头看行过的路,实在有够远,实在有够□啦!我勿会使瓮肚,着招台湾人逗阵来去足百「台湾话俗谚」呰粒大山。
研究台湾话语文呰条路有淡薄仔孤单,好佳哉!有缘熟似真济共途的,特别是张屏生教授佮杜建坊先生。佮人因讨论,共人因请教,人因拢尽腹摒予我。张屏生教授送我研究台湾话语文的专书超过300本,佫共伊採录的内埔、永靖、安平、东石、金门、红毛港、淡水、桃园新屋军话等等的俗谚拢送我;杜建坊先生真慷慨,共伊所收藏的《厦门指南》(第四篇方言)、《分类注释闽南谚语选》、《台湾风物》有关俗谚的部分影印予我。有即济文献斗相楗,我加真在胆。
也真感谢李如龙教授、董忠司教授、张屏生教授无相弃嫌,来写序文赞声。李如龙教授建议出版「简明本」,「简明本」牵涉着语音的体例,暂时无扑算,后日仔若共标音□掉,就会得通出版「简明本」;董忠司教授建议加添「分类编号索引」,共册名改做《台湾话俗谚大辞典》,后来我共册名定为《台湾话俗谚语典》,也共「分类编号索引」写落去纸本。也感谢董教授推荐呰部《台湾话俗谚语典》予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特别爱感谢张屏生教授自愿做「矮仔毛遂」,共伊重要的穑头放咧,认真替我校对,伊捌讲:「校对就若像扫树箬仔咧,那扫那落。」伫方言差呰方面,予伊扫一堆树箬仔,扫了勿会输予我一粒定心丸咧。我卜共伊说一声:「撸汝的力呜!」
呰部《语典》会得通完成,我一定爱感谢我的家后方璧霞,伊支持我研究台湾话语文。也真感谢自2000年以来,伫嘉义市社区大学结缘,ㄔ各目前益佫跟我跟牢牢的一阵学员,人因若知影佗位有好的发音人,就报我知,有闲就招招咧相毛…逗阵去採录,嘛逗做真济工课。嘛感谢济济愿意予我田野调查的发音人,若呣是人因逗相共,呰部《语典》就无啥路用。
编者才疏学浅,一枝柱起呣成厝,若无众人逗相楗,卜那会得通完成?若讲完成,是暗时行路──无影啦,一定益有失觉察的所在,世间大理概,是呣?敬请读者包涵指正。
萧藤村 谨序于嘉义县中埔乡
2012年7月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台湾文化的一扇新窗口。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就得从它的语言入手,而俗谚语无疑是语言中最接地气、最能反映民情的部分。《台湾话俗谚语典》不仅收集了大量的台湾话俗谚语,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一条谚语的含义、出处和引申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比较古老、生僻谚语的解读,仿佛穿越时空,倾听祖辈们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教诲。比如,有一条关于“看芋仔毋食,看菜毋洗”的谚语,初看以为只是简单的生活琐事,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它背后蕴含的是关于珍惜眼前、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告诫我们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评分光是翻阅《台湾话俗谚语典》的目录,就足以让人惊叹于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智慧结晶。那些生动形象的谚语,仿佛是浓缩了台湾人民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句子,它们用最朴实的语言,揭示着最深刻的道理。例如,“吃紧弄破碗”,这简简单单几个字,便道出了许多人在急于求成时,反而容易功败垂成的教训,这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更是有着现实的警示意义。还有“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这蕴含着深厚人际交往智慧的谚语,提醒着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留有余地,避免把话说绝,把事做尽,为将来的可能性留下一扇门。
评分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俗谚语是那些口耳相传的“老掉牙”的东西,缺乏深度和学术价值。然而,《台湾话俗谚语典》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将这些民间的智慧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谚语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通性,也看到了它们在台湾本土文化中的独特性。例如,关于“天公疼好人”的谚语,书中不仅解释了其字面意思,更深入探讨了它所反映的台湾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以及这种信念如何支撑着他们在困难时期保持希望。这本书,是一部关于台湾人民心灵的百科全书。
评分我是一名台湾的媳妇,嫁到台湾已经有些年头了。刚开始的时候,听到婆婆和家里的长辈说起一些台湾话俗谚语,我常常是一头雾水,感觉像是听天书一样。直到我接触到《台湾话俗谚语典》,才真正开始理解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台湾话俗谚语典》就像一位和蔼的长辈,耐心地向我解释每一句话背后的故事和道理。现在,我不仅能听懂,甚至还能在日常交流中运用一些,感觉自己和家人的距离更近了,也更融入这个我热爱的家乡了。书中那些关于家庭、邻里、生活的谚语,让我对台湾人的家庭观念和人情世故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作为一名对语言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地方语言特色的资料。《台湾话俗谚语典》的出现,无疑是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俗语集,更是一部关于台湾话演变、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生动史书。通过这些谚语,我看到了台湾人民的勤劳、乐观、坚韧,也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智慧和对未来的期盼。书中对许多谚语的考证和溯源,也让我对这些古老的词句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有一条关于“牛稠内若有数,人情拢知路”的谚语,书中详细解释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它如何反映了当时台湾社会的运作模式,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