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哪儿高就?」「总统府啦!」
继广受欢迎的《厕所大不同》之后,超级好奇家妹尾河童这次带你窥看各行各业,连白宫都逃不过!
「每个工作场所都有其特色,每次窥看都乐趣无穷!」
动物医院.气象局.菜园.排练场.议员办公室.航太研究中心.酒吧.交响乐团.摄影棚.厨房.董事长办公室.外科手术室.陶艺作坊.天文台录音间.书斋.外科手术室.琴房.艺廊.画室.人工心脏研发中心.异国风味咖啡厅……
作者简介
妹尾河童
一九三○年生于神户。一九五四年自学后以舞台设计身分崭露头角,此后活跃于戏剧、歌剧、芭蕾、音乐剧、电视等领域,为日本当代重要舞台设计家。曾获「每日出版文化赏」「伊藤熹朔赏」「纪伊国屋演剧赏」「三得利音乐赏」「艺术祭优秀赏」「兵库县文化赏」「读卖演剧大赏」等众多肯定,并以配上细密插图、观点独特幽默的散文广受欢迎。
中文译作有《窥看欧洲》《窥看印度》《河童旅行素描本》《窥看日本》《妹尾河童之边走边啃腌萝卜》《窥看河童》《厕所大不同》《工作大不同》《窥看舞台》《少年H》。
译者简介
姜淑玲
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
日本国立东北大学语言学硕士,
曾任成大、高苑工商专等校日语讲师,
译有《窥看欧洲》《河童旅行素描本》《窥看印度》《工作大不同》(皆远流)、《炎之骑士》等书。
出版缘起
【moving概念旅人】冀以图像文字并重、理性感性兼具的手法,呈现拥有专业知识背景、或长期关注某一兴趣主题的作者在客居期间、旅行途中与异文化互动的记录。希望他们别具一格的观点可以提供读者新的旅行阅读乐趣与观察视角、孕育个人独有的旅行概念,并反馈到生活中,以行动创造出新的价值可能性。
导读
小小地访问了魅力欧吉桑妹尾河童
Q1:对妹尾先生而言,舞台设计工作与旅行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连?对您本身有何影响?
A1:你永远无法预期舞台设计委託会出现哪些要求。为了让每出作品所追求的事物都能表现在舞台上,我总是得怀着好奇心、用自己的双脚实地探勘,去见识一些事物。舞台设计工作和旅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只是在旅行时与陌生人事物的邂逅会引发好奇心,这对创作来说是很好的精神粮食。
Q2:《窥看欧洲》是台湾读者认识您的第一本作品。里头记录了1970年代欧洲的建筑、人物,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表现手法?对您而言,乐趣为何?
A2:我1971年起游走欧洲一年,在那段期间内,很想将所见所闻与支持我的家人、朋友分享,所以持续写下笔记寄给他们。回国后就集结成册为《窥视欧洲》。我觉得国际列车车掌在越过国境时的改变非常有趣;而欧洲各地建筑的窗子形状与气候、风土极有关系,会随之有所变化,这种情况只能以绘画表现,所以我才会用那样的方式来描绘。
Q3:您在台湾至今出版的作品都对空间有鉅细靡遗的记录——尤其像《厕所大不同》和《工作大不同》——因此读者对作品产生的过程大感兴趣。想请教您都如何进行採访?详细的採访程序与方法为何?
A3:先将屋内一部分一部分详细拍下来,照片是作为资料用的,但最重要的是先把尺寸丈量出来,然后再精密地画成图。图的画法是以「一点透视法」来描绘的。这个方法在《窥看河童》(暂名,远流将于2004年出版)一书中的(秘传大公开)〈河童流俯瞰图之描绘法〉有17页的详尽介绍,请参考。
Q4:您有什么正在进行的写作题材,或是想做却无法进行的题材吗?
A4:目前因为舞台设计的工作相当繁忙,目前在出版方面并没有构思什么题材。
Q5:从《工作大不同》中,您想将什么样的工作场所(空间感)或工作精神传达给读者?
A5:我希望在《工作大不同》中介绍各种职业领域的人物,让读者有机会接触到未知陌生的世界,进而有新的发现,所以才写了这本书。
Q6:在《工作大不同》中,每个人的工作场所都非常特别,但对您个人而言,最喜欢书中哪一位的工作场所?为什么?
A6:每次被问到「最喜欢哪个人的工作室?」,我总是不知该怎么回答。因为每个人都让我觉得兴味十足,也对我有所刺激。不过,若要说特别难忘的,应该是已过世的画家须田克太先生的画室吧!
Q7:您知道台湾有很多您的书迷吗?有没有什么想特别呈现给台湾读者的,或希望台湾读者如何看待您呢?
A7:《厕所大不同》与《工作大不同》中登场的诸位都是在日本广为人知的人物,但我想台湾的读者可能不太熟悉。「那为什么台湾会想出版这两本书呢?」这反而是我很在意又想问的问题。虽然台湾读者对我的书感兴趣,这让我非常高兴,可是……。
Q8:您来过台湾吗?有没有兴趣来窥看台湾?请问想看看哪个地方?
A8:我从未到过台湾。虽然很想去,但目前还没有计画。其他国家也是一样。因为现在比以前更忙,一直都无法出外旅行,我也很苦恼呢。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在我沉闷的职场生活里投下了一颗绚烂的烟火!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工作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充满了各种规章制度和流程,让人提不起任何兴趣。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工作”这个概念远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和有趣得多。它没有上来就灌输你各种僵化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带你重新审视自己与工作的关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价值创造”的讨论,以前我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完成任务就是工作的全部,但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的工作究竟为谁、为社会带来了什么价值,这种思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对工作的全新认知。它引导我跳出“完成工作”的思维定势,去发掘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背后的意义,让我开始主动去寻找那些能够真正让我感到充实和有成就感的事情。读完之后,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抵触工作日,而是开始期待每天能有哪些新的可能性,这种心态的转变,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收获。
评分老实说,起初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职场”的书籍太多了,我总觉得它们要么空洞无物,要么过于理论化,很难真正落地。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没有像其他书籍那样,仅仅是罗列一些“你应该这样做”的建议,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当下职场环境的特点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书中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的探讨,更是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我一直以来都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摇摆不定,总觉得无法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它不鼓吹牺牲,也不提倡逃避,而是教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这种务实又不失温情的沟通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舒服,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对“成功”的定义。
评分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工作就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每天去公司打卡,完成任务,然后回家,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让我感到身心俱疲,也让我对生活失去了热情。直到我偶然间发现了这本书,它就像一股清流,瞬间点亮了我黯淡的心情。它没有用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来束缚我,而是用一种非常轻松、有趣的方式,让我重新发现了工作的乐趣。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如何找到工作中的闪光点”的章节,它引导我从微小的细节中发现工作的意义,从完成的每一个任务中感受到成就感。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再普通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也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快乐。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排斥工作,而是开始主动去寻找那些能让自己感到兴奋和有意义的事情。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的职场人士,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自认为对工作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再一次刷新了我对“职业发展”的认知。它并没有停留在过去的经验和成功学上,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新时代职场的变化趋势,并给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思考。书中关于“拥抱变化与创新”的内容,让我深感触动。我意识到,固守过去的经验,只会让自己逐渐被时代抛弃。它鼓励我们走出舒适区,敢于尝试新的事物,勇于挑战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激励,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情商在职场中的作用”的深入分析,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除了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同理心,同样是决定一个人职业高度的重要因素。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可能忽视的盲点,也为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新的方向。
评分我是一名刚步入社会的职场新人,对于如何在工作中快速成长,我曾感到十分迷茫。每天都在担心自己跟不上节奏,害怕犯错,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这本书恰好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充满智慧又轻松幽默的语言,为我指明了方向。书中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持续学习和成长是应对变化、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它分享了许多实用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教我如何有效地吸收新知识,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一蹶不振。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构建人脉”的部分,它告诉我们,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工作顺利的助力,更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职场社群,与书中描绘的那些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职场人士一同前行。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我不再感到孤单和焦虑,而是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