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譽為日本攝影史上不可缺乏的人物。
研究好友荒木經惟的攝影作品超過20年。
他不是攝影大師,也不以自己的攝影技法聞名,
但是所有的日本攝影大師都關注他的言論,
所有日本攝影新人均拜讀他的著作。
日本攝影評論權威─飯澤耕太郎,首度授權颱灣繁體中文版「寫真的思考」。
「攝影是什麼?」
荒木經惟∕畠山直哉∕
伊波利得.貝亞德(Hippolyte Bayard)∕
阿弗列.史帝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
森村泰昌∕柴田敏雄∕東鬆照明……等國際攝影大師的作品中,到底有什麼共通點,或不可欠缺的要素?
在如今影像創作氾濫的年代,每一位攝影師的生長環境、立誌於攝影的動機、攝影的對象、作品製作發錶的時代等要素都大異其趣。作者根據三十年來觀察每位攝影師們的工作和作品,透過歸納性的處理方式,帶領讀者挖掘鏡頭背後的深層攝影意識,感知凡人無法理解的攝影層麵,在攝影技術與藝術的夾縫之間,逐步邁嚮攝影大師之路。
作者簡介
飯澤耕太郎
被譽為日本最重要的攝影評論傢,也是帶領日本攝影評論的第一人。
和荒木經惟、森山大道為多年好友。
從九零年代開始主評荒木經惟的作品,並以其研究著名。
1954年、宮城縣齣生。日本大學藝術學部攝影學科畢業後,築波大學大學院藝術學研究科博士班課程修畢。
現任攝影雜誌「deja-vu」的總編輯,並在東京各大攝影專門學校擔任攝影史的講師,以及「攝影新世紀」等許多攝影奬審查委員。
著作:
『歡迎來到攝影美術館』(講談社現代新書)、
『享受攝影』(岩波新書)、
『攝影與語言』(集英社新書)、
『增補 戰後攝影史筆記』(岩波現代文庫)、
『都市的視綫 日本攝影1920-30年代』(平凡社Liberary)、
『少女古攝影館』(築摩學藝文庫)、
『香菇文學大全』(平凡社新書)、
『戰後民主主義與少女漫畫』(PHP新書)等,數量繁多。
序
攝影與神話的想像力
何謂「攝影性思考」 ◎「死之舟」的映像 ◎神話性時空的事例 ◎十七枚連續照片 ◎「魔法之鳥」 ◎作為魔法師的攝影師
1斷裂與再現
攝影的現代主義 ◎攝影與繪畫 ◎史蒂格利茲的兩張照片 ◎「全體」的解體 ◎「間隔化」的技法 ◎ 雙麵的現代主義 ◎ 影像的流通 ◎現代主義的完結?
2「寫真震撼」的未來歸趨
技術與藝術的狹縫間 ◎「寫真」與「Photography」 ◎「寫真」與西洋畫 ◎橫山鬆三郎與「寫真油畫」 ◎鬆本喜三郎的「擬真人偶」 ◎菲立切.貝亞托(Felice Beato)的「橫濱寫真」 ◎ 空間.時間.記憶
3沉迷於靜物的攝影師們
死去的自然 ◎攝影與如畫風格(picturesque) ◎物件的復甦 ◎物件不可思議的力量
4伊波利得.貝亞德 (Hippolyte Bayard)的詛咒
最早的自拍照 ◎扮演某人 ◎「觀看者」與「被觀看者」 ◎扮演死者 ◎森村泰昌的嘗試
5作為角色扮裝的裸照
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 的少女攝影 ◎角色扮演與少女的裸像 ◎天使或是娼婦 ◎自卡羅逝後的時過境遷
6添附的技法
傢庭的抓拍攝影 ◎抓拍的美學 ◎決定性的瞬間
◎「CONPORA 攝影」的五項指標 ◎「CONPORA 攝影」的傾嚮
◎「中間性」的存在 ◎「抓拍」的可能性
7另一種風景攝影—柴田敏雄
「風景」與「landscape」之間 ◎比利時的學習時代 ◎走嚮「日本典型」
◎從歐洲到日本,從日本到美國 ◎ 另一種風景攝影
8沖繩的地靈(GENIUSU.ROKI)
「沖繩曼陀羅」展 ◎東鬆照明與沖繩 ◎東鬆照明的「眼光」 ◎現代主義的射程 ◎沖繩製造 ◎銜尾蛇 ◎惡作劇的精靈.中平卓馬
9攝影與死者
父親的相本 ◎遺影的魔幻性力量 ◎「勿忘我」的呼喚 ◎死者的紀念照片
◎美國以外的「死者紀念照片」 ◎肖像的內麵
跋
自序
攝影與神話的想像力
何謂「攝影性思考」
我深入攝影這一門學問已然超過三十年。最初在大學攝影學係學習拍攝與沖印技術時,心中就盤算著:如果可行的話,也許我能夠以攝影師作為未來職業,繼續努力下去。但是,很快的,我發現自己欠缺作為一個攝影師、或者攝影藝術創作者的纔能與意欲,這纔轉變誌嚮,朝研究攝影的方嚮前進。進入研究所專攻日本攝影史之後,在學時期便開始於雜誌上投稿,撰寫有關日本及外國現代攝影的時事性文章,不知不覺間,就被稱為攝影評論傢瞭。
當然,在這段期間,經常浮現於我腦海中的疑問,便是「攝影到底是什麼?」如以極單純的方式來描述,攝影可說是透過相機的鏡頭,將外界光學影像固定於感光麵上的機製,其物理性與機械性不容置疑;但即便如此,透過相機所錶現齣來的影像,仍然與我們日常習慣的、對已知世界的視覺感受有著微妙的差異。在大多數的例子中,這種些微的差異,似乎潛藏著的某種未知的要素,正是攝影強烈吸引我的地方。
然而,深入探究攝影潛藏的祕密卻是一條不歸路。身為攝影評論傢,我一開始就是以攝影的曆史和攝影師們呈現作品的方式(例如攝影展、攝影集)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在研究中,須先針對「攝影是什麼?」下一個定義,纔能繼續論述下去。而這種被稱為攝影的錶現媒體,是如何為攝影傢們所用,對受眾或社會又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換言之,「攝影能做些什麼?」便成為之後必須麵對的主題。
關於「攝影是什麼?」,如果不在某種程度上提齣論述,關於攝影錶現的曆史或評論文章也就無法衍伸下去。身為一名攝影評論傢,對於這個問題我主要是採用歸納法來處理:一開始不急著定義攝影到底是什麼,而是透過觀察、瞭解每位攝影師的工作,並從異中求同,以凸顯攝影的獨特之處。
每一位攝影師生長的環境、攝影的動機、拍攝的對象、作品製作或發錶的時代等要素都大異其趣。即便如此,我認為攝影相關創作者們都具備著一種能賦予攝影生命、使其具備獨特性的能力 — 這種共有的能力便是本書中所稱之「攝影性的思考」。
「攝影性的思考」具有兩種特性。其一,攝影師如何透過拍攝來思考、呈現「攝影是什麼?」。他們手持相機踏遍現實世界,與被攝體互動,引導齣對他們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的影像;此時,攝影便會超越攝影師的個人差異,展現影像自身擁有的可能性,閃耀齣生命力的光輝。
不僅如此,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還能傳達給觀看者(更適切的說法或許是影響觀看者本身的情緒)。從攝影師手中取得照片的人們,得以透過照片審視自己的想法:這張照片拍齣瞭什麼?其中散發齣什麼樣的信息?搖撼觀看者靈魂的力量到底從何而來?此時,「攝影性的思考」便會由攝影師轉嫁到觀看者身上,而那種敏銳的化學反應則會再迴歸到攝影師身上,就這樣持續地産生微妙的變化,
並繼續成長、增殖下去。
與其它領域相較,攝影這種錶現媒體的特徵,在於攝影師與觀看者(亦即錶達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僵化與固定。以繪畫或者文學為例,現在雖然也因為媒體的普及和大眾化之故,使錶達者與接受者之間的界綫漸趨曖昧不明,利用閑暇沉浸於創作的歡愉、週日畫傢或週日作傢人數劇增便是明證;但劃分專業與業餘的那條綫,依然嚴謹。
不過,在攝影這個領域,區分職業與業餘的那條綫卻到處都可以看見破綻。迴顧攝影史,所謂「業餘」攝影師的創造力卻經常是將攝影的錶現水準往前推進的幫手。以我在研究所專攻的日本戰前攝影史來說,有著顯著功績的野島康三、福原信三、安井仲治等人都是業餘攝影師。時至今日,隻要能手持著相機的人(附有相機的行動電話也可算入),就可以被稱為攝影師瞭。
攝影在「錶達者與接受者間的界綫深具流動性」的特色一直被許多人認為是由於此一藝術範疇尚未成熟之故,但換個角度來看,所謂﹁攝影性的思考﹂則活潑而生動地說明瞭,誰都可以成為攝影創作者,也可以享受觀看的樂趣。拍攝照片、觀看照片以及思考攝影,是猶如螺鏇狀交織延展的過程,從具備豐饒生命力的「攝影性的思考」沃土中生長齣來;因此,拍攝、觀看、思考無法分開,必需須貫徹整體、掌握住整個循環的能量流動,纔能宏觀地瞭解攝影。
本書共有九個章節,這些論及攝影的現代主義、日本攝影的草創期、靜物攝影、自拍肖像、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的少女裸照、抓拍(Snap Shot)、風景攝影、攝影與死者等文章,是在不同機緣中寫下的,當然各篇章中都包含著「攝影性的思考」。畢竟,所謂「攝影性的思考」一旦脫離瞭攝影師們的具體行為便無法成立。
但是在此之前,「攝影到底是什麼?」,亦即「「攝影性的思考」究竟是什麼東西?」,在超過三十年的歸納整理之後,最近終於感覺自己能夠稍微掌握這個命題的實像瞭。對我來說,「攝影性的思考」即是某種具有神話性的想像力,而攝影師則是手持著相機的魔法師。
對於攝影,我一直懷有一種敬畏之心。它看似簡單,按下快門即可,但要拍齣真正有力量、有思考的作品,卻需要深厚的功底和非凡的洞察力。《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這個書名,瞬間吸引瞭我。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闡釋“攝影的存在意義”這個宏大的命題。它是否會從曆史的角度,迴顧攝影在不同時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意義的演變?例如,從最初作為科學記錄的工具,到後來成為藝術錶達的媒介,再到如今在數字時代的新形態,攝影的意義是否也在不斷被重新定義?我特彆期待它能夠深入探討攝影師的個人哲學觀如何體現在其作品之中,以及攝影如何成為一種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方式。這本書會不會鼓勵我,在每一次按下快門之前,先進行一番內省,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拍下這個畫麵?這個畫麵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它又能給他人帶來怎樣的觸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引導,幫助我將攝影從一種純粹的愛好,升華到一種與生命、與思想深度關聯的實踐。
评分這本《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名字就足夠引人遐想。我之前看過的攝影書籍,多是關於技術和器材的,總覺得少瞭點什麼,似乎沒有觸及到攝影的核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這方麵的空白,帶領我進入一個更深層次的思考空間。我特彆想知道,它是否會探討攝影的“瞬間性”與“永恒性”之間的張力,一個短暫的瞬間,如何能夠被凝固成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藝術品?書裏是否會分析那些經典的攝影作品,不僅僅是它們的構圖和色彩,更是它們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人文關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攝影師是如何通過自己的視角,去解讀和呈現社會現實,去捕捉人性的光輝與陰影。它有沒有可能啓發我,去思考攝影在當下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信息泛濫的時代,攝影如何纔能突破噪音,傳遞齣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和情感?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明白,攝影不僅僅是“看”,更是“想”,是“感受”,是“存在”的一種深刻體現。
评分拿到這本《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關於攝影技巧或是器材分析的工具書,畢竟市麵上這類書籍汗牛充棟,總想從中淘到些“乾貨”。然而,翻開目錄,映入眼簾的標題卻讓我眼前一亮,隱約感覺到這本書觸及的遠不止於此。它不像那些教你如何構圖、如何調色、如何購買昂貴鏡頭的書,而是更傾嚮於一種精神層麵的探討。我特彆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一直縈繞的一個問題:在信息爆炸、人人都可以輕易拍攝大量照片的時代,攝影的價值究竟體現在哪裏?那些快門按下留下的瞬間,究竟承載瞭怎樣的意義?這本書是否會帶領我深入挖掘攝影作品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考?我希望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介紹,而是能觸及到攝影師內心深處的情感,以及攝影如何成為一種觀察世界、錶達自我的獨特方式。尤其對那些關於“存在意義”的探討,我充滿瞭好奇,它是否會涉及攝影與記憶、與曆史、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復雜聯係?能否幫助我理解那些被時間衝刷後依然閃耀的經典攝影作品,它們為何能夠穿越時空,觸動後人的心靈?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手中的相機,以及那些我曾經按下快門留下的無數瞬間。
评分說實話,我最近正為自己的攝影作品陷入瓶頸而苦惱。總覺得拍齣來的東西韆篇一律,缺乏靈魂,更談不上什麼“意義”。市場上關於攝影的書太多瞭,但大多都停留在技術層麵,教你如何拍得更“像”,卻很少有人去探討“為何而拍”。《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這個名字,恰好擊中瞭我的痛點。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幫助我跳齣技術泥沼,去思考攝影的本質。它是否會討論攝影師如何通過鏡頭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如何將平凡的景象賦予不平凡的內涵?我尤其關心它是否會探討“看見”與“被看見”之間的關係——攝影師如何“看見”事物,以及他們的作品如何讓觀者“看見”那些他們可能忽略的細節與真相。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建立個人攝影語言的啓示,讓我的作品不僅僅是像素的堆砌,而是能夠傳達齣我的觀察、我的思考、我的情緒。這本書會不會像一位智者,引導我走上一條更具探索性和反思性的攝影之路?我很想知道,在攝影這門技藝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深刻的存在哲學,這本書是否能夠將其娓娓道來,讓我醍醐灌頂。
评分我一直認為,攝影不僅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錶達。但“錶達”二字,其內涵深邃,需要深刻的思考。拿起《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我的期待不僅僅是瞭解攝影的技法,更是希望能深入探究其背後的哲學與美學。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剖析攝影師在創作過程中所經曆的思考過程,他們如何選擇題材,如何構建畫麵,如何與現實互動,並最終將這些融閤成一件具有獨特生命力的作品。它是否會涉及到攝影與哲學史、藝術史的關聯?例如,從某種角度來說,每一個偉大的攝影作品都是一次對世界的提問,而攝影師則在用光影和構圖嘗試迴答。這本書會否探討攝影作為一種“在場”的藝術,如何捕捉轉瞬即逝的真實,又如何通過後期處理來升華這種真實?我期待它能幫助我理解,攝影作品的“意義”是如何在觀看者與創作者之間,在作品本身與所處的時代語境之間,不斷生成與流動的。這本書有沒有可能提供一種方法論,讓我去訓練自己的“攝影眼”,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深層信息,並將其轉化為具有思想深度的影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