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誉为日本摄影史上不可缺乏的人物。
研究好友荒木经惟的摄影作品超过20年。
他不是摄影大师,也不以自己的摄影技法闻名,
但是所有的日本摄影大师都关注他的言论,
所有日本摄影新人均拜读他的着作。
日本摄影评论权威─饭泽耕太郎,首度授权台湾繁体中文版「写真的思考」。
「摄影是什么?」
荒木经惟∕畠山直哉∕
伊波利得.贝亚德(Hippolyte Bayard)∕
阿弗列.史帝格利兹(Alfred Stieglitz)∕
路易斯.卡罗(Lewis Carroll)∕
森村泰昌∕柴田敏雄∕东松照明……等国际摄影大师的作品中,到底有什么共通点,或不可欠缺的要素?
在如今影像创作氾滥的年代,每一位摄影师的生长环境、立志于摄影的动机、摄影的对象、作品制作发表的时代等要素都大异其趣。作者根据三十年来观察每位摄影师们的工作和作品,透过归纳性的处理方式,带领读者挖掘镜头背后的深层摄影意识,感知凡人无法理解的摄影层面,在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夹缝之间,逐步迈向摄影大师之路。
作者简介
饭泽耕太郎
被誉为日本最重要的摄影评论家,也是带领日本摄影评论的第一人。
和荒木经惟、森山大道为多年好友。
从九零年代开始主评荒木经惟的作品,并以其研究着名。
1954年、宫城县出生。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摄影学科毕业后,筑波大学大学院艺术学研究科博士班课程修毕。
现任摄影杂志「deja-vu」的总编辑,并在东京各大摄影专门学校担任摄影史的讲师,以及「摄影新世纪」等许多摄影奖审查委员。
着作:
『欢迎来到摄影美术馆』(讲谈社现代新书)、
『享受摄影』(岩波新书)、
『摄影与语言』(集英社新书)、
『增补 战后摄影史笔记』(岩波现代文库)、
『都市的视线 日本摄影1920-30年代』(平凡社Liberary)、
『少女古摄影馆』(筑摩学艺文库)、
『香菇文学大全』(平凡社新书)、
『战后民主主义与少女漫画』(PHP新书)等,数量繁多。
序
摄影与神话的想像力
何谓「摄影性思考」 ◎「死之舟」的映像 ◎神话性时空的事例 ◎十七枚连续照片 ◎「魔法之鸟」 ◎作为魔法师的摄影师
1断裂与再现
摄影的现代主义 ◎摄影与绘画 ◎史蒂格利兹的两张照片 ◎「全体」的解体 ◎「间隔化」的技法 ◎ 双面的现代主义 ◎ 影像的流通 ◎现代主义的完结?
2「写真震撼」的未来归趋
技术与艺术的狭缝间 ◎「写真」与「Photography」 ◎「写真」与西洋画 ◎横山松三郎与「写真油画」 ◎松本喜三郎的「拟真人偶」 ◎菲立切.贝亚托(Felice Beato)的「横滨写真」 ◎ 空间.时间.记忆
3沉迷于静物的摄影师们
死去的自然 ◎摄影与如画风格(picturesque) ◎物件的复甦 ◎物件不可思议的力量
4伊波利得.贝亚德 (Hippolyte Bayard)的诅咒
最早的自拍照 ◎扮演某人 ◎「观看者」与「被观看者」 ◎扮演死者 ◎森村泰昌的尝试
5作为角色扮装的裸照
路易斯.卡罗(Lewis Carroll) 的少女摄影 ◎角色扮演与少女的裸像 ◎天使或是娼妇 ◎自卡罗逝后的时过境迁
6添附的技法
家庭的抓拍摄影 ◎抓拍的美学 ◎决定性的瞬间
◎「CONPORA 摄影」的五项指标 ◎「CONPORA 摄影」的倾向
◎「中间性」的存在 ◎「抓拍」的可能性
7另一种风景摄影—柴田敏雄
「风景」与「landscape」之间 ◎比利时的学习时代 ◎走向「日本典型」
◎从欧洲到日本,从日本到美国 ◎ 另一种风景摄影
8沖绳的地灵(GENIUSU.ROKI)
「沖绳曼陀罗」展 ◎东松照明与沖绳 ◎东松照明的「眼光」 ◎现代主义的射程 ◎沖绳制造 ◎衔尾蛇 ◎恶作剧的精灵.中平卓马
9摄影与死者
父亲的相本 ◎遗影的魔幻性力量 ◎「勿忘我」的唿唤 ◎死者的纪念照片
◎美国以外的「死者纪念照片」 ◎肖像的内面
跋
自序
摄影与神话的想像力
何谓「摄影性思考」
我深入摄影这一门学问已然超过三十年。最初在大学摄影学系学习拍摄与沖印技术时,心中就盘算着:如果可行的话,也许我能够以摄影师作为未来职业,继续努力下去。但是,很快的,我发现自己欠缺作为一个摄影师、或者摄影艺术创作者的才能与意欲,这才转变志向,朝研究摄影的方向前进。进入研究所专攻日本摄影史之后,在学时期便开始于杂志上投稿,撰写有关日本及外国现代摄影的时事性文章,不知不觉间,就被称为摄影评论家了。
当然,在这段期间,经常浮现于我脑海中的疑问,便是「摄影到底是什么?」如以极单纯的方式来描述,摄影可说是透过相机的镜头,将外界光学影像固定于感光面上的机制,其物理性与机械性不容置疑;但即便如此,透过相机所表现出来的影像,仍然与我们日常习惯的、对已知世界的视觉感受有着微妙的差异。在大多数的例子中,这种些微的差异,似乎潜藏着的某种未知的要素,正是摄影强烈吸引我的地方。
然而,深入探究摄影潜藏的祕密却是一条不归路。身为摄影评论家,我一开始就是以摄影的历史和摄影师们呈现作品的方式(例如摄影展、摄影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中,须先针对「摄影是什么?」下一个定义,才能继续论述下去。而这种被称为摄影的表现媒体,是如何为摄影家们所用,对受众或社会又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换言之,「摄影能做些什么?」便成为之后必须面对的主题。
关于「摄影是什么?」,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提出论述,关于摄影表现的历史或评论文章也就无法衍伸下去。身为一名摄影评论家,对于这个问题我主要是採用归纳法来处理:一开始不急着定义摄影到底是什么,而是透过观察、了解每位摄影师的工作,并从异中求同,以凸显摄影的独特之处。
每一位摄影师生长的环境、摄影的动机、拍摄的对象、作品制作或发表的时代等要素都大异其趣。即便如此,我认为摄影相关创作者们都具备着一种能赋予摄影生命、使其具备独特性的能力 — 这种共有的能力便是本书中所称之「摄影性的思考」。
「摄影性的思考」具有两种特性。其一,摄影师如何透过拍摄来思考、呈现「摄影是什么?」。他们手持相机踏遍现实世界,与被摄体互动,引导出对他们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影像;此时,摄影便会超越摄影师的个人差异,展现影像自身拥有的可能性,闪耀出生命力的光辉。
不仅如此,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还能传达给观看者(更适切的说法或许是影响观看者本身的情绪)。从摄影师手中取得照片的人们,得以透过照片审视自己的想法:这张照片拍出了什么?其中散发出什么样的信息?摇撼观看者灵魂的力量到底从何而来?此时,「摄影性的思考」便会由摄影师转嫁到观看者身上,而那种敏锐的化学反应则会再回归到摄影师身上,就这样持续地产生微妙的变化,
并继续成长、增殖下去。
与其它领域相较,摄影这种表现媒体的特征,在于摄影师与观看者(亦即表达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僵化与固定。以绘画或者文学为例,现在虽然也因为媒体的普及和大众化之故,使表达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线渐趋暧昧不明,利用闲暇沉浸于创作的欢愉、週日画家或週日作家人数剧增便是明证;但划分专业与业余的那条线,依然严谨。
不过,在摄影这个领域,区分职业与业余的那条线却到处都可以看见破绽。回顾摄影史,所谓「业余」摄影师的创造力却经常是将摄影的表现水准往前推进的帮手。以我在研究所专攻的日本战前摄影史来说,有着显着功绩的野岛康三、福原信三、安井仲治等人都是业余摄影师。时至今日,只要能手持着相机的人(附有相机的行动电话也可算入),就可以被称为摄影师了。
摄影在「表达者与接受者间的界线深具流动性」的特色一直被许多人认为是由于此一艺术范畴尚未成熟之故,但换个角度来看,所谓﹁摄影性的思考﹂则活泼而生动地说明了,谁都可以成为摄影创作者,也可以享受观看的乐趣。拍摄照片、观看照片以及思考摄影,是犹如螺旋状交织延展的过程,从具备丰饶生命力的「摄影性的思考」沃土中生长出来;因此,拍摄、观看、思考无法分开,必需须贯彻整体、掌握住整个循环的能量流动,才能宏观地了解摄影。
本书共有九个章节,这些论及摄影的现代主义、日本摄影的草创期、静物摄影、自拍肖像、路易斯.卡罗(Lewis Carroll)的少女裸照、抓拍(Snap Shot)、风景摄影、摄影与死者等文章,是在不同机缘中写下的,当然各篇章中都包含着「摄影性的思考」。毕竟,所谓「摄影性的思考」一旦脱离了摄影师们的具体行为便无法成立。
但是在此之前,「摄影到底是什么?」,亦即「「摄影性的思考」究竟是什么东西?」,在超过三十年的归纳整理之后,最近终于感觉自己能够稍微掌握这个命题的实像了。对我来说,「摄影性的思考」即是某种具有神话性的想像力,而摄影师则是手持着相机的魔法师。
说实话,我最近正为自己的摄影作品陷入瓶颈而苦恼。总觉得拍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缺乏灵魂,更谈不上什么“意义”。市场上关于摄影的书太多了,但大多都停留在技术层面,教你如何拍得更“像”,却很少有人去探讨“为何而拍”。《写真的思考:摄影的存在意义》这个名字,恰好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跳出技术泥沼,去思考摄影的本质。它是否会讨论摄影师如何通过镜头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如何将平凡的景象赋予不平凡的内涵?我尤其关心它是否会探讨“看见”与“被看见”之间的关系——摄影师如何“看见”事物,以及他们的作品如何让观者“看见”那些他们可能忽略的细节与真相。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建立个人摄影语言的启示,让我的作品不仅仅是像素的堆砌,而是能够传达出我的观察、我的思考、我的情绪。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智者,引导我走上一条更具探索性和反思性的摄影之路?我很想知道,在摄影这门技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深刻的存在哲学,这本书是否能够将其娓娓道来,让我醍醐灌顶。
评分我一直认为,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表达。但“表达”二字,其内涵深邃,需要深刻的思考。拿起《写真的思考:摄影的存在意义》,我的期待不仅仅是了解摄影的技法,更是希望能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哲学与美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剖析摄影师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过程,他们如何选择题材,如何构建画面,如何与现实互动,并最终将这些融合成一件具有独特生命力的作品。它是否会涉及到摄影与哲学史、艺术史的关联?例如,从某种角度来说,每一个伟大的摄影作品都是一次对世界的提问,而摄影师则在用光影和构图尝试回答。这本书会否探讨摄影作为一种“在场”的艺术,如何捕捉转瞬即逝的真实,又如何通过后期处理来升华这种真实?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摄影作品的“意义”是如何在观看者与创作者之间,在作品本身与所处的时代语境之间,不断生成与流动的。这本书有没有可能提供一种方法论,让我去训练自己的“摄影眼”,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深层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思想深度的影像?
评分拿到这本《写真的思考:摄影的存在意义》,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摄影技巧或是器材分析的工具书,毕竟市面上这类书籍汗牛充栋,总想从中淘到些“干货”。然而,翻开目录,映入眼帘的标题却让我眼前一亮,隐约感觉到这本书触及的远不止于此。它不像那些教你如何构图、如何调色、如何购买昂贵镜头的书,而是更倾向于一种精神层面的探讨。我特别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一直萦绕的一个问题:在信息爆炸、人人都可以轻易拍摄大量照片的时代,摄影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那些快门按下留下的瞬间,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意义?这本书是否会带领我深入挖掘摄影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我希望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能触及到摄影师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及摄影如何成为一种观察世界、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尤其对那些关于“存在意义”的探讨,我充满了好奇,它是否会涉及摄影与记忆、与历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联系?能否帮助我理解那些被时间冲刷后依然闪耀的经典摄影作品,它们为何能够穿越时空,触动后人的心灵?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手中的相机,以及那些我曾经按下快门留下的无数瞬间。
评分对于摄影,我一直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它看似简单,按下快门即可,但要拍出真正有力量、有思考的作品,却需要深厚的功底和非凡的洞察力。《写真的思考:摄影的存在意义》这个书名,瞬间吸引了我。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阐释“摄影的存在意义”这个宏大的命题。它是否会从历史的角度,回顾摄影在不同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意义的演变?例如,从最初作为科学记录的工具,到后来成为艺术表达的媒介,再到如今在数字时代的新形态,摄影的意义是否也在不断被重新定义?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深入探讨摄影师的个人哲学观如何体现在其作品之中,以及摄影如何成为一种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方式。这本书会不会鼓励我,在每一次按下快门之前,先进行一番内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拍下这个画面?这个画面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它又能给他人带来怎样的触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引导,帮助我将摄影从一种纯粹的爱好,升华到一种与生命、与思想深度关联的实践。
评分这本《写真的思考:摄影的存在意义》,名字就足够引人遐想。我之前看过的摄影书籍,多是关于技术和器材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似乎没有触及到摄影的核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带领我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我特别想知道,它是否会探讨摄影的“瞬间性”与“永恒性”之间的张力,一个短暂的瞬间,如何能够被凝固成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品?书里是否会分析那些经典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它们的构图和色彩,更是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摄影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视角,去解读和呈现社会现实,去捕捉人性的光辉与阴影。它有没有可能启发我,去思考摄影在当下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摄影如何才能突破噪音,传递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情感?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明白,摄影不仅仅是“看”,更是“想”,是“感受”,是“存在”的一种深刻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