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意义是什么?「它」从何而来?
悬置在无尽摆盪之中,摄影让人困惑却又着迷的独特复多性与张力特质
迈向数位影像时代后,台湾本土第一本最具理论深度的跨领域影像论述;重量级影像艺术论述学者林志明跨越十年的文字集结
摄影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一般所熟知的「摄影」的起源,是以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公布其摄影技术的年代为开始;然而早在1927年涅普斯已经拍出了公认现存最早的一张照片。摄影发明者争论并不仅存在于达盖尔与涅普斯之间,英国摄影家塔伯发明卡罗版摄影术,不同于使用暗箱成像的达盖尔版,成为第一个可以从事影像复制的摄影术。
这些发明权争夺,赋予了「摄影」这个媒材∕技术复杂的身世,但也致使摄影自身产生了丰富的文化意含与解读可能,这即是本书中所希望提出的「复多」概念──说明的即是在「摄影」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所含带包括多重起源说法、定义的多样性,以及它的系谱无可避免地横跨在文化、社会、历史等各种不同领域中、并且无法彼此化约的特殊丰富性。
从「复多」作为起点开始,摄影究竟是一种对真实的复制技术,还是一种「由光产生描绘」的艺术形式?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还是一种社会史料?它是自然产生的魔术,还是超自然的幻象?在对摄影试图进行定义时,也会因为其作用的不同而含带多样的问题焦点。内含在「摄影」自身的复杂性质,不仅让摄影史的书写脱离传统的艺术史建构、也让摄影与其所复制的「真实」之间构成既紧密又极具张力的关系。
从「摄影」这种复多而又极具张力的特质作为提问核心,本书首先试图从摄影史的书写方法论探讨进入,援引知名的傅柯考古学取径、台湾摄影史的试探进入作为「辑一:摄影史研究」的主要篇章,然后透过讨论「纪实摄影」、「摄影肖像」以及安迪华荷的名人肖像作品,讨论「摄影」作品在意义上的摆盪;并且同时收录作者援引佛洛依德〈诡异〉一文,以及布希亚的摄影观,整合了全书的理论探问。
本书为影像艺术学者林志明近十年的研究书写集结,也是进入数位摄影时代,第一本由台湾学者撰写、针对摄影影像专注着力的论述专着。
作者简介
林志明
出生于1965年,台湾台中市。台大外文系毕业,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学院文学艺术语言体系研究博士。目前为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艺术与造形设计学系专任教授、台湾大学兼任教授,并曾三度受邀至法国第七大学担任访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影像研究、美学、法国当代思潮。
他是一位活跃的评论家,担任了四届台新奖观察团委员及决选委员,也于2002年共同创立了台湾前卫文件展。策展包括国立故宫博物院「未来博物馆」(2008年、2009年美国博物馆协会缪思奖多媒体装置银牌奖)、国美馆「数位之手」展览(2010)、台北当代艺术馆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谢春德个展「春德的盛宴」及其2012年返台展。
同时他也是许多重要欧洲当代思想家的翻译者。其中包括了布希亚、傅柯、班雅明、布赫迪厄、余莲。
曾参与多份新兴刊物的编辑委员会,包括《文化研究》、《电影欣赏学刊》(2006年度召集人),目前亦担任数位艺术评论推动委员会召集人、《政大哲学学报》、《现代美术学报》、《中央人文学报》的编辑委员及法语期刊Savoirs et clinique: Revue de psychanalyse的审稿委员。
序:摆盪中的影像∕林志明
辑一 摄影史研究
多重叙事之必要:摄影史书写问题初探
摄影史多重叙事问题的逐点展开
纽霍尔《摄影史》之后的摄影史书写
结语:摄影多重叙事的其他可能议题
晚近摄影史研究中的傅柯主义取径
Geoffrey Batchen 巴沁
Mary Warner Marien 玛莉安
Francois Brunet 布余内
结语
高密度的影像世纪:
从材料、问题与线索看台湾摄影史
时常处在和世界相接壤的场域
最早的台湾照片和摄影教师
日治时期全面发展
留日的专业摄影师引领风潮
三元的摄影流派
由报导摄影到现状的线索
摄影:熟悉的陌生感
在巴特与巴特兹之间
佛洛依德诡异与熟悉的陌生感
借由摄影的角度阅读佛洛依德〈诡异〉
借由诡异的概念来阅读相片
辑二 摆盪中的摄影影像
纪实与报导摄影:纪录性与文件性间的张力
源自真实的张力:关于纪录性的四条反思线索
摄影的文件性质
结语
在指认与认同之间摆盪的摄影肖像
双重的提问
图像与标指
由犯人照到身分照
由标指到美学
认同作用的多重意义
巴特的肖像阅读
观看中的疯狂体验
结语
安迪.华荷名人肖像系列:
由名人文化现象解读迈向当代英雄圣像
三个系列及三个时期
名人现象与华荷作品
当代英雄圣像
结语
布希亚论摄影
布希亚摄影论的三个支柱
布希亚摄影论的三个脉络
收录文章出处
参考书目
阅读《复多与张力:论摄影肖像》,我第一个浮现的念头是,摄影肖像绝非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历史切片。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挖掘摄影史的“复多”面貌,比如,不同技术革新(如湿版、胶片、数码)如何直接影响了肖像的质感、表现力以及拍摄的便捷程度,进而改变了人们与摄影的关系。是否会分析不同时代的肖像摄影师,他们是如何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独具时代特色的肖像作品?“张力”这个词,在我看来,可能也体现在摄影与被摄者之间的微妙互动。究竟是被摄者在镜头前完全放松,还是摄影师通过某种方式“引导”出了其不为人知的一面?或者,是摄影作品本身在呈现个体身份的同时,也暴露出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某些“不协调”或“矛盾”之处?我希望书中能通过对一些经典肖像作品的细致解读,揭示出摄影师如何巧妙地捕捉并放大这些“张力”,让观者在观看时产生共鸣,甚至引发思考。这本书应该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野,让我理解摄影肖像在漫长历史中是如何承载和反映人类社会的复杂性的。
评分这本《复多与张力:论摄影史与摄影肖像》单看书名就让人充满好奇。我一直觉得摄影,尤其是肖像摄影,承载了太多超越单纯记录的功能。它既是时代的面孔,也是个体心绪的折射。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摄影技术发展如何影响了肖像的呈现方式,比如早期那些带着时代烙印的、充满仪式感的肖像,和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更加个人化、甚至有些“随意”的自拍或生活照,它们之间存在的张力究竟体现在哪里?是光影的运用,构图的突破,还是模特与摄影师之间关系的演变?我猜想书中可能还会触及一些具体的摄影师,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在当时打破常规,为后世肖像摄影开启新的可能性的。也许会分析大师级摄影师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捕捉到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或者如何在集体肖像中展现个体差异。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摄影肖像背后那些复杂而微妙的“复多”性,理解它如何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演进,同时又在不断挑战和重塑我们对“肖像”本身的认知。
评分《复多与张力:论摄影史与摄影肖像》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摄影史上那些充满争议和突破的时刻。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剖析摄影肖像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复多”性。这是否意味着它会呈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时代人们对于“肖像”的理解和实践上的差异?比如,东方的肖像传统与西方的有何不同?贵族与平民的肖像又有何侧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展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这些“复多”的肖像如何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甚至是权力关系。而“张力”这个词,我把它理解为摄影媒介本身所固有的两极性:它是客观的记录者,却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摄影师的主观意图和观看视角;它是瞬间的凝固,却又能引发观者无尽的想象。或许书中会探讨,当摄影师试图在肖像中捕捉人物的“真实”时,如何平衡客观记录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张力;又或者,在集体肖像中,如何处理个体独特性与群体共性的张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摄影肖像,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丰富信息和深层含义。
评分《复多与张力:论摄影史与摄影肖像》这个书名,着实勾起了我对于摄影艺术背后深层结构的探究欲望。我猜测,“复多”或许是指摄影肖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生成、传播和解读过程中所包含的多种可能性和维度。比如,它是否会探讨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人们如何理解和构建“肖像”这一概念?又是否会分析不同时期的摄影师,他们如何运用不同的美学语言和拍摄手法,来呈现人物的不同面向?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让我们看到摄影肖像如何从一种纯粹的记录工具,逐渐演变为承载情感、表达观念、甚至挑战社会规范的艺术媒介。而“张力”,在我看来,很可能指向摄影肖像中存在的诸多二元对立:是真实与虚构的张力,是客观与主观的张力,抑或是个体与集体的张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摄影师如何在画面中巧妙地处理这些“张力”,通过光影、构图、表情等元素,引发观者对其内在含义的深度思考。这本书应该能够帮助我超越对肖像照片的表面感知,去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复杂的社会文化信息,并不断演变的。
评分拿到《复多与张力:论摄影史与摄影肖像》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摄影史的长河中,那些关于“观看”的变迁。以前,相机是稀罕之物,一张照片的诞生往往需要郑重的仪式感,这必然影响了肖像的拍摄。而如今,手机摄影普及,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肖像的“门槛”大大降低,这又带来了什么?书中会否探讨这种“复多”化,即肖像的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如何消解了以往摄影的权威性,又或者催生了新的观看规则?我想到的还有“张力”这个词,它可能指的是摄影媒介本身在记录真实与构建想象之间的拉扯,抑或是肖像中个体身份与社会身份之间的碰撞。例如,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官方肖像如何被用来塑造权威形象,而同时又可能存在地下流传的、揭示真实生活面向的肖像。这本书或许会通过分析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肖像作品,来揭示这些“张力”是如何被摄影语言所捕捉和呈现的,从而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摄影在历史叙事和个体表达中的双重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