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
鄭成功時代,颱灣人不瘋媽祖
原住民頭目製度是荷蘭人所設立的
三百年前,颱灣商人就採用股份集資……
十三篇精采翻案,讓你重新認識颱灣的真正曆史!
颱灣地理位置特殊,曆經大航海時代,國際貿易發達,十七世紀曾被荷蘭、西班牙統治;明鄭敗亡後,納入清朝版圖,政權變動頻仍,族群融閤多樣,文化發展多元。
本書以曆史主題為縱軸、以近四百年時間為橫軸,立體架構真實的颱灣麵貌;以生動故事敘述方式、配閤精彩圖片說明,完整呈現三百多年來的颱灣真相。
作者簡介
駱芬美
颱灣雲林土庫人,輔仁大學曆史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兼任
教學頗受肯定,曾獲「優良教師奬」
早期研究中國明代史,近年深入涉獵颱灣史,並在九八新聞颱「九八講堂」節目擔任颱灣史主講人,緻力透過講故事,讓聽眾瞭解、認識颱灣
作者勤於走入曆史現場,進行田野調查與拍攝,為本書增添臨場感與可讀性
著作《三楊與明初之政治》、《丁憂與明代官員丁憂與奪情之研究》
推薦序 曆史去僞始見真相 宋光宇
推薦序 我愛說「古」的姐姐 駱芳美
作者序 因緣際會颱灣史
1.西方人如何認識颱灣?
你以為:四百年多前葡萄牙人發現颱灣,並命名為「福爾摩沙」
事實是:葡萄牙人隻是經過並未登陸,真正登陸且稱呼「福爾摩沙」的是西班牙人
2.荷蘭人為什麼來颱灣?
你以為:一六二四年,荷蘭人積極且主動的占領颱灣
事實是:荷蘭人來颱灣,是明朝官商勾結的分配結果
3.荷蘭人在颱灣做什麼生意?
你以為:直到國民政府來颱,始有齣口擴張和轉口貿易政策
事實是:荷蘭時期,颱灣的齣口和轉口貿易在全球經濟網中就占有重要地位
4.漢人移民颱灣
你以為:當年漢人「唐山過颱灣」是情非得已的悲哀
事實是:荷蘭時期,漢人覺得颱灣機會無限,紛紛渡海而來
5.荷蘭人和原住民
你以為:颱灣原住民的頭目製度是部落既有的傳統
事實是:原住民頭目製度是由荷蘭人創立的
6.鄭成功如何趕走荷蘭人?
你以為:鄭成功直接用武力打敗荷蘭人
事實是:武攻之前,鄭成功早已透過經濟封鎖癱瘓荷蘭人的貿易
7.鄭經和英國人
你以為:十七世紀時,英國人和颱灣沒有任何關係
事實是:鄭經帶著英國人從颱灣到中國,導緻後來的鴉片戰爭
8.兩岸諜對諜
你以為:兩岸政治諜對諜是從一九四九年以後纔開始
事實是:明鄭時期,兩岸間的政治諜對諜就已然存在
9.明清皇室來颱
你以為:清朝嘉慶皇帝曾來過颱灣
事實是:明清皇室成員隻有明朝寜靖王硃術桂在颱灣住瞭十八年
10.玄天上帝與媽祖
你以為:到處可見的媽祖廟是民間信仰的自然發展
事實是:推廣媽祖信仰是清朝統治者的手段
11.颱灣棄留
你以為:鄭剋塽投降後,康熙因施琅建議而納入颱灣
事實是:康熙經過十個月考慮纔做齣決定,對颱灣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12.一府二鹿三艋舺
你以為:颱南、彰化鹿港、颱北萬華(艋舺)是清朝廷開發的
事實是:這三大港口城市全是民間自力開發、自然形成的
13.客傢人的義民廟
你以為:義民廟隻是客傢人的一種民間信仰
事實是:義民是客傢人在以閩南人為主的早期社會中取得閤法身分的重要管道
徵引書目
《被誤解的颱灣史:1553 ~ 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這本書,如同一劑猛藥,強行將我從對颱灣曆史的模糊認知中拉瞭齣來。作者在1553年至1860年這段時間的敘述,尤其引人入勝。我一直以為,這段曆史就是西方殖民者到來、華人移民湧入、最後融入中華版圖的簡單過程,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通過對大量原始文獻的細緻分析,揭示瞭在這段看似平靜的曆史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暗流湧動。比如,書中對西班牙人在颱灣北部的活動,以及他們與當地原住民的關係,進行瞭細緻的描寫,這部分內容是我之前幾乎從未接觸過的。我們習慣於將注意力集中在荷蘭和明鄭時期,但作者提醒我們,颱灣的曆史是多元的,不僅僅是被某一個或幾個勢力所定義。同時,書中對荷蘭人在颱灣的統治,也進行瞭更加 nuanced 的描繪,不再是簡單的“壓迫與反抗”,而是深入分析瞭荷蘭東印度公司作為一個商業組織,其統治的經濟邏輯、行政管理,以及與當地社會的互動。關於清朝對颱灣的統治,書中也並非一味強調其“納入版圖”的成就,而是探討瞭清政府在治理颱灣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比如移民的管理、地方勢力的整閤、以及與外部勢力的周鏇。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史實未必是事實”的觀點,這並非是要否定曆史研究的客觀性,而是提醒我們,對於任何曆史敘述,都要保持一種審慎的態度,去探究其背後的“話語權”和“視角”。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的真實性,往往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和被邊緣化的聲音之中。
评分不得不說,《被誤解的颱灣史:1553 ~ 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這本書,如同一位細心的偵探,將我們熟悉的曆史片段一一拆解,然後用更嚴謹的證據去拼湊,結果往往齣人意料。作者在處理1553年至1860年這段曆史時,特彆注重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他並沒有局限於單一的史料來源,而是廣泛涉獵瞭包括漢文史書、荷蘭史料、西班牙記錄、甚至是地方誌和口述曆史的碎片,試圖還原一個更全麵、更立體的颱灣。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一些“既定事實”的挑戰。比如,關於早期漢人移民颱灣的曆史,我們普遍認為他們是為瞭避亂或謀生而到來,但書中卻揭示瞭其中更為復雜的經濟利益驅動,以及移民群體內部的社會組織和權力結構。對於當時的原住民社群,作者也給予瞭充分的關注,不再將他們僅僅視為曆史的配角,而是深入探討瞭他們在與外來勢力互動過程中的主動性、適應性以及抵抗性,以及這些互動如何深刻地改變瞭他們的社會形態。書中對18世紀清朝統治下颱灣社會經濟發展的描繪,也打破瞭過去一些簡單化的論述,揭示瞭官府、士紳、農民、甚至海盜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這些關係如何共同塑造瞭當時的社會麵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吸引人,它不像學術專著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探索和發現的樂趣,仿佛是在和作者一起進行一場曆史的冒險。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曆史的許多認知,可能隻是冰山一角,還有無數被隱藏或被誤讀的“事實”等待我們去發掘。
评分《被誤解的颱灣史:1553 ~ 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這本書,簡直是一場對既定曆史認知的“解構”。作者在1553年至1860年這段時間內的敘述,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我曾深信不疑的“事實”。書名本身就點明瞭主旨,它不是要提供“新事實”,而是要揭示“事實”背後可能存在的“誤解”。比如,對於17世紀早期,我們通常認為颱灣隻是一個被荷蘭和西班牙等國爭奪的殖民地,但作者通過對當時文獻的細緻梳理,揭示瞭原住民社群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更為復雜和主動的角色,他們並非完全被動地接受外來者的影響,而是有自己的策略和行動。書中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颱灣的統治,也進行瞭一種“去神秘化”的處理,深入剖析瞭其經濟運營的實際情況,以及其在社會管理、法律體係等方麵所做齣的努力,這些努力並非總是齣於惡意,也包含瞭一些為瞭穩定統治而采取的措施。而對於鄭成功收復颱灣,書中也提供瞭更為 nuanced 的解讀,不再僅僅是“民族大義”的宏大敘事,而是將其置於當時明鄭政權在大陸失敗後的睏境、其在颱灣的經濟基礎建設以及與荷蘭人之間的利益博弈之中去理解。同時,書中對清朝前期統治下的颱灣,也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揭示瞭清政府在治理颱灣時所麵臨的挑戰,比如如何管理大量湧入的漢人移民,如何處理與原住民的關係,以及如何加強對海疆的控製。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打破瞭單一的視角,鼓勵讀者去發現曆史的多麵性,去探究那些被主流敘事所遮蔽的“真相”。
评分拿到《被誤解的颱灣史:1553 ~ 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這本書,我最初的想法是,又一本關於颱灣曆史的書,能有什麼新意?然而,當我翻開書頁,纔發現自己低估瞭作者的功力。書中所聚焦的1553年至1860年,恰恰是颱灣曆史發展中一個充滿變數和爭議的時期。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一個“真相”,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梳理和分析,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例如,書中對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時期的一些經濟政策,以及其對颱灣社會結構的影響,進行瞭非常深入的探討。不再是簡單地將荷蘭人描繪成剝削者,而是分析瞭其統治背後的經濟邏輯和實際運作,甚至指齣瞭一些他們為穩定統治所做的努力。而對於明鄭時期,書中也並非單純歌頌鄭成功的功績,而是將其置於當時錯綜復雜的政治格局中,探討瞭其政權的閤法性、經濟基礎以及與其他勢力的關係。書中對清朝初期施琅收復颱灣後的政策,以及颱灣在清朝版圖內的地位變化,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揭示瞭中央政府對颱灣的控製程度和實際的治理方式。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書中對一些長期被認為是“定論”的曆史事件,提齣瞭新的解讀,比如關於某些原住民部落與外來者之間的交易,以及這些交易的政治和經濟意義。這種挑戰權威、質疑定論的態度,正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它讓我們明白,曆史並非一成不變的教科書,而是需要不斷被重新審視和解讀的鮮活過程。
评分我必須承認,《被誤解的颱灣史:1553 ~ 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颱灣曆史的認知,尤其是在1553年至1860年這段時期。作者以一種極為審慎的態度,對大量的史料進行瞭抽絲剝繭般的梳理和分析。他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真相是什麼”,而是引導我們一步步地去發現“事實”的另一麵。例如,書中對16世紀末西班牙人在颱灣北部的活動,進行瞭非常詳盡的考證,這部分內容是我之前閱讀颱灣史時很少觸及的。我們習慣於將這段曆史的焦點集中在荷蘭人身上,但作者提醒我們,曆史的維度是多元的,不應被單一的敘事所局限。同時,書中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颱灣的統治,也進行瞭更加客觀和全麵的審視。不再是簡單的“壓迫與反抗”,而是深入分析瞭荷蘭人統治背後的經濟動因,例如其對蔗糖種植和貿易的控製,以及這種經濟體係對颱灣社會結構、原住民生活方式所産生的深遠影響。書中對鄭成功收復颱灣的敘述,也更加 nuanced,不再是單純的英雄史詩,而是將其置於當時明鄭政權在大陸失敗後的退守、其在颱灣的經濟建設以及與荷蘭人之間的復雜關係之中去解讀。而對於18世紀清朝統治下的颱灣,書中也揭示瞭其治理的復雜性,不再是簡單的“納入版圖”的成就,而是探討瞭清政府在麵對移民潮、地方勢力整閤、以及與外部勢力周鏇時的策略和挑戰。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的研究是一項不斷探尋和質疑的過程,任何看似堅實的“事實”,都可能隱藏著被誤解的“真相”。
评分這本書如同一盞在黑暗中搖曳的燭火,試圖驅散籠罩在颱灣曆史某個時期上的迷霧,尤其是1553年至1860年這段關鍵卻又常常被簡化甚至麯解的時光。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般的嚴謹,挑戰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敘事。例如,書中對於“大航海時代”背景下,颱灣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以及當時活躍於這片海域的各方勢力,比如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他們真實的意圖和實際的活動範圍,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我們常聽說的“殖民者到來”,在書中被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事件、一份份被忽視的檔案,甚至是一些地方性的傳說。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外來者定性為純粹的侵略者,而是深入剖析瞭當時復雜的國際貿易格局、軍事競爭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他讓我們看到,曆史並非黑白分明,而是充滿瞭灰色地帶和多重解讀的可能性。通過對文獻的反復比對和考證,作者揭示瞭一些長期以來被忽略的史實,或者說,是那些被“事實”所掩蓋的“史實”。比如,關於早期原住民社會內部的權力結構,以及他們與外界接觸後所經曆的社會變遷,書中就提供瞭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很多時候,曆史的敘述是被主流話語所塑造的,那些聲音微弱的群體,他們的經曆往往被淹沒。這本書試圖將這些被“誤解”的聲音重新帶迴到曆史的舞颱上,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視為“常識”的曆史解釋,是否真的站得住腳。它鼓勵讀者質疑,鼓勵讀者去探尋那些被遮蔽的真相,是一部真正意義上引導思考的著作。
评分讀完《被誤解的颱灣史:1553 ~ 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真相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多層。書名就點齣瞭核心,它不是要顛覆我們對曆史的認知,而是要糾正那些被誤讀、被簡單化的部分。1553年至1860年,這段時間在很多颱灣史的通俗讀物中,往往被濃縮為“荷蘭人來瞭,鄭成功趕走瞭荷蘭人,然後清朝來瞭”。但這本書卻把這段曆史的經緯綫拉得極長,細緻地勾勒齣每一個節點背後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政治博弈和經濟驅動。作者花瞭大量篇幅去考證當時一些關鍵人物的真實動機,以及他們行動所依據的史料。比如,關於鄭成功收復颱灣的動機,書中就提齣瞭一些不同於主流的解釋,不再是單純的“驅逐荷夷,光復故土”的民族英雄敘事,而是將其置於當時明鄭政權的生存睏境以及其與清朝、荷蘭之間復雜的外交和經濟關係中去理解。同時,書中也詳細描寫瞭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颱灣的統治,以及他們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留下的痕跡,這些痕跡並非全然是負麵的,也包含瞭一些現代治理的雛形。而書中對於清朝前期統治的描述,也一改過去“蠻夷統治”的負麵形象,而是呈現瞭清政府在治理颱灣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其為穩定局勢所采取的一些策略,比如開放移民、發展經濟、加強軍事控製等。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曆史的“動態性”,即曆史並非一成不變的定論,而是充滿瞭變數和爭議,需要我們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用多元的視角去解讀。它鼓勵讀者不被錶麵的“事實”所迷惑,而是去探尋“事實”背後隱藏的更深層的“真相”。
评分讀完《被誤解的颱灣史:1553 ~ 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對曆史的理解,往往會被簡化和固化,而作者則試圖打破這種僵局,尤其是在1553年至1860年這段充滿變動的時期。書中的論述,仿佛是將一塊巨大的拼圖,一塊塊地拼湊起來,每一塊碎片都經過瞭細緻的打磨和考證。作者在處理這段曆史時,非常注重對“被誤解”的史實的糾正。比如,我們常認為,17世紀是荷蘭人統治颱灣的時代,但書中卻詳細地描繪瞭西班牙人在颱灣北部,即今日的基隆和淡水一帶的活動,以及他們與當地原住民的互動,這部分內容是我之前閱讀的許多颱灣史讀物中鮮少提及的。同時,書中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颱灣的統治,也進行瞭更深入的剖析,不再是簡單的“剝削與反抗”,而是揭示瞭其統治背後的經濟邏輯,比如其對蔗糖貿易的壟斷,以及這種壟斷如何改變瞭颱灣的經濟結構和原住民的社會形態。對於明鄭時期,書中也呈現瞭一個更為多元的視角,不再僅僅是鄭成功的英雄事跡,而是探討瞭其政權的性質、經濟基礎的構成,以及其在與清朝和荷蘭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書中對清朝前期統治下的颱灣,也進行瞭細緻的描繪,不再是簡單的“納入版圖”的定論,而是揭示瞭清政府在治理颱灣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其政策的調整以及颱灣社會內部的動態。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鼓勵讀者去質疑,去探尋那些被遮蔽的“真相”,而不是盲目接受現有的“事實”。
评分這本書《被誤解的颱灣史:1553 ~ 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絕對不是一本讓你輕鬆閱讀的書,但它絕對是一本能讓你“思考”的書。1553年至1860年,這段時間對於颱灣曆史來說,就像是一個大熔爐,各種勢力在這裏碰撞、融閤、甚至是衝突。作者沒有簡單地告訴我們“發生瞭什麼”,而是引導我們去“為什麼會發生”。他對當時國際政治格局的分析,尤其是大航海時代背景下,歐洲列強在東亞的貿易競爭和軍事擴張,為理解颱灣在這一時期的地位提供瞭重要的背景。書中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早期在颱灣的活動,進行瞭詳盡的考證,揭示瞭他們在那片土地上留下的短暫但重要的痕跡,這部分內容打破瞭我以往對颱灣早期曆史的認知,原來還有這些被忽略的篇章。對於荷蘭人在颱灣的統治,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殖民壓迫”的論調上,而是深入分析瞭其經濟體係的建立,例如蔗糖種植和貿易,以及這些經濟活動如何深刻地改變瞭颱灣的社會結構和人口構成。書中對鄭成功時期颱灣的描寫,也展現瞭其政權的復雜性,不再僅僅是民族英雄的形象,而是將其置於明鄭政權在大陸失敗後的退守和在颱灣的經營之中,探討瞭其統治的閤法性、經濟來源和麵臨的挑戰。而清朝統治下的颱灣,在書中也呈現齣更為生動的畫麵,作者描繪瞭清政府在平定反叛、開放移民、發展農業等方麵的政策,以及這些政策對颱灣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這本書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它教會我如何審視曆史,如何從碎片化的信息中去構建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被單一的敘事所束縛。
评分《被誤解的颱灣史:1553 ~ 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這本書,就像一位細緻的解剖師,將1553年至1860年這段颱灣曆史上重要的時期,一層層地剝開,讓我們看到其最真實的肌理。我一直覺得,曆史的學習就是記憶“事實”,而這本書則告訴我,“事實”背後還有更深的“真相”。作者在處理這段曆史時,非常注重細節的考證。比如,對於早期漢人移民來颱的動機,書中就不再是簡單地說“避難”或“討生活”,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大陸社會經濟的動蕩、人口壓力以及一些商業資本的推動作用。對於原住民社群,作者也給予瞭充分的關注,詳細描繪瞭不同族群在麵對外來者時的策略,以及他們內部的政治和社會組織如何受到衝擊和改變。書中對荷蘭人在颱灣的統治,也進行瞭更為立體化的描述,不再是臉譜化的“侵略者”,而是深入分析瞭其在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麵的具體措施,以及這些措施對颱灣社會産生的長期影響。例如,書中對早期荷蘭人引入的農作物、耕作技術以及貿易模式的描述,就讓我對颱灣的農業發展有瞭新的認識。而對於鄭成功時期,書中也呈現瞭一個更為復雜的圖景,不再是單純的民族英雄,而是探討瞭其政權的閤法性、經濟基礎的脆弱性以及其在兩岸關係中的微妙地位。甚至對於18世紀清朝在颱灣的統治,書中也揭示瞭其統治的復雜性,不再是簡單的“徵服與被徵服”,而是探討瞭清政府在治理颱灣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其政策的演變以及颱灣社會內部的互動。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的真相是動態的,是需要不斷地被審視和被重新解讀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