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清晨,蔣介石被槍聲驚起。
他顧不上穿衣提鞋,倉皇嚮外逃命,
由此開始瞭讓他刻骨銘心的十四天……
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幕後真相
捉蔣又放蔣的麯摺過程
少帥縱虎歸山的後果
一心抗日卻被送齣國的楊虎城
蔣介石誘捕楊虎城的經過
被囚禁長達十二年的楊虎城
將被釋放卻又難逃特務大網
楊氏父子同遭秘密殺害
曆史上的悲劇人物
楊氏之孫為楊虎城平反昭雪的努力
「為瞭救國,我們這個爛攤子,縱然這次摔掉瞭,我也毫不後悔,摔得值,摔得響!」
楊虎城為瞭團結國內力量抗日,不惜聯閤張學良,「兵諫」蔣介石!
即使,這個決定讓他喪失瞭軍隊,更付齣瞭生命的代價……
西安事變的發生,打破瞭蔣介石六十天剿滅紅軍的美夢;激發瞭全國人民的抗日愛國熱情;促進瞭國內政治力量的分化與新的組閤;引起瞭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牽動瞭國際大局。十四天的拘禁,使蔣介石顔麵無光。
當少帥張學良為「顧全大局」而重新擁護蔣為領袖,甘願「負荊請罪」時,一個報復他、報復楊虎城的計劃也隨之展開……
作者簡介
楊瀚
本書為楊虎城將軍之孫楊瀚先生耗費大量心血,在收集、整理諸多曆史資料和檔案的基礎上完成,詳細記述瞭楊虎城將軍悲壯人生的著作。本書涉及瞭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許多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且深入分析探討瞭圍繞楊虎城將軍的幾個未澄清的問題,披露瞭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細節。
楊瀚原居北京,現任西安事變研究會會長。一九九六年移居加拿大,曾在一九九九和二○○○年兩次到夏威夷探望過張學良,完成其父親楊拯民的遺願。
前言
西安事變已經過去瞭七十六年,這段曆史雖已過去,但塵埃並未落定。
一篇曆史感言引發兩岸較力
從西安事變後到一九五五年的十八年間,除蔣介石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發錶瞭一篇《西安半月記》作為國民黨方麵的官方基調來反映這個事件外,不論是國民黨、共産黨還是社會輿論對這個曆史事件雖不時有所提及。但是誰都沒有再就這個事件做齣詳實的敘述。其原因從國民黨蔣介石方麵是害怕世人瞭解事變的原委、過程、真相;共産黨方麵忙著打天下、建國安邦;輿論界並不掌握事件的史實。
一九五五年,在西安事變中曾親身參與營救蔣介石的郭增愷,齣於對老友楊虎城的情感和對曆史的責任。以少有的知情者身分寫下瞭標題為《一個沒有交代清楚的問題》——〈西安事變〉十八周年感言,這篇長達十萬字的文章。在香港《熱風》雜誌上連載發錶。使西安事變的真相從一個新的角度第一次係統公佈於世。
郭增愷的文章一齣,戳穿瞭蔣介石長期隱瞞事變真相,編造和歪麯曆史事實的許多謊言。在海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與震動。
看到這篇文章,蔣介石急瞭,為瞭繼續維持自己的臉麵和謊言,他一麵派特務給郭增愷寄去裝有子彈的恐嚇信,同時啓用被他已軟禁瞭二十年的張學良。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三日,蔣介石單獨召見負責管理張學良的保密局少將劉乙光,詢問張學良的讀書、身體及年齡,命劉嚮張宣佈蔣的兩項禁令:不準收聽中共廣播;不準同警衛人員接近。張聞聽之後,頗有震雷貫耳之感,「反覆思維,深自反省」。緊接著又下達瞭讓張學良寫齣西安事變迴憶的指令。張學良在日記中這樣記述:「老劉前日連夜去颱北。今日返,午飯後來餘屋,告知我,彼係被總統召見,告他令我寫一篇西安事變同共産黨勾結經過的事實,再三囑咐要真實寫來,並說此為曆史上一重大事件。言後又再告劉囑餘要安靜。」(注:老劉即劉乙光)於是,張學良按照蔣介石的吩咐,開始撰寫西安事變迴憶,一個月後完成瞭初稿。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劉乙光到達颱北,將張學良的迴憶長函麵交蔣介石。同月二十日,蔣即傳喚劉乙光,聲稱「(張學良)對共産黨(的認識)已有進步,我甚安慰。他將來對革命還可以有貢獻。」同時命劉將郭增愷的文章轉交張學良,要張在迴憶錄中加以駁斥:「這篇東西(指郭文)對我們倆都有關係,必須有以闢明以示後人。」言談之間,給劉的感覺是,蔣「需要甚急」。
郭增愷因不是張學良的部下,事過多年,張對郭已不記清瞭。但為瞭完成蔣交代的任務,張學良苦思凝想後將「迴憶」修改瞭兩小段,另寫瞭《慨中國文人之無行》一文來交差。張在該文中說:「有郭增愷其人者,當年在西北公路局任職,為楊虎城之嬖佞。……此人真不知羞恥者。」
「我等當年讀過蔣總統日記之後,自認抗日之事已有著落,追悔孟浪,不明領袖謀國苦衷,恭送總統迴京,自動隨從請罪,說不到什麼條件成交,更談不到見證,就是有見證的話,恐亦輪不到該郭增愷名下。」
同時,張學良並於十二月廿一日緻蔣一函,聲稱讀郭文之後「可氣亦殊可笑」。函雲:「此人為誰,良誠已忘卻,假如良所知的那人是對,彼乃一小醜角色。他不是共黨,他是屬於共黨尾巴的第三黨,在第三黨中也不是什麼重要者。當年曾為楊虎城嬖幸官僚政客之流亞也。在迴憶文中難將其人攙入,茲僅就其故說之處,針對如上,以證其無的之言,另寫一紙以駁之,未審可用否?」
蔣介石拿到瞭這篇討郭的檄文,忐忑不安的心總算平靜瞭一些。當下,他沒有再逼張學良寫其他材料,因為他已經取得瞭張學良為他在曆史所上的政治保險單——《迴憶西安事變》。
根據他對張的瞭解與把握,隻要張自己寫下來瞭,緻死不會再翻案瞭。他想,當年參與談判的楊虎城已被他殺瞭,張學良已成這樣,郭增愷有張學良去駁斥已十分有力瞭,今後西安事變的曆史就可由他任意書寫瞭。但他怎麼也沒想到,宋子文在事變後用英文寫下瞭親曆西安事變的經過,四十年後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嚮世界公佈。這份曆史資料,從一個特殊的角度戳穿瞭他煞費苦心編撰的《對張、楊訓詞》、《西安半月記》等謊言。
自一九五七年年初起,張學良又遵蔣介石之命,開始撰寫範圍更廣的迴憶。四月廿二日完成,命名為《雜憶隨感漫錄》。該稿一部分迴憶張作霖,題為《我的父親和我的傢世》;另一部分迴憶自己,題為《我的生活》。其中涉及西安事變的有《我之與國民黨》和《齣洋歸國與管束》兩節。張在該稿中指責中共「包藏禍心,彆有所圖」,贊揚蔣在西安事變中「剛正嚴厲」,自貶行動魯莽,思想幼稚,可恥而又可笑,等等。
一九五八年,蔣介石將張學良所寫的西安事變迴憶在颱灣高級乾部中公開。這些內容很快就傳到瞭大陸,在相關人士中引起震動。許多人齣於對張學良的熱愛與盲目崇拜,當時否認這份迴憶錄的真實性,稱之是颱灣方麵完全僞造的。而周恩來卻是心知肚明的,他在一九六一年十二月紀念西安事變廿五周年招待會上,欣然接受楊虎城之子楊拯民的建議,在大陸成立一個高規格的西安事變資料徵集組織,開始瞭對這個曆史事件的研究,西安事變的史料遂從那時開始逐步走嚮公開。
針對張學良在颱灣的處境與狀況。一九六二年,周恩來經過一番考慮後,寫瞭一封隻有十六字,沒有具名的短信,嚮這位老朋友錶達瞭政治上的關懷。這十六個字是:「為國珍重,善自養心;前途有望,後會可期。」
周恩來的密信,是由當時的中共中央調查部精心安排,通過與張學良傢有親戚關係的硃湄筠女士,經香港送到颱灣,並巧妙地送到瞭張學良的手裏。張學良自看到周恩來的信後,便沒有再寫政治性的文章瞭。
應該肯定,是郭增愷的《一個沒有交代清楚的問題》,引發瞭颱灣海峽兩邊,國共雙方對西安事變的再度關注。
還原曆史的艱辛
根據周恩來的指定,由中共中央統戰部負責西安事變資料的收集工作。之後成立瞭由劉鼎、南漢宸、高崇民、趙壽山、楊明軒、閻寶航、劉瀾波、王炳南、呂正操、申伯純等組成的西安事變史領導小組。隨之,全國政協著手嚮曾經參與事變的各方當事人,知情人徵集材料,請其寫迴憶文章,進行史料的徵集編寫。
正當徵集工作進行時,「文化大革命」驟然而起,此工作被迫停止。「文革」中,為保存這批已徵集到的資料,許多人不畏艱險,想方設法總算保存下瞭一批珍貴的史料。其中反映楊虎城曆史的珍貴史料,在「文革」前,多由曾擔任過楊虎城秘書主任的王菊人先生負責整理保管。「文革」中為怕遭毀壞、遺失,王先生和陝西省民盟的一些同誌冒著風險,將這些珍貴的資料砌在瞭一堵牆中,遂使這批資料保存至今。但也有一些珍貴的曆史資料在「文革」中流失瞭,其中就有楊虎城在西安事變後赴美國、歐洲考察期間的日記。這本日記,原本是楊虎城的傢屬捐獻給國傢的,在「文革」中被人以「藉閱」的名義從全國政協的庫房中拿走,變為瞭其個人的收藏物。
一九七九年,隨著全國政協工作的恢復,西安事變史領導小組的工作也得到瞭恢復。但是,當年的許多成員卻在文革期間先後作古。為瞭這項具有曆史意義的工作,中央決定再行充實小組成員。由劉鼎、劉瀾波、呂正操、王炳南、粟又文、謝方、平傑三、童小鵬、宋黎、萬毅、楊拯民、汪鋒、閻揆要、孔從洲、高揚、史永等組成瞭新的西安事變史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工作恢復後,首先把原先徵集的材料依照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的原則,進行瞭篩選研究;並查閱瞭中央已經公開的有關檔案;訪問瞭還在世的當事人;參考瞭海外學者關於西安事變的論述;還參閱瞭颱灣方麵公開的相關材料,著手編寫齣版瞭「西安事變簡史」。
這個簡史在一九八六年西安事變五十周年時發錶。同時一些當年參加「事變」的人士也紛紛撰寫迴憶文章,使中國近代史上最富有驚險色彩的這段曆史,逐漸見諸世人。使人們對這段曆史的發展有瞭更多的瞭解。但是,當時由於諸多的限製與顧慮,許多曆史資料與曆史真相還不能公佈。
當時大陸方麵主要所顧及的:先是張學良在颱灣還沒有獲得自由,怕危及他的生命安全;後是希望張學良獲得自由後,能夠迴到大陸來。而颱灣方麵則一直要維護蔣介石的「領袖權威」。這樣便使得人們對事變的瞭解不能全麵,對楊虎城對事變的作用瞭解更不能深入。
特彆是在海外,當蔣介石在一九四九年殺害瞭楊虎城,為瞭掩蓋自己違反政治倫理,滅絕人性的暴行,對外嚴密封鎖瞭消息。在颱灣,很長一段時期在書籍和文章中提及西安事變時,都盡量不齣現楊虎城的名字。企圖讓這位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二級上將的楊虎城從曆史中消失。後來隨著蔣傢父子兩代統治的結束,楊虎城纔逐漸在颱灣為人所知。而作為這一暴行的責任者中國國民黨,卻始終沒有對非法囚禁、殺害楊虎城及傢人、部屬的行為做齣任何的說明。
今天,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曆史的不斷發展。西安事變的真相隨著曆史資料的逐漸公開,也越來越為人知曉。隨之,楊虎城對國傢、民族的貢獻也就凸顯瞭齣來。
以史為鑒,振興民族
多年來,海峽兩岸人士對西安事變的研究角度,大都集中在共産黨和國民黨的興衰、利益方麵。事變雖然是在國共鬥爭的大背景下發生的,但事變的醞釀、策劃,共産黨完全不知情。促成事變爆發的根本因素,是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中華民族不願屈從外人統治、奴役的民族主義;同時也是自一九一一年來,中國人追求民主,反對封建專製政治的民主精神的一次大爆發。隻有從這兩個角度去認識、研究西安事變,方能理齣錯綜復雜的曆史頭緒,解讀齣當事人種種奇異的錶現。
我撰寫這部《西安事變.八年抗戰與楊虎城》,是希望從一個角度還原曆史,讓後人知道,楊虎城這位中國的民族、民主主義者,為瞭國傢的存亡、民族的振興,是如何拋頭顱灑熱血的。他的一生體現瞭:人民為大,民族為上。
導讀
西安事變--祖父人生中最輝煌的一頁
我的童年是在張蕙蘭祖母的身邊度過的。一九五四年,當時我的父母都在條件十分艱苦的甘肅玉門石油管理局工作。我齣生後不久,就被送到西安,由蕙蘭祖母撫養。我對祖父楊虎城的最初認識,是在祖母傢開始的。
還記得在我記事後不久,初鼕時分的一天,傢裏大客廳裏正前方擺起一個身穿西裝戴眼鏡男人的大幅照片。在他的麵前擺起瞭香案,燃著一些蠟燭和貢香;還有一個供桌,桌上擺著一些點心和水果。最特彆的是在諸多食品中有一碗由蕙蘭祖母親自用菠菜製作的「麵」。從下午開始,許多大人陸續聚集到傢裏。傍晚時,人們肅立在大客廳裏嚮這個大相片講話,我也被叫到人前,站在最前麵和大人們一起嚮照片行三鞠躬禮。以後每年這個時節,都有這個活動。我長大點後從傢人口中得知,照片中的人是我祖父,叫楊虎城,是個將軍;來傢的近百人都是他的部下。
再後來,一個親戚給我念瞭一本描寫重慶「白公館」、「渣滓洞」大屠殺的小冊子,我纔知道祖父楊虎城是因為要求抗日被蔣介石派特務用匕首殺害的,是烈士。
我懂事後,祖母平日裏也講一些祖父的生活與性格特點,但從沒詳細說過楊傢的身世,我想是她不願勾起心中的痛苦吧。
到上小學時,我纔迴到父母身邊生活。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十二歲的我,在學校也想參加「紅衛兵」,可當時入「紅衛兵」要查三代,而我對傢世並不知道。迴傢問瞭母親,纔知我的曾祖父是個木匠。
一九六九年春節,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仍然如火如荼。我們傢已兩年沒有團聚在一起過春節瞭。可喜的是,父親在被關瞭一年的「牛棚」後,迴到傢中,我們全傢共同過瞭一個團圓節。
過節期間的一天晚上,父親召集全傢說:「我現在覺得有必要將咱們傢的曆史告訴你們知道。」父親從祖父傢遭橫禍,百裏扶梓講起,從西安事變一直講到祖父遇害;又講瞭他自己進延安參加革命的經過,迴憶瞭毛澤東在延安接見他,詢問祖父情況的過程。這晚,在近三個小時裏,他講瞭許多,十分激動。我們五個子女被他深深感染,被那些聞所未聞的曆史所震驚,所感動。那一年我剛十四歲,第一次比較係統接觸到楊虎城與西安事變。
一九九六年我移居加拿大後,接觸到許多颱灣的朋友。在與他們的交談往來中瞭解到,西安事變和楊虎城在颱灣大多數人都不清楚。知道的也僅知道是張學良作亂犯上抓瞭蔣介石,根本不瞭解前因後果。
祖父對張學良將軍的真誠,在我父親楊拯民身上得到瞭充分繼承。他與張將軍的四弟張學思在抗日戰爭期間,曾同在延安「馬列學院」學習,他們成瞭好朋友。解放後,來往不斷。文革前,張學思在天津搞「四清」,經常來我傢與父親暢談。張將軍的胞弟張學銘也是父親的好朋友。特彆在「文革」之後,他有大事願找父親商議。我結婚時,他還送瞭禮物。張將軍的五弟張學森,也是父親的好朋友。幾年前,張學森在北京突然去世。為瞭辦理好喪事,父親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與年事,一天曾數次去見其傢屬,忙前忙後。對其女兒張閭衡更是關懷備至,從政治、生意到生活上都給予瞭力所能及的幫助與關懷。父親對張傢的事,始終當成自傢的事,有時甚至超過自傢的事來辦。
一九九一年,張學良將軍在遭受長達五十多年的幽禁後,獲得赴美探親的自由。消息傳來,大傢都很高興。鄧小平發齣:「你們要關心這個人。」的指示。隨即,開始瞭組團赴美看張的準備。當時,中央有一種意見是讓父親去。首先因為他的身分,並且他與張有過直接接觸(這樣的人當時已很少瞭),更重要的是他長期從事統戰工作,有著豐富的鬥爭經驗與政策底蘊。能夠做張的工作。為完成此行,父親做瞭充分的準備。但遺憾的是,中央派瞭他人赴美,錯過瞭一次促張迴國的時機。從此,父親就留下瞭一個心願:有生之年見張一麵。
在以後的數年中,父親時時關注著張的一切,經常托人帶去問候與思念。一九九六年春,全國政協領導批準瞭父親赴美探張的要求。他非常高興,要我與他同行。就在我們完成瞭各項準備(辦好瞭簽證),打算訂機票時,北京醫院檢查齣父親患瞭癌癥。醫院提齣要馬上手術。父親問,手術後一個月內能否恢復?如能,他就做手術,因為他要去見張。醫生當時告訴他可以恢復,父親當即錶示盡快手術。
就在要去見張的信念促使下,父親在七十六歲高齡做瞭這次大手術,承受瞭極大的痛苦。不料,手術後身體恢復極差,探張之旅隻得擱下。病榻中他對我講:你先齣國,等我好一些瞭咱們再去美國看張。到瞭一九九八年,他的身體稍有恢復,探張的念頭又起。這年九月,我與他通長途電話時,我們討論瞭新的赴美探張計畫。誰料想,一個月後,就在他參加政協常務會議其間,悄然辭世而去。而未能見到張學良將軍,就成瞭他最後未瞭的心願。
三年後的一九九九年六月,我抱著瞭卻父親遺願(希望能見張學良一麵),和對這位曾與祖父一起同過生死,敢「把天戳個窟窿」英雄的崇敬,偕女兒好好踏上去夏威夷的旅途。六月六日在閭衡、閭芝兩位大姐熱情的安排下,我和女兒見到瞭世紀老人張學良。第二年我再次赴夏威夷參加瞭他的百歲壽誕慶祝活動。活動中,我還與颱灣來的郝柏村將軍進行瞭友好交談。兩次夏威夷之行,瞭卻瞭父親代錶楊虎城後代看望前輩的心願,但卻無法完成父親促其榮歸故土的想法。在與張的接觸中,感到他不願再提西安事變和楊虎城。倒使我萌生瞭探索其中隱情的想法。
多年來在中國大陸,人們給予祖父楊虎城很高的評價,但遺憾的是,缺少對他的深入研究(包括我本人)。此前,幾十年間僅齣版瞭米暫沉先生撰寫的《楊虎城將軍》、吳長翼先生撰寫的《韆古功臣楊虎城》等少數描寫楊虎城生平和思想的傳記著作。
近兩年,在整理父親的遺稿《往事》時,為核對史實,查閱瞭大量有關楊虎城與西安事變的資料。在查閱這些資料中,我對楊虎城有瞭前所未有的新認識。産生瞭撰寫一本能夠盡量反映祖父楊虎城壯烈一生書籍的強烈衝動。
二○○六年八月,我在加拿大寫完瞭祖父的一生,原本以為可以為先輩劃上句號,但我的心情依舊沉重。
西安事變應該說是祖父最輝煌的一頁,也徹底改變瞭他的一生,祖父為此付齣瞭生命的代價。但祖父追求真理、熱愛國傢民族的精神永存於我的心中。
謹以此書獻給祖父在天之靈。
楊瀚
初見《西安事變.八年抗戰與楊虎城》這本書名,便被其所蘊含的曆史深度所吸引。西安事變,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其背後的復雜性與多麵性,總是引人深思。而楊虎城將軍,作為這場曆史巨變的親曆者和推動者,其個人命運與傢國興衰的交織,更是值得深入探討。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去感受當時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去理解當時各方勢力錯綜復雜的角力。書中是否會細緻地分析事變發生的導火索,以及事變對後續抗戰進程産生的關鍵影響?楊虎城將軍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會從更加立體、更富有人情味的視角進行展現?例如,他作為一位將領,如何在民族大義與個人安危之間做齣抉擇?八年抗戰的宏大敘事,又將如何與楊虎城將軍的人生故事巧妙地結閤,形成一條清晰而感人的曆史綫索?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英雄群像,以及他們所承受的巨大壓力,有更深切的體會。
评分我拿起這本《西安事變.八年抗戰與楊虎城》,不僅僅是為瞭追溯曆史的脈絡,更是希望能夠從楊虎城將軍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身上,汲取力量和智慧。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將一個具體的曆史事件與一個長達八年的宏大戰爭緊密聯係,並點齣瞭關鍵人物。我猜想,書中一定會對楊虎城將軍的生平進行詳盡的描繪,從他的成長經曆、早年戎馬生涯,到他如何走上革命道路,最終成為西安事變的參與者。而“八年抗戰”的部分,我想書中可能會穿插描寫,將事變的發生置於抗戰的宏大敘事中,展現齣它對於凝聚民族力量、推動全民族抗戰的深遠影響。我特彆期待的是,書中能否呈現齣楊虎城將軍在事變前後的心路曆程,以及他在麵對國傢民族危亡時的堅定立場和無畏精神。這本書,也許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曆史選擇是如何艱難,而又何等意義重大。
评分翻開這本《西安事變.八年抗戰與楊虎城》,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決定中國走嚮的曆史關頭。西安事變的發生,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摺點,而楊虎城將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功不可沒。我好奇的是,這本書會如何細緻地梳理齣事變發生的起因、經過和影響?是僅僅陳述史實,還是會深入挖掘事件背後的人物關係、政治博弈以及深層的社會動因?我很想瞭解,在那樣的曆史背景下,楊虎城將軍是如何權衡利弊,做齣最終決策的?他的個人情感、傢國情懷又是如何在他內心交織的?而“八年抗戰”這個宏大的主題,這本書又將如何與西安事變聯係起來?是側重於抗戰的整體進程,還是著重於西安事變如何成為抗戰爆發的重要導火索?我想,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更清晰地理解,那段艱難歲月中,無數中國人為瞭民族獨立和解放,所經曆的血與火的洗禮,以及他們的精神力量是如何凝聚的。
评分這本《西安事變.八年抗戰與楊虎城》從書名就透著一股不尋常的曆史分量。西安事變,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事件,總是讓我充滿探究的欲望。而將它與“八年抗戰”以及“楊虎城”這三個關鍵元素放在一起,更是勾起瞭我對那個時代曆史細節的好奇。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對事件本身的梳理,或許會深入挖掘事件的背景,比如當時的政治格局、民族矛盾以及國際影響。而楊虎城將軍,作為事變的重要策劃者和執行者,他的個人經曆、思想轉變以及在事變中所扮演的具體角色,必然是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很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描繪這位將軍的傳奇一生,以及他如何從一位地方實力派成長為一位堅定的抗日民族英雄。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會將西安事變的發生,如何巧妙地融入到“八年抗戰”的宏大背景中,展現齣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深遠意義和推動作用?這本書,也許能讓我更全麵地理解,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中國人民是如何在內憂外患中奮起反抗,直至最終取得勝利的。
评分這本《西安事變.八年抗戰與楊虎城》仿佛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從封麵上那莊重而滄桑的字體,我便能感受到一股厚重的曆史感撲麵而來。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曆史事件的書,更像是一次與偉大的曆史人物進行跨時空對話的邀請。想象一下,在那動蕩的年代,國傢危難之際,楊虎城將軍這位民族英雄,是如何在錯綜復雜的局勢中,以他堅定的信念和過人的膽識,做齣那個改變中國命運的抉擇。這本書,我想一定能讓我深入瞭解他的人生軌跡,感受他內心的掙紮與抉擇,以及他為國傢民族所付齣的巨大犧牲。八年抗戰,那是中華民族浴血奮戰、抵禦外侮的艱難歲月,這本書能否生動地描繪齣這場戰爭的殘酷與壯烈?能否展現齣無數普通中國人在國傢危難之際,所爆發齣的驚人勇氣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我期待著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那個時代鮮活的麵孔,聽到那些慷慨激昂的聲音,感受那份永不磨滅的民族精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