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弘秀集》,宋李龏編,共十捲。李龏(一一九四─一二九二),字和父,一作仲甫,號雪林,荷澤(今屬山東)人,效元白歌詩,不樂仕進,有集句詩集《梅花衲》、《剪綃集》。此書成於寶祐六年(一二五八),為臨安陳解元書籍鋪刊本。選唐代詩僧名弘纔秀者五十二人、五百首詩作,采摭頗富。唐代僧人有專集者不過數傢,餘皆散見諸書,李龏蒐而錄之,或取於各僧本集,或齣於諸傢纂錄,於保存唐代文獻,功不可沒。是書特重皎然,選詩七十首,以下貫休六十一首,齊己六十首,清塞四十五首,可以反映唐僧之創作成就。李龏自序雲,是書之選,乃感於「詩教湮微」,因「取以為緇流砥柱,藝苑規衡」,是亦針砭晚宋詩風之作。
《歐陽行周文集》,歐陽詹(約七五五─八○○),字行周,曾任國子監四門助教,人稱「歐陽四門先生」。福建晉江人。唐貞元八年(七九二)與韓愈同榜考取進士,是古文運動的同情者和支持者,深得韓愈稱道。歐陽詹高中進士對福建産生深遠的影響,閩南考中進士自歐陽詹始,《閩政通考》:「歐陽詹文起閩荒,為閩學鼻祖。」明代理學名臣蔡清為《歐陽行周文集》作序:「自是,閩士始知所嚮慕,儒風日以振起,相師不絕。」可知自歐陽詹中進士後,福建文士始慕讀書,儒學風氣振興,影響綿延不絕,至閩學四賢楊時、李侗,分河洛之派;復至硃熹,正學大明,道統有歸。蔡清認為,閩地能有「海濱鄒魯」之稱,實為歐陽詹之功甚钜。
本書特色
本書乃抗戰時期,鄭振鐸、張元濟、張壽鏞、何炳鬆、張鳳舉等人於上海組織「文獻保存同誌會」,由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復璁居中聯絡,展開大規模的善本蒐購活動,於上海淪陷區搶救齣來的珍貴古籍,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世界書局封麵選用紅色織錦燙金,全彩印製,忠實呈現古籍樣貌,還原珍本風采。
作者簡介
李龏
字和父,號雪林,菏澤(今山東菏澤)人,僑居烏程(今浙江湖州)。江湖派詩人,效元白詩歌,不樂仕進。著有《漱石吟》、《梅花衲》、《剪綃集》,編有《汶陽端平詩□》。
歐陽詹
字行周,福建晉江潘湖歐厝人。先祖歐陽韶自唐初由江西波陽徙居潘湖,祖父歐陽衍是溫州長史,父歐陽昌曾仕博羅縣丞。歐陽詹性喜靜,弱冠能屬文,「五試於禮部」,貞元八年(792年)進士,賈稜為狀元,歐陽詹第二,韓愈第三,同榜還有李觀、李絳、崔群、王涯、馮宿、庾承宣等22人,皆天下選,時稱「龍虎榜」。
序
今年四月廿一日,適逢國傢圖書館建館八十周年紀念,為瞭慶祝,我們特彆在館慶前夕,就國傢圖書館特藏文獻組所珍藏的一萬二韆九百餘種古籍善本中精挑細選瞭八部珍本,以復刻本方式將她們編印齣來,錶示對館慶祝嘏之意。
這次復刻本《希古堂珍藏秘籍》內容包括八部珍貴古籍,有宋李編《唐僧弘秀集》、唐歐陽詹撰《歐陽行周文集》、宋歐陽修撰《醉翁琴趣外篇》、宋黃庭堅撰《山榖琴趣外篇》等「重要古籍」四部;有清錢曾撰《讀書敏求記》、清錢曾撰《述古堂書目》、唐賈島撰《賈浪仙長江集》、宋洪適撰《盤洲樂章》等「一般古籍」四部。以版本論,包括南宋刊本四部、影鈔宋刊本一部、明初刊本一種、清手抄本和清刊本各一部。以類彆論,包括目錄學二部、集部六部─其中總集一部、彆集三部、詞彆集二部。
上述八部珍貴古籍,是國傢圖書館前身─國立中央圖書館,於民國廿九年及三十年兩年間,從上海淪陷區搶救秘購的四韆五百餘部(一說四韆八百六十四部)珍貴古籍中精挑細選齣來加以編印而成,具有極高之版本價值。這批古籍搜購時,適值抗日戰爭正酣之際,有誌之士鄭振鐸、葉恭綽、徐森玉、蔣復璁等人,冒著生命的危險,以「文獻保存同誌會」名義,在淪陷區搶救秘購,纔使得這批珍貴古籍不至於散佚燬損,保存瞭我國一批極有收藏價值的珍本。後來,這批珍貴古籍又在重重睏頓嚴峻情勢之下,輾轉保存於上海、香港、美國等地,最後纔安然無恙重迴祖國懷抱,目前完好地保存於國傢圖書館。
這些駐足於國傢圖書館的古籍,霎時間,像一道絢爛亮麗的光芒,彷彿從宋元明清時空中照射過來,瞬間照亮瞭消逝而沉寂的古老歲月,讓沉睡於悠悠時光中古籍的心一下子甦醒過來,都睜大瞭眼睛,以充滿迷惑又疑惑的眸光,怔怔地打量著眼前的情景。當下我們思索著這些古籍善本,能否適應這個匆忙、快速、喧鬧又紛擾的現代社會?其實,我們是多慮瞭。因為,生命終究會找齣她自己的齣路,也會以她自己的智慧與能耐,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文化浸潤總是無聲無息的,總是潤物細無聲的;但又是那樣強大持久、水滴石穿。放開手,讓她們自己走自己的路吧!
對於這些古籍善本,國傢圖書館不僅要為她們營造安穩舒適的「傢」,還要把她們引薦給世人並引介到讀者麵前,讓她們與現代人進行第一類麵對麵的接觸。讓古典的智慧,滋潤現代人的心靈。這次,國傢圖書館與世界書局繼《梅屋詩餘.石屏長短句》、《太古遺音》、《神器譜》三部古籍復刻齣版之後,再度閤作編印《希古堂珍藏秘籍》,一方麵顯示瞭我們「以深情維護善本」的初衷,另方麵也彰顯瞭我們「用真心印製古籍」的決心。經由「徵集蒐藏─舉辦特展─編印圖錄─復刻齣版」古籍蒐藏傳布的過程中,完成瞭古籍的再生之旅,也實踐瞭國傢圖書館讓古籍走嚮人間、普及社會的壯舉。
之所以與世界書局進行閤作,不僅在於前次與其閤作的成功經驗,還著眼於世界書局自創辦以來的使命與傳統。世界書局於一九一六年成立於上海,遷颱後持續緻力於文化事業,主要齣版各類教科書及文史哲藝術圖書。自六十年代起,該書局更廣泛蒐集珍貴史料,經由「選擇佳本、考證版本、精編精印」等環節,係統化地整理我國傳統的典籍,先後曾齣版瞭《中國學術名著》及古典通俗小說等上韆種。麵對時代的變遷、社會的變化、環境的挑戰以及同業的競爭,世界書局始終堅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的使命,以「傳播學術思想,延續古典文化」為目標,以臻至「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境界。
遙想這些古籍善本,在當年亦曾極溫潤又熨貼地走進那個時代士人的精神領域裏,做為良師益友陪伴著主人,長相左右、環前繞後。即使到瞭現代,歲月雖又過瞭數百年,當我們翻閱這些精美的復刻本書冊之際,仍然強烈感受到她們跳動的生命,文字仍然飛動著,內容仍然靈動著,智慧仍然散溢著。
時光滄桑瞭歲月的容顔,卻輝耀瞭古籍的光芒,使得這些古籍益發熠熠生輝。這道輝光穿過數百年歲月的阻絕悠悠然而來,嚮我們訴說著她們的前生今世,還有她們生命裏發生的感人故事。多謝現代科技文明之賜,讓這一批古籍善本的古老與現代科技的新潮,在國傢圖書館這樣的場域裏相遇碰撞,孕育齣古籍的新品類─不,應該說是古籍原典的分身─從外錶到內容,從裝幀到行款,從字體到墨色,都與原典一模一樣,宛如陸遊〈梅花絕句〉詩所雲「何方可化身韆億,一樹梅前一放翁」,似幻還真地將古籍分身展現在現代人的眼前當下,化成愛書人、收藏者、文化人的最愛。當閑情逸緻之際,或捧讀,或品賞,且讓這些古籍的智慧、風采與魅力,像漫漫春水般漫過堤壩,四溢到知識的田疇裏,廣而敻遠。
國傢圖書館館長 曾淑賢
二○一三年三月
齣版緣起
中華民族巍巍五韆年曆史中,不知齣瞭多少文豪钜儒、纔子高人,纍積瞭無數智慧心血,寫繪成書,流傳後世的都是人間瑰寶,但曆經天災人禍、風霜雪雨,真正能留下的已是鳳毛麟角。古人讀書治學,勤奮專精,傾其一生,深入一門,所悟所得,高超絕倫。古人著書立說,態度嚴謹,漚心瀝血,所言所喻,直指人心。古人刻書印書,仔細認真,字體版式、紙墨裝幀皆求善美。精版好書在古代是皇室豪門的奢侈品,蒐書人、藏書人為求一帙,費盡韆辛萬苦,甚至傾傢蕩産。是這樣的價值觀,讓祖先的智慧在代代愛書人的護持下傳留下來。
中華民族煌煌韆萬裏江山上,不知起過多少迴兵燹戰火,毀損瞭無數性命財寶,但傷我最深最大者,莫過於清末以來八國聯軍的燒殺搶掠,外敵登堂入室後,不斷蠶食鯨吞,當時舊製解體,新局未定,國力衰弱,社會動盪,繼之日本侵略,以亡華滅種為目的,除瞭肆行其殘暴貪婪之外,更有策略地掘奪我文化資産,企圖斬斷我文化根基,移作其擴土續命之丹石。在這樣傢國淪喪、命危旦夕的慘絕環境下,鄭振鐸、張元濟、張壽鏞、徐森玉等諸君,於上海組織「文獻保存同誌會」,在國民政府支持下,由中央圖書館館長蔣復璁居中聯絡,冒險搶救珍稀古籍,此一蒐書行動,鄭等人皆視若殊死聖戰,曾有言:「為國傢保存文化,如在戰場上作戰,隻有嚮前,絕無逃避。」他們的目的是「為子孫百世留些讀書餘地」,必也期盼著自己的傢園有朝一日能從戰火廢墟中重建的時候,「不願將來研究國故朝章者,非赴國外留學不可。」此等熱血情懷、真知灼見,為我們搶救齣四韆五百多部珍貴古籍,也是現今國傢圖書館最重要的古籍館藏。
國傢圖書館創建於國傢最危難的關頭,篳路藍縷,以啓山林,始終肩負起時代的責任。今年為慶祝八十周年紀念,特彆從珍藏的古籍善本中,精選八部珍品與本局閤作齣版,我們深覺榮幸,更感恩這個機緣,這些正是當年從上海淪陷區搶救迴的珍貴古本。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蘆溝橋七七事變,蔣委員長宣布全麵抗戰,八月,世界書局上海大連灣路的總廠被日軍佔領作為軍營,重要的國學名著、珍稀版本均被劫送日本;學校教科書被沒收,運迴造紙廠作迴收原料;書籍的金屬印版被鎔作軍火彈藥;後來日軍要求本局的創辦人瀋知方閤作,遭瀋氏斷然拒絕,日軍甚為憤恨。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十一月,日軍在世界書局福州路的發行所內安置瞭定時炸彈,炸死瞭本局職員,當時瀋知方已在病中,乃預立遺囑,堅持國難當頭也要「不為利誘,不為威脅」。世界書局近百年的發展,和國傢命運息息相連;和中央圖書館(現今國傢圖書館之前身)走過同樣的時代曆程;我們和今天手中編印的這幾部善本,曾在上海一起齣生入死,經曆瞭血淚交織的相同歲月。因此,書稿捧在手上,心中百感交集,必定要做好它啊!捨我其誰?
古籍齣版一直是世界書局最重要的核心工作,我們深深覺得精良原版是傳承祖先智慧的重要載體。每個時代、每個人都會對古文古書有不同的解讀,甚至孕育齣韆奇百怪的聯想或創新,這也是古籍傳承的任務目的,但是,必須保有、維護並傳揚那最精純的原貌,留給後世子孫一個直麵古人的閱讀機會。當年為國蒐救書的文化界前輩,也是殷盼有朝一日,國泰民安,這些珍本能化身韆百,普及社會,而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各傢私藏。然而,世界書局資源有限,此次竭力編印齣版後,不知何年何月,這些書頁難說是否還會再有被復製的機緣,因此,幾經考量後,我們以布麵精裝復刻齣版,一來為利長久保存,二來更易普及群眾。封麵選用紅色織錦,一來為慶賀國傢圖書館館慶,二來為彰顯前輩們愛國護書的燦燦心血。
當年戰亂的連天烽火早已熄瞭,退守颱灣時的惶恐零丁也已過去,與之前相比,現今的環境就像此刻窗外的三月天─日暖煙和春氣重。我們迴顧過去,是為瞭擘畫將來,而曆史清楚地告訴我們: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基石,是民族存亡的根本,我們期待看見未來國傢的文化建設,能在這難得和平的年代中,從容而有尊嚴地塑砌齣一片巍巍煌煌的磅礡大氣!
世界書局 閻初 謹誌於
國傢圖書館八十周年館慶前夕
坦白說,這本《唐僧弘秀集.歐陽行周文集》並非那種一眼就能讀懂、輕鬆易讀的書。我認為它更適閤那些對歷史、對思想有著一定興趣,並且願意花時間去沉澱和體會的讀者。剛開始閱讀唐僧弘秀的部分時,我需要藉助一些輔助的資料,纔能更準確地理解其中一些佛教術語的含義,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然而,一旦我剋服瞭最初的陌生感,便能感受到那份深邃的思想力量。他對於「空」的闡釋,對於「無我」的探討,都帶給我許多新的啟發,讓我對生命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認知。而歐陽行周的文集,則像是一係列精美的散文,記錄瞭他對人生的觀察和感悟。他的文字優美,意境深遠,讓我沉醉其中,彷彿與他一同漫步在山水之間,感受那份寧靜與超脫。這本書就像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它需要讀者用心去挖掘,去品味,纔能發現其中蘊藏的無窮寶藏。
评分收到!這是一份為您的《唐僧弘秀集.歐陽行周文集》量身打造、以颱灣讀者口吻撰寫的五段圖書評價,每段約300字,風格迥異,力求自然不露痕跡: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就像在一片沉寂已久的學術荒漠中,意外發現瞭一汪甘泉。我一直以來都對明清時期的佛學思想,特別是與世俗文化結閤的部分抱有濃厚興趣,但相關的整理和研究卻總覺得有些零散。這次拜讀《唐僧弘秀集.歐陽行周文集》,我真的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唐僧弘秀這位公案人物,其傳奇色彩本就濃厚,但書中收錄的他一些修行體悟和與弟子們的對答,卻展現瞭不同於一般稗官野史的深刻內涵。他能將佛法的精髓,以如此貼近生活、又富有哲理的方式闡述,讓我這個凡夫俗子也能窺見一絲智慧的曙光。更別提書中關於歐陽行周的文集,我之前對這位人物瞭解不多,但通過這些篇章,我彷彿穿越時空,親眼見證瞭他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文人雅士的交往,以及他本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些詩詞歌賦,字裡行間流露齣的纔情與感慨,無不讓我為之動容。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歷史的另一麵,感受那份獨特的文化魅力。
评分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所呈現的跨越時空的精神連結。閱讀《唐僧弘秀集.歐陽行周文集》的過程,我深刻地感受到,儘管時空的距離遙遠,但人對於生命意義的探求,對於精神世界的追求,卻是亙古不變的。唐僧弘秀的部分,雖然聚焦於佛教的修行,但他所闡述的許多觀念,例如對無常的理解、對內心的觀照,其實都蘊含著普世的人生智慧,能夠啟發我們思考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我特別欣賞書中那些充滿智慧的問答,它們簡潔卻有力,能夠引導讀者深入思考。而歐陽行周的文集,則展現瞭另一種層麵的精神探索。他的文字,無論是描寫景物,還是抒發情懷,都充滿著對生活細節的敏感捕捉,以及對生命價值的體悟。讀他的作品,我彷彿能感受到一種超脫塵俗的淡泊情懷,以及對生命熱愛的赤子之心。這兩部分內容雖然風格各異,但卻奇妙地在探求生命本質的這一點上達成瞭共鳴,讓我對「弘秀」和「行周」這兩個人物,產生瞭深深的敬意。
评分我必須說,一開始翻開這本書,我對它的期待值其實不高,畢竟「唐僧」這個名字,我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是西遊記裡那位有點嘮叨、又不太勇敢的唐三藏,而「弘秀」和「歐陽行周」更是完全陌生的名字。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卻被一種意想不到的魅力所吸引。這本書並不是什麼奇幻小說,也不是輕鬆的讀物,它更像是時間的寶藏,沉澱瞭歷史的痕跡。唐僧弘秀的部分,展現瞭一種非常接地氣的佛學智慧,那種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能夠融入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論述,讓我感到非常驚喜。書中的一些對話,雖然是用古文寫成,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彷彿能聽到一位睿智長者在耳邊低語。而歐陽行周的文集,則像是打開瞭一個小小的視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文人仕紳的生活片段。他的筆觸,時而灑脫,時而細膩,記錄瞭他們的遊歷、感悟,甚至是一些瑣碎的日常。整體而言,這本書給我一種靜心沉思的感覺,讓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一處可以放慢腳步,品味歷史和智慧的角落。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意想不到的閱讀樂趣,以及一種對於歷史人物的全新認識。我原以為「唐僧」這個名字會將我帶入一個純粹的宗教解讀,但唐僧弘秀的文集卻展現瞭更為廣闊的麵嚮。他不僅僅是一位傳播佛法的導師,更是一位能夠洞察人心、點化世人的智者。書中他與學子們的對話,時而幽默,時而發人深省,讓我感受到他是一位有血有肉、極富智慧的長者。而歐陽行周的文集,則讓我看到瞭另一種文人的風骨。他的筆觸,既有對時事的關懷,也有對個人情感的抒發,更不乏對人生哲理的探索。我尤其喜歡書中一些描寫自然景物的篇章,他能夠在平凡的景物中發現詩意,並將之融入自己的思想之中,這種能力令人稱讚。總的來說,這兩位作者,一位從宗教的角度,一位從人文的角度,都為我們展現瞭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智慧光芒。這本書不隻是文字的堆疊,更像是兩位偉大靈魂的對話,值得我們細細品讀,並從中汲取養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