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弘秀集》,宋李龏编,共十卷。李龏(一一九四─一二九二),字和父,一作仲甫,号雪林,荷泽(今属山东)人,效元白歌诗,不乐仕进,有集句诗集《梅花衲》、《剪绡集》。此书成于宝祐六年(一二五八),为临安陈解元书籍铺刊本。选唐代诗僧名弘才秀者五十二人、五百首诗作,采摭颇富。唐代僧人有专集者不过数家,余皆散见诸书,李龏蒐而录之,或取于各僧本集,或出于诸家纂录,于保存唐代文献,功不可没。是书特重皎然,选诗七十首,以下贯休六十一首,齐己六十首,清塞四十五首,可以反映唐僧之创作成就。李龏自序云,是书之选,乃感于「诗教湮微」,因「取以为缁流砥柱,艺苑规衡」,是亦针砭晚宋诗风之作。
《欧阳行周文集》,欧阳詹(约七五五─八○○),字行周,曾任国子监四门助教,人称「欧阳四门先生」。福建晋江人。唐贞元八年(七九二)与韩愈同榜考取进士,是古文运动的同情者和支持者,深得韩愈称道。欧阳詹高中进士对福建产生深远的影响,闽南考中进士自欧阳詹始,《闽政通考》:「欧阳詹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明代理学名臣蔡清为《欧阳行周文集》作序:「自是,闽士始知所向慕,儒风日以振起,相师不绝。」可知自欧阳詹中进士后,福建文士始慕读书,儒学风气振兴,影响绵延不绝,至闽学四贤杨时、李侗,分河洛之派;复至朱熹,正学大明,道统有归。蔡清认为,闽地能有「海滨邹鲁」之称,实为欧阳詹之功甚鉅。
本书特色
本书乃抗战时期,郑振铎、张元济、张寿镛、何炳松、张凤举等人于上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由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居中联络,展开大规模的善本蒐购活动,于上海沦陷区抢救出来的珍贵古籍,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世界书局封面选用红色织锦烫金,全彩印制,忠实呈现古籍样貌,还原珍本风采。
作者简介
李龏
字和父,号雪林,菏泽(今山东菏泽)人,侨居乌程(今浙江湖州)。江湖派诗人,效元白诗歌,不乐仕进。着有《漱石吟》、《梅花衲》、《剪绡集》,编有《汶阳端平诗□》。
欧阳詹
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先祖欧阳韶自唐初由江西波阳徙居潘湖,祖父欧阳衍是温州长史,父欧阳昌曾仕博罗县丞。欧阳詹性喜静,弱冠能属文,「五试于礼部」,贞元八年(792年)进士,贾稜为状元,欧阳詹第二,韩愈第三,同榜还有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等22人,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
序
今年四月廿一日,适逢国家图书馆建馆八十周年纪念,为了庆祝,我们特别在馆庆前夕,就国家图书馆特藏文献组所珍藏的一万二千九百余种古籍善本中精挑细选了八部珍本,以复刻本方式将她们编印出来,表示对馆庆祝嘏之意。
这次复刻本《希古堂珍藏秘籍》内容包括八部珍贵古籍,有宋李编《唐僧弘秀集》、唐欧阳詹撰《欧阳行周文集》、宋欧阳修撰《醉翁琴趣外篇》、宋黄庭坚撰《山谷琴趣外篇》等「重要古籍」四部;有清钱曾撰《读书敏求记》、清钱曾撰《述古堂书目》、唐贾岛撰《贾浪仙长江集》、宋洪适撰《盘洲乐章》等「一般古籍」四部。以版本论,包括南宋刊本四部、影钞宋刊本一部、明初刊本一种、清手抄本和清刊本各一部。以类别论,包括目录学二部、集部六部─其中总集一部、别集三部、词别集二部。
上述八部珍贵古籍,是国家图书馆前身─国立中央图书馆,于民国廿九年及三十年两年间,从上海沦陷区抢救秘购的四千五百余部(一说四千八百六十四部)珍贵古籍中精挑细选出来加以编印而成,具有极高之版本价值。这批古籍搜购时,适值抗日战争正酣之际,有志之士郑振铎、叶恭绰、徐森玉、蒋复璁等人,冒着生命的危险,以「文献保存同志会」名义,在沦陷区抢救秘购,才使得这批珍贵古籍不至于散佚燬损,保存了我国一批极有收藏价值的珍本。后来,这批珍贵古籍又在重重困顿严峻情势之下,辗转保存于上海、香港、美国等地,最后才安然无恙重回祖国怀抱,目前完好地保存于国家图书馆。
这些驻足于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霎时间,像一道绚烂亮丽的光芒,彷彿从宋元明清时空中照射过来,瞬间照亮了消逝而沉寂的古老岁月,让沉睡于悠悠时光中古籍的心一下子甦醒过来,都睁大了眼睛,以充满迷惑又疑惑的眸光,怔怔地打量着眼前的情景。当下我们思索着这些古籍善本,能否适应这个匆忙、快速、喧闹又纷扰的现代社会?其实,我们是多虑了。因为,生命终究会找出她自己的出路,也会以她自己的智慧与能耐,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文化浸润总是无声无息的,总是润物细无声的;但又是那样强大持久、水滴石穿。放开手,让她们自己走自己的路吧!
对于这些古籍善本,国家图书馆不仅要为她们营造安稳舒适的「家」,还要把她们引荐给世人并引介到读者面前,让她们与现代人进行第一类面对面的接触。让古典的智慧,滋润现代人的心灵。这次,国家图书馆与世界书局继《梅屋诗余.石屏长短句》、《太古遗音》、《神器谱》三部古籍复刻出版之后,再度合作编印《希古堂珍藏秘籍》,一方面显示了我们「以深情维护善本」的初衷,另方面也彰显了我们「用真心印制古籍」的决心。经由「征集蒐藏─举办特展─编印图录─复刻出版」古籍蒐藏传布的过程中,完成了古籍的再生之旅,也实践了国家图书馆让古籍走向人间、普及社会的壮举。
之所以与世界书局进行合作,不仅在于前次与其合作的成功经验,还着眼于世界书局自创办以来的使命与传统。世界书局于一九一六年成立于上海,迁台后持续致力于文化事业,主要出版各类教科书及文史哲艺术图书。自六十年代起,该书局更广泛蒐集珍贵史料,经由「选择佳本、考证版本、精编精印」等环节,系统化地整理我国传统的典籍,先后曾出版了《中国学术名着》及古典通俗小说等上千种。面对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环境的挑战以及同业的竞争,世界书局始终坚持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以「传播学术思想,延续古典文化」为目标,以臻至「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
遥想这些古籍善本,在当年亦曾极温润又熨贴地走进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领域里,做为良师益友陪伴着主人,长相左右、环前绕后。即使到了现代,岁月虽又过了数百年,当我们翻阅这些精美的复刻本书册之际,仍然强烈感受到她们跳动的生命,文字仍然飞动着,内容仍然灵动着,智慧仍然散溢着。
时光沧桑了岁月的容颜,却辉耀了古籍的光芒,使得这些古籍益发熠熠生辉。这道辉光穿过数百年岁月的阻绝悠悠然而来,向我们诉说着她们的前生今世,还有她们生命里发生的感人故事。多谢现代科技文明之赐,让这一批古籍善本的古老与现代科技的新潮,在国家图书馆这样的场域里相遇碰撞,孕育出古籍的新品类─不,应该说是古籍原典的分身─从外表到内容,从装帧到行款,从字体到墨色,都与原典一模一样,宛如陆游〈梅花绝句〉诗所云「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似幻还真地将古籍分身展现在现代人的眼前当下,化成爱书人、收藏者、文化人的最爱。当闲情逸致之际,或捧读,或品赏,且让这些古籍的智慧、风采与魅力,像漫漫春水般漫过堤坝,四溢到知识的田畴里,广而敻远。
国家图书馆馆长 曾淑贤
二○一三年三月
出版缘起
中华民族巍巍五千年历史中,不知出了多少文豪鉅儒、才子高人,累积了无数智慧心血,写绘成书,流传后世的都是人间瑰宝,但历经天灾人祸、风霜雪雨,真正能留下的已是凤毛麟角。古人读书治学,勤奋专精,倾其一生,深入一门,所悟所得,高超绝伦。古人着书立说,态度严谨,沤心沥血,所言所喻,直指人心。古人刻书印书,仔细认真,字体版式、纸墨装帧皆求善美。精版好书在古代是皇室豪门的奢侈品,蒐书人、藏书人为求一帙,费尽千辛万苦,甚至倾家荡产。是这样的价值观,让祖先的智慧在代代爱书人的护持下传留下来。
中华民族煌煌千万里江山上,不知起过多少回兵燹战火,毁损了无数性命财宝,但伤我最深最大者,莫过于清末以来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外敌登堂入室后,不断蚕食鲸吞,当时旧制解体,新局未定,国力衰弱,社会动盪,继之日本侵略,以亡华灭种为目的,除了肆行其残暴贪婪之外,更有策略地掘夺我文化资产,企图斩断我文化根基,移作其扩土续命之丹石。在这样家国沦丧、命危旦夕的惨绝环境下,郑振铎、张元济、张寿镛、徐森玉等诸君,于上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在国民政府支持下,由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居中联络,冒险抢救珍稀古籍,此一蒐书行动,郑等人皆视若殊死圣战,曾有言:「为国家保存文化,如在战场上作战,只有向前,绝无逃避。」他们的目的是「为子孙百世留些读书余地」,必也期盼着自己的家园有朝一日能从战火废墟中重建的时候,「不愿将来研究国故朝章者,非赴国外留学不可。」此等热血情怀、真知灼见,为我们抢救出四千五百多部珍贵古籍,也是现今国家图书馆最重要的古籍馆藏。
国家图书馆创建于国家最危难的关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始终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今年为庆祝八十周年纪念,特别从珍藏的古籍善本中,精选八部珍品与本局合作出版,我们深觉荣幸,更感恩这个机缘,这些正是当年从上海沦陷区抢救回的珍贵古本。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芦沟桥七七事变,蒋委员长宣布全面抗战,八月,世界书局上海大连湾路的总厂被日军佔领作为军营,重要的国学名着、珍稀版本均被劫送日本;学校教科书被没收,运回造纸厂作回收原料;书籍的金属印版被镕作军火弹药;后来日军要求本局的创办人沈知方合作,遭沈氏断然拒绝,日军甚为愤恨。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十一月,日军在世界书局福州路的发行所内安置了定时炸弹,炸死了本局职员,当时沈知方已在病中,乃预立遗嘱,坚持国难当头也要「不为利诱,不为威胁」。世界书局近百年的发展,和国家命运息息相连;和中央图书馆(现今国家图书馆之前身)走过同样的时代历程;我们和今天手中编印的这几部善本,曾在上海一起出生入死,经历了血泪交织的相同岁月。因此,书稿捧在手上,心中百感交集,必定要做好它啊!舍我其谁?
古籍出版一直是世界书局最重要的核心工作,我们深深觉得精良原版是传承祖先智慧的重要载体。每个时代、每个人都会对古文古书有不同的解读,甚至孕育出千奇百怪的联想或创新,这也是古籍传承的任务目的,但是,必须保有、维护并传扬那最精纯的原貌,留给后世子孙一个直面古人的阅读机会。当年为国蒐救书的文化界前辈,也是殷盼有朝一日,国泰民安,这些珍本能化身千百,普及社会,而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各家私藏。然而,世界书局资源有限,此次竭力编印出版后,不知何年何月,这些书页难说是否还会再有被复制的机缘,因此,几经考量后,我们以布面精装复刻出版,一来为利长久保存,二来更易普及群众。封面选用红色织锦,一来为庆贺国家图书馆馆庆,二来为彰显前辈们爱国护书的灿灿心血。
当年战乱的连天烽火早已熄了,退守台湾时的惶恐零丁也已过去,与之前相比,现今的环境就像此刻窗外的三月天─日暖烟和春气重。我们回顾过去,是为了擘画将来,而历史清楚地告诉我们: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民族存亡的根本,我们期待看见未来国家的文化建设,能在这难得和平的年代中,从容而有尊严地塑砌出一片巍巍煌煌的磅礡大气!
世界书局 阎初 谨志于
国家图书馆八十周年馆庆前夕
坦白說,這本《唐僧弘秀集.歐陽行周文集》並非那種一眼就能讀懂、輕鬆易讀的書。我認為它更適合那些對歷史、對思想有著一定興趣,並且願意花時間去沉澱和體會的讀者。剛開始閱讀唐僧弘秀的部分時,我需要藉助一些輔助的資料,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其中一些佛教術語的含義,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然而,一旦我克服了最初的陌生感,便能感受到那份深邃的思想力量。他對於「空」的闡釋,對於「無我」的探討,都帶給我許多新的啟發,讓我對生命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知。而歐陽行周的文集,則像是一系列精美的散文,記錄了他對人生的觀察和感悟。他的文字優美,意境深遠,讓我沉醉其中,彷彿與他一同漫步在山水之間,感受那份寧靜與超脫。這本書就像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它需要讀者用心去挖掘,去品味,才能發現其中蘊藏的無窮寶藏。
评分我必須說,一開始翻開這本書,我對它的期待值其實不高,畢竟「唐僧」這個名字,我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是西遊記裡那位有點嘮叨、又不太勇敢的唐三藏,而「弘秀」和「歐陽行周」更是完全陌生的名字。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卻被一種意想不到的魅力所吸引。這本書並不是什麼奇幻小說,也不是輕鬆的讀物,它更像是時間的寶藏,沉澱了歷史的痕跡。唐僧弘秀的部分,展現了一種非常接地氣的佛學智慧,那種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能夠融入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論述,讓我感到非常驚喜。書中的一些對話,雖然是用古文寫成,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彷彿能聽到一位睿智長者在耳邊低語。而歐陽行周的文集,則像是打開了一個小小的視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文人仕紳的生活片段。他的筆觸,時而灑脫,時而細膩,記錄了他們的遊歷、感悟,甚至是一些瑣碎的日常。整體而言,這本書給我一種靜心沉思的感覺,讓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一處可以放慢腳步,品味歷史和智慧的角落。
评分收到!這是一份為您的《唐僧弘秀集.歐陽行周文集》量身打造、以台灣讀者口吻撰寫的五段圖書評價,每段約300字,風格迥異,力求自然不露痕跡: 這本書的出現,對我來說,簡直就像在一片沉寂已久的學術荒漠中,意外發現了一汪甘泉。我一直以來都對明清時期的佛學思想,特別是與世俗文化結合的部分抱有濃厚興趣,但相關的整理和研究卻總覺得有些零散。這次拜讀《唐僧弘秀集.歐陽行周文集》,我真的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唐僧弘秀這位公案人物,其傳奇色彩本就濃厚,但書中收錄的他一些修行體悟和與弟子們的對答,卻展現了不同於一般稗官野史的深刻內涵。他能將佛法的精髓,以如此貼近生活、又富有哲理的方式闡述,讓我這個凡夫俗子也能窺見一絲智慧的曙光。更別提書中關於歐陽行周的文集,我之前對這位人物了解不多,但通過這些篇章,我彷彿穿越時空,親眼見證了他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文人雅士的交往,以及他本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些詩詞歌賦,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才情與感慨,無不讓我為之動容。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歷史的另一面,感受那份獨特的文化魅力。
评分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所呈現的跨越時空的精神連結。閱讀《唐僧弘秀集.歐陽行周文集》的過程,我深刻地感受到,儘管時空的距離遙遠,但人對於生命意義的探求,對於精神世界的追求,卻是亙古不變的。唐僧弘秀的部分,雖然聚焦於佛教的修行,但他所闡述的許多觀念,例如對無常的理解、對內心的觀照,其實都蘊含著普世的人生智慧,能夠啟發我們思考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我特別欣賞書中那些充滿智慧的問答,它們簡潔卻有力,能夠引導讀者深入思考。而歐陽行周的文集,則展現了另一種層面的精神探索。他的文字,無論是描寫景物,還是抒發情懷,都充滿著對生活細節的敏感捕捉,以及對生命價值的體悟。讀他的作品,我彷彿能感受到一種超脫塵俗的淡泊情懷,以及對生命熱愛的赤子之心。這兩部分內容雖然風格各異,但卻奇妙地在探求生命本質的這一點上達成了共鳴,讓我對「弘秀」和「行周」這兩個人物,產生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意想不到的閱讀樂趣,以及一種對於歷史人物的全新認識。我原以為「唐僧」這個名字會將我帶入一個純粹的宗教解讀,但唐僧弘秀的文集卻展現了更為廣闊的面向。他不僅僅是一位傳播佛法的導師,更是一位能夠洞察人心、點化世人的智者。書中他與學子們的對話,時而幽默,時而發人深省,讓我感受到他是一位有血有肉、極富智慧的長者。而歐陽行周的文集,則讓我看到了另一種文人的風骨。他的筆觸,既有對時事的關懷,也有對個人情感的抒發,更不乏對人生哲理的探索。我尤其喜歡書中一些描寫自然景物的篇章,他能夠在平凡的景物中發現詩意,並將之融入自己的思想之中,這種能力令人稱讚。總的來說,這兩位作者,一位從宗教的角度,一位從人文的角度,都為我們展現了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智慧光芒。這本書不只是文字的堆疊,更像是兩位偉大靈魂的對話,值得我們細細品讀,並從中汲取養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