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我是箇蒸不烂、煮不熟、搥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
被推崇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的关汉卿,
他是元曲一代魁首;他的作品数量丰富,质量精彩,至今仍不断被改编演出;
他的研究,现今已自成一种论述,被称为「关学」。
中国戏剧经先秦汉唐宋金的萌芽、发展,到了元代,成就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一时剧作家辈出,如晴朗夜空群星灿烂,关汉卿正是其中最闪亮的明星,也是元杂剧最早、作品最多、类别最丰富,也最精彩的作家。
关汉卿的作品,从生活出发,指斥不公不义之事,但也喜欢塑造温暖明亮的人物,和动人神魄的情节。他并不是义愤填膺的正义使者,而是深谙戏剧娱乐特质的专业剧作家。他以最活泼自然的白描写作,留给我们许多灿烂夺目、精彩绝伦的作品。
有关他的生平,虽然只有十一个字的介绍,但本书作者陈芳英,以多年专业的戏曲研究,从关汉卿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状况、都市繁华、市井娱乐,以及现存资料中描绘的关汉卿,来一探这位戏曲大师的大致面貌。同时精选关汉卿一生重要代表作品,从散曲和杂剧入手,分别探讨关汉卿在这两方面的成就。
全书深入解说,浅出导读,让读者得以亲近一代戏曲大师的创作生命及作品精彩原貌,并因此进一步理解元曲杂剧的创作特质与历史流变。让经典关汉卿的经典戏曲,精华重现,惊艳读者。
本书特色
「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曲圣关汉卿
他是中国戏曲创作界的祖师;外国人称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世界和平大会选定的世界文化名人。
第一本台湾教授专业书写,针对关汉卿及其作品,深入解说、精采再现的经典读本。
再现人文精粹,传承经典价值──「人与经典」丛书
王德威∕总召集.柯庆明∕总策划
重新阅读人文经典.再现大师创作历程
书系特色
再现人文精粹,传承经典价值
麦田【人与经典】书系,务求成为现代人阅读国学经典的最佳选择!
a. 选题全面且精要:精选现代读者喜爱且必读的国学经典至少35部,分批出版:选题涵盖经,史,子,集等领域;兼具「有趣且有用」的内容,帮助读者增进国学涵养,提昇人文基础赏读及写作能力。
b. 名家编委及编撰群: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台湾大学柯庆明教授总策划。每本经典邀请台湾该主题领域有专研的名家学者编撰,专业严谨。
c. 内容独具特色:每本内容主要呈现「人的故事──经典的作者生平故事」及「经典作品的解析」二项重点。除了经典作品的分析导读外,经典原着作者的生平,有别于一般简略又平舖直述的简介方式,每一位经典作者的生平,都将有1-3万字的生命故事呈现给读者。这是台湾第一套针对「经典作者」作「人物小传」的完整书写,让读者除了阅读经典作品的神髓外,还能体验经典作者完整丰富的生命内涵。
d. 现代感的经典包装:由知名设计王志弘全系列规画设计,兼具收藏的质感与阅读的便利。
作者简介
陈芳英
台南市人。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毕业后即至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任教迄今,曾任该系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长,并曾以交换学者身分,到美国哈佛大学东亚文明系研究。喜爱阅读、戏剧、音乐,及旅行。着有《目连救母故事之演进及其有关文学之研究》、《明代剧学研究》、《戏曲论集:抒情与叙事的对话》等论着。
「人与经典」总序∕王德威
「人与经典」总导读∕柯庆明
代序:关汉卿及其作品∕陈芳英
壹:在星群里也放光
今日八荒同一宇
一、元代的政治社会概况
二、都市的繁华与市井娱乐
关汉卿其人:郎君领袖,浪子班头
贰:散曲
关于散曲
关汉卿的散曲
一、描写自我
二、描写市井女艺人
三、男女情爱
四、叙事
五、时令景物
六、隐居闲适
经典赏析
一、 小令
1.【南吕.四块玉】〈别情〉
2.【双调.沈醉东风】(五之一)
3.【仙吕.一半儿】〈题情〉(四之二)
4.【仙吕.醉扶归】〈秃指甲〉
5.【双调.大德歌】〈秋〉
6.【双调.大德歌】(六之五)
7.【南吕.四块玉】〈闲适〉(四之二)
8.【南吕.四块玉】〈闲适〉(四之四)
二、套数
1.【仙吕.翠裙腰】套曲《闺怨》
2.【南吕.一枝花】套曲《不伏老》
参:杂剧
杂剧剧本的面貌
一、本
二、折
三、楔子
四、曲、白、科
五、题目、正名
六、末本、旦本
关汉卿的杂剧
一、《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二、《钱大尹智宠谢天香》
三、《杜蕊娘智赏金线池》
四、《诈妮子调风月》
五、《温太真玉镜台》
六、《闺怨佳人拜月亭》
七、《望江亭中秋切鲙旦》
八、《感天动地窦娥冤》
九、《钱大尹智勘绯衣梦》
十、《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十一、《状元堂陈母教子》
十二、《邓夫人苦痛哭存孝》
十三、《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十四、《关张双赴西蜀梦》
相关研究及评价
经典赏析
一、《感天动地窦娥冤》(全本)
二、《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第三折)
三、《诈妮子调风月》(第二折)
四、《望江亭中秋切鲙旦》(第三折)
五、《邓夫人苦痛哭存孝》(第三折)
六、《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第四折)
肆:延伸阅读书目
「人与经典」总序∕王德威
「人与经典」是麦田出版公司创业二十周年所推出的一项人文出版计画。这项计画介绍广义的中国经典作品,以期唤起新一世代读者接触人文世界的兴趣。取材的方向主要来自文学、历史、思想方面,介绍的方法则是以浅近的叙述、解析为主,并辅以精华篇章导读。类似的出版形式过去也许已有先例,但「人与经典」强调以下三项特色:
.我们不只介绍经典,更强调「人」作为思考、建构,以及阅读、反思经典的关键因素。因为有了「人」的介入,才能激发经典丰富多元的活力。
.我们不仅介绍约定俗成的经典,同时也试图将经典的版图扩大到近现代的重要作品。以此,我们强调经典承先启后、日新又新的意义。
.我们更将「人」与「经典」交会的现场定位在当代台湾。我们的撰稿人不论国内国外,都与台湾渊源深厚,也都对台湾的人文未来有共同的信念。
经典意味着文明精粹的呈现,具有强烈传承价值,甚至不乏「原道」、「宗经」的神圣暗示。现代社会以告别传统为出发点,但是经典的影响依然不绝如缕。此无他,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毕竟不能,也没有必要,忽视智慧的积累,切割古今的关联。
但是经典岂真是一成不变、「万古流芳」的铁板一块?我们记得陶渊明、杜甫的诗才并不能见重于当时,他们的盛名都来自身后多年—或多个世纪。元代的杂剧和明清的小说曾经被视为诲淫诲盗,成为经典只是近代的事。晚明顾炎武、黄宗羲的政治论述到了晚清才真正受到重视,而像连横、赖和的地位则与台湾在地的历史经验息息相关。至于像《诗经》的诠释从圣德教化到纯任自然,更说明就算是着毋庸议的经典,它的意义也是与时俱变的。
谈论、学习经典因此不只是人云亦云而已。我们反而应该强调经典之所以能够可长可久,正因为其丰富的文本及语境每每成为辩论、诠释、批评的焦点,引起一代又一代的对话与反思。只有怀抱这样对形式与情境的自觉,我们才能体认所谓经典,包括了人文典律的转换,文化场域的变迁,政治信念、道德信条、审美技巧的取舍,还有更重要的,认识论上对知识和权力,真理和虚构的持续思考辩难。
以批判「东方学」(Orientalism)知名的批评家爱德华.萨依德(Edward Said, 1935-2003)一生不为任何主义或意识形态背书,他唯一不断思考的「主义」是人文主义。对萨依德而言,人文之为「主义」恰恰在于它的不能完成性和不断尝试性。以这样的姿态来看待文明传承,萨依德指出经典的可贵不在于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标竿价值,而在于经典入世的,以人为本、日新又新的巨大能量。
萨依德的对话对象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明,各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基础。相形之下,中国的人文精神,不论儒道根源,反而显得顺理成章得多。我们的经典早早就发出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大哉问。屈原徘徊江边的浩叹,王羲之兰亭欢聚中的警醒,李清照乱离之际的感伤,张岱国破家亡后的追悔,鲁迅礼教吃人的控诉,千百年来的声音回盪我们四周,不断显示人面对不同境遇—生与死、信仰与背离、承担与隐逸、大我与小我、爱慾与超越……—的选择和无从选择。
另一方面,学者早已指出「文」的传统语源极其丰富,可以指文饰符号、文章学问、文化气质,或是文明传承。「『文』学」一词在汉代已经出现,历经演变,对知识论、世界观、伦理学、修辞学和审美品味等各个层次都有所触及,比起来,现代「纯文学」的定义反而显得谨小慎微了。
从《诗经》、《楚辞》到《左传》、《史记》,从〈桃花源记〉到〈病梅馆记〉,从李白到曹雪芹,将近三千年的传统虽然只能点到为止,已经在在显示古典历久弥新的道理。《诗经》质朴的世界彷彿天长地久,《世说新语》里的人物到了今天也算够「酷」,《红楼梦》的款款深情仍然让我们悠然神往;而荀子的〈劝学〉、顾炎武的〈廉耻〉、郑用钖的〈劝和论〉与我们目前的社会、政治岂不有惊人关联性?
「郁郁乎文哉」:人文最终的目的不仅是审美想像或是启蒙革命,也可以是「兴、观、群、怨」、或「心斋」、「坐忘」、或「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以至「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文是我们生活或生命的一部分。传统理想的文人应该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转换成今天的语境,或许该说文学能培养我们如何在社会里作个通情达理、进退有节的知识人。
「人与经典」系列从构思、选题、到邀稿,主要得力柯庆明教授的大力支持。柯教授是台湾人文学界的指标性人物,不仅治学严谨,对台湾人文教育的关注尤其令人敬佩。此一系列由柯教授担任总策划,是麦田出版公司最大的荣幸。参与写作的专家学者,都是台湾学界的一流人选。他们不仅为所选择书写的经典作出最新诠释;他们本身的学养已经是台湾多年来人文教育成果的最佳见证。
「人与经典」总导读∕柯庆明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上述孟子谓万章(万章是孟子喜爱的高足弟子)的一段话,或许最能诠释孔子所谓:「无友不如己者」之义,因为这里的「如」或「不如」,就孔子而言是从「主忠信」一点立论,而就孟子而言,则从其秉性或作为是否足称「善士」,而更作「一乡」、「一国」、「天下」之区别,以见其心量与贡献之大小,充分反映的就是一种「同明相照,同气相求」的渴望。这种不谋其利而仅只出于「善善同其清」的道义相感,或许就是所谓「交友」最根本的意义:灵魂寻求他们相感相应的伴侣,「知己」因而是个无限温馨而珍贵的词语。
但是「善士」们,不论是「一乡」、「一国」或「天下」之层级,在这高度繁复流动的现代世界里,大家未必皆有机缘相识相交而相友,于是「尚论古之人」的「尚友」就更加重要了。因为透过「颂其诗,读其书」:我们就可以发现精神相契相合的同伴;当我们更进一步「论其世」,不仅「听(阅)其言」,而进一步跨越时空、历史的距离,「观其行」时,我们就因「知其人」,而可以有「尚友」的事实与效应了。
我们因为这些「古之人」的存在,而不再觉得孤单。虽然我们或许只能像陶渊明一样,深感「黄(帝)唐(尧)莫逮」,未能及时生存于那光辉伟大的时代,而「慨独在余」,而深具时代错位的生不逢时之感;但却也因此而无碍于他以「无怀氏之民」或「葛天氏之民」为一己的认同;在他以五柳先生为其寓託中,找到自己有异于俗流的生存方式与实现生命价值的途径。
虽然未必皆得像陶渊明或文天祥那么戏剧性;「风檐展书读」之际,时时发现足资崇仰共鸣的「典型在宿昔」,甚至生发「敢有歌吟动地哀」的悲悯同情,却是许多人共有的经验:这使我们不仅生存在同代的人们之间,更同时生活在历代的圣贤豪杰、才子佳人,以至虽出以寓託而不改其精神真实的种种人物与人格之间,终究他们所形成的正是一种,足以寄託与安顿我们生命的,特殊的「精神社会」:或许这也正是人文文化的真义。
当这些精神人格所寄寓的着作,能够达到卓超光辉,足以照耀群伦:个别而言,恍如屹立于海涛汹涌彼岸的灯塔;整体而言,犹若闪烁于无穷暗夜的漫天星斗,灿烂不尽……这正是我们不仅「尚友」古人,更是面对「经典」的经验写照。
在各大文明中,许多才士伟人心血凝聚,亦各有鉅着,因而成其「经典」;终至相沿承袭,而自成其文化「传统」,足以辉映古今,这自然皆是人类所当珍惜取法的瑰宝。至于中华文化的经典,一方面我们尊崇它们的作者,如刘勰《文心雕龙.征圣》所宣称的:「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铸性情,功在上哲」;但是对于此类「上哲」的形成与「经典」的产生,历来的贤哲们,更多有一种「殷忧启圣」的深切认知。这种体认最清晰的表述,就贤哲人格的陶铸而言,首见于《孟子.告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恆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一段话,不仅指出众多贤哲的早岁困顿的岁月,其实正是为他们日后的大有作为,提供了经验知识的准备,更重要的是陶铸力堪大任的人格特质。一方面是人类的精神能力必须接受挫折和困顿的开发:「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另一方面则是处世谋事要恰如其分,肇造成功,永远需要以「试误」的历程来达臻完善:「人恆过,然后能改」;创意的产生来自困难的挑战,也来自坚持解决的意志与内在反覆检讨图谋的深思熟虑:「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任何执行的成功,更是需要深入体察人心的动向,回应众人的企盼与要求:「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简而言之,智慧自历鍊来,志意因自胜强,执业由克己行,成功在众志全……孟子所勾勒的其实是与人格养成不可分割的,一种另类的「个人的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因此当他们将此类「个人的知识」,转成话语,形诸着述,反映的仍然寓涵了他们「生于忧患」的经验,以及超拔于忧患之上的精神的强健与超越、通达的智慧。
对于中国「经典」的这种特质,最早作出了观察与描述的,或许是司马迁,他在〈报任少卿书〉说: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亦作了类似的表述,只是文前强调了:「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就上文的论列而言,首先这些「经典」的作者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足以承担或拘囚、或迁逐、或遭厄、或残废等等的重大忧患,但皆仍不放弃他们的「欲遂其志之思」,而皆能「发愤」,以「退而论书策」,「思垂空文以自见」来从事着述。
其中的关键,固不仅在「不得通其道」之事与愿违的存在困境中,「意有郁结」而于「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的存在焦虑下,欲「以舒其愤」之际,选择了「思垂空文以自见」的自我实现的方式;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皆能够跳出一己之成败毁誉,採「退而论书策」,以诉诸集体经验,反省传统智慧的方式,来「述往事,思来者」。就在这种跳脱个人得失,以继往开来为念之际,他们皆以其深刻而独特的存在体验,对传统的经验与累积的智慧,作了创造性转化的崭新诠释。于是个别的具体事例,不仅只是陈年旧事的记录,它们却更进一步的彰显了某些普遍的理则,成为足以指引未来世代的智慧之表征,这正是一种「入道见志」的表现;这也正是「个人的知识」与「传统的智慧」的结合与交相辉映。
因而「经典」虽然创作于古代,所述的却不止是仅存陈迹的古人古事,若未能掌握其中「思来者」的写作真意,则好学的读者即使「载籍极博」,亦不过是一场场持续的「买椟还珠」之游戏而已。因而这种透过个人体验所作的创造性转化与诠释,不仅是一切「经典」所以产生与创造的真义;更是「经典」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的与时俱新之契机;我们亦唯有以个人体验对其作创造性的转化与诠释,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经典」中,「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的艰苦用心,而领会其高卓精神与广大视野,激盪而成我们一己志意之昇华与心灵境界之开拓。这不仅是真正的「尚友」之义,亦是我们透过研读「经典」,而能导致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得以永续的层层提升与光大发扬的关键。
基于上述理念,王德威院士和我,决定为麦田出版策划一套以中华文化为范畴的「人与经典」丛书,一方面选择经、史、子的文化「经典」;一方面挑选中国文学具代表性的辞、赋、诗、词、戏曲、小说,以及台湾文史的名家名作,邀请当代阅历有得的专家,既精选精注其原文;亦就这些伟大作者的其人其事,作深入浅出的阐发,以期读者个别阅读则为「尚友」贤哲;综览则为体认文化「传统」:既足以丰富生命的内涵;亦能贞定精神上继开的位列,因而得以有方向、有意义的追求自我的实现。
于国立台湾大学澄思楼三○八室
自序
关汉卿及其作品
关汉卿是元曲一代魁首,被推崇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其作品数量丰富、质量精彩,而且至今仍不断被改编演出;有关他的研究,更已自成一种论述(discourse),被称为「关学」。他一生创作剧本六十几种,现存十几种,并留存散曲小令五十七,套数十三。最早纪录元曲作家的《录鬼簿》,关于他的生平,却只有十一个字的介绍。本书希望渐次展开时代、作家、作品的绘卷,与关汉卿素面相见。
一般论及元代或关汉卿,总不免提到元代的黑暗,与关汉卿的反抗精神,本书则刻意避免类似的、稍嫌武断和偏狭的说法。
当然,元朝是第一个由漠北民族统治全中国的朝代,蒙元以征服者的姿态入主中土,规制法令的确有不公平的现象,但要说到历史上政治的黑暗、社会的不公,没有一个朝代没有,元代并不比其他朝代严重,本书讨论到相关问题时,只从问题入手,尽可能避免太过简单、或只针对「民族」单一观点的指责或论断。元代经济发达,提供百姓生活一定程度的保障,并支持了演艺、娱乐事业的发展,成就了光芒熠耀的元代杂剧与散曲。至于经常被抨击的停止科举考试一事,也可从其他角度思考。蒙元在马上得天下,任何动静都攸关死生,所以看重有一技之长的人,政府中用人,也自有其不同的晋用方法。中国的读书人,一向「学而优则仕」,把科举考试当作进身之阶,一旦科举停办,惶惶不知所措。但从另一个视角看,不必侷限读书做官的历程,何尝不是大自在;他们必须重新思考、选择,面对另一种生活方式,也面对自己,寻找真正发挥所长的生命之路,元代许多文人加入书会,从事市井演艺文学,才让杂剧发展臻于高峰。
关汉卿也是书会才人,他从生活出发,自会指斥不公不义之事,却也欣喜温暖的塑造许多明亮的人物,和动人神魄的情节。他并不是义愤填膺的正义使者,而是深谙戏剧娱乐特质的专业剧作家。本书想呈现的,是身为戏剧家的关汉卿;讨论他的剧作时,除了主题内容、文辞音乐之外,更希望从剧场演出的角度观察。就剧论剧的同时,本书也避免挪用西方悲剧或喜剧的类别规范,若偶有涉及,也只是讨论其写作策略,而绝非分类归属。
本书写作时,也尽量避免当页脚註或类似考证的写法,但关汉卿生平资料极少,又多错杂,研究者也说法岐出,尚无定论;叙述其生平里居及行迹时,还是必须交代考辨的缘由,虽已尽力降低行文间的考证痕迹,若仍不免琐碎,尚祈见谅。至于后人杜撰,难以征信的资料,即使状似诡丽多奇,本书基于学术严谨的立场,就摈而不录了。
关汉卿是活泼泼的剧作家,他以最自然白描的写作,留给我们灿烂夺目、精彩绝伦的作品。正式开启中国戏曲研究门径的王国维宣称「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请读者就此纵横书卷,亲炙关汉卿其人其书的本然面目。
全书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关汉卿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状况、都市的繁华、市井娱乐,以及从现存资料中描绘的关汉卿面貌。第二及第三部分,则分别介绍散曲和杂剧的特质,并论述关汉卿在这两方面的成就。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元代有些作家专写散曲,有些作家专写杂剧,多半的作家则同时涉足散曲、杂剧,关汉卿也是两者兼擅。因为和诗词、小说等文类相较,元曲是大家比较陌生的,是以书中在二、三两个部分,各由几个进程书写。第二部分,(1)先介绍散曲的形式、风格等特质;(2)综合论述关汉卿散曲的题材内容与写作风格;(3)经典赏析。为了保持清楚的论述逻辑,特别将(2)综合评述,与(3)针对个别作品的分析评赏分开,希望可以达到眉目清楚,晓畅易读。第三部分,(1)对杂剧中几个基本用语正名释义;(2)整体介绍、论述关汉卿现存杂剧;(3)说明「关学」的发展;(4)经典赏析,选取关汉卿杂剧作品做全本或单折的注释及解析。最后附上读完本书,想再进一步了解关汉卿、散曲、杂剧,可以延伸阅读的书目。
书写过程,受益最大的,当然是笔者自己。借此机会,重读或新读大量的蒙古、元代资料、关汉卿作品,和卷帙繁多的相关研究论述,是何等美好的生命经验。谨在此向关汉卿和这些书籍的所有作者,深致谢意。更希望读者喜欢作者珍重奉上的小书,进而喜爱关汉卿这位伟大的作家和他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