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诗概说》针对元朝文人产生的背景与特质、
文人在明朝的蔓延与普遍化现象、
明诗之中衰与复兴之缘由、
明代复古运动的功过及其影响,
以及明末民间诗人及其作品的氾滥与饱和等议题,
都有具体的论证与深入的阐述。
《元明诗概说》是国际知名汉学家、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继《宋诗概说》之后完成的第二本中国诗断代史研究。原着出版于昭和三十八年(1963),已在近半个世纪之前。汉译本则在民国七十五年(1986)刊行于台湾。吉川幸次郎认为在近代中国,虽有唐诗、宋文〔词〕、元曲、明小说的新文学史观,但中国诗在金元明清各代并未停滞,继续发展,仍然是中华文化中主要的文学形式。
《元明诗概说》始于金之亡国,次以宋之亡国及其抗议诗,止于明末的公安派、竟陵派。长达约五百年。其间,特别针对元朝文人产生的背景与特质、文人在明朝的蔓延与普遍化现象、明诗之中衰与复兴之缘由、明代复古运动的功过及其影响,以及明末民间诗人及其作品的氾滥与饱和,等等议题,都有具体的论证与深入的阐述。
作者简介
吉川幸次郎
字善之,明治三十七年(1904)生于神户市。京都帝国大学文学博士。历任东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京都大学文学部长、日本学术会议会员、艺术院会员、国语审议会委员。昭和四十二年(1967)退休,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同五十五年(1980)去世,享年七十有七。先生为国际知名汉学家。其研究范围极为广泛,举凡经史子集,以至于词曲戏剧小说之类,莫不涉足其间,偶亦旁及日本汉学与国学。着作不啻等身,已汇为《吉川幸次郎全集》二十七卷。另有翻译数种及《杜甫诗注》数册。其中,《宋诗概说》与《元明诗概说》二书,为中国断代诗史研究之先驱,先生自许为年近六十时用力最勤之作。
译者简介
郑清茂
嘉义县人。1933年生。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学士、硕士、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博士。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加州大学、麻州大学、国立东华大学等校。2003年退休。现为东华大学荣誉教授。在教学研究之余,偶亦译介日本汉学着作。已汉译出版者,包括吉川幸次郎着《元杂剧研究》、《宋诗概说》、《元明诗概说》等。
关于《元明诗概说》──代序
序章
第一节 元明诗的性质
第二节 元明诗的文学地位──本书的意义
第一章 十三世纪前半 金之亡国与抗议诗
第一节 蒙古风暴
第二节 十二世纪的金诗《中州集》
第三节 元好问
第四节 耶律楚材
第二章 十三世纪后半 南宋亡国与抗议诗
第一节 南宋之亡国
第二节 文天祥
第三节 其他抗议诗人:汪元量、谢翱、林景熙、郑思肖、谢枋得
第四节 民间诗人
第五节 刘因
第三章 十四世纪前半 元诗的成熟
第一节 序说
第二节 杨维桢:南方民间诗坛的领袖
第三节 文人的产生:倪瓒、顾瑛、高明
第四节 北方的诗人:赵孟頫、袁桷、虞集
第五节 非汉族的诗:萨都剌
第四章 十四世纪后半 明代初期
第一节 明帝国的创建
第二节 高启
第三节 吴中四杰、袁凯
第四节 刘基
第五节 《唐诗品汇》
第五章 十五世纪 明代中期之一 中衰与复活
第一节 明诗的中衰
第二节 沈周
第三节 祝允明、唐寅、文征明
第四节 李东阳
第六章 十六世纪 明代中期之二 复古时代
第一节 复古运动
第二节 李梦阳
第三节 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守仁
第四节 李攀龙
第五节 王世贞
第六节 古文辞的功过
第七章 十七世纪前半 明代末期
第一节 平民诗的饱和
第二节 公安派
第三节 竟陵派
第四节 明清过渡期
附录一 李梦阳的一面──「古文辞」的庶民性
附录二 元明诗年表
附录三 地图
译后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