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本真情 自写胸襟
这部诗话是袁枚诗学观念的集中体现,是袁枚性灵说的结晶。他主张自出机杼,自写胸襟,诗本真情,诗重个性,诗中有我,诗是真我性情的自然灵动,诗是赤子之心发出的天籁之音,极力宣导神韵风趣与才情、实感与想像融合为一片灵机。在当时以经学论诗的时代氛围中,袁枚独标性灵的美学旗帜,确有振聋发聩的巨大效用。性灵是袁枚诗观的核心,但他的诗观境界极宽,他提倡诗作自适己意,富有个性,而又避免了一家一格之偏狭。
「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但愿这部奇书,今天能为我们更好地养目养心。
作者简介
李洪程
1938年5月生。河南省卫辉市人。1961年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57年10月在天津《新港》诗专号上发表处女作《放歌太行山水间》组诗,收入作家出版社1957年《诗选》。
1975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斗天图》(二人合着)。
1993年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人生乐天图》(独着)。
1997年在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成仿吾传》(二人合着)。
2004年在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方塘一鉴》(独着)。
2007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唐诗三百首今用鉴赏辞典》(三人合着)。
上 册
序
笺注说明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中 册
卷九
卷一○
卷一一
卷一二
卷一三
卷一四
卷一五
卷一六
下 册
补遗卷一
补遗卷二
补遗卷三
补遗卷四
补遗卷五
补遗卷六
补遗卷七
补遗卷八
补遗卷九
补遗卷一○
序
诗坛
一座重镇,文苑一代宗师——袁枚。袁枚,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卒于清嘉庆二年(1797)。字子才,号存斋,后改为简斋。因居住南京小仓山随园,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仓山叟,世称随园先生。浙江钱塘县人。干隆四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任职三年,因考满文不及格,由翰林外放。先后任江苏溧水县、江浦县、沭阳县、江甯县知县,历任共六年。干隆十四年,袁枚三十四岁,辞官归居仓山,除再起不及一年外,直到终老随园。
袁枚身历康熙、雍正、干隆、嘉庆四朝,一生处于清朝的全盛时期。绝意仕进,读书着作。钟爱自然,寻幽探胜。诗文娱遣,宴饮唱和。宽怀厚道,风流旷达。崇尚自由,重视情欲,通性爱色。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以其文学家、思想家的卓越丰采,特别是诗人本色的杰出才华,造就一个身兼华夏正统与异端的清代江南才子。
袁枚着作大致有:《小仓山房文集》、《小仓山房诗集》、《小仓山房外集》、《小仓山房尺牍》、《袁太史稿》、《随园随笔》、《新齐谐》(即《子不语》)、《随园诗话》等。
《随园诗话》是袁枚七十岁以后的一部重要着作,从帝王将相、诗坛名家、命妇闺秀,到布衣寒士、僧尼道士、村童歌姬,「摭拾传闻」,「先有话而后有诗」,诗与话融合为一,「爱诗如爱色」,共录大约一千七百多位诗人的事蹟与诗作,在清代诗坛上形成一道耀眼的风景。流传之广,达于海外;影响之巨,一至于今。时代回音,不绝如缕。自宋以来,为数约三百余种诗话,就其知名度和影响来说,无出其右。当时及此后的历代诗文名家多对其有所研读评论,甚至还曾经常常置放于毛泽东的案头,也展现在鲁迅、郭沫若、台静农、钱钟书的笔下。
这部诗话是袁枚诗学观念系统的集中体现,是袁枚性灵说的结晶。他主张自出机杼,自写胸襟,诗本真情,诗重个性,诗中有我,诗是真我性情的自然灵动,诗是赤子之心发出的天籁之音,极力宣导神韵风趣与才情、实感与想像融合为一片灵机。在当时以经学论诗的时代氛围中,袁枚独标性灵的美学旗帜,「道人所不敢道,行人所不敢行」,确有振聋发聩的巨大效用。性灵是袁枚诗观的核心,但他的诗观境界极宽,他提倡诗作自适己意,富有个性,而又避免了一家一格之偏狭。他反对以格律论诗、反对诗以载道之说、反对诗分唐宋之论、反对以考据典故作诗,而又爱书如命,博览群籍,喜爱用典巧妙入化,典从胸臆中出,喜爱声韵的修饰,力求和谐自然。这部诗话立言浅切,淡语疏词,有不假雕饰、天机自然之趣,平易近人,引人入胜。此诗话一出,传播广远,诗人日渐增多。尤其是对于妇女教育、妇女文学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先导之功。这片随园成了袁枚留给我们的一座可以不断开拓的诗学园圃。
这部诗话当然也有缺陷,因「甯滥毋遗」,带来内容的芜杂,因晚年多凭记忆,而使征引谈论有不少舛误之处,因偏于爱色而产生煽情作用,因迷信而宣扬诗谶,以致被视为邪门外道。特别是对诗之社会功能、美刺作用有所淡化,盛世尚可,颓世则不合时宜,不近人情。历来赞誉者有之,诋毁者有之,赞誉与诋毁并兼者也有之,先赞誉而后诋毁者犹有之。但在干嘉时期性灵派诗人成员多多,有清一代,对袁枚推重和赞誉者,在学界占大多数。毕竟这部诗话语妙当时,而传于后世久远。可谓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当然,这不等于说我们赞成粗服乱头,我们认为虽不掩国色,也有损于国色。做学问的粗枝大叶不值得提倡,自矜其才而疏忽大意更无须赞美。但是,对已经远去的古人也无法改变其原有状态了。我们只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引起我笺注这部诗话的动机,产生于上世纪末见到几种新版译本之后,其译文谬误颇多,几不忍读。加上我早就喜爱此书,在大学时代就购读了民国版本。因而抱定意图,不惜投入数年时间,对全书加以必要的笺注。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十四年刊本为底本,参校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顾学颉校点版本、勤裕堂交着易堂印光绪十八年刻本、凤凰出版社2000年王英志校点版本、大达图书供应社《新式标点正续随园诗话》等。笺注诗人出处事蹟,清代者详,前代者略;笺注典故,生僻者详,常见者略;笺注字词,难懂者详,易解者略。单说用典,袁枚虽然不加提倡,而所选之诗颇多用典,多数用典不伤性灵,甚至还有助于表达性灵。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有史典、今典、人典、物典、文典、诗典、生典、熟典,今天如不加注解,很难说能读懂全诗。这里笺注时对作者笔下多种失误及校点者疏忽之处,一一加以注明和订正。如:汉代朱福的一次经历被误认为李通事蹟,见卷一.一注(5)。苏轼的〈吉祥寺赏牡丹〉被误认为及第诗,见卷二.一二注(9)。清人吴爚文之子吴鉴南被误认为吴尊莱子,见卷二.一三注(1)。误认戴亨诗不传,而其《庆芝堂诗集》今存数处大图书馆,见卷三.二七注(5)。误认清查慎行诗句「廉岂沽名具,卑宜近物情」为唐人诗句,见卷三.六六注(5)。误认朱豹章妻月鹿侍史张季琬为黄莘田夫人,见卷四.四九注(1)。唐施肩吾「贫女如花镜不知」误为宋人诗句,见卷七.七注(4)。谭默斋之「谭」误为「檀」,见卷七.六四注(1)。刘禹钖诗句「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误为白居易诗句,见卷一○.八注(3)。词牌名误,《浣溪沙》应为《减字木兰花》,见卷一四.九四注(1)。组词误,「胡虫奇妲」应为「奇虫胡妲」,见卷一五.一六注(3)。引杜甫诗句,二句合一,非原文,见补遗卷九.六三注(3)。「美人梳洗时」四语应为唐杜光庭或郑遨诗,误为宋陈师道诗,见补遗卷一○.九注(7)。等等。大约发现明明暗暗的疏误有数百处之多。而限于资料的困乏和笔者的水准,尚有不少未详处和疑难点,待求专家和广大读者赐教,肯定其中有些诗人再也无从得知其生平事蹟,只好留作缺憾。
袁枚在诗话中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诗,可以养心。」但愿《随园诗话》这部奇书,今天能为我们更好地养目养心。
笺注说明
笺注所用《随园诗话》底本,主要为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十四年刊随园藏版,着重参考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顾学颉校点本,民国二十三年大达图书供应社排印朱太忙标点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排印袁枚全集本,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丛书集成三编所收光绪十八年勤裕堂交着易堂印本,1925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雷□笺注本。笺注文字中如果涉及到以上版本,则依次简称为「嘉庆本」、「人民文学本」、「民国本」、「江苏古籍本」、「光绪本」、「扫叶山房本」。
此外,偶尔涉及伍氏《批本随园诗话》,简称「批本」。嘉庆本补遗卷八结于「其长子也」,后缺数行文字。补遗卷九结于「皆酷是处州光景」,后缺多条文字。此两处以人民文学本、光绪本补。
笺注动机,主要产生于喜爱此书,上大学时即购得此书的民国旧版。后来,凡有出版,尽量收藏。笺注动机,还产生于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原书的许多舛误,多家出版社的白话翻译更是差错累累,笑话百出。不辨不足以晓明文义,不注何见得读通此书。
于是抱着一种细研古籍的心情,对此书下起可算是笨拙的功夫。其笺注意图,主要在于尽量疏通诗文典故,注明诗人生平,校正原书所述史实、人物及新版本文字、标点等各种失误。从正式入手到收笔,数易其稿,已历七、八年之久。
所见人名及词语前后多有重复,特别是人名更多,一般在书中最先见者予以笺注,后见者注为「见某某处」,即注明卷数、章节次序号、注文编码,凡是《随园诗话》前十六卷,注文中则省去「随园诗话」四字,而《随园诗话补遗》十卷,则只取「补遗」二字。如「见卷一.一一注(1)」、「见补遗卷一.一一注(1)」。个别重复词条,前后都加注者,是因为内容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也有极个别的笺注,先为虚注,后为实注。因为前文只提到一个名字,而后文的某卷某节则为实际评介。
鉴于重复所见的人名较多,也曾想编个诗人小传附于书后,但考虑到不少诗人是秀才诗人或民间无名诗人,几乎是此书独家评介,想了解其零星踪迹必须查阅此书原文,即使其他诗人想查阅时仍免不了前后翻检爬梳之劳。故採取以上随文笺注的方法。笺注人物简历,一般清代以前名人简略,近人较详,有必要时标明其出处,着重标明的来源主要是方志和有关文集之类。笺注过程困难重重。可参考的前人研究成果不多,有的也很难读到,至于理论上阐发、内容上综述的成果倒不少,对笺注也无多少用处。我尽可能参考的前人成果是郭沫若的《读随园诗话札记》和钱钟书的《谈艺录》。至于仅有的扫叶山房笺注本,我在完稿时才见到,又特意对照了一遍,认为该书失注较多,有的笺注与我不谋而合,有的存在差异,也有个别的补了我的欠缺。说到伍氏批註本,我参考极少,觉得分量轻,批语多率意为之,往往溢出题外。更难的是给人物作注,难在名不见经传者。一般来说,举人以上的人物,方志上还略可查到,秀才则连个名字也很少能上地方志,布衣更寥若晨星。然而,评介小人物的诗句与言行,包括民女村姑,虽常常片言只语,却是随园的一种可贵之处,我都尽量从方志和笔记中钩沉,直到无望时才不得不罢手。
即此,余未详者,尚且为数不少。这是不能不引为遗憾的。我想大概再寻根究底,有的也只能如此付之阙如了。
初次翻阅这套《随园诗话笺註》,就被其厚重感所吸引。拿到手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本古老的智慧宝典。包装仔细,纸质也属上乘,翻阅时没有粗糙的摩擦感,墨色印刷清晰,即使是那些古老的字迹,也显得格外端庄。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注疏部分真是做得太细致了!许多我过去读《随园诗话》时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在这套书里都得到了详尽的解答。不只是简单的字词释义,连一些典故的出处、当时的时代背景,甚至是袁枚先生写下此话时的心境,都仿佛被一一剥茧抽丝般呈现出来。这让我对《随园诗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浮光掠影,而是能够真正触碰到其精髓。感觉像是请了一位资深老教授在身边一一讲解,每一个细节都照顾到了,对于像我这样,想深入钻研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及时、太需要了。
评分这套《随园诗话笺註》的出现,简直是给无数像我一样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诗文的读者们送来了一份厚礼。我一直觉得《随园诗话》就像是一本古代文人的“朋友圈”,里面充满了各种趣闻轶事、诗文点评,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我会被里面提到的典故、人物所难倒,如果缺乏深入的解释,就会觉得意犹未尽。这套笺註本,恰好弥补了这一点。它的注释非常到位,而且不是那种生硬的“照本宣科”,而是带着一种讲解的温度。读着读着,就仿佛有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旁边,耐心地为你讲解每一处的玄机。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古典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有些门槛,尤其是像《随园诗话》这样篇幅宏大、内容包罗万象的作品,没有一个好的向导,很容易迷失在浩如烟海的文字里。这套《随园诗话笺註》恰好扮演了这个角色,而且是那种极其称职的向导。它的笺註部分,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引导,让你在阅读原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理解其背后的深意。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某些诗句时,会引申出相关的历史事件或文人轶事,这让原本孤立的诗句瞬间变得立体鲜活起来。有时,读到一段趣闻,我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品味,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当时的文人雅集之中,与袁枚先生等人神游。这种阅读体验,远比独自一人摸索来得有趣和高效。
评分拿到《随园诗话笺註》的时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装帧设计。那种低调而内敛的风格,正是我所欣赏的。没有华而不实的封面,也没有过于花哨的排版,一切都回归到文字本身。打开后,我更是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每一条笺註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无论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辨析,还是对于文学评论的阐述,都力求准确。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能够获得一份可靠的参考,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在网络上看到一些“知识”,但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误导。而这套书,则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础,让人读得安心,学得扎实。
评分刚收到《随园诗话笺註》的时候,就觉得它很有分量,拿在手里就知道这是一套用心的作品。拆开包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简洁大方的封面设计,给人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感觉。翻开第一页,就立刻被其精良的印刷和考究的排版所吸引。字迹清晰,纸质温润,读起来非常舒服,完全没有一般古籍扫描版本那种粗糙感。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笺注部分。不同于市面上一些简单粗暴的注释,这套书的笺注做得很细致,而且旁征博引,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还深入挖掘了典故的背景,甚至还会点出作者当时创作的意图和情感。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