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所谓「礼源于俗」,《礼记》所记的不是老掉牙的「礼仪」,而是一种历久常新的「生活体验」。准确地说,《礼记》揭示的正是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甚或是宇宙之间的「互动过程」。─刘志辉
若「自我」是船,《孝经》就是锚。船有了锚,就可以定下来,不再随波逐流,四处漂荡。如果我们认同“I”世代的「自我」陷于迷失之中,那么《孝经》正是一本「导善」和「救乱」之书。─刘志辉
作者简介
刘志辉
中国研究文学硕士(香港科技大学),宗教研究文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文学硕士(香港城市大学)。现任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兼任导师。着有《香港当代文学精品:诗歌卷》(合着)、《含英咀华:通识与中国文化》(合着)、《中西大不同》(合着)、《古今大不同》(合着)。
身為一個從小在台灣長大的孩子,對於《禮記》和《孝經》這些經典,總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小時候,長輩口中常常會唸叨著「孝順」的重要性,那時候的「孝順」好像就是乖乖聽話,幫忙做家事,在長輩面前要有禮貌。長大一點,在學校裡學到一些傳統文化,才知道「孝」原來有這麼多層次的意涵,不只是表面的順從,更包含對父母的尊重、關愛、以及承擔責任。而《禮記》更像是中國古代社會的行為準則百科全書,從婚喪嫁娶,到祭祀朝聘,鉅細靡遺地規範著人們的言行舉止。這次有機會重新深入閱讀,真的有撥雲見日的感覺。我特別想了解的是,在過去那個高度重視禮教的時代,這些規矩是如何實際運作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如何影響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和人際關係。我希望能從中挖掘出一些,跟現代社會或許有些差異,但又依舊值得我們反思的智慧。尤其是在現今社會,家庭結構和價值觀日趨多元,傳統的孝道觀念是否還能適用?又該如何與時俱進?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並渴望在書中找到線索的地方。
评分身為一個生活在現代台灣的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的接觸,有時會覺得有點隔閡。尤其是一些古老的經典,像是《禮記》、《孝經》,感覺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了。但仔細想想,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遵循的禮節,其實都脫胎於這些古老的智慧。比方說,對長輩的尊敬,在公共場合的謙讓,這些其實都隱約能看到「禮」的影子。我對《孝經》的興趣,主要在於它對於「孝」的定義。我希望能夠藉由閱讀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孝」究竟是什麼。它是否只是一種單純的義務,還是包含著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傳承?而《禮記》則更廣泛,它描繪了古代社會的種種規範,從個人的修養到家庭的倫理,再到國家的治理。我特別好奇的是,在古代,這些「禮」是如何被灌輸給大眾的?又是如何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的?我想了解,當我們說要「繼承傳統」時,我們真正要繼承的是什麼?是那些僵化的規則,還是其中蘊含的精神?
评分對於《禮記》和《孝經》,我一直抱持著一種既敬畏又好奇的心情。小時候聽長輩講故事,總會聽到一些關於孝順的故事,但對於「孝」的真正意義,一直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隨著年紀增長,身處於一個價值觀多元化的台灣社會,我越來越能感受到傳統倫理觀念的挑戰。這次閱讀,我特別想深入探究「孝」的核心價值。它所強調的,是否僅僅是子女對父母的服從,還是包含著更為豐富的層次,例如感恩、回饋、以及對家庭的責任感?同時,《禮記》中關於「禮」的論述,也讓我非常感興趣。我想了解,在古代,這些「禮」是如何建構起一個社會秩序的?它在約束個人行為的同時,又如何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尤其是在現今這個強調個人主義的時代,重新審視這些古代的集體規範,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不同角度的啟發,讓我們思考如何在個人自由與社會和諧之間找到平衡點。
评分台灣社會近幾十年來發展快速,傳統的家庭倫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年輕一代對於「孝道」的理解,可能跟我們父祖輩有很大的差異。以前大概就是「父慈子孝」,好像父母只要慈愛,孩子就應該要孝順,但這之間的權責劃分,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拿捏,總有些模糊地帶。我對《禮記》和《孝經》的興趣,很大一部分是源於對這種代際溝通隔閡的好奇。我想看看,在中國古代,關於「孝」的定義是如何被建構的?它所強調的,究竟是單方面的服從,還是更強調一種雙向的關懷和責任?尤其是在《禮記》中,它所描繪的社會秩序和人倫關係,會不會提供一些理解現代家庭問題的視角?例如,在古代,長幼尊卑的觀念非常清晰,但現代社會更強調平等。我想了解,當我們在討論「孝」的時候,是否能從這些古老的文本中,找到一些能夠跨越時空、適用於當代的精神內涵,而不僅僅是流於形式的服從?這種轉化與融合,對我這個世代來說,是很重要的課題。
评分每次談到《孝經》,我總會想到家裡的長輩,他們常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細想之下,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對於「孝」,我理解的並非只是表面的順從,更深層次的,是對於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以及對家庭責任的承擔。而在《禮記》中,關於「禮」的闡述,則更是包羅萬象。我對書中對於各種人生儀禮,諸如婚、喪、祭、鄉射等等的詳細記載感到非常著迷。我想了解,在古代,這些「禮」是如何被實踐的?它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社會規範,是如何維繫著社會的穩定和諧?我特別想知道,這些規範在當時的社會階層之間,是否有差異?對於不同身份的人,是否有不同的要求?而且,現代社會對於「禮」的觀念已經淡薄了許多,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審視這些古老的智慧,並從中汲取一些養分,來幫助我們在現今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準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