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孝经

礼记 孝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四书五经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伦理道德
  • 孝道
  • 礼仪
  • 修身养性
  • 古代文献
  • 经典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所谓「礼源于俗」,《礼记》所记的不是老掉牙的「礼仪」,而是一种历久常新的「生活体验」。准确地说,《礼记》揭示的正是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甚或是宇宙之间的「互动过程」。─刘志辉

  若「自我」是船,《孝经》就是锚。船有了锚,就可以定下来,不再随波逐流,四处漂荡。如果我们认同“I”世代的「自我」陷于迷失之中,那么《孝经》正是一本「导善」和「救乱」之书。─刘志辉

作者简介

刘志辉

  中国研究文学硕士(香港科技大学),宗教研究文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文学硕士(香港城市大学)。现任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兼任导师。着有《香港当代文学精品:诗歌卷》(合着)、《含英咀华:通识与中国文化》(合着)、《中西大不同》(合着)、《古今大不同》(合着)。

《春秋大义:礼乐文治之道》 引言:文脉绵延,礼乐中和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先秦儒家思想中关于“礼”与“乐”如何构建理想社会秩序与个人修养的宏大体系,特别是侧重于阐发《春秋》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及其在治国安邦、教化万民方面的实践价值。我们不讨论宗法伦理中的具体孝悌规范,而是聚焦于礼乐制度作为国家治理的骨架与灵魂,如何维系社会结构,调和人际关系,并最终导向“大同”之境。本书将以一种宏观的、历史演进的视角,梳理礼乐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嬗变,及其对后世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礼制之源流:从“敬”到“法”的建构 本章溯源礼的起源,不从个体家庭的祭祀或奉养切入,而是考察其在国家层面如何从原始的敬畏之心,逐渐演化为规范社会行为的“制度之绳”。 1.1 礼的本体论追问:器物、仪轨与精神内核 礼的本质是什么?本书认为,礼首先是“有形的秩序”。它体现为一套精密设计的器物使用规范(如车马、服饰、宫室的等级划分),以及一套固定不变的仪轨流程(如朝觐、宴飨、聘问)。然而,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精神内核”——即“敬”。这种“敬”并非单纯的恐惧,而是对既有秩序的尊重,对先王之制的追慕,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清晰认知。当“敬”被制度化后,它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将松散的个体聚合为有机的共同体。 1.2 礼与政治权力:从封建到郡县的制度张力 考察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如何通过“礼”来巩固其天下共主地位。周礼的核心在于“名分之辨”,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对应。礼是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受封土地与人民,都必须在礼的框架内完成。随着“礼崩乐坏”,诸侯僭越,权力结构瓦解,本书探讨了这种制度性崩溃对后世政治思想的刺激,促使法家、墨家等试图以更强硬或更功利的方式重建秩序。 1.3 礼的社会功能:等级的维护与冲突的消弭 礼制作为一种精妙的社会润滑剂,其核心功能在于“明贵贱,辨等列”。通过对物质资源分配、空间使用权限乃至言辞表达方式的严格限定,礼有效地预防了因身份模糊而产生的剧烈冲突。它为社会成员设定了清晰的行为边界,使得个体可以预知他人的反应,从而实现一种“可预期的社会互动”。这种预期的确定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其重要性远超单一的刑罚威慑。 第二章:乐的形神合一:审美教化与情感疏导 本书对“乐”的解读,摒弃了其作为宴会娱乐的狭隘定义,深入挖掘其作为“情感的规范”和“德性的外化”在儒家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2.1 乐的形制与内在美德 乐,即音乐,是“礼”之中的柔性力量。它通过音律、节拍、和声的和谐性,直接作用于人的心性。雅乐的特点在于其“中和”,不偏不倚,不使人过度放纵。例如,庄严的钟鼓声(象征威仪)与悠扬的磬声(象征德性)的结合,旨在培养君子“温、良、恭、俭、让”的气质。乐的形制(如曲调的缓急、音阶的高低)直接对应着君子的德行修养。 2.2 礼乐相成:秩序与情感的辩证统一 礼与乐并非相互孤立的两个系统,而是“相成”的关系。礼是“节文”(外在的规矩),乐是“和声”(内在的和谐)。没有礼的节制,乐易流于淫靡放纵;没有乐的感化,礼易沦为僵硬的教条。这种“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个体生命力与社会规范之间寻求完美平衡的极致追求。乐的作用在于“导情”,引导民众将内在的情感冲动,通过和谐的音律,转化为符合礼制的社会情感。 2.3 乐的政治效能:教化于无形 乐的教化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似法令那样需要强力推行,而是“润物细无声”。通过长期的雅乐熏陶,民众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被塑造,最终形成“向善”的集体无意识。当一个社会的审美趋向于高雅、和谐时,其政治倾向自然也趋于稳定与仁厚。本书将此视为儒家政治哲学中“德治”得以实现的关键技术路径。 第三章:春秋笔法与礼乐精神的阐释 本章聚焦于《春秋》如何通过简练的笔法,来阐释和维护礼乐精神,尤其是在“夷夏之辨”和“尊王攘夷”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体现。 3.1 褒贬之间:笔削的伦理力度 《春秋》的“微言大义”即在于其对历史事件的“褒贬”,这种褒贬是基于对周公所制定之礼乐正统性的坚守。例如,对某些诸侯擅自修改祭祀礼仪的记录,简短的一笔往往蕴含着对违礼行为的强烈谴责。这种文字上的“不言而喻”,构成了对当权者最严厉的道德压力,体现了士人阶层对礼乐秩序的最高维护立场。 3.2 礼的边界:夷夏之防与文化认同的构建 在春秋战国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礼乐文化成为了划分“华夏”与“蛮夷”的清晰界限。《春秋》所强调的“礼”不仅仅是制度,更是一种“文化身份认同”。遵守周礼,即便地理上处于中原边缘,仍可视为“华”;背弃礼制,即便身居王畿之内,亦可能被视为“夷”。这种以文化内核为核心的身份构建,远比单纯的血缘或地域划分更具持久的凝聚力。 3.3 礼崩乐坏的时代反思:历史的警示 本书最后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的全面瓦解,如何暴露了传统制度在面对社会结构剧变时的脆弱性。礼乐的瓦解不仅仅是仪式上的混乱,更是“价值体系的失序”。当人们不再相信既定秩序的神圣性时,强权和权谋便会乘虚而入。对这一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成为孔子整理典籍、重塑理想社会蓝图的根本动力。 结论:礼乐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尽管历史背景迥异,但礼乐文明所蕴含的“秩序的必要性”和“人性的节制美学”,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何在高度个人主义的现代社会中,重新构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具有情感认同的社会规范,如何平衡效率与和谐,强硬的法律与温和的教化,是本书留给读者的深层思考。礼乐之道,不仅是古代的政治哲学,更是永恒的人类文明课题。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從小在台灣長大的孩子,對於《禮記》和《孝經》這些經典,總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小時候,長輩口中常常會唸叨著「孝順」的重要性,那時候的「孝順」好像就是乖乖聽話,幫忙做家事,在長輩面前要有禮貌。長大一點,在學校裡學到一些傳統文化,才知道「孝」原來有這麼多層次的意涵,不只是表面的順從,更包含對父母的尊重、關愛、以及承擔責任。而《禮記》更像是中國古代社會的行為準則百科全書,從婚喪嫁娶,到祭祀朝聘,鉅細靡遺地規範著人們的言行舉止。這次有機會重新深入閱讀,真的有撥雲見日的感覺。我特別想了解的是,在過去那個高度重視禮教的時代,這些規矩是如何實際運作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如何影響了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和人際關係。我希望能從中挖掘出一些,跟現代社會或許有些差異,但又依舊值得我們反思的智慧。尤其是在現今社會,家庭結構和價值觀日趨多元,傳統的孝道觀念是否還能適用?又該如何與時俱進?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並渴望在書中找到線索的地方。

评分

身為一個生活在現代台灣的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的接觸,有時會覺得有點隔閡。尤其是一些古老的經典,像是《禮記》、《孝經》,感覺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了。但仔細想想,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遵循的禮節,其實都脫胎於這些古老的智慧。比方說,對長輩的尊敬,在公共場合的謙讓,這些其實都隱約能看到「禮」的影子。我對《孝經》的興趣,主要在於它對於「孝」的定義。我希望能夠藉由閱讀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孝」究竟是什麼。它是否只是一種單純的義務,還是包含著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傳承?而《禮記》則更廣泛,它描繪了古代社會的種種規範,從個人的修養到家庭的倫理,再到國家的治理。我特別好奇的是,在古代,這些「禮」是如何被灌輸給大眾的?又是如何體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的?我想了解,當我們說要「繼承傳統」時,我們真正要繼承的是什麼?是那些僵化的規則,還是其中蘊含的精神?

评分

對於《禮記》和《孝經》,我一直抱持著一種既敬畏又好奇的心情。小時候聽長輩講故事,總會聽到一些關於孝順的故事,但對於「孝」的真正意義,一直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隨著年紀增長,身處於一個價值觀多元化的台灣社會,我越來越能感受到傳統倫理觀念的挑戰。這次閱讀,我特別想深入探究「孝」的核心價值。它所強調的,是否僅僅是子女對父母的服從,還是包含著更為豐富的層次,例如感恩、回饋、以及對家庭的責任感?同時,《禮記》中關於「禮」的論述,也讓我非常感興趣。我想了解,在古代,這些「禮」是如何建構起一個社會秩序的?它在約束個人行為的同時,又如何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尤其是在現今這個強調個人主義的時代,重新審視這些古代的集體規範,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一些不同角度的啟發,讓我們思考如何在個人自由與社會和諧之間找到平衡點。

评分

台灣社會近幾十年來發展快速,傳統的家庭倫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年輕一代對於「孝道」的理解,可能跟我們父祖輩有很大的差異。以前大概就是「父慈子孝」,好像父母只要慈愛,孩子就應該要孝順,但這之間的權責劃分,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拿捏,總有些模糊地帶。我對《禮記》和《孝經》的興趣,很大一部分是源於對這種代際溝通隔閡的好奇。我想看看,在中國古代,關於「孝」的定義是如何被建構的?它所強調的,究竟是單方面的服從,還是更強調一種雙向的關懷和責任?尤其是在《禮記》中,它所描繪的社會秩序和人倫關係,會不會提供一些理解現代家庭問題的視角?例如,在古代,長幼尊卑的觀念非常清晰,但現代社會更強調平等。我想了解,當我們在討論「孝」的時候,是否能從這些古老的文本中,找到一些能夠跨越時空、適用於當代的精神內涵,而不僅僅是流於形式的服從?這種轉化與融合,對我這個世代來說,是很重要的課題。

评分

每次談到《孝經》,我總會想到家裡的長輩,他們常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細想之下,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對於「孝」,我理解的並非只是表面的順從,更深層次的,是對於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以及對家庭責任的承擔。而在《禮記》中,關於「禮」的闡述,則更是包羅萬象。我對書中對於各種人生儀禮,諸如婚、喪、祭、鄉射等等的詳細記載感到非常著迷。我想了解,在古代,這些「禮」是如何被實踐的?它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社會規範,是如何維繫著社會的穩定和諧?我特別想知道,這些規範在當時的社會階層之間,是否有差異?對於不同身份的人,是否有不同的要求?而且,現代社會對於「禮」的觀念已經淡薄了許多,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審視這些古老的智慧,並從中汲取一些養分,來幫助我們在現今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準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