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肉身冒险写学术论文--介绍《康提基号海上漂流记》∕詹宏志
大胆假设,搏命求证
「康提基号」(Kon-Tiki)既是一艘船的名字,也是一个理论假设。
要说「康提基号」是一艘船,倒不如说它是一只可被海水浸透的木筏,是一种用南美洲盛产的轻木(Balsa,或译西印度轻木或是白塞木)所做的简易木筏;它没有自己的动力,航海时依赖的是季节循环的洋流和简易的风帆,一种道道地地的「漂流式」航行。
但为什么要建造一只这样的木筏,并冒险用它来航行南太平洋呢?那是为了一个理论,或者说,为了求证一个学术上大胆的假设。
挪威民族学者索尔.海尔达(Thor Heyerdahl, 1914-)相信,散居在大洋洲玻里尼西亚人的古代祖先极可能来自于南美洲,而在欧洲人还没有到达南美洲以前,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只造有轻木筏,并没有其他更进一步的航行工具,如果如此,白塞木筏一定有能力航行至玻里尼西亚诸岛(海尔达甚至相信,能够建造巨大金字塔的印加人不会不知道如何建造更好的船只,而是轻木筏比任何船只都适合这种大洋航行)。
为了证明这个假设,海尔达建造了一艘古代印加人的传统轻木筏,并以印加人的古帝王为名,称它为「康提基」(太阳之子)。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三十二岁的海尔达与其他五位从事研究的同伴,一起登上了这只看似不禁风浪的「康提基号」轻木筏,从祕鲁西海岸的卡瑶港(Callo)出发下水,靠着赤道之南向西流动的洪堡洋流(Humboldt Current,或称祕鲁洋流)的载浮推送,一百零一天之后,他们在汪洋大海中航行(或漂流)了八千公里(差不多是纽约到莫斯科的距离),竟然真的如海尔达所预期,「康提基号」安全抵达了大溪地(Tahiti)岛屿的海岸,完成了近乎疯狂的壮举,也证明了这个假设的可行性与可能性。这可说是一篇用肉身海上探险所写成的奇特「学术论文」。
全世界的读者与观众都被这个惊人的海上冒险场面所感动,也几乎相信了(或听闻了)海尔达独排众议的论证与主张;但后来更多的人种研究结果(包括新技术DNA检定)都倾向于相信,大洋洲诸民族的来源应该是亚洲而不是南美。海尔达离经叛道的学术论点大致上是被推翻否定了,他也许只证明了白塞木筏有着现代科学所不知的远洋航行能力(有的学者更刻薄,说这只不过证明了挪威人是很好的水手);但他这一趟出人意表、充满想像力的「求证之旅」,独特的学术追求性格加上浪漫的英勇冒险传奇,却成了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海上旅行经典行动;而他在一九四八年以挪威文、以及一九五○年以英文出版的《康提基号海上漂流记:乘木筏横渡南海》(The Kon-Tiki Expedition: By Raft Across the South Seas),也同时成了时间无法动摇的旅行记述经典。
回归自然,绿色安息
这种「探险式研究」(adventure-cum-research)或「研究式探险」,也就在海尔达「康提基号」石破天惊的创新之后开了端;从此之后,各式各样试图重建或再现古代航具与航线的行动简直是不胜枚举,海尔达自己,也继续使用这种方法,来证明某些古老航行路线和方法的可能性。譬如他另一个着名的古船探险实验,是他在一九六九年的「拉号探险」(The Ra Expedition);这一次他重建了一艘古埃及人用纸草(papyrus)做成的草船,企图证明古埃及人以这样的船只也能有相当的远洋航行能力。一九七七年,海尔达再度重建了一艘史前船只,那是仿苏美人使用的芦苇船,试图利用传统的季风航行,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河流航出波斯湾,一路要航向非洲。
其他带有同样思想与能力的探险者,也试着把这种研究和探险混合的「再现之旅」推向另一种高峰,随手可得的例子是英国一位当代探险家提姆.谢韦仑(Tim Severin, 1940- )。谢韦仑「研究探险」的尝试很多,包括以皮革船航入大西洋、以阿拉伯古代帆船从阿曼直达中国、以竹筏入太平洋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探险故事,而他记录下来的作品,也有几部是着名的旅行文学得奖作品。其中他仿制维多利亚时代生物学家阿弗瑞德.罗素.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游印尼诸岛(当时称为「马来群岛」)的印尼土船,并以之追随华莱士的足踪,写成《香料群岛之旅》(The Spice Islands Voyage: In Search of Wallace, 1997)一书,这本书已经由马可孛罗出版中文版,读者已可看见「探险式研究」的一脉相传。
谢韦仑受海尔达的影响当然毋庸置疑,但他的行动也受荫于海尔达。谢韦仑在一篇文章中说到,他找皮革匠制造仿古船只时,皮革匠对这个奇怪的制作要求无法了解,他只要说:「这是一种爱尔兰式的康提基号。」(It is sort of an Irish Kon-Tiki.)工匠们就全听懂了。这也可以想见当年康提基号的轰动程度,几乎是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海尔达在二十世纪是个独特而先知式的人物,远在一九三七年,他就决心带着新婚的妻子李芙(Liv)前往南太平洋的小岛,过他所谓的回归自然的实验,他在后来的自传《绿色安息日》(Green Was the Earth On the Seventh Day: Memories and Journeys of a Lifetime, 1997,中译本马可孛罗出版,1999)提到这个决定:「在那里可以进行我们的实验:回到森林里,抛掉现代的一切,包括文化和文明,纵身跳进过去数千年的时空,用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过一种极为富裕却极其简单的生活。」
这个实验比康提基号的航海更早十年,过程也是惊险万状;这种伊甸园式的实验把他们带到马贵斯群岛(Marquesas Islands)中的法图希瓦岛(Fatu-Hiva),距离后来康提基号漂洋着陆的地点仅在咫尺,真是彷若天意。事实上,他在岛上听到老人说先民从大陆乘船而来,加上听洋流沖刷海岸的声音,是启发他展开康提基号探险的源头;一件事导向另一件事,人生因缘如此,有时也令人惊叹。
康提基号另有一个插曲,也值得提供笑谈。在一九四六年,三十二岁的海尔达正在为康提基号探险奔走之际,他带了「求证之旅」的计划拜访美国《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的总编辑,问他们是否愿意提供一点小额的预付稿费,取得未来探险行动的刊载文字;但这位年轻的挪威人类学者的学术资历实在太单薄了,轻木筏横渡太平洋的计划也太荒唐了,向来赞助探险活动不遗余力的《国家地理杂志》竟然无动于衷地拒绝了海尔达。结果,轻木筏越洋航行成了二十世纪最扣人心弦的冒险行动,它的记录文字(也就是本书)被译成超过六十种语言。这位拒绝海尔达的可怜总编辑,不管他一生做对多少事,直到退休以前,他都被称为「那位拒绝康提基号的人」(The man who say no to Kon-Tiki)。
三十五週年版作者序
有些人相信命运,有些人不信。我既相信,也不信。有些时候似乎有几只无形的手指在操纵我们,就像绑在线上的木偶。然而,肯定的是,我们不是注定要被拉着走的。我们可以自己抓起线来,在每个交叉路口上调整方向,或踏上通往未知的小径。
本书以下所叙述的,就是一个年轻人一再碰壁之后,抓起命运之线的故事。如今我再重读当时所写的这篇故事,回忆起我一生中最具决定性的时刻,当时彻底旱鸭子、害怕水深至颈项的我,切断所有与陆地的联系,航向地球上最大最深的水域,深入陌生的冒险和一段不可知的未来。从当时至今,我的一生充满一连串冒险,有如线上珍珠,一个接一个。希望牡蛎中的珍珠自动出现在盘中呈献给你,多少有些痴人说梦;你得自己潜水下海寻找。我从来都不喜欢为冒险而冒险,但是当冒险来临时,我也不逃避。
我在成长过程中,一向是个受到过分保护的男孩,十足的梦想家。我的大学时光一半在研究人,一半在研究兽。形式上我是在奥斯陆大学受教育成为动物学家,但我却热中于在克罗皮林玻里尼西亚图书馆(Kroepelien Polynesian Library)里研究太平洋的民族。位于奥斯陆市的克罗皮林玻里尼西亚图书馆是全世界最大的玻里尼西亚主题私人图书馆(后来被併入奥斯陆的康提基博物馆图书馆)。此外,身为不会游泳的书呆子,我还是于一九三七年来到玻里尼西亚,在丛林岛屿法图希瓦上居住了一年,完全与外面的世界断绝联系。
我前往玻里尼西亚研究「动物」如何借由风和洋流到达大洋洲的岛屿,却带着史前时代「人类」如何到达这些岛屿的争议性理论回家。学者们一迳认定,所有早期航海人都是直接从东南亚航行或划桨进入太平洋。我不同意这一点。盛行风和洋流会阻止他们直接从亚洲向东航行。虽然如此,却有两条通往玻里尼西亚的可行海路:一条是从东南亚绕道,经由西北美洲到夏威夷;另一条是由南美洲直接航向东玻里尼西亚。
本书的故事,叙述六名年轻人如何证明从南美洲出发的史前航行的可能性,颠覆了科学家和航海水手的预测。学者宣称如果不定期上岸曝晒就会沉没的南美洲白塞木筏,却一直保持在具有浮力的软木状态;而一直被认为无法从古代美洲利用舟船进入的玻里尼西亚,被证明原住民航海者得以由祕鲁航行进入。
被证明错了的科学家有何反应呢?第一个让步的是祕鲁史前舟船的全世界首席权威:哈佛大学的洛斯罗普博士(Dr. S. K. Lothrop)。他就是提出我们所反对的有关白塞木筏理论的人。然而,全世界对康提基之旅的舆论,却挨了其他引洛斯罗普及其作品和学说(即白塞木筏会沉)为基础的科学家一记耳光。来自全世界的学者反击我们,指控我们是没有科学实力的特技表演者。大众的兴趣随着舆论而增加。《康提基号海上漂流记》一书成了畅销书,最后翻译成六十五种语言1,而我们航行的影片也在一九五一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争论延续了数年之久,在那段期间里,各地学者起初甚至拒绝聆听「康提基理论」背后的论证。第一份正式挑战来自瑞典皇家人类学暨地理学学会,一九五○年他们要求我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结果却颁给我我的第一个科学奖牌。其他奖牌接续而来,先是来自苏格兰,然后是法国。一九五二年,亦即木筏之旅五年之后,我首次得以出版我那本八百页的《太平洋的美洲印第安人:康提基号探险背后的理论》(American Indians in the Pacific: The Theory Behind the Kon-Tiki Expedition)。同年,我接受一项邀请,在剑桥大学举行的第三十届国际美洲印第安人类学家大会演讲,当该大会翌年于巴西举行时,我以荣誉副主席的身分出席。
虽然如此,争论还是不断。他们採用加拉巴哥群岛(Galapagos Islands)来驳斥康提基理论。这些群岛离南美洲比任何玻里尼西亚的岛屿还近。如果南美洲的航海者胆敢一路航行到玻里尼西亚,他们何不干脆也在加拉巴哥落脚呢?又是一项新挑战。一块新的研究领域。
自从一八三五年达尔文造访加拉巴哥后,已经有很多学者到过该群岛了,包括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地质学家--但是却没有半个考古学家。没有一个考古学家前来寻找远离本岛的早期人类足迹。造访者互相引证彼此的研究,表示在一五三五年欧洲人抵达之前,没有人类亲眼见过这些群岛。在发现印加白塞木筏完全能够到达加拉巴哥之后,我在一九五三年先带了两名考古学家前往该群岛勘查。我们选定了几处平坦的地方为目标,在那里早期的木筏可以在崎岖的溶岩峭壁和岩石之间登陆。在这些干燥的岛屿当中,有三座岛屿存留了史前时代的营地。从贫瘠的土壤中,科学家的铲子耙起大量的陶器碎片和其他人工遗物,其中有很多还经美国国家博物馆鑑定为印加前的遗物。这证明了很多来自祕鲁和厄瓜多的航海者,早在前哥伦布时期就到过这些群岛了。由于饮用水的获得有季节性的限制,所以无法永久居住。
而距离最近的可供居住的岛屿就是复活岛(Easter Island),位于南美洲和其余玻里尼西亚岛屿的中间。散布在整个景致中,来历不名的巨型雕像和石墙,被玻里尼西亚人认为是更早期人们的遗物。由于这座岛屿的坐落位置离亚洲最远,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原住民最不会去的地方。但是我怀疑何以复活岛岛民当时有时间发展,而事后却忘了这段惊人的史前文化呢?更何况,这项文化还令学者因其酷似前印加遗物而感到惊讶呢。唯一曾经造访复活岛的专业考古学家拉瓦谢立博士(Dr. H. Lavachery)坦承他未曾试图进行挖掘,因为那里的土壤看起来很浅,似乎人类来此开拓是近代的事。
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六年间,我包租了一艘远征船,与一队来自很多国家的团员在复活岛和东玻里尼西亚进行为期一年的勘查,这些团员当中有五名是考古学家。挖掘物显示出着名的巨型人头雕像事实上是被掩埋到颈项部分,地底下还有巨型躯体和手臂。岛上一个宣称是雕像制造者后代的家族,示范了如何採石、运输及竖立这些巨型石像。考古学家也发现了先前未知的雕像种类,以及仿造前印加南美洲雏型的石屋。碳含量年代测定法测定出,该岛至少在比被认定的年代提早一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了。
一九六一年,在议论仍然热烈进行期间,出现了一个转捩点。当时在檀香山举行的第十届太平洋科学大会(The Tenth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聚集了三千名专家,我们的加拉巴哥和复活岛远征之旅,在考古学、身体人类学和植物学的会议中,以及在有关加拉巴哥群岛的特别座谈会中都受到讨论。最后大会全场一致通过一项决议案:南美洲是构成太平洋岛民和文化的主要发源区域。
在各个战线上的激烈争论,如今逐渐淡化为偶尔才出现的抨击。对人而言,没有任何一项海上暴风雨比独自受到国际权威行刑队包围还艰难。坚信自己是对的,成为你唯一对抗一连串对你人身不公平攻击的武器。然而,异议与争论正是促使科学前进的因素。同意和接受很少能刺激实验和进步。到了这时候,来自大学和科学院的邀请,允许我为我的个案推介和辩护。名誉教授和博士学位、科学奖牌,以及从纽约到莫斯科科学院的研究员身分,都反映出潮流已经扭转了。
现在我觉得我能自由着手美洲另一边的海洋了。热带大西洋的贸易风和洋流,不断循着相同路线从非洲推向美洲,威力也和它们离开美洲太平洋岸时没两样。在哥伦布到达之前,美洲还没有人知道厚板船,但是芦苇船在大西洋任何一边伟大的前哥伦布文明里,则是典型的船只。在复活岛上,我们发现有芦苇船的轮廓雕刻在雕像的胸前,而至今岛民仍在制造的小型芦苇船与前印加帝国的船雷同。它们必然也酷似埃及、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和印度河谷(Indus Valley)等伟大旧世界文明里的最古老般只样式。
正如白塞木筏一般,芦苇船也被认为因会浸水的缘故而无法用于长途航海。一九七○年,我们一行七人,分别来自七个国家,在第二次尝试利用埃及的纸草芦苇船横越大西洋时,驾驶我们的芦苇船「拉二号」(Ra II),从非洲的摩洛哥(Morocco)出发,成功抵达了美洲的巴贝多(Barbados)。在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间,我们来自不同国家的十一个人,花了五个月的时间在「底格里斯号」(Tigris)--苏美人的芦苇船--上,从伊拉克航行到阿曼(Oman)、印度河谷和非洲。
组员们和我一样不熟悉芦苇捆扎的船以及白塞木筏,但我发现我居然可能在这辈子里驾驶这种船,从美索不达米亚航行到印度河谷,从亚洲到非洲,从非洲到美洲,以及从美洲到玻里尼西亚。那么,为什么那些发明耐航船舶、建造金字塔的勇勐发明家,无法在几世纪的期间达成相同的成果呢?
古旧的船,不像金字塔那样,它是会沉会烂的。我们的横渡海洋证明了史前航海的可能性,但是古老的航迹已经消失了。虽然船舶已被证明有耐航力,但是有些人仍然坚持,前欧洲的航行者可能比较喜欢在看得见陆地的水域航行。相反于此的理论,在一九八二年我首次探险远在印度洋、位于印度南边尖端的小小马尔地夫群岛(Maldive Islands)时受到证实。在前十年期间,大量搭飞机来的观光客已经侵略了这个群岛,但又因为其位置远离任何大陆,而无法吸引现代考古学家前来。
马尔地夫的历史开始于一一五三年阿拉伯回教徒的抵达,比哥伦布时期还早三个多世纪。回教严禁任何种类的人类图案,所以当一些岛民发现一座有着长耳朵的石像从地底下冒出来时,是相当震撼人的发现。由于我们在印度洋的芦苇船之航,马尔地夫官方在一九八二年通知我有关这座雕像的事。我冲到现场,却发现除了雕像头颅外,其余全被宗教狂热分子砸得稀烂。那是个巨大而美丽的佛像,同时也表示佛教徒早在阿拉伯人于一一五三年初抵此岛前就在那里了。
新兴的马尔地夫共和国总统邀请我进行首度的地方挖掘,于是我在一九八三年带着奥斯陆大学的考古学家回到这座岛。结果证明马尔地夫是个不受干扰的考古天堂。埋藏在地底下的石碑雕刻着微笑的印度恶魔神湿婆的多头像,以及象鼻海怪玛卡拉(Makara)。想必印度教徒甚至在史前佛教徒抵达前就在那里了。在无人烟的赤道丛林岛嘉福干(Gaaf-Gan)上,我们发现一座正方形金字塔状的神庙,还伫立在离地三十呎的地方。这座富丽堂皇的神庙装饰着日神象征,并且面朝东迎向日昇之处,是由古代日神崇拜者所建立的,四面雕有往前扑的狮像。庙内的装饰包括狮子雕像和高耸的公牛浮雕。这是史前航海再具体不过的证明了。
康提基远征之旅打开了我的双眼,让我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海洋。它是个传输物,不是隔离物。从人类建造第一艘能漂浮的船开始--远早于人类驯马、发明汽车和在未开垦的丛林里开路--海洋就一直是人类的公路。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记录航海经历的书,更是一次关于勇气和信念的深刻洗礼。Thor Heyerdahl 和他的船员们,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跨越一切障碍,实现看似不可能的壮举。他们选择了一条最艰辛的道路,用最原始的工具,去挑战浩瀚的太平洋。我无法想象,在那个没有 GPS,没有先进导航设备的时代,他们是如何依靠星辰和洋流来判断方向的。书中对他们建造康提基号的每一个细节的描述,都充满了智慧和匠心。那些用天然材料制作的帆布,那些用木头和绳索组成的船身,都承载着他们对这次航行的决心和信心。最让我感动的是,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和挑战时,他们从未低头。每一次风暴,每一次船体的倾斜,都像是对他们意志的考验,而他们,却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来。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外在的工具,而是源自内心的力量,是那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人类的潜能是如此的巨大,而我们常常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而低估了自己。Thor Heyerdahl 和他的船员们,仅仅依靠着简单的竹筏和原始的航海技术,就敢于横渡太平洋,去验证一个大胆的理论。这种勇气本身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在现代社会,我们拥有先进的科技、便捷的交通工具,却似乎越来越害怕走出舒适区,害怕面对困难和挑战。这本书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我那安于现状的 complacency 上。作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从食物的匮乏,到恶劣的天气,再到孤独和思乡之情,这些都是对他们身心极限的严峻考验。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团队的合作,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难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面对困境时,依然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和乐观的心态,这种精神力量才是他们能够坚持下来的关键。书中关于团队协作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互相扶持,共同进退,这种凝聚力是完成伟大事业不可或缺的。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所谓“大麻烦”,其实很多时候,它们都只是我们自己心理上的障碍。只要我们敢于面对,敢于尝试,并且拥有坚定的信念,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评分每当我合上这本书,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Thor Heyerdahl 的《康提基号海上漂流记》不仅仅是一次探险的记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的史诗。他以一种近乎浪漫主义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去挑战自然,去探索未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对海洋那种深沉的爱和敬畏。他没有将海洋描绘成一个需要被征服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生命和神秘的伙伴。他细致地观察着海洋中的每一个生物,记录着每一次潮汐的变化,仿佛在与大海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我被书中对船上生活的描写深深吸引,那些简陋的设备,那些有限的食物,那些日复一日的单调,都构成了这次航行的独特体验。然而,正是在这种极致的简朴中,才更能凸显出他们对探索的热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冒险”的意义,它并非鲁莽的冲动,而是基于知识、勇气和信念的理性行动。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在平静的海面上投下了一颗璀璨的珍珠,瞬间吸引了我的全部目光。作为一个长期在都市丛林中穿梭的上班族,平日里处理的都是文件、报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大多隔着屏幕,早已对那广阔无垠、神秘莫测的大海心生向往,却又遥不可及。而《康提基号海上漂流记》这本书,恰恰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片蓝色世界的大门。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 Thor Heyerdahl 那充满磁性的文字深深吸引,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船身的节奏,感受到咸湿的海风拂过脸颊,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鱼腥味。他笔下的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从黎明的微光将天空染成橘红色,到午后的烈日将海水烤得蒸腾,再到星辰满天的夜晚,银河如同一条璀璨的丝带横亘天际。这些画面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让我觉得我不再仅仅是一个读者,而是与他们一同踏上了这趟史诗般的旅程。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船上细节的描绘,那些粗糙的木板,那些磨损的绳索,那些充满智慧的简易设备,都承载着探险者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书中的每一次波涛汹涌,每一次与巨浪的搏斗,都让我捏一把汗,为他们的安全担忧,又为他们每一次的化险为夷而由衷地感到振奋。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我在其他许多书籍中难以找到的。它不仅仅是关于一次航行,更是一次关于勇气、毅力和人类挑战极限的伟大赞歌。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我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消化。Thor Heyerdahl 的这次航行,是一次对人类体力、耐力和智慧的极致考验。他选择了一条极具争议的道路,用最原始的方式,去验证一个大胆的理论。我被书中关于他们如何建造康提基号的细节所深深吸引。那些用天然材料制成的船只,那些依靠自然力量航行的智慧,都让我对祖先的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最让我震撼的是,在漫长而孤寂的航程中,他们是如何克服内心的孤独和恐惧。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船员们的心理活动,那些偶尔的沮丧,那些强烈的思乡之情,都让这次航行显得更加真实和动人。然而,在这些负面情绪的背后,是他们更加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他们彼此鼓励,互相扶持,共同面对着海洋的挑战。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勇气,并非没有恐惧,而是能够战胜恐惧,继续前进。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毕竟“漂流记”这类题材在市面上并不少见。然而,《康提基号海上漂流记》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 Thor Heyerdahl 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又不失生动活泼的文学色彩。他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来阐述他的理论,而是将整个探险过程娓娓道来,如同在与读者进行一场轻松的对话。我特别喜欢他在描写海洋生物时的生动笔触,那些在船边游弋的鱼群,那些从海中跃起的鲸鱼,那些偶尔出现的神秘生物,都为这趟旅程增添了许多色彩和趣味。他的文字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书中对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也让我印象深刻。在漫长而孤寂的航程中,船员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波动,从最初的兴奋和期待,到后来的疲惫和焦虑,再到面对危险时的恐惧和不安。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这些情绪,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理解他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我发现,这次航行不仅仅是对地理的征服,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
评分读完《康提基号海上漂流记》,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不可能”这个词,很多时候只是我们给自己设下的心理障碍。Thor Heyerdahl 和他的船员们,用他们的行动,一次又一次地击碎了这个词。他们敢于挑战主流的学术观点,敢于用最原始的方式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我被书中对他们如何建造康提基号的详细描述所吸引。那些用轻木和芦苇制成的船只,那些依靠风和洋流导航的智慧,都让我对古人的智慧感到由衷的赞叹。更让我动容的是,在漫长而孤寂的航程中,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保持乐观的态度。作者在书中坦诚地记录了他们遇到的食物短缺、恶劣天气,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团队的合作,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这本书就像一本关于生命力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有勇气,有毅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Thor Heyerdahl 在书中反复探讨的,是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迁徙的可能。他大胆地挑战了当时主流的学术观点,用一次非同寻常的实践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这种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是我在书中感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却往往被固有的观念所束缚,很少去质疑我们所接受的知识。而这本书,则鼓励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敢于挑战既定的事实,要去用实践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作者在书中对古代民族的迁徙方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以及考古发现,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框架。然后,他没有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而是决定亲自去实践,去重现那段古老的航程。这种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决心,是许多学者所缺乏的。我被书中描绘的古老航海技术深深吸引,那些用天然材料制作的船只,那些依靠星辰和洋流导航的智慧,都让我对祖先的智慧感到由衷的赞叹。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往往源于大胆的假设和不懈的探索,而一次成功的实践,其说服力远远大于千言万语的论证。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需要时间去消化和体会的。Thor Heyerdahl 的这次航行,与其说是一次科学实验,不如说是一场对人类极限的挑战。他选择了一条极其艰难的道路,用最原始的工具,去验证一个大胆的猜想。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仅凭一艘用轻木和芦苇制成的简易船只,如何在太平洋的惊涛骇浪中生存下来。作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一点一点地建造康提基号,如何克服船只在航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细节都让我对他们的智慧和毅力感到由衷的钦佩。最让我动容的是,他们在整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茫茫大海的孤寂,面对食物的匮乏,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他们从未放弃。每一次风暴的来袭,每一次船体的摇晃,都像是对他们意志的磨练。我常常在想,如果是我,能否像他们一样坚持下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就能战胜看似不可能的困难。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漂流”和“探险”这类主题并不太感冒。总觉得那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生活,与我平淡的日常相去甚远。然而,《康提基号海上漂流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Thor Heyerdahl 的文字有一种魔力,他能将那些宏大的叙事,那些惊心动魄的冒险,描绘得如同发生在昨天一般真实。我仿佛能清晰地听到船桨划破海面的声音,感受到海风吹拂着脸颊的凉意,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咸味。他笔下的海洋,既有它的壮丽和神秘,也有它的残酷和无情。书中对每一次风暴来临前的细节描写,对船员们在巨浪中挣扎的场景刻画,都让我心惊肉跳,为他们的安危而担忧。然而,最让我着迷的是,他们是如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科学家的严谨和探险家的乐观。他们对每一次的海洋现象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他们的航行不仅仅是为了验证一个理论,更是为了探索和了解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