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千万别轻忽
一九二七年,你能想像当《泰芮丝的寂爱人生》陈列在法国各大书店时,所引发的骚动?你能想像本书对当时社会所造成的冲击?对一个男人来说,这无非是一生中最大的噩梦。一本本书像墓碑一样挺立在橱窗前,提醒着男性「小心你那言听计从的小女人」。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亚克在过了不惑之年,将二十年前喧腾一时的杀夫案,写进他的小说。无愧为当代的大文豪,他将一位寂寞至极已婚妇人的心思,描写得淋漓尽致,让男人不寒而慄。
真实事件发生在1906年的法国,经过一段时日的沉潜,作者再次掀起那看似已经被人遗忘的潘朵拉,这次,莫里亚克用他细腻的笔锋与观察,娓娓道出一个蕴藏女性心底深处的寂寥,同时,让你知道「孤寂」如何啃食一个女人和关系上应该是最亲密的丈夫。
这哪是男人能漠视的议题?女人知道,这样的事件不只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这样的事情,以往有过,现在继续,以后也不会消失。男人,根本不愿意、也不敢想像有这样的事情存在在自己身边;还有什么比枕边人想毒害你,而且付诸行动还更令人毛骨悚然?
毕竟,男人离不开女人。
泰芮丝,作者笔下的女主角是如此平凡。正如所谓的邻家少女,单纯、开朗、顺服、爱做梦。熟识的家族,同文、同种、门当户对,从小看着她长大,跟自己的妹妹是最要好的朋友;主角贝纳,说什么也无法想像这么单纯的女子,婚后竟想致自己于死地。而更令他无法承受的是,他根本不是个坏人,从不恶言相向,没有暴力倾向,也没什么见不得人的特殊癖好。佃农也都称许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思路清晰,为人真诚的人。
贝纳,始终无法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遭受妻子如此的对待。
对读者来说,小说的确指出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贝纳,除了无趣、自私、不懂得怜香惜玉之外,真的不是什么坏人。性格单纯、头脑简单,没什么让人出乎意料之外的心机或野心。跟多数人一样,重视家族利益,是当时典型标准化的男性,何罪之有?严格说起来,这样的男人分佈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族群,比比皆是,罪不足死。
不要说那是法国旧社会的现象,今日的台湾,有多少企业和家族也是以同样的思维来替子女作婚姻考量。从一般世俗的眼光来看,不但习以为常,甚至也视为理所当然。然而,我们也隐约知道,在这种以利益为考量的安排下,多少看似幸福美满的婚姻,底层却暗藏了许多男人的冷漠与女人的暗自神伤。
干枯的婚姻让一个女人了无生趣。对生命毫无憧憬及幻想的泰芮丝,痛恨自己的生活,更不愿意看到女儿跟自己一样,因此,她敬女儿而远之,只希望独自停留在自己的绝望中,连一丝丝抗争的力气都没有。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出口……
作者用他的笔,揭露了这类婚姻的冷酷。在没有预期下,让读者一步一步走进这似是而非的歧途,一页页,如此扣人心弦。
身为女人,我了解女人那种陷在传统里哀莫大于心死的放弃。没有娘家、亲友、社会、金钱的支持,也没有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优渥的童年、手无缚鸡之力,凭什么自力更生?
不得不佩服莫里亚克缜密的心思与文学造诣。在保守的年代,女人的温顺、娇嫩是社会所期待的;丑陋、真实的一面只有留给自己。碍于自我保护,女人不可能如此坦诚的披露自己不为人知的黑暗。女人的心思,哪是一般男人所能理解或观察得到的。 除非掳获女人的心,否则,男人永远无法洞悉女人错综复杂的欲望。但他,看懂了,也看透了。
《泰芮丝的寂爱人生》披露了一位女性沉默的叛逆。它帮助男人了解父权社会下一个简单的男人,如果硬要用威权把一个女人锁在自己身边,是多大的灾难啊。她会一点一滴的削弱这个男人,在他毫无预警下消失。
这个女人谋杀丈夫的动机不是因为恨他,只因为婚姻生活太过「无聊」。她描述:我也许会羞愧,焦虑,自责,疲惫而死,但绝对不会因为无聊而死。
想更了解自己或枕边人的思维,千万不要错过这本另类剖析亲密关系的名着。为了得到更圆满的幸福,这种一般男人会犯的错,千万别太轻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