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青青校树,戚戚我心
儿子初中时,有阵子迷赛车。某天他看体育台,我很少光顾的频道,电视溢出一个十分熟悉的声音。啊,我的教会寄宿初中死党罗宾,英语演讲比赛老拿第一名的口调,如今变成F1方程式的主播DJ。
我能吹嘘点什么吗,那时他座位跟我连在一起,整个青春期是看着他后脑杓长大的。大小考试分工合作,从没失手被监考活逮。闲来无事最多的嚼舌,不外乎预测下礼拜Billboard Top 100榜单,新歌名次上下速度谁神准。虽然是双胞胎破铜斗烂铁的哥儿们,一毕业风筝各自飞,这家伙到底先念台湾高中还是先移民美利坚,我竟然忘得一干二净。
如果走E.M.福斯特路线,他应该吻我,但我们只轧过腿毛没比过阴毛。倘若循凯鲁亚克布局,我们应该徒步一整个暑假的花东纵谷,但两只蚱蜢连相约翻墙都不曾。是啊,我们没一起嫖过沙林杰的妓女,没赌过史蒂芬.金的卧轨,没帮过马克.吐温的农奴逃脱,没闹过歌德的不伦三角恋,没诬赖过麦克尤恩的性侵,更不用说跟一只孟加拉虎漂流大海!所有通俗或经典青少年成长小说,应该发生的轰轰烈烈启蒙情节,一件也没发生在我们身上。这个在电视上口沫横飞的秃头大叔,是我半码子事也掏不出来炫耀的初中同学!福楼拜你骗人,再平庸的人生都挤得出一本好小说,我跟罗宾就没有。
阅读《返校日》前四分之一篇幅,菲尼斯跌断腿被救护车送回波士顿老家前,我一直在想我的初中同学罗宾,很努力搜寻记忆库,有没有可能和他发展出一本小说线索。约翰.诺斯可真沉得住气啊,开头的叙事真平淡,有如我跟什么事也没发生的罗宾,两个专批等因奉此伪装成中学生的小公务员。
有些交响曲门面第一乐章并不气派,第二乐章才开始荡气回肠,诺斯此小说,应数这类型,酝酿期拉得老长,主题发展别具张力。故事的悲剧场面极可能发生在我跟罗宾身上,比如,在篮球场上互架拐子,搞到有人骨折得送去打石膏,或是,趁一方坐下,另一方抽空椅子,让他跌个狗吃屎。不时社会版总会报导,校园如战场,总有学生不小心伤于难以预防的美工刀、阳台、桌角、楼梯、实验室、栏杆、游泳池。
诺斯营造的故事没有被地方报记者当做一天的花絮消费掉,在于他从一桩意外发展出救赎与幻灭,扣紧时代氛围的深刻成长启蒙。这部小说是诺斯的处女作,自传色彩相当浓厚,叙事者基恩的年纪与诺斯一般,他就读的戴文中学校史也与诺斯自己的母校菲利普中学如出一辙。菲利普中学是美国的菁英贵族寄宿学校,为常春藤联盟储备人才,老布希总统也是校友,他和诺斯一样,毕业后顺利进入耶鲁。
戴文中学的高中生都是一时之选,基恩与菲尼斯这对室友尤其顶尖,惺惺相惜之间不免也有瑜亮情结,毕竟毕业致词代表只能一人担纲。基恩对菲尼斯的伤害并非预谋蓄意,不过是临时起意的小奸小诈,之所以会产生庄重的悲剧感,必须放到大历史相互唿应。关键的一九四二年夏天,日本在前一年底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展开大反扑。
英文书名A Separate Peace,有多重寓意。从大格局来说,当时苏联与纳粹在莫斯科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被史家看做是「A Separate Peace」,两国想自绝于混乱战况的私密和平约定。基恩与菲尼斯出事后遭到同学「纽伦堡大审」一般「开庭」调查,菲尼斯一直想制造机会帮基恩开脱,他有自己处理这件事的观点与态度。但一如苏德两国无法因互不侵犯私约受惠,基恩的「罪行」不是菲尼斯个人说原谅就可以私了的。
菲尼斯何等聪明,他认为咎责于事无补,转而将基恩当做自己意志与肉体的延伸。基恩对菲尼斯永远都有隐隐的歉意,菲尼斯掌握这种幽微的优势,不愿意在审判庭破局。菲尼斯何等愚蠢,他一面妄想战争是有权有势肥佬猪儸制造出来的骗局,一面却向蒋介石、戴高乐投寄履历,希望能到海外从军。这一群高中英才,每一个都比我们想像来得纯真,也比我们想像来得复杂。
基恩在菲尼斯的葬礼没掉泪,他说,人在自己的葬礼是流不出眼泪的,因为死者没有泪水。上一段笔者才说,断腿的菲尼斯想把基恩当做自己意志与肉体的延伸,这个节骨眼,忏悔的基恩把菲尼斯当做意志与肉体的终结。一个硝烟蔓延的年代,两个来不及亲赴战场的年轻人,或伤或死于如此窘迫的场景,真叫人不胜唏嘘。国与国战,人与人争,终极的和平在哪里?终极的和平在个人自己的内心里,只有自己跟自己的解脱释怀,才有真正的和平宁静。
《返校日》有如散文体的小说,戏剧情节固然重要,但不是悬疑推理类型。相反,紧凑关键场面,比如菲尼斯落水段落,诺斯写来极淡极轻。小说家无意仲裁臧否,观点含蓄玄远,留给读者诸多延伸空间。围绕主角周围的同学,每个都有自己对升学、对参战的纠结与妥协。贵族寄宿中学的开放校风与活泼社团活动,造就美国一代领袖人物的温床花房,在在都是迷人的书写。
别说如此简单的情节没有梗,这部小说曾两度拍成电影。一九七二版导演拉里.皮尔斯、二○○四年版导演彼得.叶慈,都见证故事的完整动人。可惜这两部电影发行不广,倒是二○○五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剧本、男女配角五项提名的《寻找新方向》,剧终男主角在写作班授课时,课堂里中学生朗诵的段落,便是基恩在葬礼的独白。《寻找新方向》是部描述两个中年麻吉老友排遣百无聊赖人生的公路游历电影,编剧选择压轴插入此段唸白,有剧作家想跟诺斯致敬与文本互涉独特寄寓。包括这几天,秃头罗宾大叔会在四十年后频频出现我的回忆脑海,也算诺斯带来的「返校情结」。
庄裕安
哇,光是聽到《返校日》這個書名,就勾起了好多小時候的回憶啊!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開這本書,但光是想像,就覺得裡頭肯定充滿了各種複雜的情感。我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開學前一天晚上總是睡不著,既期待又有點緊張,不知道新學期會遇到什麼樣的老師、同學,會不會有什麼挑戰。尤其是要面對新的環境,像搬家、換學校那種,那種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想《返校日》應該把那種感覺捕捉得很到位吧?不知道作者是怎麼描寫那種進入一個全新階段,既是告別過去,也是迎接未來的複雜情緒的?我還蠻好奇的,是不是會有很多關於成長、關於告別、關於友誼的描寫?畢竟,學校這個地方,對我們來說不只是讀書的地方,更是我們第一次接觸到更廣闊的世界,第一次學會跟不同個性的人相處,第一次體驗到離家遠行的感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動到我心底深處那些被時間掩埋的、關於校園生活的美好與青澀。
评分這本《返校日》,光聽名字就很有想像空間,我一直在思考作者究竟想透過這個「返校」的主題,傳達什麼樣的意念。會不會是關於重新認識自己?像是離開一段時間後,再回到熟悉的地方,用全新的眼光去審視過去的自己,發現那些被忽略的成長和改變。或者,會不會是關於對「根」的追尋?畢竟,「返校」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回到原點、回到初心的意味。我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這種「歸來」的感覺,是充滿了溫馨的團圓,還是帶著一絲無奈與疏離?我也很想知道,在作者筆下,「返校」究竟代表著什麼樣的結束,又孕育著什麼樣的開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關於人生方向的啟示,讓我思考在每一個階段的「返校」,都能夠帶著更成熟的心靈,去迎接下一個旅程。
评分我最近在尋找一本能夠讓我暫時逃離現實、沉浸在書本世界裡的作品,而《返校日》聽起來正符合我的需求。光是書名就有一種濃濃的懷舊氛圍,讓人忍不住聯想到學生時代的点點滴滴。我想,這本書可能會描寫一些充滿畫面感、卻又帶著一點點酸甜的青春回憶。也許是關於青澀的初戀、也許是關於一起瘋狂的朋友、也許是關於那些為了考試熬夜唸書的日子,甚至是那些在校園裡發生過的,有點傻氣卻又意義深遠的瑣事。我特別希望,作者能透過文字,將那些被時間沖淡的畫面,重新鮮活起來,讓讀者彷彿親身經歷了一場美好的「返校」旅程。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溫暖的慰藉,讓我暫時忘卻眼前的煩惱,回到那個單純而充滿希望的年代。
评分《返校日》這個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又帶著點宿命感。我對這種能夠描寫出人物內心孤寂、卻又在孤寂中尋找溫暖的文學作品,總是特別著迷。畢竟,人生中有太多時候,我們都像走在自己的孤單星球上,即使身處人群,也難免感到一絲疏離。如果這本書能深入探討主角在「返校」這個過程中,所面臨的內心衝突,像是對過去的眷戀、對未來的恐懼,以及在這種種情緒交織下的掙扎,我一定會非常感動。我希望作者能夠細膩地勾勒出主角的內心世界,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甚至在主角的經歷中,找到自己情感的投射。而且,我也很好奇,所謂的「返校」,究竟是物理上的回到某個地方,還是心靈上的回歸?這個雙重的意義,應該會讓故事更加豐富,更有層次感吧?
评分聽說《返校日》這本書,作者是用一種比較文學性的手法來處理的,這讓我非常期待。我平常蠻喜歡看那種字句之間充滿意境、能夠引發讀者思考的作品,而不是那種一味地告訴你「什麼是什麼」的書。想像一下,如果作者能把「返校」這個看似平凡的日常情境,寫成像一場深刻的人生寓言,那該有多棒!是不是會透過某些細膩的筆觸,去描繪時間的流逝、記憶的斑駁,甚至是主角內心的掙扎與成長?我特別好奇的是,作者會如何運用「返校」這個意象,去象徵人生中的各種階段性轉折?例如,可能是告別童年,進入青春期;可能是離開熟悉的環境,踏入社會;又或者是,面對過往的經歷,學習如何與自己和解。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讀到一些能夠啟發我對人生有更深一層理解的內容,而不僅僅是故事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