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黑暗之都的高贵骑士 【推理作家】宠物先生
想像一个情况:你是警方的重案组组长,正在追查近日发生的一起高级公寓少女裸尸案,以及另一桩死状悽惨的毒枭喋血案,部下们摩拳擦掌,顶头上司却一直暗示你尽早收手并丢给其他部门。调查期间,和妻子的关系降至冰点,与情妇的相处不时困扰你,嗑药的女儿扯你后腿,不嗑药的女儿谴责你;父亲的住处周遭发生大火,他却迟迟不肯迁走,人命关天,你们亲手栽植的森林也即将付之一炬,其他兄弟仍未伸出援手;此刻又因为有人爆料,过去曾卷入的同僚用枪过当案被旧事重提,你被怀疑作了伪证,当时的受害者遗母年事已高,你还得经常去探望、照料她……
天啊,可真够呛的不是?
澳洲作家彼得.谭波的《真相》,就是这么一部「喘不过气」的作品。这位作者已在台出版过另一部小说《血色十字架》,里头的硬汉警探乔瑟夫.凯辛在本作已成为配角,主角变成墨尔本市的重案组组长史蒂夫.维拉尼。已借由前作拿下金匕首奖、奈德.凯利奖与罗德瑞克奖的谭波,这回更以《真相》一举夺下迈尔斯.富兰克林文学奖(这可是澳洲文学相当高的荣誉),并成为该奖自一九五七年创立以来,首部犯罪小说得主。
提到澳洲,大家想到的多半是袋鼠与无尾熊,以及着名的雪梨歌剧院。尽管近年来已成为国人着名的海外避暑、避寒与打工旅游胜地,大众对当地文化也逐渐了解,然而文学方面,一直是台湾读者不熟悉的领域,较为人知晓的仅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派屈克.怀特、译作也不少的彼得.凯瑞,以及《辛德勒的名单》作者汤玛斯.肯纳利而已。如今再加上彼得.谭波,使读者们对澳洲文学──特别是笔下社会的犯罪面貌──又增添一层认识。
故事年代是二○○九年,距今不远(还不时提到现实发生过的黑色星期六大火),舞台为澳洲第二大都市墨尔本。这个作者笔下的城市,除了国际化的繁荣,还附带毒品氾滥、帮派横行、犯罪猖獗等危险,政府又雪上加霜似的做了许多失败决策──包括烂透了的大众运输。我们不时可见到作者借一名电台主持人保罗.寇福,以及在野党领袖凯伦.梅利西之口批评时政与社会乱象。谭波笔下的墨尔本,彷彿是个走在外头就会出事的城市,是「黑暗之都」。
澳洲与美国相同,人口大半由外来移民组成,是故书中到处可见以英国人、爱尔兰人、纽西兰人、罗马尼亚人、瑞典人等自居的角色,就是不见「澳洲人」──连公职人员也不例外。民族熔炉的环境,造就外国黑帮毒品交易、人口买卖的温床,也促成故事主轴的两起案件。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执法人员的优劣才更显着。维拉尼与其属下的侦查佐们,尽管在查案时满嘴粗语怨言,仍有志一同想为死去的女孩讨公道──即使她身分不详,甚至可能不是本国人;而居上位的警署高官,却因为可能涉及上级丑闻,纷纷为自保要求主角撤手,丑陋嘴脸可见一斑。于是出身良好的官僚失去读者心目中的尊严,那些卑微的基层员警与喘不过气的重案组组长,反而成为冷硬派大师钱德勒所欲塑造之「高贵的骑士」了。
如果你觉得上述剧情介绍有些陈腔滥调(似乎又是一个从底层见社会,主角一定要家庭崩坏,再加上有不堪回首的过去,体现挣扎的故事?),那么作者的行文特色,更值得你一读。
虽然在导读中这么写有些奇怪,但读过本书的读者,一定与我有类似感受:作者写的每个段落,往往到中段才能进入状况。
段落经常由没头没尾的对话起头,抛出几个读者没啥印象的人名──有时可能是因为节奏,让读者对角色的记忆只停留在身分而非名字;有时则是该角色第一次登场,作者却将其背景简述搁到后面才说。(不过你也可能会疑惑,作者为何会安排某位只佔一页篇幅,名叫杰克.艾里绪的人物现身。噢,因为那是作者另一个系列作的主角,只是在本作串场服务一下读者。)
这形成一种叙事的零碎感。这种方式电影常用,但因为读者缺乏视觉上的人脸记忆,对角色乃至剧情的认知,到作者快要将话说完时才会逐渐成形──这感觉有点像是先听见角色对话声,尔后他们的脸才慢慢浮现出来,然后你才知道这段剧情是在说什么。
如此阅读有些辛苦,却也有柳暗花明般的感受。且「零碎」不等于「破碎」,作者建构的故事依然完整,并没有缺一块碎片待读者填补,读者需要的只是忍耐一下,等关键的那几片被抛出来。
作者对场景的白描也具浓厚的文学色彩,不时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间或掺杂具冲突性的形容词──当然这些原文特色或许经由翻译程序有所折损,但我们仍能从一些译句见其端倪,例如主角一开始见到死者时的描述:「他看到那女孩的皮肤,像是黎明第一道光芒般的灰色,他看到她髋骨与阴毛之间的浅丘,彷彿像沙漠植物般留住了水滴。」沙漠与水滴──用这种方式形容女性的耻部,还真诡异不是?
可是却又觉得「精准」。在此先预告一下,这种精准的感受到了标题「真相」的象征物被揭示后,读者更会觉得刻骨铭心,这个看似质朴的书名,却有印象深刻的内涵藏于其后。
有些强调文学性的作品,叙事节奏会有过缓的现象(因为篇幅都拿去写景而疏于推展剧情),但本作的对话、写景交替控制得宜,读者在欣赏白描的细致之余,接续又以对话切入,不会有厌腻之感。作者也不时在对话中加入爆点,安排剧情高潮,文学性有了,娱乐性当然得兼顾。
《真相》就是这么一则氛围黑暗却高贵,叙事零碎却精准,节奏细致却逼人的故事。现在就请大家翻开书页,看作者如何透过具缺陷的主角──一名背负过去同侪射杀嫌犯的阴影,有着破碎婚姻家庭,还得配合上级压力以求自保的重案组组长──之双眼,勾勒出一连串个人、社会与政治的腐败,以及澳洲当代的真实犯罪风景。
我是在一个咖啡馆里,一个人静静地读完《真相》的。窗外人来人往,但我的思绪完全被书中的世界所占据。我记得有一段描写,关于一个角色是如何从绝望中找到希望的,那段真的让我非常感动。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煽情,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坚韧,却直击人心。
评分我常常会在通勤的时候,一边挤捷运一边看书,但《真相》这本书,让我有好几次都差点错过下车,完全沉浸在故事里面了。尤其是其中有一段,我记得非常清楚,是主角在面对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时,内心的那种挣扎和痛苦。作者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让我感觉自己也身临其境,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煎熬。那一刻,我甚至觉得,现实生活中的烦恼都变得微不足道了。
评分天啊,拿到《真相》这本书的时候,我简直是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种深邃的蓝色,配上一点点抽象的光影,总觉得里面藏着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我是在一个下雨的周末,窝在沙发里,泡了杯热咖啡开始看的。刚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冷静又犀利的笔触给拉进去了,感觉就像是透过一个窥视孔,在悄悄观察着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评分我是一个很容易被情节带动情绪的人,所以选择读的书,通常都会让我哭或笑。但《真相》这本书,却让我进入了一种更深沉的情绪。它不是那种让你大起大落的跌宕起伏,而是那种在你心中慢慢发酵,直到最后让你感到一种深刻的震撼。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佩服的地方,就是它在铺陈伏笔上面做得非常出色。一开始读的时候,你可能只是觉得故事在平稳地进行,但随着情节的展开,你会发现,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其实都暗藏玄机。等到最后揭晓真相的时候,你会恍然大悟,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这种“原来如此”的感觉,真的是太棒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更是一种思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开始去探究那些表象之下的真实。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结尾的处理,既给了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又留下了让人回味的空间。
评分说实话,我平常不太常看这种类型的书,通常都是被一些畅销的言情小说或者悬疑推理所吸引。但《真相》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反转”,而是通过层层剥茧,一点点让你看到事情的本质。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节奏把握得很好,不会让你觉得拖沓,也不会让你觉得太赶。
评分我通常不太会写书评,但《真相》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忍不住想要分享。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记得有一个情节,关于爱与牺牲,那部分真的让我看哭了。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所以对书的品质要求也比较高。《真相》这本书,无论是它的纸张质感,还是它的印刷字体,都让我觉得很舒服。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这让我对里面的内容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老实说,我对于这种类型的书,总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心情。期待的是那份揭开谜底的快感,害怕的是那些过于沉重或者压抑的情节。但《真相》这本书,却很巧妙地避开了那些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段落。它就像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走向故事的核心。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人物心理的那部分,那种细致入微的刻画,让我觉得每一个角色都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他们的纠结、他们的挣扎,都好像能引起我内心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