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只看过改编作品,别自以为你看过《化身博士》
《化身博士》是恐怖小说文类的经典名着,也让作者史蒂文生奠定知名作家的地位。此书在一八八六年出版后大受欢迎,历经无数的改编、重制,搬上舞台,翻拍成电影或电视剧,故事的象征意义因此广为人知,影响力超越原来的文本。许多人、包括我,都「自以为」以为了解故事的概念,从来没想到要把原着找来看看。我看过音乐剧版本的《化身博士》(Jekyll and Hyde)后,大为激赏,从此将之奉为圭臬。后来终于把原着从头到尾读完后,我才愕然惊唿:「原来是这样!」这一回,请忘记所有的「自以为」,看看这个故事「原来到底是怎样」。
原着的章节架构如同侦探小说,读者以主要角色厄特森律师的眼光,观察杰克博士身上发生的变化,以及周遭的环境与事件。透过厄特森律师自己的观察、友人的转述、警探的侦查、目击者的证词与事件关系人的纪录与自白,读者可以一路慢慢拼凑出事件的原貌,并在最后一章做完整的前后对照。因此按照章节顺序阅读至最后,读者可以享受一路抽丝剥茧、最后真相大白的乐趣。
小说的前八章为叙事穿插对话,着重情节的推展;最后两章则偏重叙述者的自我剖析。文字风格较为繁琐,有许多结构复杂的长句,或是一句中使用三至四个分号,部分章节的段落篇幅很长且没有分段。这种文字风格容易在阅读时造成心理负担,拖慢阅读节奏。尤其段落较长的章节,虽然叙事条理清晰,但是一句接一句连绵不断,仿佛叙事者害怕一被打断就无法继续。读起来也如同身陷无法醒来的恶梦中。
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罗杰.拉克赫斯特教授(Roger Luckhurst)在二○○六年编辑一部史帝文生作品选集,他在序言中指出,史蒂文生长年卧病在床,一边服用鸦片止痛,一边狂热地创作。在撰写某个双面人故事的期间,他晚上睡觉时,梦到了杰奇博士这号人物:「这个人吞下药剂、变成另一种生物……我醒来就知道,这是故事的关键。在我再度入睡之前,故事所有的细节已经清楚浮现在我脑中。」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疯狂地把梦境写成白纸黑字,仅用六週的时间就完成整个故事。以此要证明如同梦呓般的叙述,反映的正是作者的梦境,似乎太过牵强。但这种叙述方式,与书中主角力求从恶梦中解脱的心境,却不谋而合。
根据我粗略蒐集的资料,台湾《化身博士》的版本将近二十种,书名的翻译大概都翻成《化身博士》或《变身怪医》。其中约三分之一为全译本,另外三分之二是以图画书形式呈现的儿童读物,或是经过缩写、改写的简略版青少年小说,又或是英语学习教材。缩略版本的共同特色,就是删除与主要情节无关的叙述,切割长句,将长段分为数个短段。虽然减轻阅读时的负担,却也削弱侦探故事不可或缺的悬疑感。全译本则大多亦步亦趋地紧跟原文,标点、句型少有更动,延续原文长句连绵不绝的特征。我在翻译时,一方面想忠实呈现原文,另一方面又想减轻读者的负担,因此综合了两种译本处理的方法。我以阅读的舒适流畅为准则,避免长句,换掉不符合中文习惯的标点。太长的句子就适时断句,太长的段落也会切成多几段。新的短句常需要增加字词,整个句子才完整。为怕增译扭曲原文,我尽量保留原文每个字意义,以免自己诠释过度导致译文偏离原意。
长句分成短句的例子(例一)如下:
(Chapter 2) His past was fairly blameless; few men could read the rolls of their life with less apprehension; yet he was humbled to the dust by the many ill things he had done, and raised up again into a sober and fearful gratitude by the many that he had come so near to doing, yet avoided.
我的翻译:
他的过去几乎无可指责,没几个人在检视自己的过去时可以这么放心。但是他干过的坏事仍然让他感到无地自容,而其他许多在最后关头得以避免的错事,又让他恢复冷静,感到既庆幸又恐惧。
这一段的原文本身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我大致在原文打分号、逗号的地方断句,并且把 raised up again…yet avoided拆成三小句,读起来较轻松,又不致破坏原意。
其他版本的翻译参考:
他的过去可称无瑕可击,不过很少人在细读过去生涯时会不心存忧虑,为了他做过的一些不轨感到耻辱,但是又因为一些悬崖勒马的行为而抬头感谢。──张时译本
他的过去几乎是无可责备的,其实每个人都清楚自己过去的是非对错,但他对于自己所犯的一点小错却感到非常卑贱,但另一方面,他也对于自己差点就犯下错误但又及时收手的过往经历而心怀感激。──向日葵工作室译本
他的过往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很少有人可以跟他一样如此细审自己的一生,却能像他一样坦荡荡、鲜有惶惶不安之色。然而,在想到自己过去所犯的罪衍时,却也不免满脸羞愧地把头垂得低低的,继而再想起许多差点去做,所幸及时避开的事情时,又神情肃穆地抬起头来,流露出满心戒慎恐惧的感激。──郑凤英译本
结构上,张时和向日葵的译本较贴近原文,保留长句。郑凤英译本将长句拆成短句,另加不少字词解释语意,例如less apprehension不只是「鲜有惶惶不安之色」,还加了「坦荡荡」。
增译但同时保留原文字意的例子(例二)如下:
(Chapter 10) Strange as my circumstances were, the terms of this debate are as old and commonplace as man; much the same inducements and alarms cast the die for any tempted and trembling sinner; and it fell out with me, as it falls with so vast a majority of my fellows, that I chose the better part and was found wanting in the strength to keep to it.
我的翻译:
虽然我现在的处境十分奇异,但这场天人交战的条件,也跟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而常见。一样的诱惑、一样的警告,替每一个心痒难搔、颤抖不已的罪人抛出命运的骰子。骰子向我揭示的命运,如同大部分人一样,就是选择较为高尚的自我,然后发现自己缺乏坚持正道的力量。
我选择将human翻译成「人类的历史」,是为对应「古老」的形容;而die不只是「骰子」,还是「命运的骰子」,除了增加戏剧性,接下去翻译 it fell out with me也可以有比较多的诠释空间。
其他版本翻译参考:
我的境遇十分奇特,这种辩论的条件已和人类一样古老。任何受诱的颤抖罪犯会怀着同样动机与紧张掷下骰子;它落在我头上一如落在我许多同胞身上;我选择了最好的部分并且希望能找到维持它的力量。──张时译本
这有点像赌徒下注的例子,都是满怀着期待和恐惧掷出那决定命运的骰子。结果我之于海德,就如同那渴望得知输赢的赌徒般。最后,我还是决定继续当吉柯。──向日葵工作室译本
尽管我当时的处境是那么地诡异,但这番思量所考虑到的条件却与一般人无异──陈旧且平淡无奇。每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罪犯,他们所受的诱惑与所听到的死亡警讯,和我现在所遭受的情况差不多。就如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最后我还是选择了那个本性较好的角色,不过事后却发现缺乏足够的力量来维持这个决定。──郑凤英译本
张时译本在结构、用字和标点上都非常贴近原文,反而有点不自然,像是「辩论的条件」和「最好的部分」都语焉不详。向日葵译本省略the terms...as man这段,强化「赌徒」这个比喻,骰子也一样解释成「命运的骰子」,并且简化I chose…keep to it的意思。郑凤英译本则舍弃原文中与「骰子」相关的寓意。
比较这三个参考译本,张时的译本最贴近原文,不过有时译文因此显得古怪或不合逻辑。向日葵工作室有时会略过某些字句不翻,虽不影响文意理解,但也因此略失原文完整的风味。郑凤英亦常使用截长句化短句的策略,增译的部分为三个版本中最多。在长句时,郑的译文阅读起来较舒适;但在比较简单、平铺直叙的部分,译文又显得繁琐、累赘,甚至过于咬文嚼字。
除了推敲字句之外,我也一直在「翻译」和「(重新)写出一个精彩的中文侦探故事」的尺度之间挣扎。如上文例二所示,我增加的字句中,除了要让文意通顺完整,有时也确实是为了增加效果。这种加油添醋要到什么程度才不算过分、没有扭曲原文之嫌,让我颇费思量。最后的完稿,是在对照原文、反覆推敲增删之后的成果。至于我的诠释是否「适当」、有没有「过份」,只能期待自己自由心证的尺度能合乎读者的口味了。与其他大部头经典相比,此书着实轻薄短小。抽出个把小时的空档,让新译本告诉你,流传超过百年的「杰奇博士与海德先生的奇异个案」,究竟有多奇异。
导读
化身博士:双重人格、理性至上,亦或疯癫失语?
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在一八六六年出版了《化身博士》(Doctor Jekyll and Mister Hyde),这部作品篇幅不长,角色不多,原本被视为简易的通俗作品。然而通俗作品之所以能成功,便势必有击中当时人民心中普遍埋藏的情感或慾望,于是后来也引发了众多论者分析,抽丝剥茧出许多有趣的时代光影与象征母题。
这个带有歌德风的故事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Victorian Era,1837-1901)的伦敦,其中的杰奇博士(Doctor Jekyll)为备受称誉的科学家,喝下药水后却成为邪恶的海德先生(Mister Hyde),所以人们往往将其视为描写「双重人格」的作品,并以此脉络进行一个人「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善恶辩证,然而如果从历史背景细细推敲到当代,会发现其中仍有许多可疑或值得探讨之处。
以当代医学而言,「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通常为童年创伤后的结果,是为了面对极大冲击后的应变措施,然而,无论出现的人格数量为何,人格与人格间的关系又是如何错综复杂,基本上都仍保持可辨识的人格边界。以着名的《二十四个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an)为例,主角的每一个人格几乎都有不同的性别、个性、职业、喜好甚至身体缺陷,每个人格与人格间或许彼此知晓并表现出好恶,又或许对彼此一无所知。然而,如果我们以此来检视故事中的「杰奇博士」与「海德先生」,会发现此两者并非截然不同的人格,或者我们至少可以说: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海德先生」的自白!我们听到的始终是「杰奇博士」的挣扎与吶喊,然而,如果我们不用「双重人格」的脉络来检视,人性的压抑与挣扎为何需要以如此奇诡的方式来表现?
为了理解故事背景,让我们先回到维多利亚时代。首先,英国于一八三二年通过了议会改革法案,确保了资产阶级的地位,一八三七年,年仅十八岁的维多利亚女王继位,在她保守的统治下,英国进行了极为成功的工业革命,于是国家经济繁荣、科学发展昌盛,对外的殖民地面积也到达高峰,在这样的情势下,理性、正向与乐观的心态主导了社会氛围,却也将许多原本流通在社会中的「不洁净」概念压抑到了各种必须受限的所在。法国哲学家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便谈过维多利亚时期对于「性」的控管,「性被小心谨慎地封藏起来,它迁入新居,被夫妻家庭所独占,全力以赴承担起严肃的、繁殖后代的职责。于是,提及性,人人缄口。」
此外,精神疾病的医疗化也是源自此时期,心理学家汤玛斯.沙茨(Thomas Szasz,1920-2012)便提到,十九世纪的前半还是用「道德感化」作为治疗手段,但后来也逐渐进入「医疗化」的领域;精神病学开始蓬勃发展,精神病院也成为独立于理性大众的隔绝场所。此外,经济急速起飞后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但在社会乐观的氛围下,穷人也被扫进角落,没有人愿意去正视剧烈发展造成的弊害。着名文豪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1870)的许多作品便是在批判此时的阶级与贫穷问题。
因此,如果我们以此历史背景回头观照「双重人格」的论述,会发现与其探讨人类是否于心智内在存有「善恶冲突」,不如拉远视角,仔细检视身为律师的主述者厄特森先生、身为科学家的杰奇博士∕海德先生,以及另一位同为科学家的蓝杨医生。以社经脉络来看,此三人都位处菁英阶级,其他仆人或妓女等低下阶层的角色则是配角,没有独特的个性与声音,于是唯一接近低下阶层且形象鲜明的只有「海德先生」;以理性脉络来看,「海德先生」又是一个科学成就下产生的慾望怪物,而在面对这样一位「海德先生」时,律师厄特森、杰奇博士与蓝杨医生都有各自的观点,似乎也都代表了当代各种维多利亚人的心思--面对盛世之下的阴影,法律、科学与医学各自表态,然而在这些观点中,「善」真的存在吗?「慈善」与「善」是同义词吗?至于应该在英国社会扮演要角的宗教,也仅在杰奇博士最后的自白中出现这么一段关键句:「它(人类的善恶双重性)是宗教的起源,也是人类诸多苦难的源头之一。」似乎只侧面映照出那个时代中信仰对于抚慰人心之无力。
如果再往深处探询,「海德先生」不具羞耻心的作恶心态与其说是邪恶,不如说是被当时视为「疯癫」的「疾病」。人们对此感到不安、亟于将其消灭,希望这抹幽灵「消失」在众人生活中。或许为了映照出这股强大的压力,那所谓「疯癫」的化身始终处于几乎失语的状态。然而到了故事的最后,「消失」的究竟是谁?「死亡」的又是谁?理性等于善良吗?善良是纯粹的概念吗?或者我们进一步问:邪恶与善良可以截然二分吗?而疯癫又等于邪恶吗?所谓「不顾后果的邪恶」难道不是社会建构下制造出的「邪恶」吗?即便看似简洁的文本,当我们仔细检视每个角色的个性与观点时,似乎都还能发现这些提问不停在其间游移闪烁。
又或许更重要的是,在不停「化身」的情节中,我们真的看到一个人的意识被切割开了吗?杰奇博士本来便是善恶综合体,为何需要另一具身体盛装「更纯粹」的恶?比起「多重人格」的「一身多灵」,《化身博士》其实更像个「一灵多身」的故事,是一种身体被赋予比灵魂更多想像力的「物质性神话」。所以或许,与其说这是一个「善与恶」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善与恶」在科学物质世界失语的故事--在某些极致的时刻,善与恶都不够理性、不够乐观,不过都是失去了话语权的疯癫。
如果和一八一八年同样于英国出版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作对照,故事中的主角同样以科学手法制造出了另一具「身体」,然而作者玛丽.雪莱(Mary Shelly)受到强烈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虽然採取状似当代科学实验的情节,但想召唤的却是类似古代炼金术士般的情怀,比如故事主角就曾表示,「我的空想不只是这样而已。由于我所喜欢的作者一再保证他们能够唤出幽灵或魔鬼,所以我热心地要让那保证实现,但我的咒语总是以没有成功告终。」于是这个彷彿从远古时代被召唤回来的怪物,其实也是一个主角身为浪漫主义者的理想实体,只是在当代的科学理性中,即便他自行学会了语言,但永远註定是具残缺的身体--半是来自当代科学的无能、半是来自浪漫主义者在当代的命运。
其后的《化身博士》彷彿更进一步,直接把这个不合时宜的身体创造在自己身上,虽然史蒂文森并不像雪莱一样受到浪漫思潮的洗礼,但这个「多余的身体」却都像是来自远古的控诉。在希腊神话中,预言家常是状似疯癫之人,疯癫本来可以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符号,但现在除了科学理性规范之外,所有剩余的部分成为必须被隔绝的元素。虽然《化身博士》中对于此元素的描述仍为「善恶二元对立」,但当杰奇提到「我自己从这新生命吸进第一口气时,就知道这个自我更为邪恶,比原本的我邪恶十倍,将原本的我出卖给我原始的罪恶。」那「原始的罪恶」似乎便已保留了往上追索的通道,只是当时的预言家只需要将疯癫豢养在自己身体内,科学时代却需要另一个身体,来证明疯癫确实存在,甚至我们必须将其称为「不害怕后果而感受到的邪恶」,才能让现在的人们稍微接近、嗅闻到疯癫气息。
或许就像那让杰奇博士化身的盐状晶体一般,一直要到最后,人们才会发现真正作用的不是科学,而是那偶然存在又消失的杂质,仍穿越古今唿唤我们心底的另一个世界;而那世界无关善恶,纯粹是在意识底层,一道毋须被施以价值判断的涌动伏流。
《化身博士》这本书,每次阅读都会让我对“身份认同”这个问题产生新的思考。Jekyll 博士为了摆脱社会压力和内心的冲突,创造了一个新的身份——Hyde。他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自由,但他不知道,这个新的身份,最终会反噬他自己。书里提到,Hyde 具有一种独特的、令人不安的魅力,他吸引着那些内心同样压抑的人。这种吸引力,甚至让一些人对他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崇拜。这让我觉得,身份不仅仅是我们对外表现出来的样子,更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和恐惧的体现。Jekyll 博士之所以创造 Hyde,是因为他觉得“Jekyll”这个身份太束缚了,他渴望释放自己,渴望体验那些禁忌的快感。但 Hyde 的出现,也恰恰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罪恶和丑陋。这种分裂的身份,让故事充满了张力。Utterson 律师作为朋友,他看到了 Jekyll 博士的变化,但一开始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如此绅士的人,会突然变成一个如此粗鲁、邪恶的存在。这种身份的剧烈反差,让故事充满了悬疑。而且,书里还提到,Hyde 最终完全取代了 Jekyll,这象征着那个被压抑的、邪恶的自我,最终战胜了那个试图保持体面的自我。这是一种多么令人警醒的结局!
评分这次再看《化身博士》,我特别关注了书里对“科学伦理”的探讨。Jekyll 博士作为一名科学家,他的行为触及了非常危险的领域。他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惜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实验品,去探索人性的界限。这种对科学的盲目追求,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书里提到,Jekyll 博士认为他有权去“探索”人性的黑暗面,去“认识”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但他的这种“探索”,完全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和对社会的责任。Hyde 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仅仅是一个邪恶的个体,更是对人类社会秩序的巨大威胁。Utterson 律师在调查的过程中,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试图阻止 Jekyll 博士,但已经晚了。这让我觉得,科学研究绝对不能脱离伦理的约束。任何对未知的探索,都应该有底线,有敬畏。否则,我们可能会创造出比想象中更可怕的东西。而且,书里还暗示,Jekyll 博士的研究可能不仅仅是分离善恶,可能还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生命改造。这种模糊的暗示,反而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恐怖感。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科学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约束,它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也能毁灭人类。
评分我每次读《化身博士》,都会被它那种深刻的哲学思考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悬疑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分裂。Jekyll 博士创造 Hyde,其实就是在试图分离人性中的善与恶。他觉得,如果能把“恶”剥离出来,就能保留一个纯粹的“善”的自我。但这种想法,本身就太天真了。因为人性本身就是善恶交织的,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Hyde 的出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他不仅仅是 Jekyll 博士的“另一个自己”,更是他内心深处压抑的欲望和阴暗面的具象化。书里提到,Hyde 具有一种天然的邪恶,他甚至在第一次现身时就展现出了令人作呕的残忍。这让我思考,这种“恶”,究竟是从何而来?是后天环境的影响,还是天生就有的?而且,Jekyll 博士越是想控制 Hyde,越是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最后甚至被 Hyde 完全取代。这不就像我们在试图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时,越是压抑,它们反而越是汹涌而来吗?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与自己内心的“Hyde”共存,而不是试图消灭它。通过理解和接纳,也许才能找到真正的平衡。Utterson 律师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他看到了太多超出常理的事情,也开始怀疑人性的底线。这种对人性的质疑,贯穿了整本书。
评分《化身博士》这本书,每次读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宿命感。Jekyll 博士就像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悲剧人物,他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但最终却被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所吞噬。书里的情节发展,总是带着一种不可避免的走向,让人看得心惊胆战。从一开始 Jekyll 博士的奇怪行为,到 Utterson 律师越来越深的疑虑,再到最终揭开的惊天秘密,整个过程都像是在一步步走向一个预设好的结局。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里描述 Jekyll 博士在写给 Utterson 律师的遗嘱中,将一切都留给了 Hyde。这本身就透露出一种绝望和放弃,他已经知道自己无法战胜 Hyde 了。这种彻底的认输,反而让 Hyde 的力量显得更加强大。而且,书里还提到,Hyde 具有一种扭曲的快乐,他享受作恶的过程,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精神状态!这让我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从邪恶中获得快感?是不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存在着某种缺失,而作恶正好填补了这种缺失?Utterson 律师作为旁观者,他的视角也很有意思。他代表了普通人的理性,他试图用常识去理解 Jekyll 博士的遭遇,但最终他看到的,却是远远超出常识的恐怖。这种反差,让故事更加令人信服。读这本书,总会让人想起那些关于“潘多拉的盒子”的故事,一旦打开,里面的东西就再也无法收回。
评分哇,最近又重读了《化身博士》,每次看都有新感悟,感觉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每一次都能聊出不同的火花。这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对人性的那种赤裸裸的揭示,真的不是那种轻飘飘的言情小说能比的。你看那 Jekyll 博士,明明是个受人尊敬的医生,却因为内心的阴暗面,一个不小心就放出了 Hyde 那个恶魔。这不就像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只小怪兽吗?平时我们都压抑着,表面上装得人模狗样,但谁知道哪天就会被压抑不住的情绪给吞噬。书里对这种内心的挣扎描绘得太到位了,那种道德的束缚和欲望的诱惑,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都在拉扯。而且,我一直觉得,Jekyll 博士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他太想逃避自己身上的不完美了。他创造 Hyde,是为了把那些他认为“不好”的部分都推给别人,给自己留一个完美的假象。但结果呢?Hyde 就像失控的野马,最终反噬了他自己。这不也警示我们,与其压抑,不如正视自己的缺点,然后努力去改善?虽然过程会很痛苦,但总比被内心的恶魔吞噬来得好吧。而且,书里对维多利亚时代伦敦那种阴暗潮湿的描绘,也让整本书充满了压抑感。那种雾气弥漫的街道,狭窄的小巷,仿佛都成了 Jekyll 博士内心黑暗的投射,让人喘不过气。每次读到 Utterson 律师在黑暗中寻找线索,总感觉他不仅仅是在寻找一个失踪的朋友,更像是在探索人性的深渊,寻找光明中隐藏的黑暗。这书真的不是给喜欢轻松读物的人看的,它需要你静下心来,跟着作者一起去思考,去感受那种人性的挣扎和矛盾。每次读完,都会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开始反思自己。
评分说实话,《化身博士》这本书,每次看都能让我对“道德”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你看 Jekyll 博士,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医生,社会地位很高,理论上应该是个道德模范。但他内心深处却对一些“禁忌”充满了好奇,想摆脱社会规范的束缚,于是就搞出了那个“化身”的实验。这不就说明,所谓的“道德”,很多时候是一种外在的约束,一旦这种约束消失,人性中隐藏的欲望就会冒出来吗?特别是 Hyde 这个角色,他简直就是压抑的欲望和邪恶的集合体。他不受任何道德约束,随心所欲地做坏事,而且还乐在其中。这简直就是对“恶”最直接的呈现。我特别喜欢书里对 Utterson 律师的描写,他是个非常理性、谨慎的人,他一开始也觉得 Jekyll 博士的行为很奇怪,但他始终用一种“朋友”的视角去理解,去寻找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比,反而更能凸显出 Hyde 的“非人”之处。书里还提到,Jekyll 博士一开始以为他可以控制 Hyde,把他当作发泄欲望的工具,但结果却完全失控,Hyde 最终吞噬了他。这简直就是一种警示,告诉我们,不要试图去玩弄人性中的黑暗面,否则最终只会伤到自己。这本书也让我思考,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候是乖乖牌,有时候又想释放一下自己,但有没有想过,这些“角色”的界限在哪里?
评分这次重温《化身博士》,我完全被它那种哥特式的氛围给迷住了!那种阴郁、压抑、带着一丝诡异的气息,真的不是随便哪个故事都能营造出来的。特别是书里对伦敦夜晚的描写,那种迷雾笼罩的街道,昏黄的路灯,还有不时传来的怪异声响,都让人感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不祥的气息。就像 Jekyll 博士的实验室,表面上是个科学研究的地方,但背后却隐藏着如此黑暗的秘密,让人不寒而栗。我特别喜欢书里那种一步步揭开真相的过程,Utterson 律师就像一个耐心的侦探,一点点搜集线索,一点点拼凑事实。那种悬疑感十足,让人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且,我觉得作者在塑造 Hyde 这个角色时,简直是神来之笔。他没有详细描述 Hyde 的长相,反而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脑补那个邪恶的形象。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手法,反而让 Hyde 更加可怕,因为你不知道他接下来会做出什么,他就是一个纯粹的邪恶象征。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 Hyde 踩踏小女孩的那段,简直让人毛骨悚然!那种毫不犹豫的残忍,完全颠覆了我们对正常人的认知。读到这里,我真的会忍不住去想,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人可以如此冷酷无情?是不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潜藏着一丝这样的黑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科学实验失控的故事,更像是在探讨人性中最原始、最阴暗的那一面。它让我们不得不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是否存在着类似的“Hyde”。
评分《化身博士》这本书,每次都让我对“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产生深刻的思考。Jekyll 博士原本是个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是理性的代表。但他却通过非理性的手段,制造出了一个完全非理性的存在——Hyde。书里有一段描述,Utterson 律师发现 Jekyll 博士的实验室被反锁,但从里面传出的声音,却不是 Jekyll 博士的声音,而是 Hyde 那种粗野的怒吼。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制造出了一种强烈的戏剧性。而且,Jekyll 博士一开始可能认为,他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来控制一切,来维持理性的秩序。但 Hyde 的出现,却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Hyde 就像一种原始的、不受控制的力量,他只遵循自己的欲望,而完全不顾任何后果。这让我觉得,即使是最理性的人,内心深处也可能潜藏着非理性的冲动。一旦这种冲动被释放出来,就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Utterson 律师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他试图用逻辑去解释 Jekyll 博士的遭遇,但最终他发现,有些事情是无法用理性来解释的。这种对非理性的恐惧和探索,贯穿了整本书。
评分我一直觉得,《化身博士》这本书,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现实感”。虽然故事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但它所探讨的人性问题,至今仍然适用。Jekyll 博士的实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科学的好奇心,更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压力。他觉得,如果能有一个“化身”,可以将那些不愉快的经历都转移走,那该多好。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在面对困难时,常常会有的想法吗?希望有一个“替身”,可以替我们承受一切。但书里的结局告诉我们,这种逃避,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Hyde 的出现,不仅仅是 Jekyll 博士的“另一个自我”,更是他内心深处那些被忽视、被压抑的负面情绪的集合。他越是想摆脱 Hyde,就越是被 Hyde 所控制。Utterson 律师在调查过程中,看到的那些 Hyde 的暴行,比如踩踏小女孩,以及后来杀害 Sir Danvers Carew,都充满了暴力和残忍。这些行为,仿佛是对 Jekyll 博士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的愤怒和不满的直接发泄。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恶”归咎于某个人,而是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人性根源。
评分每次读《化身博士》,我都会被书里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所打动。Jekyll 博士内心的挣扎,那种道德的束缚和欲望的诱惑之间的拉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一开始可能只是出于好奇,想尝试一下,但随着实验的深入,他越来越沉迷于 Hyde 所带来的那种放纵和快感。书里提到,Jekyll 博士在写给 Utterson 律师的信中,详细描述了他内心的变化。他感到 Jekyll 和 Hyde 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他甚至开始享受 Hyde 所带来的力量。这种内心的变化,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特别是当 Jekyll 博士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控制 Hyde,甚至在梦中都会变成 Hyde 时,那种无助和绝望感,让人感同身受。Utterson 律师作为旁观者,他所经历的困惑和恐惧,也同样真实。他看到自己尊敬的朋友,一步步走向深渊,但他却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恰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难以预测。这本书让我觉得,人性的善恶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存在着一个灰色地带,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这个灰色地带徘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