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九九○年代头几年,我母亲曾草草兴起写自传的想法。由于她在落笔行文之际一向尽可能地避开自己,所以她突然有这个想法让我挺惊讶的。「就我看来,」她在接受杂志《波士顿书评》访问时曾说:「我并不想都写自己的事情……我也从来不相信自己的品味爱好、幸与不幸会有什么特殊的示范作用。」
那是我母亲在一九七五年接受访问时说的。当时她在几年前确诊罹患移转性乳癌第四期,正在进行非常严酷的化学治疗。医生虽然希望这套疗法可以减轻病况,但至少有一位医生直接告诉我长期缓解无望,更别说可能治癒(当时仍是病患家属比病人本身知道更多讯息的时代)。等到她开始恢复写作之后,就在《纽约书评》发表一系列散文,后来结集出版,即是《论摄影》(On Photography)。在这本书里头她不但完全没谈到自己,甚至在后来那本《疾病的隐喻》(Illness as Metaphor)中也绝少现身。如果不是她自己也饱尝那个年代癌症患者遭受的污名,是绝对不会写出来这本《疾病的隐喻》的。这种因为疾病而造成的污名,现在是比过去轻微一些,但依然存在,通常以自我污名化的形式呈现。
在她的写作生涯中,我所能想到最接近自传成分的作品有四部。首先是她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短篇小说〈中国旅行计画〉(Project for a Trip to China),那是她第一次访问中国之前写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篇小说思索的是她自己的童年和她的父亲。她父亲是个商人,短暂一生的成年时光大都停留在中国,最后也在中国去世,当时我母亲才五岁(但她从没去过当时她父母亲所在的天津英国租界区,而是留在美国纽约和纽泽西州,由亲戚和保母照顾);第二篇也是短篇小说〈无导之旅〉(Unguided Tour),一九七七年在杂志《纽约客》发表;第三篇〈朝圣〉(Pilgrimage)于一九八七年同样发表于《纽约客》,这是她一九四七年在青少年时期于洛杉矶拜访汤玛斯.曼的回忆,当时汤玛斯.曼正流亡美国加州的帕利萨德市。但是〈朝圣〉这篇文章主要是描写她当时最为推崇敬佩的作家,关于她自己的描述自是远远不及,并坦言是「腼腆而热情的文艺少女和流亡神祇」的会面。最后是我母亲第三部小说,一九九二年出版的《火山情人》(The Volcano Lover),结尾出现了一些自传性质的描述。这种直接谈到她身为女人的想法,还有一些童年往事的匆匆一瞥,都是她在已发表作品或採访时不曾有过的,甚至在她二○○○年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在美国》里头也找不到。
「我的生活就是我的资本,我想像力的资本。」在那场《波士顿书评》杂志的访谈中她也这么说过,并补充说她喜欢「殖民开拓」(colonize)自己的生活经历。我母亲会採取这种说法真是令人感到好奇,也显得很不寻常,因为她对金钱一向很不感兴趣,而且我从不记得她在私底下谈话时曾经引用过这种跟金钱有关的譬喻。不过就我看来,这些话倒也非常准确地描述出她做为一位作家的方式。这也是她竟然想要写自传,让我如此惊讶的原因。借用这个资本譬喻的说法,就是她不想再靠这些资本的孳息过活,而是要直接掏老本,探索挖掘那些不合理的极致、那些来路不明的资本,或者说是小说、故事和散文的原始材料。
到最后这个写自传的想法也不了了之。我母亲后来写了《火山情人》,并因此觉得自己又回复到一个小说家的身分,对此她深具野心,尽管当时她正写出她个人最好的散文作品。这部小说的成功让她找回丧失已久的信心,因为之前的第二部小说,一九六七年出版的《死亡之匣》(Death Kit)毁誉参半,令她非常失望。《火山情人》出版后,我母亲长期涉入波士尼亚和处于围城状态的塞拉耶佛,为此奉献全部热情。后来她又开始写小说,而就我所知,再也不曾提起回忆录的事情。
我有时候会夸张地想道,我母亲的日记----现在是全三卷中的第二部----不只是她从未涉及的自传式作品(如果她真的写自传的话,我想会是非常文学性且充满情节、轶事的,就像她极为推崇的约翰.厄普戴克作品《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那般),而且还是她从来不曾想创作的伟大自传性小说。沿着传统轨迹夸张地说,第一本日记《重生》(Reborn)是一本「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一本教育小说,那是她的《布登勃鲁克家族》(Buddenbrooks),这本书是汤玛斯.曼的伟大成就;或者,以较低层次的文学作品而言,可说是她的《马丁.伊登》(Martin Eden),这本杰克.伦敦的小说是我母亲在青少年时期就看过,并终生热爱不渝的作品。现在这一本----我命名为《正如身体驾御意识》,文句也是从日记内文摘出----则会是一部描述活力充沛而成功的成年生活的小说。至于最后的第三部日记,我暂时还不想讨论。
如此形容这些日记的问题在于,我母亲曾骄傲而热切地自承,在她这一生当中都只是个学生。当然,在《重生》这部日记中,非常年轻的苏珊.桑塔格相当自觉地进行创造,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再创造,从她出生和成长的世界中重新创造自我,做一个她想要成为的人。现在这部日记不再谈到她离开童年时的亚利桑那州南部和洛杉矶,前往芝加哥大学、巴黎和纽约的成就感(但绝对不是幸福,这两个完全不一样,恐怕也是我母亲永远无法欢快畅饮的泉源),而是在其中记述了我母亲做为作家的巨大成功,兼及与许多不同种类的作家、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交游,从莱诺.崔凌到保罗.柏尔斯,从贾斯培.琼斯到约瑟夫.布罗茨基,从彼得.布鲁克到乔治.孔拉德。在此之间她几乎是随心所欲,四处游走,这也是她童年时期最为渴盼的梦想。这样的能耐要说对她有何影响的话,也是让她变得更像个学生,而不是更不像。
对我来说,这部日记最吸引我的,是看到我母亲在不同世界间的游移穿梭。其中有些必定跟她内心矛盾有关,有些思想上的背离,我觉得,根本不会减弱,而是变得更为深刻、有趣,说到底,就是抗拒诠释。但更重要的是,我想,我母亲尽管不会高高兴兴地容忍傻瓜(她对傻瓜的定义,至少可以说,就跟一般人一样),但当她碰上自己真正欣赏的人时,她就不再是那个她一直想要扮演的导师,而是化身为学生。所以我认为这部《正如身体驾御意识》最突出的部分就在于描述她对很多人的推崇,其中对贾斯培.琼斯和约瑟夫.布罗茨基两位的钦佩更是显得与众不同。阅读这些记述之后,应该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母亲的文章,特别是她评介华特.班雅明、罗兰.巴特和伊利亚斯.卡内提等诸位的文章,那些都是文坛中最早出现的推崇赞誉。
我还觉得这部日记也可以说是政治成长小说。从个人教育的角度来看,正是她迈向成熟的阶段。在这本书开头,记述着我母亲曾对美国参与越战的愚蠢感到极大的愤怒,因此使她成为突出的反越战人士。她在参观过美军轰炸的河内时曾说过一些话,如今来看,我想就算是她,现在对这些发言也会有所保留。不过像这样的纪事我也毫不犹豫地收录进来,尽管有许多不同主题的内容会让我对她感到担心或者令我自己觉得痛苦。关于越南,我只能说让她走极端的战争恐怖,绝对不是她想像虚构出来的。对于这些反应她或许考虑得不够周详,但在当时战争对她而言就是难以言喻的怪物。
我母亲从未抛弃她反对战争的立场。但对共产主义可能解放世界的信念,她的确是后悔了,甚至也公开地扬弃,这点跟她同代的许多人不同(我在此审慎保留,不过目光如炬的读者应该会知道我所谓跟她同代的美国作家是指哪些人),这不只是针对个别的苏联、中国或古巴等代表国家,而是抛弃对整个共产制度的信念。要不是后来跟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深厚关系,我不敢说她的情感和心灵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或许这也是她一生当中唯一段平等的感情关系。尽管布罗茨基晚年与她有所隔阂,但是他对她的重要性,不管是在美学、政治或个人上,都是数说不尽的。她临终前住在纽约纪念医院,报纸头条全是南亚大海啸的新闻。在她去世的前两天,气喘吁吁挣扎求生之际,只谈到两个人:一位是她妈妈,另一位就是约瑟夫.布罗茨基。改写拜伦的话:他的心才是她的法庭。
她时常感到心碎,而这部日记里头有许多关于感情失落的详细描述。就某方面来说,这似乎让人对她的生活留下错误印象,以为我母亲只在她不快乐,尤其是很不高兴的时候才会写下大段的日记,而日子过得还不错时就写得很少。这种篇幅上的落差或许并不是很适当,但我认为她在爱情上的不幸也是她的一部分,就跟她从写作获得的巨大成就感,或尤其是在不写作的时候永远抱持的学生般的生活热情,都足以跟前述那一部分等量齐观。她对伟大文学作品是个理想读者,对伟大艺术是理想鑑赏者,对伟大戏剧、电影和音乐是个理想观众。也正因为她忠于自我,亦即忠于自己的一生,这部日记会从情感失落的纪事跳到博学的记闻,并一再反覆。我个人当然希望她的生活不是如此,但这已是无关紧要了。
大卫.瑞夫(David Rieff)
《正如身体驾御意识:桑塔格日记第二部,1964~1980》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一丝久违的激动。苏珊·桑塔格,这个名字在我的书架上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她的文字,总是那么直接,那么犀利,总能触及到那些我们内心深处,却又难以言说的东西。我一直对她那些关于艺术、文化、政治的评论文章津津乐道,但总觉得,那只是冰山的一角。这本日记,跨越了1964到1980年这关键的十六年,无疑是解开她内心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对我而言,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们所处的环境,既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养分,又保留着东方传统的根基,这样的复杂性,让我对于像桑塔格这样,能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不同文化思想间的思想家,充满了好奇。我非常想知道,在她的日记里,会呈现出怎样的私人生活,怎样的情感纠葛,怎样的对艺术和文学的狂热追求,以及她如何处理那些形塑了她思想的外部世界。她是否会在日记中记录下她对当时社会事件的看法?她是否会分享她与某些重要人物的互动?这些都将是我迫不及待想要探寻的细节,它们将帮助我更立体、更生动地去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评分《正如身体驾御意识:桑塔格日记第二部,1964~1980》这本著作的出现,对我这种常年沉浸在文字世界里的台湾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期盼已久的盛会。苏珊·桑塔格,她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标杆,一个象征着对世界进行深刻审视和不懈反思的精神图腾。我一直深深着迷于她文字中那种特有的疏离感和精准的批判力,尤其是在她对于现代文化、电影、摄影等领域的解读中,总是能为我开启全新的视角。然而,公开的评论和著作,终究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成品,而日记,则更像是艺术家最原始、最未经雕琢的内心流淌。因此,我对于这本日记,1964年至1980年这段时期,充满了无比的好奇。我想象着,在那些日记的页码中,我能看到她作为一个人,在生活的洪流中,如何处理她的情感、她的欲望、她的困惑,以及她如何在这种种私人经历中,孕育出她后来那些闻名于世的深刻思想。我想知道,她是否会在其中记录下她对某些艺术作品的即时感受,她是否会分享她与重要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她是否会在那些琐碎的日常中,捕捉到转瞬即逝的哲学灵感。这些,都将是我迫不及待想要探寻的宝藏,它们能够帮助我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评分这本《正如身体驾御意识:桑塔格日记第二部,1964~1980》的出版,对于在台湾的我们来说,绝对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文化事件。苏珊·桑塔格,她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对深刻思考和不懈探索的承诺。我一直深深着迷于她文字中那种独特的疏离感和锐利的洞察力,尤其是在她对现代文化和艺术的剖析上。然而,正如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她的公众形象总是被她的作品所塑造,而我们对她作为一个人,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思考、感受的个体,往往知之甚少。这本日记,涵盖了1964年至1980年这段充满变革的岁月,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她的日记,更是一次与她个人思想轨迹进行深度对话的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在她那些著名的论述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私人经历和情感波动?她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她那独特的视角和批判精神的?我想象着,在日记的字里行间,我会看到她对当时社会事件的独到见解,对文学、电影、艺术的真挚热爱,以及她与朋友、爱人之间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这些细微之处,无疑将为我们理解她更为宏大的思想体系,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
评分当《正如身体驾御意识:桑塔格日记第二部,1964~1980》这本新书摆在眼前时,我的心情是既兴奋又沉静的。兴奋的是,终于有机会深入了解桑塔格这个名字背后,那个鲜活而复杂的个体;沉静的是,我知道,日记这类文本,往往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从中汲取到最宝贵的养分。桑塔格,在我看来,是二十世纪末思想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先知,她的文字总能穿透表象,直抵事物的核心。尤其是在台湾,我们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于西方现代思想的吸收和消化,总有一种内在的紧迫感。桑塔格的思考,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个非常有力的参照。我尤其好奇,在1964年至1980年这十六年的时间里,她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她的思想又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演进和深化。我想象着,日记中会充斥着她对艺术、哲学、社会现象的碎片式思考,但更让我期待的是,那些关于她个人生活、情感体验的记录。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往往最能展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也最有可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评分《正如身体驾御意识:桑塔格日记第二部,1964~1980》的问世,对我而言,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与情感的秘境之门。苏珊·桑塔格,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和对深刻理解的极致追求。在台湾,我们成长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特殊语境下,对于像桑塔格这样能够超越文化藩篱、以独特视角审视世界的思想家,总是怀有特别的敬意和浓厚的兴趣。我一直为她文字中的那种清晰、有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所折服。然而,公开的论述终究是经过修饰和组织的,而日记,则更像是艺术家最赤裸的内心独白。我非常期待在这本日记中,能够一窥她1964年至1980年这段人生旅程中的私人时光。这段时期,世界风起云涌,她本人想必也经历着深刻的内心波澜。我想象着,日记里会充斥着她对艺术、文学、电影、音乐的狂热思考,对人生、爱、死亡的哲学追问,以及她与周遭世界的互动和感知。这些零散的、未经雕琢的文字,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出她那些公众形象背后,更为复杂、更为动人的一面。
评分当我翻开《正如身体驾御意识:桑塔格日记第二部,1964~1980》,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桑塔格在《激进意志》中那种不妥协的批判姿态,以及在《疾病的隐喻》里对社会病态的深刻剖析。但日记,总是更加私人、更加赤裸。我期望在这1964-1980年的时光里,能够看到她更深层次的自我对话。那些关于写作的焦虑,关于艺术的迷恋,关于人际关系的纠葛,甚至是一些更微观的,比如对身体感受的体察,对周遭环境的细致描摹,这些都将是我迫不及待想要探寻的。对于台湾的读者而言,我们成长在一个既有东方传统影响,又被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的环境中。桑塔格的思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参照系。她如何看待权力、性别、身份认同,这些议题在台湾社会同样有着复杂的语境。而她作为一位移民者(虽然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但她的思想跨越国界),对“他者”的理解,对文化隔阂的思考,对我们理解自身所处的位置,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我想象着她在那些日记的字里行间,记录下她对某个电影的震撼,对某本诗集的沉思,或是对某段旅程的感悟。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当汇聚成一本完整的日记时,必将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魅力,一种比她公开的评论文章更为有机、更为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当《正如身体驾御意识:桑塔格日记第二部,1964~1980》这本厚重的书摆在面前时,我心里涌起的,是一种近乎虔诚的期待。苏珊·桑塔格,她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像是一位时代的思想侦探,总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觉的文化信号,并将它们解剖开来,呈现给我们。我尤其期待这本日记,能够让我窥见她1964年至1980年这段人生旅程中的私人面向。这段时间,对于全球历史而言,是充满动荡与变革的,而对于桑塔格个人,想必也是一个思想激荡、情感丰沛的时期。在台湾,我们经历着特殊的历史进程,对于来自西方,尤其是像桑塔格这样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的作品,我们总是抱着一种特别的关注。我好奇她如何在那个时代,在她的生活空间里,孕育出那些深刻的洞见。日记,往往是艺术家最真实的内心写照,那些未经过修饰的思考,那些直觉式的判断,那些对生活琐事的观察,都可能成为我们理解她更深层思想的钥匙。我希望能在这本日记中,找到她与她所处的时代、与她所热爱的艺术、与她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之间的具体联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这位女性思想的形成过程。
评分这本《正如身体驾御意识:桑塔格日记第二部,1964~1980》的问世,对于许多像我一样,在台湾这个文化熔炉中成长、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期待已久的思想盛宴。桑塔格这个名字,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成为我书架上一个重要的坐标。从年轻时接触她的评论文章,到后来陆续阅读她的小说、散文集,她那犀利、深刻、又带点疏离的美学触觉,总能精准地击中我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被言说的角落。这次的日记,如同直接打开了通往这位思想巨人内心世界的隐秘通道,让我得以窥探她那些在公共领域中鲜少展现的私人挣扎、情感波动,以及那些支撑她一生思想探索的源泉。1964年至1980年,这是个怎样的时代?对于台湾而言,我们正经历着白色恐怖的阴影,同时也在孕育着解严后的种种渴望。而桑塔格,在世界的另一端,以她独特的视角,观察着美国社会、欧洲文化、以及更广阔的全球图景。日记中那些零散的笔记、片段的思考、甚至是对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都如同磁石般吸引着我。我好奇她如何消化那些涌入脑海的庞杂信息,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生动的个人体验相结合,更想知道,在那些不为人知的时刻,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她不断地挑战既有的认知框架。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作家的日记,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关于一种精神状态的深刻记录。
评分《正如身体驾御意识:桑塔格日记第二部,1964~1980》的出现,对许多在台湾,渴望深入理解当代思想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苏珊·桑塔格,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不懈的求知欲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她的文字,总是能够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一直对她那些似乎毫不费力却又字字珠玑的评论文章印象深刻,但更让我好奇的是,在那背后的创作动力和个人生活是如何塑造了她这样一位思想巨匠。这本日记,涵盖了1964到1980年这段重要的时期,这段时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桑塔格本人想必也在经历着同样深刻的内在变革。我想象着,日记中会充斥着她对文学、电影、哲学、政治的独特见解,但更吸引我的是,在这些宏大思考的缝隙中,是否会流露出她作为一个人,一个女性,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情感起伏、人生选择,以及她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社会关系。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接收着来自四面八方信息,努力构建自我认知体系的读者来说,桑塔格的日记,就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她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认识自我,这无疑会为我们提供一种宝贵的思考范本。
评分当我拿到《正如身体驾御意识:桑塔格日记第二部,1964~1980》这本书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特别的期待。苏珊·桑塔格,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思想的引路人,她的文字总能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开启我思考的大门。在台湾,我们长期以来都致力于吸收和消化西方现代思潮,而桑塔格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思想家之一。我一直对她那些充满力量的评论文章印象深刻,但总觉得,在那背后,一定有一个更为丰富、更为私人化的世界。这本日记,横跨了1964年至1980年这十六年的时光,对我来说,这无疑是她生命中一个极其关键的时期。我想象着,在这些日记的字里行间,我能看到她如何处理她的创作困境,如何维系她的人际关系,如何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立足点。我想探究她是否会在日记中记录下她对某些电影、音乐、书籍的即时反应,她是否会在其中探讨她对身份、性别、权力等议题的早期思考。这些细节,对于我理解她后来那些深刻的论述,必将有着非凡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