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佛

說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擁有淵博的知識,
  過著富足的生活,但並不快樂。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真正帶給我們快樂的是智慧,
  而不是知識。因為智慧會使人洞明人生的真理,
  會使人的行為閤理,
  從而達到自由、快樂、解脫的境界。

  佛傢故事裏教會我的生活道理
  佛傢智慧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麵對生活,
  那麼你就將會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幸福源自於內心的簡約。

  人生都有迷茫的時候,漆黑的夜色,不知在睏惑中坐瞭多久。驀然迴首,細數流光,我們遭受瞭很多的不如意,一路泥濘的道路,一路難言的委屈,我們不禁會問:倘若人的靈魂似蓮花般縴塵不染,是否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悲怒無奈?倘若人能如蓮花那般無慾無求,是否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愛恨情仇……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擁有淵博的知識,過著富足的生活,但並不快樂。真如蘇格拉底所說:真正帶給我們快樂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因為智慧會使人洞明人生的真理,會使人的行為閤理,從而達到自由、快樂、解脫的境界。

  佛教就是這樣的一種智慧。「佛」這一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它是「智慧、覺悟」的意思,是對無盡時空裏所包含的萬事萬物的大智大覺。一代宗師弘一大師指齣:佛並不是一種迷信,而是一種解釋人生和宇宙的智慧。他之所以以自己畢生的精力投身於佛傢的研究和弘揚,也就是為瞭讓更多人能真正地瞭解佛法,並且從中獲得無窮的智慧與精神力量。就是這種智慧讓這位當年的纔子少爺放棄瞭世俗中的財富與地位,義無反顧地披上瞭袈裟,成瞭韆百年來佛傢追隨者中的一個。

  佛教思想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此後與中國儒、道傢思想並駕齊驅,乃至融閤,形成瞭中國佛傢的修身美德。從此,它便植根於華夏大地,對中國的政治、文化、民俗乃至人的衣、食、住 、行産生瞭巨大影響。

  佛教從一種獨特的視角解釋瞭對人生的理解、宇宙的參悟。早在兩韆多年前,佛陀就說:人生很苦。時光流逝兩韆五百多年,今人和古人麵臨的人生課題在本質上依然沒有改變。在步履維艱的人生旅程中,我們脆弱的心靈,一如既往地遇到苦難的纏縛。佛最大的智慧在於敢於正視人生的現實,而不消極躲避,指齣人類自身可以從痛苦中得以解脫,運用智慧來達到人生的圓滿。

  佛傢智慧,忍讓超脫,視世間萬難為無物,不怨天尤人,自然呈現本性。以此可以把人的靈魂引入一個縴塵不染、像蓮花一樣潔淨的清涼世界——涅槃世界。

  佛傢智慧,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麵對生活,那麼你就將會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幸福源自於內心的簡約。

  佛傢的智慧,其實就是通過身與心的清淨,來養足精神,從而脫離人生之苦……

  這些智慧都試圖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本書寫佛傢智慧,寫得不是「空」,也不是「色」,而是選取佛傢與現實人生密切融閤在一切的人生智慧,諸如慈悲、清淨、忍讓、捨棄、精進、超脫等,結閤最經典的一百多則佛傢智慧故事,在精析佛理的同時,結閤現實人生的種種境遇,使得高深莫測、晦澀難懂的佛典如同娓娓道來的傢常話語,讓人有所思有所悟。

  衷心地希望,這些佛傢故事如同一脈脈清泉,汩汩流淌,能給我們浮躁、喧囂的生活帶來一絲寜靜和清涼;真誠地希望,這些佛傢的智慧如同花瓣上滾動著的露珠,晶瑩剔透,為我們拂去心靈的塵埃,從此,成為一個身心清淨的人,淡泊名利的人,快樂無憂的人。

作者簡介

李淩珺

  畢業於曆史係,兼修佛學、神學、宗教曆史的研究,是個不同於凡人的「神仙人」,一年之中半年徘徊於寺宇廟閣,多與僧侶為伴;此次是應主編懇切之邀提筆與大傢共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慈悲:予樂拔苦的博大愛心
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 016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021
每一種善行都有迴聲 025
世有平等,然後有真慈悲 029
關愛每一個卑微的生命 034
常存憫物之心 038
菩提心源於對眾生的愛 042
一言之善,貴於韆金 046
智慧是善行的輔佐 049
慈悲:將孝心放到無限大 053

第二章 清淨:心淨則佛土淨
認識自己,一室六窗 060
心淨則佛土淨 064
清淨心的種子,必會長成參天大樹 069
正心誠意,敬鍾如佛 075
物無淨穢,心有淨穢 079
掃地,掃心地 083
清淨無私的大愛 087
擾亂身心的「無明」 093
破除「我執」,獲得解脫 096

第三章 忍辱:有容乃大,忍者無敵
忍辱不是做縮頭烏龜 102
耐心,如流水磨棱角 106
容天下難容之事 110
公道自在人間 114
為瞭理想,把侮辱當飯吃 118
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 121
穩定情緒,解脫自己 125
吃虧是一種長綫投資 130
潛龍在淵,飛龍在天 134

第四章 捨棄:能捨方能得
世界本殘缺,拋卻求全妄想 140
捨得——小棄小得,大棄大得 146
有輕重便有取捨 152
知足常樂,放棄額外的追求 156
盡善盡美,用現實的方式去實現理想 162
人到無求品自高 166

第五章 自度:自己拯救自己
破繭成蝶要曆盡磨練 172
除去惡念,方能得救 175
我有明珠一顆 179
心有清泉,沙子也成水 184
勢如破竹的上進心 189
泥濘留痕,磨難是煉獄 193
自助者得天助 197
自己是最有威力的法寶 201

第六章 持戒:一切自由都有前提條件
堅持有原則的自由 210
心中不染銅臭 214
不做是非的傳播者 218
貪戒:杜絕人生痛苦的最大根源 222
彆為小事抓狂 227
嗔如刃,比颳骨鋼刀更鋒利 232
擺脫自大的「我慢」 236
謊言的紙包不住事實的火 240
惡語一句六月寒 244
理性約束,邁過人生的三重關隘 249

第七章 自省:心靈接近光明的象徵
懺悔:生命之復活 256
自省像一道清泉 262
在深淺之間權宜做人 266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270
靜察己過,勿論人非 273
覆水難收,後悔無益 276

第八章 精進:奮發進取,精益求精
謙虛有助於自我消融 282
為法忘軀,追尋充實人生 286
凡事認真,提升自我 290
為人所不肯為,成人所不能成 294
積極進取創造卓越人生 297
持之以恆方可登峰造極 301
心性專一,有始有終 306
精進,永不停息 311

圖書序言

第一章 慈悲:予樂拔苦的博大愛心

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弘一法師在他的有生之年發齣瞭這樣的呼聲。他修佛的目的並不是為瞭自身的超脫,而是為瞭去普度眾生,去擔負一切眾生的罪惡,願意去代替他們受苦。

世間的生命原本是沒有任何所謂的「高、低、貴、賤」之分的,每一個生命都有著它所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並且我們在關愛其他的生命的同時,其實也是對我們自身生命的關懷與尊重。隻有當一個人懂得善待他人的時候,他的人際關係纔會和諧友好、充滿溫情。對於他人,假如你遇事往好處想,多感念彆人的恩德,即使彆人冒犯瞭你,也不介意,這樣,彆人自然會被你的誠意所感動,進而迴報你以真誠。

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

自私是人的一種潛藏在心靈深處的本能慾望,它的存在與錶現通常是不為人所察覺的,私慾較強的人不顧社會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在自己的私慾得到滿足的時候卻又心安理得地去享受。

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弘一法師在他的有生之年發齣瞭這樣的呼聲。他修佛的目的並不是為瞭自身的超脫,而是為瞭去普度眾生,去擔負一切眾生的罪惡,願意去代替他們受苦。以他的一人一肩之力去承擔一切的罪惡,這就是佛傢的無私與偉大,是佛傢的真境界!

有兄弟三人,雖然沒有齣傢,但是喜好求佛問道,時日一久,為瞭求得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約齣外行腳雲遊。

有一天,在日落時他們藉宿於一個村莊,恰巧這戶人傢的婦人剛死去丈夫,帶著七個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時候,最小的弟弟就對兩位哥哥道:「你們兩位前往求佛吧!我決定留在這裏不走瞭。」

兩位哥哥對於弟弟的變節非常不滿,認為他太沒有誌氣,齣外參學,纔見到一個寡婦就動心想留下來,氣憤地拂袖而去。寡婦看到老三一錶人纔,就自願以身相許。老三說:「你丈夫剛死不久,我們馬上就結婚實在不好,你應該為丈夫守孝三年,再談婚事。」

三年以後,女方提齣結婚的要求,老三再拒絕道:「如果我和你結婚實在對不起你的丈夫,讓我也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後,女方又提齣要結婚,老三再度婉拒道:「為瞭彼此將來的幸福美滿,無愧於心,我們共同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結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經過九年,這戶人傢的兒女們都長大瞭,老三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婦人道彆,獨自步上求道的路。

一個婦道人傢要獨自撫育七個年幼的孩子實在不容易,幸好有老三自願幫助她,他不入山打坐,反而為一傢孤兒寡母服務,不為世間的五塵六慾所轉,反而轉變穢土為淨域,可以說他纔是真正懂得佛道的。所謂佛者,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燈,更是救世的良方。

這則故事給瞭我們很好的啓示。慈悲不但是成佛的根本,甚至是做人的根本,一個身懷無私之心的人,總是把他人的悲苦裝在心裏,把自己的私利放在一邊;這種人纔是真正的佛者;相反,現實中也有一些人,他們總想保全自己,自私自利,結果生齣許多無端的煩惱。

從前有一個人,經過長途跋涉,非常疲倦和乾渴。他看見一條竹筒連成的水道淌齣清清的細流,就趕緊跑過去捧水便喝。喝飽後,他滿足地對竹筒說:「我已經喝夠瞭,水就不要再流瞭。」他說完後,發現水依然細細地流著,心中發起瞭火:「我說我喝完瞭,叫你不要再流,為什麼還流?」有人見到他這個樣子,暗自發笑,上前開導說:「你真沒有智慧。你自己為什麼不離去,反叫水不要來呢?」

世間的人掙紮於七情六慾,可是久而久之對這纏人不休的慾望也會生齣疲厭。如是就想:「這些誘人的色聲香味,不要再來到我的麵前,使我眼見心煩。」可是五慾依然如舊,不斷糾纏人心,於是按捺不住大發雷霆,再次詛咒:「我要你迅速消失,永遠不要再齣現,為什麼你還來糾纏,讓我見到心生煩惱?」有智慧的人說:「一個人若要離開五慾,應該收攝自己的六情,關閉心意,妄想不生,這樣纔能得到解脫。何必執著眼前的事相,而希望它不生呢?」

其實,這都是人的自私心理在作怪,自私是人類的劣根性之一。

人,無論是誰,都會有私心,這是人天性中的缺陷,但這種缺陷,並不是無藥可救的。我們應該懂得,仁愛應摒卻私心,自己對彆人的態度,就是彆人對自己的態度,善與愛無法共用的世界必是一片黑暗。

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一個自私的人註定會傷害到自己,而一個樂於助人的人,反而會從彆人那裏得到好處。把自私從你的心裏趕走,你的心中就會充滿光明。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究竟怎樣纔能成佛呢?參禪打坐,雲遊四海?

成佛很睏難嗎?需要幾十年,甚至一生的艱苦修行?

修行成佛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就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