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拘留室搬进东伦敦之后

我从拘留室搬进东伦敦之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传
  • 成长
  • 伦敦
  • 移民
  • 文化冲击
  • 身份认同
  • 社会观察
  • 个人经历
  • 反思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继《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之后,连美恩最新冒险力作!

  女警把手伸进我的衣服里,隔着内衣裤搜身,连胯下和股缝都没放过。

  紧接着我又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压了十根手指头的指纹,还拍了像在电影里才会看到那种拿字卡的白背景犯人照……

  连美恩,一个原本连光圈、快门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的女孩,为了成为一个摄影师的梦想,只身踏上欧洲大陆,在经历了十四个月颠沛流离的日子后,她选择留在伦敦,这个占卜师曾极力吓阻她绝对不要沾上边,否则一定会爱情事业两失意的地方。

  于是,还没来得及卷起袖子大展身手,美恩就先被英国海关拘留了一夜,好不容易住进充满艺术气息的东伦敦,又接连遇到问题多多、惊悚不已的古怪室友;交了充满艺术家气息的英国男友,竟面临到该不该为了爱情吃下横死路边野兔的人生难题;终于成为独立接案的时尚摄影师后,却在搞不清楚的状况下屡次挑衅杀人不眨眼的黑道帮派分子。

  看来占卜师的预言果然没错,不过,这样残酷的预言,在遇到对梦想充满冲劲和满满生命力的美恩,竟然奇妙的转化成一场又一场灿烂无比的烟花,实在让人看了啧啧称奇、大唿过瘾。

  透过这本书,美恩将邀请你和她一起走过这些年来在欧洲寻梦的心路历程。那一个个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小故事、旅游书上看不到的城市风景,以及我们每个人有机会面临到的,对于筑梦路上会遇到的困惑与自我怀疑……

  尽管我们每个人对于跨出舒适圈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恐惧,但是就像美恩分享的:

  「慢慢地,我不再害怕一个人上路这件事,因为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当你勇往直前地朝你想去的那个方向奔跑时,就会在路上遇到跟你有一样目标、一样梦想的人,他们将成为你的朋友, 与你一起分享筑梦的美丽果实。」

  然后,你将发现,那是真的。

作者简介

连美恩

  出生于沙乌地阿拉伯,排行老么,是家人和朋友眼中的开心果。

  外表大咧咧,其实心思细腻,最喜欢用文字记录心情。高中时小说登上校刊,浪漫的笔风让不少其他班男生误以为美恩是个脱俗的清秀佳人,纷纷在下课时间慕名而来,却撞见美恩在走廊上咬同学的头,偷吃别人便当的幻灭画面。

  热爱旅行,深信这个世界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因为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人存在,虽然在尼泊尔当义工时,曾遭遇下榻的小屋被搜索毛派的军队团团包围、十几只机关枪和刺刀就架在胸前的危机,以及在美国登山时,为了求生不得不鼓起勇气从三层楼高的断崖上跳下去的险境,还是没有让美恩放弃过探索这个世界的梦想。

  目前旅居伦敦,从事时尚摄影工作,曾为爱尔兰知名画家Marty Kelly拍摄肖像、台湾知名服装设计师古又文拍摄服装形象广告,常与艺人、 剧场合作,作品见于英国的Times, Dezeen, Labb, Scoop, Zoot, Icon, Arts Thread, 西班牙的Horizon, 台湾的La Vie, EYE, Dfun, Evoke, Big Issue, Vogue, GQ, 中国U+Weekly, Elle, 美国Surface等。

  着有《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一书。

  FB专页:连美恩
  Blog:meienlien.pixnet.net/blog
  摄影网站:www.meienlien.com

《时空残响: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秘密档案》 作者:[此处留空,由实际作者填写]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并非聚焦于上流社会的浮华,而是潜入那光鲜外表下错综复杂、阴影密布的地下世界。故事的主人公,亚瑟·彭德尔顿,是一位因一桩牵涉政治阴谋的案件而身陷囹圄的年轻律师。在经历了一段被社会遗弃的屈辱时光后,他并未选择沉沦,而是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对法律条文的深刻理解,成功脱离了拘留所的铁窗。 然而,重获自由的亚瑟发现,外面的世界远比他想象的更为冷酷和复杂。为了洗清自己被强加的罪名,并揭露隐藏在权力高层之下的腐败网络,他必须深入伦敦最晦暗的角落——那些被财富和体面所排斥的贫民窟、烟雾缭绕的鸦片馆、以及充斥着秘密交易的黑市。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十九世纪中叶伦敦社会结构的细致解剖。亚瑟的旅程,将读者引向泰晤士河边那些臭名昭著的码头工人聚集地,探索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人力剥削,以及新兴的资本家阶层如何利用法律的漏洞巩固其统治地位。亚瑟不再是那个穿着考究西装、代表正义的律师,他学会了在阴影中行走,与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底层妓女、失业工匠、爱尔兰移民和来自遥远殖民地的异乡人——建立联系。 故事的高潮部分,集中于对一桩涉及皇家特许公司的重大贪腐案的调查。这桩案件牵扯到高级议员、苏格兰场的腐败警官,甚至可能触及王室成员的利益。亚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拼凑起支离破碎的线索,面对来自各方的死亡威胁,并在他与一位神秘的、掌握着上流社会秘密的女性之间建立起脆弱的同盟。 主要章节与叙事侧重: 第一部:铁栅栏后的重生 本部分详述了亚瑟在拘留所中的经历,重点描绘了当时司法体系的残酷与不公。他如何利用这片“隔离区”来观察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反应,并秘密结识了一批拥有特定技能的狱友,为他日后的“复仇”计划奠定了基础。这一部的基调是压抑与反思,对当时社会救助制度的缺失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第二部:东区迷雾与阶级鸿沟 亚瑟离开拘留所后,选择在被主流社会视为“不洁之地”的东区安顿下来。他开设了一间低调的私人侦探社,专注于为那些无法求助于官方司法的底层人民提供帮助。叙事在此切换至对东伦敦生活的全景式描绘:狭窄的巷道、弥漫的煤灰味、工薪阶层的家庭困境,以及新兴帮派的崛起。亚瑟在此结识了关键线人,包括一位精通街头情报的报童和一位在证物保存方面有独特见解的解剖师学徒。 第三部:迷宫中的证据链 随着调查的深入,亚瑟发现他所追查的贪腐案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一宗多年前发生在印度殖民地的土地掠夺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需要潜入上流社会的沙龙、绘制精密的地图,并破译那些隐藏在官方文件中的加密信函。这一部分充满了紧张的智力对决,亚瑟必须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从贵族宅邸中窃取关键的契约副本。对维多利亚时代早期密码学和公文系统的描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研究功底。 第四部:审判与黎明 故事的最后,亚瑟不仅要面对强大的对手,还要应对自己内心的道德困境——为了揭露真相,他是否可以诉诸于不光彩的手段?高潮在于一场在威斯敏斯特大厅内进行的秘密听证会,亚瑟利用他收集到的确凿证据,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地带,对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发起最后的冲击。本书的结局并非简单的“大团圆”,而是对“正义是否能够战胜权力”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叩问。 主题探讨: 《时空残响》探讨了权力、身份认同、以及司法系统如何沦为精英阶层的工具。它深入剖析了维多利亚时代“进步”表象下的道德危机,以及个体如何在巨大的社会结构面前,通过智慧和勇气寻求自我救赎的可能性。本书的语言风格古典而不失锐利,力求重现当时伦敦特有的氛围与社会心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开着大人车子的孩子 /许乃涵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要有一个连美恩 /陈锦晶
自序

CHAPTER1 我只是喜欢说故事
与其说我被时尚摄影圈的五光十色吸引,不如说我对那种可以用最小的人力和单位,将一个故事创造出来的过程深深着迷。

CHAPTER2 韩国女孩的眼泪
女警把手伸进我的衣服里,隔着内衣裤搜身,连胯下和屁股间缝都没放过。紧接着我又被带到另一个房间,压了十根手指头的指纹,还拍了像在电影里才会看到那种拿字卡的白背景犯人照。

CHAPTER3 开膛手杰克的邻居
据说当年他都会从沙德韦尔步行到白教堂那边去杀人,你们知道啊,外国人最讲究生活品质了,工作和居住的地方一定要分开才行。

CHAPTER4 那些工作时发生的事
这里摄影师跟助理之间的关系比较像朋友或伙伴,有时拍到一半摄影师还会当着客户的面主动问助理有没有什么建议,彷彿一点也不怕威严扫地似的。

CHAPTER5 别扭的英国人
在英国待越久,越能体会英国人细腻幽微的一面,深入了解后,常常被他们纤细易感、拐弯抹角的沟通方式搞得哭笑不得,特别是遇上我这个粗神经的傻大姐,更是笑话不断。

CHAPTER6 在欧洲拍照的日子
看着陈晶晶心满意足地喝着汤,我们忍不住相视而笑,那一刻,我们离家好几万里,远在柏林的陌生餐厅,两个病恹恹的女人,却觉得心贴得好近好近。

CHAPTER7 我的风格
我想,我就是那个会跟模特儿手挽着手蹦蹦跳跳,笑得很开心,圆脸上找不到一丝威严的摄影师,或许这就是我的风格。

CHAPTER8 拿着镜子奔跑的人
他拿着镜子,来回奔跑,跑到人们的面前时,他就停下来,用镜子照着那个人脸,并高声唿喊:「这就是你的模样喔!」

后记 220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开着大人车子的孩子    

  「那就再麻烦妳帮我写序了,我请编辑把书稿寄给妳。」美恩说。当天稍晚,我收到讯息,「编辑还没寄吗?那我先寄给妳!」大约五十五分钟后我接到电话,「妳看完了吗?有甚么意见给我吗?」那时我才刚忙完坐下来打开他新书的第一页档案,简直被她弄得哭笑不得。

  「我才刚打开!而且妳寄给我还不到一个小时耶,你让我喘口气吧!」

  「啊!对不起!那我晚一点再打给妳!」电话那头的她听起来有些不好意思,但声音里仍然有一种不可忽视的迫切。

  这就是美恩。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使已经是在时尚圈工作的专业摄影师,即使已经是一本畅销书的作者,她还是保有那种孩子气的冲劲,当她要起跑的时候,管你今天是不是下大雨,警察是不是会来抓,你最好赶快跟着她一起出发!

  所幸,当我真的开始看的时候,就不需要她胁迫上路,她的书就适合不踩煞车地一路冲到终点,在深夜一口气读完她的稿子,只觉得意犹未尽。

  美恩选定的航道绝不会是你在旅游书上看过的正规景点,就像叛逆的孩子,她特别偏爱那些不为人知的小天地;上演着莎士比亚的古老小剧场、神祕音乐酒吧、废弃锅炉场建成的现代艺术展览馆,都透过她的好奇的眼睛跟一马当先的镜头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当她一转弯带着我们走进英国海关拘留室,或是会出现毒贩跟酗酒大学教授的伦敦小公寓,甚至走进香港黑社会打麻将的阴暗菜市场,你也许会开始怀疑这样的旅程真的安全吗?

  美恩就像个孩子开着大车,她的冒险精神绝对让你大唿过瘾,但不小心露出的天真又让你替她的安危捏把冷汗,她做着大人的事情,用着孩子的热情。

  然而,只靠热情拍不出好作品;正如一台没有方向的车是开不到终点的!美恩的方向盘是她细腻的心。旅程中你可以看到他对人事的独到见解,对人的细微观察;梦想着一个婚礼的忧郁女孩、消费年轻人梦想的服装经销商,这些人物被他用摄影或文字记录了下来,成为了旅途上的深度风景。

  这就是美恩。她胆大包天时可以跑给保安追,温柔细心时可以让没经验的模特儿轻易对她卸下心房,她可以一个镜头几分钟就拍完一组照片,也能踏实地在摄影棚里当助理熬上一大段时间,她有时表现得像个女权主义者,在男友身边又像个依赖的小女人。

  这就是美恩。在五光十色的时尚圈里,看着她,就像看着一个孩子开着大人的车却优雅游刃有余,她玩得开心,我们看得着迷。

  所以往下翻吧!这会是趟很刺激的旅程。

  你准备好了吗?

文/演员 许乃涵(涵冷娜)

推荐序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要有一个连美恩

  这个标题,其实是从美恩那偷来的(笑)。

  前阵子,美恩写信给我,她说要把我们在欧洲拍照的过程写进书里,标题要取为〈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要有一个陈晶晶〉,虽然又是我跟她,你一言我一句间的玩笑话,但是,当时听到她这么说,心里其实有一个大OS,那就是──「干嘛偷走我的台词啊!」

  常常觉得美恩集结了这个大时代下,渺小的我们所缺乏的各种特质,而这些往往是我们最需要的。

  我们都需要一个勇敢的理由,在上一本书《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当中,许多人因此找到「放下」与冒险的勇气,亦或借由她的文字体验了一段精彩的旅程。在这一本中,我更喜欢贴近她生活面的「可爱」。

  我常觉得美恩就像一本永远没有制式答案的百科书,读起来尽是满满惊喜与收获;她有着敏锐眼睛与纤细心眼,勇于冒险,充满魅力,她不为故事而写,而是一种毫无保留的真实描绘。这本书,从台湾、伦敦到欧洲再回到香港、台湾,无论是期盼能拥有一个婚礼的巴塞隆纳女陶艺家、羞涩委婉的英国老太太,抑或是时尚圈的高级诈骗者Johnny,在阅读耐人寻味的精彩故事的同时,也骚动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一如书中美恩的自白,她说她希望自己传达的是一种状态、一个问号,而不是一个答案。

  如今,那个勇闯欧洲的沙发冒险女孩在这本书中,渐渐蜕变成了独当一面的时尚摄影师。

  每次与美恩工作时,印象最深刻的是,美恩都会跟模特儿诉说一个情境或故事,而模特儿们通常听完故事,都能在拍摄时有超乎水准的多层次表现,跳脱了摆时尚pose的窠臼,这是我在跟许多摄影师合作时极少见的现象。比如说书中那位和美恩在巴黎遇到的大食怪激瘦女模 Ellen,来自拉斯维加斯的她镜头外最喜欢高分贝大喊:「let’s go to party……」穿着露点洋装到处蹦蹦跳跳,在听完美恩的拍摄主题故事之后,马上融入剧情成了照片中那个上世纪的魂魄,游荡在已改建成精品旅馆的蒙马特家中……

  现在,好开心美恩又有了第二本书,透过她的文字,我又发现好多美恩热爱生命与生活的心路历程,而这正是最令我着迷与感动万分的收获。

文/eyemag 时尚眼镜杂志总编辑  陈锦晶

自序

属于你的,我的,他的马丘比丘

  写这篇序的时候,我正坐在我家对面的早餐店里,桌上放着一杯大杯热奶茶、一份火腿蛋吐司,音响里传来广播清爽的音乐声。 这只是一间很普通的早餐店,卖的东西没什么特别的,不过,可以一大清早悠闲地坐在这里,从容不迫地喝一杯早餐店的热奶茶,确实给我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虽然,现在明明是热得要死的七月天;虽然,我知道早餐店的奶茶非常非常非常肥。 但,就是很幸福就对了,又或许因为,我终于能和你们分享这本书了。

  这本书写得很辛苦啊,一度觉得自己可能永远都无法把它完成,也常常写到一半有种想把电脑从窗户丢到楼下的冲动……这中间支持我的,除了亲爱的家人和朋友之外,还有 Mark Inglis 说过的一句话:「当你觉得沮丧时,不妨回头看看,你已经走了多远的路,这会让你有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昨天受邀去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当来宾,题目是「旅游达人的私房秘密景点」。其中一个来宾 Eric 分享的主题是南美洲的印加古道徒步之旅,他说从印加古道徒步到马丘比丘总共要花上四天的时间,旅程中有许多既窄小、又临近断崖的险路,走起来特别艰辛,常常有一些平时比较少在运动的人会在走到一半的时候体力不支,直接跌坐在地上,像孩子似地放声大哭。

  「那怎么办呢?如果真的受不了,可以中途放弃吗?」其中一位大学生问。 「当然可以啊。」Eric 充满魅力地一笑:「不过因为山上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所以放弃旅程唯一的方法就是沿着原路走回去。」 大学生们的脸全都垮下来了,顿时摄影棚里哀鸿遍野。

  「都已经走一半了,既然走回去和走到终点的路程一样远,那还不如跟大家一起走到终点罢了。」其中一个人说。 我嘴角上扬,忍不住微笑起来,整个人陶醉在一种莫名的愉悦当中。

  走在梦想的路上,像不像走在印加古道的漫漫小径上?我忍不住地想。

  我没去过印加古道,但我猜想,印加古道应该是细细小小的,很蜿蜒曲折的,沿着山壁绕啊绕,举目望去,你会看到山和林,却无法一眼看到终点。

  在台湾长大的我,虽然性格中有一点小小的叛逆,但大部分的时候我还是胆小的,对于许多事,我还是习惯跟着大家的脚步走,过着安全的生活。这样的态度一直持续到大一那年寒假,哥哥带我去泰国的曼谷展开我们人生中第一次的自助旅行以前。然后,我的生命从那之后,一点一滴改变了。

  过去旅行总是跟团的我们,在曼谷的那趟旅程中第一次接触到所谓的背包客,也从他们的口中听说了 Gap Year(间隔年)这个完全崭新的观念。我还记得,当这些欧洲年轻人们跟我分享他们独自旅行和走过这个世界的心得时,我是多么的欣羡与震撼。但对于一个总是拉着四轮行李箱、永远跟在家人屁股后面旅行的女孩来说,独自一人踏上旅途,甚至是长达一年的壮游,那是一条多么无法想像、又难以跨越的鸿沟。 虽然如此,想要背起背包,独自一人去旅行这件事,还是悄悄地在我心底生了根,发起小小的新芽。

  从曼谷回台湾以后,我决定踏出我的第一步,于是申请了为期三个月的美国暑期度假打工计画,不过因为胆怯,还是拉了一个好友跟我一起报名,没想到都已经进行到最后阶段,好友却突然说她不去了。

  我记得当时我吓坏了,想到最后竟落得自己一个人上路,几乎就要举白旗投降,但因为不甘心,也因为报名费都缴了,只好硬着头皮走下去。 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虽然没有好友陪伴,在出发前的行前会上,我却遇见许多同样想去美国打工、勇敢且充满梦想的男孩和女孩们,后来我们结为好友,在工作之余的假期里一起租车穿越沙漠、在国家公园露营、跳到冰河湖里游泳、搭直升机到大崃谷的上方高空跳伞,并结识许多不同国家的大学生,留下许多精彩刺激的回忆……如果说,一开始我没有勇气踏出那第一步,这些美丽的故事就永远不会发生。

  之后的大学生涯,我努力打工存钱,接连去了尼泊尔、印度、中国和西班牙,每次都是独自一人,出发前也不免担心害怕,但我总会一次又一次地,在旅途中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慢慢地,我不再害怕一个人上路这件事,因为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当你勇往直前朝你想去的那个方向奔跑时,就会在路上遇到跟你有一样目标的人,他们将成为你的朋友,与你共同分享这条路上的一切酸甜苦辣。

  我在大四那年,发现自己渴望成为一位摄影师,但在那之前,我连光圈和快门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摄影师这个工作对我来说就像马丘比丘一样,充满异国风情,迷人且遥远,而我竟也在一股迷惘与追寻的动力牵引下,一个不小心踏上了属于我生命中的印加古道。

  我离开台湾,旅经一座又一座欧洲城市,最后选择留在伦敦从事时尚摄影工作。过去两年多来,在追求梦想的路途中,我挣扎过,也曾经瘫坐在地上,受挫地大声嚎哭着,焦虑地担心自己可能永远都到达不了终点,盘算着打道回府的可能……但这一路上,总有许多旅伴在我身边出现,他们递给我水,温柔地替我擦去脸颊上的眼泪,陪着我一起走一小段路,热情地与我分享这条路上不易察觉的美丽风景。

  我常常觉得自己运气太好了,居然有这么多人愿意对我表示鼓励和伸出援手。但事实上,我觉得除了运气好,我更相信那是因为我正走在我追寻的那条路上,所以才有机会遇见那些也走在这条路上的旅人。

  当然,这段追梦的旅程当中,少不了那些跌跌撞撞的经历,这些过程,我也记录在这本书里。但到头来,那些遭遇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一到想到前方有那么多朋友在那里等待,伸着手准备温柔地将你托住,那些摔跤,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啊! 准备好了吗?就让我们手牵手,一起去寻找属于你的,我的,他的马丘比丘吧!

二○一三年七月五日台北

图书试读

CHAPTER1

我只是喜欢说故事


与其说我被时尚摄影圈的五光十色吸引,不如说我对那种可以用最小的人力和单位,将一个故事创造出来的过程深深着迷。

四月下旬,伦敦城里的水仙花都开了,我们一票工作人员浩浩荡荡来到座落于北伦敦的Hampstead Heath公园,当男模特儿Max把牛仔裤脱下来,露出里面的阿公大内裤时,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都露出狐疑的表情。

那天的拍摄主题叫做「Away From Eden」(远离伊甸园),灵感来自《圣经‧创世记》里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后被神逐出伊甸园前神对他们说的话。

神对夏娃说:「我必多多加增妳怀胎的苦楚,妳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妳必恋慕妳的丈夫,你丈夫必管辖妳。」神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餬口,直到你归了土。」

在我的想像里,亚当和夏娃在领受完神的话之后,肩并着肩,局促不安地踏出伊甸园,他们赤裸的身体仅用些许树叶和花朵遮蔽重点部位,眼底尽是恐惧与颤慄。途经一座森林时,身后传来野兽低嚎的声音,夏娃吓得脸色苍白,再也走不动了,亚当只好把她驮在背上,没命往未知的远方奔去。遍地丛生的荆棘在亚当腿上、身上、手上割出一道又一道如罂粟花般绽放的血口,而彷彿无骨的夏娃,娇弱地攀附在亚当健壮的肩上,她吐气如兰,眼神魅惑,那高高抬起的下巴,像在无声宣告着她才是这段关系中的支配者。

为了要拍出看似全裸的照片,又不能真的在公园里脱个精光,通告单上特别註明要两位模特儿准备贴身的肉色丁字裤,没想到粗心的Max还是忘记了。

「我有个好办法!」Max大叫一声。

只见Max把内裤四角往胯下内侧塞,努力塑成一个「丁」的形状,偏偏那些被硬塞进去的布料在Max两腿之间鼓成一座小丘,形成一幅令人想入非非的画面。

开拍的时候,Max的手工丁字裤似乎十分有灵性,每当两位模特儿差不多要进入状况时,就会开始慢动作地展开、下垂,不但严重抢戏而且屡次造成画面穿帮,逼得我们不得不中断拍摄,等Max重新把内裤卷回去。这样滑稽的状况加上Max刻意搞笑,整个团队都忍俊不住地笑了起来,其中又数我笑得最肆无忌惮。

眼看情况越来越失控,跟我情同姊妹的彩妆师Joanne走到我旁边,贴着耳朵小声对我说:「妳冷静一点好不好,妳是摄影师,是大家的头耶,笑成这样像什么话,照片还要不要拍啊!」

「我知道,可是真的很好笑啊……」我仍旧笑得像头发狂的猩猩。

Joanne目露凶光:「我叫妳冷静一点!」

我试图忍住,但仍力不从心。下一秒,啪地一声,一个火辣辣的巴掌击中我的左脸。力道虽然不大,但却十分清脆响亮。我傻住,旁边其他工作人员也全都傻住,连正在调整内裤的Max也停下动作,但下一秒大家立刻有默契地假装什么都没看见,低下头继续忙他们手边的事。

「妳有没有搞错啊!妳怎么可以当着大家的面打我巴掌?妳还给不给我面子啊?」我对Joanne低吼。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我从拘留室搬进东伦敦之后》这个书名,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无数的画面和情节。首先,那个“拘留室”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它代表着束缚、惩罚,或许还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而“东伦敦”,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它象征着自由、机遇,以及一种充满生机和可能性的新生活。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从前者的阴影中走出来,一步步走进后者的。这本书的魅力,我想就在于它揭示了这种巨大的跨越。我猜测,作者在书中会细致地描绘出拘留室内的环境和氛围,那种压抑、沉闷,以及可能存在的绝望感,与搬入东伦敦后所感受到的那种豁然开朗,那种新鲜的空气和生动的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如何一步步适应东伦敦的生活节奏,如何与当地的人们建立联系。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经历,更可能是一种关于人性韧性、关于希望永不熄灭的深刻写照。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挣扎与成长,能够理解她为何选择东伦敦,以及东伦敦又给了她怎样的改变。这不仅仅是一个搬迁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和重新开始的动人篇章。

评分

《我从拘留室搬进东伦敦之后》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张力。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一个人的迁徙,更像是在暗示一段深刻的人生转折,一个关于“过去”与“现在”的鲜明对比。 我不禁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从一个被限制自由的环境,一步步走向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都市角落。 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对“拘留室”这一经历的深刻描绘,那里或许充满了压抑、反思,也可能是某种程度的麻木。而随之而来的“搬进东伦敦”,则象征着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充满活力、多元和可能性的新篇章。 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是带着过去的阴影,还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生活?东伦敦的市井百态,人情冷暖,艺术气息,是否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冲刷着她过往的经历,并帮助她重塑自我?这本书,在我看来,很可能是一部关于勇气、韧性以及在逆境中寻找新生的动人故事。它预示着,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通往光明的道路,而新的环境,或许就是那份给予力量和希望的契机。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确实很吸引人,“我从拘留室搬进东伦敦之后”。光是这个标题,就勾勒出了一幅充满戏剧性和转折的画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人从拘留室,那个充满限制和灰暗的地方,一步跨入了繁华而充满活力的东伦敦?这中间一定经历了怎样的挣扎、蜕变和适应? 我在想,作者是否会描绘出从被剥夺自由到重新获得自主权的巨大心理落差?拘留室里的压抑氛围,与东伦敦充满活力的街头文化、多元的社群、以及可能存在的艺术气息,将是多么鲜明的对比。我想象着作者如何捕捉这些对比,如何在文字中展现这种巨大的反差。是恐惧与兴奋并存?是迷茫与希望交织?还是对新生活的戒备与渴望? 我还好奇,作者在搬进东伦敦后,会遇到哪些具体的人和事?东伦敦的社区环境是怎样的?是温馨包容,还是冷漠疏离?作者如何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建立自己的新生活,寻找归属感?那些曾经的经历,是否会成为她融入新生活的阻碍,还是会成为她独特的视角和力量?这本书,似乎预示着一个关于重生的故事,一个关于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并在新的环境中重新定义自己的旅程。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她真实的笔触,带我一同体验这段不平凡的迁徙。

评分

《我从拘留室搬进东伦敦之后》这个名字,着实让人浮想联翩。它所传达的信息,远不止于一次简单的地理位置上的转移,而更像是一种身份的重塑,一种人生轨迹的剧烈转弯。我被这个名字所吸引,是因为它预示着一个关于“失去”与“获得”,关于“过往”与“未来”的深刻叙事。我非常想知道,作者在拘留室的经历,对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创伤,还是锻炼了她非凡的意志?当她踏入东伦敦的那一刻,她的内心是怎样的波澜?是如释重负的轻松,还是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阴影?东伦敦,这个以其多元文化、艺术氛围和充满活力的街头景象闻名的地区,又将如何接纳这样一个带着特殊过往的灵魂?作者会在这里找到她的位置吗?她会如何在这个新的环境中,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社会网络,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仅仅是融入当地的生活,感受那份生机勃勃?我想,这本书很可能会深入探讨个体如何在经历重大挫折后,依然能够勇敢地向前,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新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地理位置迁移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内心重建和人性光辉的探索。

评分

“我从拘留室搬进东伦敦之后”——仅仅是这个标题,就足以点燃我的好奇心。它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戏剧性,一种从极端压抑到充满活力的巨大反差。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画面:拘留室里冰冷的墙壁,狭小的空间,与东伦敦熙熙攘攘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店,以及充满艺术气息的涂鸦墙。这种对比是如此鲜明,让我迫切想知道,这段旅程是如何发生的,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过程。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记录搬迁的表层,而是会深入挖掘作者内心的转变。从被剥夺自由到重获新生,这种内心的挣扎、适应和蜕变,必然是故事的核心。她如何在东伦敦这个全新的环境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并与周围的人建立真实的联系?东伦敦的包容性,或者她所遇到的挑战,都可能成为她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以一种真挚而坦诚的笔触,展现她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历程。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地理位置迁移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勇气、韧性和自我救赎的深刻故事,让人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