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佛法修行人來說,最主要的必經之路,就是齣離心、菩提心與證悟空性的智慧。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更重要的途徑,所以宗喀巴大師稱之為「三主要道」。
《三主要道論》也是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等所有教派的必修課。
當我們實修佛法時,首先應當「心嚮於法」,亦即內心要産生齣離心。其次,「法嚮於道」,主要是依靠菩提心。再其次所修大乘的法,要把兩種蓋障滅除,所不能夠欠缺的對治方法,就是正見,亦即空性正見。因此,我們要得到解脫,要成就佛果,所實修的佛法中,完全不能欠缺的,最為主要仍是這三個道路。
如果我們內心沒有産生齣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那麼不管我們如何精進的努力實修、觀想、誦經、拜佛,這些都隻能當做是投生在輪迴的因。可是如果有這三個道路來攝持實修,不管所做的是什麼觀想、實修,這個實修一定是正確的。這個觀想、實修一定是脫離輪迴的因,而且必定是能證得佛果的因,同時也能成為煩惱、我執、無明的對治。所以,心到底有沒有嚮於佛法?或者所修的法算不算是大乘的法?所修的法能不能成為我執的對治?主要就是靠齣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這三個項目。
作者簡介
講解者∕堪布慈囊仁波切
仁波切於1967年蓮師殊勝日誕生,齣生當天齣現瞭一些吉祥的瑞相。
13歲齣傢開始修學佛法,在成就者 堪布噶瑪策滇仁波切, 尊貴的大司徒仁波切、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等二十多位善知識處數年精勤努力學習顯密佛法,自此成為顯密經論解行具足的大學者,是一位具格的上師,亦完成瞭許多著作,也是一位作傢。
年輕時即經過三年三個月的閉關實修,閑暇之餘喜歡在各聖地閉關和朝聖。熱愛學習研究南、北傳等各教派之教義,更希望推動三大傳承互相交流融閤與團結。
仁波切在東、西方國傢等世界各地弘揚佛法,並任菩提三乘林等世界各地般若林佛學會的住持,且為現任印度智慧林佛學院院長,講經弘法近20年,培育瞭許多能弘揚佛法之眾多僧俗人纔。
仁波切在青藏高原創辦瞭慈智學校,擺脫瞭當地文盲,改變瞭他們的一生,並長期推動慈善與關愛,以佛法教育淨化人心、貢獻社會,不遺餘力。
推薦序1 圖登諾布仁波切
推薦序2 菩提三乘林佛學會會長 王莎賀
第一章 道前基礎
正確的聞、思、修教法
一、調整自己的動機
二、調整自己的行為
聽聞的利益
什麼是三主要道?
為什麼是最主要的道路?
業的類型與三主要道的關係
三主要道的重要性
第二章 前行--趣入論典
一、供贊文
供贊文的必要性
供贊文的對象
二、撰寫誓言
撰寫誓言的必要性
同時進行許多事的缺失
三、鼓勵聽聞
具緣弟子的條件
第三章 正明論典
一、齣離心
(一)齣離心的必要性
(二)産生齣離心的方式
(三)産生齣離心的標準
二、菩提心
(一)産生菩提心的必要性
(二)産生菩提心的方式
(三)産生菩提心的標準
三、空性正見
(一)觀修空性見地的必要性
(二)對於見地進行抉擇
(三)分析空性見地還未圓滿的情形
(四)正確見地的標準
(五)中觀應成派不共的特色
第四章 結行
佛法順緣條件的聚閤
利己利他的暇滿人身寶
珍惜現生
維係清淨法教
為什麼佛法在現代更重要?
對其他宗教的態度
什麼纔算是弘揚佛法?
現代的期望
推薦序1
《三主要道論》是至尊宗喀巴所著,成就解脫及一切智之深道,言簡意賅、總攝其要義,即為齣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此三要,如一切顯密修行的心、眼、命般,缺一不可,具備則足以成就佛道。不僅如此,此論亦為藏傳佛教各宗派相互圓融無違的總綱要。
本論宣說見解時可以解釋為中觀自續,也可以解釋為中觀應成,甚至可以解釋為密宗大圓滿密義,因此眾多新舊高僧大德,異口同聲贊嘆此論為稀有難得之寶典。
在此具智、淨、賢三種功德者--堪布慈囊仁波切,為漢族信眾深入淺齣地宣說此論,其內容整理齣書,相信一定能開啓求法者們的新慧眼。堪仁波切對弘法利生的宏願及進精不懈,本人由衷尊敬及隨喜!
圖登諾布仁波切
推薦序2
這是一本對修行人來說非常重要且值得閱讀的修行寶典,亦可以說是一盞明燈,當您看完瞭此書就非常清楚明白知道如何契入修行成佛之道。對欲求解脫輪迴的修行者來說更是不能不看。
此書之內容為三主要道──齣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若欲解脫輪迴缺一不可,三主要道是講修行的次第,也是成佛的主要道路。作者堪布慈囊仁波切在書中將內容及偈頌講解得非常仔細,為瞭讓大傢能明白正確的道理,他運用瞭許多的比喻,方便大傢易懂實修,對修行者來說幫助極大。
三主要道論是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在光明境界中親自得到宗喀巴大師的傳授,而仁波切擁有此清淨的傳承,且具有殊勝的加持,有祖師的口訣,修行的經驗,仁波切詳盡的解釋,對我們修行人來說,有如汪洋中的燈塔,指引您走上修行的正道,趨入成佛之路。
菩提三乘林佛學會
會長 王莎賀 閤十
「空性正見」這個詞,對我來說一直是最為難解的。過去接觸的佛法著作,談到空性時,總是用一些比較哲學或形而上的語言,聽起來像是高深的理論,卻很難與實際生活連結。我常常感到,這是不是一種虛無主義的說法?事物真的「空」瞭,那還有什麼意義可言?然而,我又知道,空性是佛教最核心的智慧之一,是破除我執、我見的關鍵。 所以,我非常渴望這本書能以一種貼近我們生活經驗的方式,來闡釋「空性」的概念。它會不會用一些貼切的比喻,讓我們理解事物的「無自性」?例如,我們執著的「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當我們說「我的東西」,這個「我」和「東西」又是如何形成的?最重要的是,瞭解空性,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何實質的幫助?它是否能幫助我們減少煩惱、放下執著,在麵對人事物時,擁有更超然、更自在的心態?我希望能藉由這本書,撥開籠罩在「空性」上的迷霧,真正地理解並生起相應的見解,進而影響我的行為和對世界的看法。
评分光看書名,就覺得這是一本能為我帶來實際利益的著作。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煩惱不斷,心靈常常感到疲憊不堪。而「齣離心」聽起來就像是一帖清涼劑,能幫助我們從不斷追逐、擔憂的泥沼中抽離齣來。我希望書中能提供具體的方法,讓我們練習「放下」,不是消極的放棄,而是積極的鬆手,讓心得以喘息。 而「菩提心」的觀念,則充滿瞭希望與力量。在人際互動日益複雜的今天,如何保持一顆純粹的、願意為他人付齣的心,是個很大的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不被情緒所裹挾,而是用更寬廣的視角去看待他人,並以實際行動去關懷。更不用說「空性正見」瞭,如果能真正理解空性,或許就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執著和比較,讓心變得更柔軟、更堅韌。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的心靈注入一股清流,幫助我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內在的平靜與喜悅。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聽起來相當完整,從「齣離心」的覺醒,到「菩提心」的廣大,再到「空性正見」的究竟,彷彿是一條清晰可循的修行地圖。我一直覺得,修行最怕的是散亂和斷章取義,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隻懂其中一兩個概念,卻不知道它們如何整閤,如何貫穿整個修行過程。如果這本書能將這三個主要道論,以一種有邏輯、有層次的架構呈現,那將會非常有價值。 我特別期待書中是如何處理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的。是循序漸進,先修好齣離心,再發展菩提心,最後證悟空性嗎?還是這三者是相互依存、同時進行的?例如,是否需要一點空性的智慧,纔能真正生起無偽的菩提心?或者,在實踐菩提心的過程中,自然會觸及到空性的體證?作者在這方麵的闡述,將會對我理解佛法的整體性有很大的幫助。我也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練習方法,讓我們知道如何將理論落實到日常的靜坐、拜佛、持咒,甚至是在麵對工作、傢庭、人際關係時,都能有所運用。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沉思許久的書。標題中的「菩提心」立刻勾起瞭我過去對大乘佛教的初步認識。大乘佛教強調利益眾生,這點一直是我非常嚮往的。但有時候,我們的心力有限,麵對無量無邊的眾生,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甚至會生起一種「我該如何做纔對?」的迷茫。這本書能否提供更具體的方嚮,讓我們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利益眾生」的宏大目標化為可行的小步驟? 我期待作者能深入淺齣地解釋,發菩提心的真正含義,以及它與個人解脫之間的關係。是先成就自己再利益眾生,還是將利益眾生視為成就自己的途徑?這兩者的次第與關聯,往往是許多學佛者睏惑的地方。此外,在現代社會,我們如何避免將「利益眾生」變成一種形式主義,或是為瞭獲得他人的認可而做的錶麵功夫?書中會不會提供一些觀察自心、檢視動機的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讓我的慈悲心更穩固、更有力量,也能更有效地去關懷身邊的人,乃至更廣泛的社群。
评分哇,這本書的標題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三主要道論」聽起來就很紮實,而且「齣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更是佛法修行的核心精髓,一次點齣這麼關鍵的概念,讓人非常期待能透過這本書深入瞭解。我一直覺得,學佛修行最怕的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抓不到重點。但這本書顯然是將修行路上的三大基石給清楚地羅列齣來,讓人一眼就能看見方嚮。 我特別好奇「齣離心」的部分,在現今社會,大傢追求的往往是擁有、是圓滿,而「齣離」這個詞聽起來似乎與主流價值觀有些距離。但真正仔細想想,如果我們被無止境的慾望所捆綁,又如何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安樂呢?齣離心並非要我們逃避現實,而是要看清楚世間萬物的無常與苦,從而減少依賴與執著,這其中一定有很深的智慧。作者如何引導我們去理解和生起這種心呢?是透過哪些譬喻、哪些實修方法?我非常希望能從書中找到答案,也希望透過閱讀,能啟發我更積極地去實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思辨的層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