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总要开始:马华当代小说选(2004-2012)

故事总要开始:马华当代小说选(2004-20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马华文学
  • 当代小说
  • 小说选
  • 文学
  • 马来西亚
  • 华人文学
  • 21世纪文学
  • 短篇小说
  • 文化研究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本横跨时序、地方的马华小说选集,年度从2004-2012年,编选角度以此八年之间以中文写作的代表性马华作家小说,延续马华当代小说选一贯的脉络,囊括国族、地域、亲情、爱情、都会、人文等等,入选作品题材丰富且内容多元,旨趣横生。

  全书共收录15篇小说,有15个说故事者,15种观看的方式,文坛老将新秀小说家齐聚一堂,列队接棒地说故事,始于温祥英的〈同治复辟〉,终于黄玮霜的〈羊水〉,共写神祕遥远的南方国度。

  马华当代小说选从第一本出版,迄今已十五年,主持编选的编者张锦忠、黄锦树、黄俊麟等人,这些年他们继续论述马华文学,试图将马华小说纳入各种当代论述脉络,以历史化和理论化马华文学,同时继续关心、观察马华文学在台与在马的创作表现,在传播文学与文化的责任与意义上不遗余力。这次,马华当代小说选再次以选本的方式为「我们的当代」保存档案、建构典律、铭刻记忆,书写──或反书写──「我们的文学史」,可谓是小说标记的丰年。

本书特色

  ◎本书是马华小说选集,收入马来西亚老、中、青三代重量级小说家的作家作品,老将新秀汇聚一堂,篇篇精采耐读!

  ◎书中特邀本书编者、文学评论家黄锦树为全书导读说序,呈现出小说的全貌;书末由本书编者张锦忠引领读者一窥小说编选的究竟;每篇小说则搭配一则短评,由导读者贺淑芳、高嘉谦、张斯翔、苏颖欣详细评析,细细品味小说选集作品。

  ◎马华文坛的前辈温祥英〈同治复辟〉、老将洪泉〈故事总要开始〉、大家丁云〈通关〉,故事皆颇具余韵;还有几位重量级作家黄锦树〈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贺淑芳〈湖面如镜〉、冼文光〈缝隙〉,篇篇让人惊艳不已;华文知名女作家黎紫书〈生活的全盘方式〉、马华同志文学开拓者之一的翁弦尉〈蝃蝀〉,则是令人回味再三;书写生活日常最细微末节的梁靖芬〈黄金格斗之室〉、拥有广大粉丝、马华年轻一哥龚万辉〈无限寂静的时光〉、小说戏剧张力浓厚的曾翎龙〈偷换的文本〉以及故事情节独树一格、荣获文学大奖的陈志鸿〈腿〉,故事皆是引人入胜;吴道顺〈籐箱〉、张柏榗〈边界〉、黄玮霜〈羊水〉,无疑是崭露头角的年轻世代作家,令人眼睛为之一亮。

作者简介

◎主编

张锦忠

  一九五六年生于马来西亚彭亨州,祖籍广东潮安,一九八一年来台。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一九九七年获台大外文系外国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副教授,着有《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与《马来西亚华语语系文学》等书。曾与黄锦树合编《别再提起──马华当代小说选(1997-2003)》,与黄锦树、庄华兴合编《回到马来亚──华马小说七十年》等。

黄锦树

  一九六七年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祖籍福建南安,一九八六年到台湾留学。台大中文系毕业,清华大学中文博士。现为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

  着有小说集《梦与猪与黎明》(九歌,1994)、《由岛至岛》(麦田,2001)、《土与火》等。论文集《马华文学与中国性》(元尊,1998)、《谎言与真理的技艺》(麦田,2003)、《文与魂与体》(麦田,2006)等。

黄俊麟

  一九七二年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太平,祖籍福建南安。毕业于国立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曾任《学海》编辑、《星洲日报》副刊副主任,现任《星洲广场》主编兼《文艺春秋》编辑。着有小说集《咪搞蒙古女郎》。

◎导读者

贺淑芳

  一九七○年生于马来西亚吉打州。政治大学中文所硕士。现为南洋理工大学中文所博士生。着有《迷宫毯子》小说集。

高嘉谦

  一九七五年生。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台湾文学与马华文学。主编《抒情传统与维新时代》(上海:上海文艺,2012)、马华文学的日本翻译计画「台湾热带文学」系列(京都:人文书院,2010-2011)。

张斯翔

  一九八四年生,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硕士,现为同校中国文学博士研究生。着有学位论文《论马华同志文学与文化》。

苏颖欣

  一九八八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麻坡,福建南安人。毕业自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目前就读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文系博士班。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马华文与英文文学、文化。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内容。 --- 《岛屿的回响:百年新加坡华文文学的潮汐与微光》 一窥新加坡华文文学的深邃水域,探寻历史、身份与现代性的交织回响。 本书简介: 新加坡,这座在赤道烈日下迅速崛起的多元文化熔炉,其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充满韧性的生命史诗。本书《岛屿的回响:百年新加坡华文文学的潮汐与微光》并非对某一特定时期的选辑,而是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自二十世纪初华人移民携带“故乡的乡愁”登陆南洋,直至当代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新马文学图景。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文本分析相结合,勾勒出新加坡华文文学在殖民、独立、建国以及后殖民时期所经历的蜕变、挣扎与最终的自觉。 第一部:南洋的拓荒:乡愁的播种与早期挣扎(约1910s-1940s) 本部分追溯了早期华人移民的底层生活与精神困境。早期的文学创作,多以“新剧”和通俗小说为主导,它们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充满了对故土的遥远思念和对新生活艰辛的描摹。重点分析了以早期报刊为阵地的文学活动,以及南洋独特的“南洋风土”如何开始介入并逐渐重塑作家的笔触。我们探讨了这一时期文学如何从“传播”华人传统文化,转变为开始“扎根”于南洋土壤的艰难过程。其中,对地方语言(如早期新加坡的“娘子话”或地方俚语)在文学中的试探性运用,展现了早期创作者在试图摆脱传统文风束缚时的探索与矛盾。这段时期的作品,往往带着一种原始的生命力,粗粝却真诚地记录了胼手胝足的年代。 第二部:战火与重塑:身份认同的淬炼(约1940s-1960s)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对新马文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战后的创伤记忆、对殖民统治的重新审视,促使作家群体开始严肃思考“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本部分详述了战后文学的“觉醒期”,知识分子群体涌现,文学团体和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文学的专业化和思想的深化奠定了基础。重点分析了在政治动荡与争取独立的过程中,文学如何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这一阶段的作品开始明确地将焦点从“乡愁”转向“本土性”,试图构建一种植根于这片热带土地的华人集体记忆。我们深入考察了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作家们如何通过对社会阶层的刻画,描绘出早期新加坡社会结构的复杂面貌。 第三部:独立的阵痛与探索:多元社会的文学镜像(约1960s-1980s) 新加坡独立后的数十年,是文化认同面临最大考验的时期。语言政策的推行、经济的腾飞,以及多元种族政策的实施,对单一的华文文学生态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部分聚焦于“双语并重”环境下的华文文学的生存状态。小说、诗歌和散文题材开始转向对现代城市生活的焦虑、个体在快速发展中的迷失,以及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我们详细考察了“左翼”与“现代主义”思潮的交锋,探讨了作家们如何在新语境下寻找新的表达形式,避免沦为政治或社会宣传的附庸。这一时期的作品展现出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坚韧,以及对本岛社会肌理入木三分的观察。 第四部:全球视野下的重构:当代新加坡华文文学的转向(约1980s至今) 进入后殖民时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新加坡华文文学开始展现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姿态。本部分关注当代作家的创作主题与风格的显著变化。乡愁的主题并未完全消失,但已演变为对历史记忆的深度挖掘和对“身份的流变性”的探讨。城市空间的书写变得尤为重要,高楼林立的都市景观成为了新的隐喻场域。本书特别关注了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叙事手法在本地华文小说中的试验性运用,以及散文家在个人体验与公共议题之间架设桥梁的努力。此外,本书也审视了当代文学在媒介融合、女性书写、以及与东南亚其他文化对话方面的最新进展,展现了新加坡华文文学不再是孤立的“岛屿文学”,而是积极参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活力社群。 核心价值与研究意义: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选读或批评史,它更是一幅跨越百年的社会心灵史地图。通过对文学文本的细致解读,读者可以深入理解新加坡社会如何在其独特的历史节点上,塑造了华人知识分子群体的思维模式、情感结构和审美趣味。它揭示了“新加坡人”这一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如何透过作家的笔墨,从最初的“暂居者”的边缘视角,最终成长为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文化主体。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读者得以聆听这片热带岛屿上,百年华人文化生命力的潮起潮落,以及那永不熄灭的文学微光。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故事总要继续∕黄锦树

温祥英  同治复辟
洪 泉  故事总要开始
丁 云  通关
黄锦树  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
贺淑芳  湖面如镜
冼文光  缝隙
黎紫书  生活的全盘方式
翁弦尉  蝃蝀
梁靖芬  黄金格斗之室
龚万辉  无限寂静的时光
曾翎龙  偷换的文本
陈志鸿  腿
吴道顺  籐箱
张柏榗  边界
黄玮霜  羊水

【编后】这批麒麟那批斑马∕张锦忠

图书序言

故事总要继续 黄锦树(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专任教授)

  这是三十年内我们在台湾编的第三本马华小说选,第一本出版于一九九八年《一水天涯--马华当代小说选(1986-1996)》(台北:九歌),时隔六年,第二本于二○○四年出版,是为《别再提起--马华当代小说选(1997-2003)》(台北:麦田)。所收作品的时间跨度都不等,第一本十一年,第二本七年,这一本八年(二○○五─二○一二),都有其偶然性。何以下限断于二○一二?一个直接的原因是,去年秋天我到日本「宣传马华文学」,回来后即动念要续编马华小说选,那时已是二○一二年的秋天了。在日本看到有学者(当然是极小众)把我们编的选集当成理解马华文学的窗口,感觉这工作似乎还有点意义。就我个人经验来说,虽然编过各种选本,却从未得到读者的回馈,那反响其实还不如石头丢进水里。因此几年前锦忠虽有问过是否要续编,我都兴趣缺缺,那对出版社其实是个负担,对人情也是个考验。

  与上一本选集间隔八年,但这本书所收的作者和上一本、前一本间有着极大的不同。《别再提起》只有四位作者「倖存」下来(黄、黎、贺、梁);如果从《一水天涯》看,更只有两位「倖存」(黄、黎)--我们的当代还延续着--但愿没有「自肥」之嫌。《故事总要开始》中「新人」达八位之多,其中还有三位复返的老将温祥英(一九四○─)、洪泉(一九五二─)、丁云(一九五二─)。

  洪泉、丁云早有作品收入由刘绍铭、马汉茂主编的《世界中文小说选》(台北:时报,一九八七)的马来西亚部分,那书早于《一水天涯》,被我们视为在台出版马华小说选的开端;而温祥英的作品也曾被我们收录于《回到马来亚--华马小说七十年》(吉隆坡:大将出版社,二○○八)及日译本马华小说选《白蚁的梦魇》(荒井茂夫等译,京都:人文书院,二○一一)。温祥英是马华文坛的现代主义老前辈,早年的小说均较简略,一九九五年退休后复出写作,巧妙的运用杂语(华语),写出多篇相当耐读的短篇,是位可敬的前辈。收进来的〈同治复辟〉貌似离题,曲折蜿蜒的道出一老一少夭折的不伦心事,颇有余韵。丁云一向被归为马华现实主义作家,早年以短篇〈围乡〉成名,近年有马共题材的长篇鉅制《赤道惊蛰》(二○○七)问世。但我觉得像〈通关〉这样的作品可能是更能够传世的--非常准确的再现了南马人和新加坡之间相互依存、爱恨交加的复杂关系,很有现实感。很少有文学作品如此生动的触及星马分家留下的历史伤痕。

  洪泉可能是马华较为彻底的现代主义者--纵使不是「最后一个现代主义信徒」。张锦忠在《别再提起》的序中带着遗憾说道:「换了一个建制比较健全的文学环境,他大概会成为七等生或舞鹤,而不是在九○年代渐渐销声匿迹。」但有论者指出他八、九○年代以不同的笔名发表了大量作品,可能早已是大马的七等生或舞鹤,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学术界没跟上来。最近他在网路版《马华文学》第五期上开始连载的长篇《九十九年红色身分留下死亡证书》,就颇为《余生》。收进来的〈故事总要开始〉展露了一种文体的自觉,虽然也许不是他最好的作品(其他作品从标题〈九命猫坠落十层平台进入禁区〉可见其一般旨趣),可是对我们这本选集有特殊的意义:故事总要开始,也总得有一个开端。即使是假的开端--如〈同治复辟〉中的同治复辟。

  我自己停寂了六、七年,〈马来亚人民共和国备忘录〉是撰写中的系列「马共小说」的其中一篇,其实已发表的版本题为〈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匆促之下给期刊送错了版本。依编辑体例,只好将错就错,收进来不过是聊备一格。黎紫书也有几年的匿迹,但她在这八年内毕竟出了两本小说,其中《野菩萨》(联经,二○一二)几乎篇篇精采,展现了相当的实力。原发表于《人民文学》的〈生活的全盘方式〉可能开启了她后期的写作,不再有背景负担,流畅轻快,像小雨,像一支清唱的歌。贺淑芳自〈别再提起〉后竟也销声多年,但二○一二年出版的《迷宫毯子》(宝瓶)可以看出她丰厚的潜力。诗的趣味之外,颇爱耽于幻想与思索。〈湖面如镜〉这篇新作以平静的语言勾勒出大马特有的种族─宗教政治,延续了〈别再提起〉对大马华人特殊的被抛状态的强有力的探勘。表面平静如水,内里暗潮汹涌。冼文光写诗、小说、散文,也画画,搞设计,弄音乐,可谓多才多艺。诗集之外,他六年来出版了两本小说,《柔佛海崃》(新加坡:青年书局,二○○六)与《情敌》(雪兰莪:有人,二○一二),后者竟是长篇,为他旅居菲律宾的作品。文光刻意标新,力图前卫,避免趋向主流叙事,〈缝隙〉即可见端倪。 

  年甫届四十的翁弦尉(原名许维贤,一九七三─)是当代马华同志文学的开拓者之一,〈蝃蝀〉把场景移到中国的帝都北京,老中国衰疲的老作家、上辈的隐藏性同志,和年轻的研究者之间展开的情慾诱引与对峙,如果年轻人的南洋身分明朗化,就会是意义繁复的国族寓言了。

  相较于前两部当代小说选,《故事总要开始》有八位是新面孔,虽然翁弦尉、冼文光、陈志鸿、龚万辉等都不算新人,他们的第一本书出版迄今至少也有六、七年了(翁弦尉小说集《游走与沉溺》二○○四;龚万辉小说集《隔壁的房间》二○○六;陈志鸿《腿》二○○六;曾翎龙的诗集和梁靖芬的散文集都是二○○七),也就是说八年的时光把他们推入了青壮年,龚万辉、曾翎龙也都有作品入选《白蚁的梦魇》。多人且在诗与散文上建立了名声之后方涉足小说。

  相较于《隔壁的房间》的模仿与青涩,龚万辉的近着《卵生时代》就有若干篇作品走向成熟。无可避免的,必须面对哀乐中年的悲欢了。〈无限寂静的时光〉可能是他近年最好的作品,整篇作品以充满感觉性的语言(听觉),以声音写寂静,虽然偶见骆腔,通篇叙事还是相当老到的。梁靖芬的〈黄金格斗之室〉写共用一间厕所(兼浴室)的两户(一华一巫)人家之间对于使用那空间的对峙,写来非常细腻精采。箇中的聋哑小孩子,在对峙中成了牺牲品。如厕、洗浴这都是非常私密的,如家人般的共用,但两户人家之间实际上没有互动。这是否在讽喻华马之间的种族关系呢?它的长处在于它细致的进入日常生活的最细微末节处。相较之下,曾翎龙的〈偷换的文本〉就带有游戏的性质,似乎是篇来自小说的小说,借由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嘲谑致意,似乎企图偷渡一些别的什么。

  而几部小说选都因故错过的陈志鸿,〈腿〉是得大奖的名篇。虽然也常有人质疑它是白先勇作品的仿作,有人很喜欢,有人很不喜欢。我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见,收进来聊备一格也无妨。

  其他三位真正的新人,吴道顺、张柏榗、黄玮霜,其实也年过三十了。吴道顺、黄玮霜都毕业于东华大学创研所,可说是真正的科班出身。从文学奖崭露头角的吴道顺,〈籐箱〉是家族故事的箱子,也是以典型的小说技艺把故事收拢在一个遗留物的漂亮操作;张柏榗可能是近年马华小说界少见的异数,纵横各大文学奖,小说语言极具感觉性,自称师承村上春树,(文学奖参赛作品)偏好极端的情慾题材。他也是极少数未经学院训练的,不知道三十五岁以后会走向何方。最后一篇〈羊水〉取自本书最年轻的作者黄玮霜略嫌松散的长篇《母墟》(宝瓶,二○一一),应本书编辑要求做了些压缩加工。这样的开头与收尾,就本选集而言恰构成一个有趣的循环。

  整体而言,《故事总要开始》的整体水平实远胜于《别再提起》,作者阵容也强得多。但在台湾的剩下两个(一留一旅,我和吴道顺),东马没有代表,女性只居四分之一弱,都是美中不足之处。

  这些青年作者都生于文学奖的年代,大量的文学奖为他们提供了动力与赞助,也几乎人人遍获各种奖项。或许也因此刺激他们尝试各种不同文类的写作,一定程度的丰富了马华文学的样貌。他们的文学阅读也远逾前代,普遍都以世界文学为背景,更具文学(文类)的自觉,熟谙各种文学成规。但也可以说是懂得太多的世代。这也是个文学奖的意义趋于衰疲、贬值的年代。但文学奖本来就存在着自身的悖论,最有创意的作品往往是最具争议的,如果有人很喜欢,多半就会有人很讨厌,而最没争议的却容易出线。更何况,它还系于评审的品味、好恶与能力。太把文学奖当一回事,长期而言对写作并不是件好事,那会让文学奖的隐含期待限制了作品自身的可能空间。

  但其实这十五篇作品中,除二○○五、二○○六各一篇之外,竟然有十三篇是这三年内的。二○一二年的更有六篇之多,这一年也是多位小说作者的出版年,有七位作者出版了小说集。因此这一年几可以说是丰年了。相较之下,○四、○七、○八、○九都像是失落之年,但并不排除个别作者那些年有各自的收获,只是被更后来的作品推挤掉了。一般而言,每个人都会有他的歉年,或失落了某些年。被作品标记的年,未被作品标记的年,都一样真实。

  选集有选集的政治,也有其无奈、妥协。有的作者一直有在写作、发表,甚至屡得大奖,但作品我们没选。一种情况是作品高度的风格化,或老练的自我重复,也许它有它的道理,但我们无法理解,也不欣赏。觉得不如把机会让给更年轻的人,纵使他们的作品相对不稳定,但可能会有未来。另一种情况是,我们有时会怀疑某些文学奖的评审是不是常常在评审时睡着了,或者根本上文学判断力就有问题。

  但我们也不能排除,我们的喜好、品味、鑑赏力都是有限的,会有误判、遗珠,这一切就留给文学公众去裁决。

  但有两位作者的情况要特别提出来一说(且都是我个人的意见):

  在考虑作品时,我们花不少时间讨论前辈作家陈政欣,也花了一番时间读他近年的作品。我个人的感觉是,他的小说一般来说文字都过于浅白直顺,好像一条直路急着直达终点,没有上坡下坡转弯分岔,甚至没有邮筒加油站,没有路树,甚至落叶,太干净了。没有诗的瞬间,更别说想像力的狂野抽搐--简言之,欠缺小说的自觉。小说没有小说化。小说太知道自己是小说不好(如后设小说),不知道自己是小说也不好(会让读者认为是写坏了的散文)。小说(和诗)像贼,必须有贼的自觉。

  文学本来就有一定的表演性(文之古意,文,饰也),一如歌唱,需要把嗓子提起来。

  另一个考虑是要不要从李永平的《大河尽头》切一个段落,但我坚持不要。此君三番两次说他不是马华作家,我想应该尊重他的意见。其实他在中华民国─台湾这些年,台湾的学术场域很少理会他,是我们这些误以为他是同乡的傻瓜努力建构起一套以为他或许会认可的论述来安顿他的格格不入,看来诚属多余。他也是个错位的归返者,在不可逆的时间航道中迷失了自己。而向中原唿告请求,更不是我辈所当为。少了他,马华文学在台湾也不至于撑不起来。如果八年前我对「北方」还有一点想像,八年后的现在,应该更清楚的表达,我们只能靠自己,纵使人少、资源有限,还可以种一些瓜果豆子野菜。

2013/1/29

图书试读

〈无限寂静的时光〉

◎龚万辉


一开始,他在深夜里听见一阵阵细微的声音,像油花自水底缓缓浮上来,然后在水面上扩散成一圈一圈炫异的彩膜。嗤嗤咯咯,嗤嗤咯咯。他搔了搔头,从沙发坐起来,恍惚以为那是梦里余音。刚才他不小心在沙发上睡着了,坐垫上留下一片温湿的汗渍。一日将尽,电视机仍发出闪动亮光,正播放着节目结束之前的国歌。他在杂乱散落的报纸和育儿杂志之间翻找了一阵,好不容易从沙发坐垫的隙缝间找到遥控器,伸手把电视按息了。那细琐的声音似有若无,他侧耳仔细听了一阵,仍不确定刚才听见的是什么声音。他站起身,把电风扇也关掉。电风扇兀自旋转了好一阵子,空气渐渐静滞下来,屋子却更加闷热,让他不住冒汗。客厅此刻变成了一个寂静密封的容器,而他像是一个捕蝶人,屏住唿吸,等待薄翅掀动。墙上坏去的挂钟秒针轻颤。日光灯上不知什么时候飞绕着好几只水蚁,不停奋不顾身撞击灯管,发出得答得答的微响。公寓楼下的停车场远远地传来车子的警铃声。再听一阵,邻座某个单位里,隐约还有不睡觉的小孩子在撒赖哭闹……

他在闷热空寂的客厅里仔细分辨着周遭噪音,等了一阵,那细微嗤嗤咯咯在啃咬着什么的声音又自寂静浮现,像是从房间里传来。他以为妻子醒来了,扭开房间的喇叭锁,客厅的光自门缝漏进房间,房里事物在迷蒙的光照底徒具模稜的形状,却看见妻子依旧躺在床上安睡。他走近妻,俯身听见妻的唇齿之间咯咯作响,竟是一整夜都在磨牙。

房间里刚粉刷的奶白墙壁仍挥发着新髹油漆的气味,他小心跨过房间里堆叠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纸皮箱,依着房门口漏进的光,摸索墙上灯掣,却按错了电风扇的开关,再试过才打开了灯。日光灯闪了几下,亮起了沉睡的妻。灯下妻子穿着一件长到过膝的史努比卡通睡衣,脸颊格外地白皙,睫毛微微地颤动,双眼在眼皮底下快速地流转,像是两只不安分的小鼠,躲在一层薄薄的被单底下玩闹。妻子在咯咯地磨牙,彷彿还晃荡在一场长梦之中。他坐在床沿看着妻子,伸手抚她额前头发,把掉出来的发丝塞回耳间。他低下头,轻轻在耳边唿唤着妻的名字。

恍惚忘了,妻子已经酣睡多久了。

妻子安睡如昨。他又关了灯,轻轻掩上房门。走回客厅,看见灯管周围飞绕的水蚁更多了,好几只掉落在地板上,蜕去了薄薄的翅膀,慌张乱爬。炎季的雨水一夜都下不出来,空气闷热又潮湿。他把落地玻璃窗拉上,看见对面公寓的灯光错落。有些住户睡了,有些还醒着。眼前的两座公寓,真像工整切面的蚁巢。这里看不见辽阔的风景,高耸的公寓遮去了大部分的景色。从公寓之间望去更远,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最喧闹的地段。那被嵌在公寓之间的直长方形的夜景,灯火通明,像夹心饼干的一层甜馅。即使到了深夜,云朵厚重,天空仍是一整片泛光的灰红色。城市的街灯在公寓背后缀成橙黄的点点虚线。他在那狭长的夜景之中,看见两座矗立的巨塔,发出闪耀的光。那光是炽白色的,在一片黄色的灯火中特别显眼,彷彿可以看见一圈一圈的光点缀成那双巨塔的形状。

用户评价

评分

“故事总要开始”,这句话,总是能在人生的某个节点,给予我一种向前迈进的勇气。它暗示着,无论过去如何,总有新的可能在前方等待。《故事总要开始:马华当代小说选(2004-2012)》这个书名,将这份“开始”的时间线,设定在我生命中一段充满探索与塑造的重要时期。2004年到2012年,这八年,我经历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也见证了世界格局的变动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很好奇,在这段同样的时间里,马来西亚的华人作家们,他们是如何审视和描绘自己笔下的人物,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马华小说,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文化交融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我期待在这本选集中,能够领略到更多样化的叙事风格和题材。我希望读到那些既能展现马华社会独特风貌,又能触及普遍人性共通情感的故事。无论是关于身份认同的追寻,还是关于时代变迁的印记,亦或是关于个体命运的深刻刻画,我都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打动我的文字。

评分

我一向对带有时间跨度的选集情有独钟,特别是像《故事总要开始:马华当代小说选(2004-2012)》这样,明确了时间范围的作品。这个时间段,2004到2012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人生中一段充满变化和探索的时期。回想我自己的那几年,正是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懵懂走向清晰的关键阶段。那时候的网络刚刚开始普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但同时,我们所处的社会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我很好奇,在这十年里,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又是如何变化的?这些小说,会捕捉到哪些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现象、文化思潮,甚至是年轻人的迷茫与奋斗?马华小说,我一直觉得它们有一种特别的“南洋味”,那种湿润的空气,丰富的色彩,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都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魅力。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里,能读到那些让我感受到异域风情,同时又能引发我内心深处思考的故事。也许是关于身份认同的挣扎,也许是关于家庭伦理的变迁,又或许是对历史记忆的追溯。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亲身经历那些故事。

评分

“故事总要开始”,这句话本身就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它仿佛在告诉我,无论你现在面临怎样的困境,或者感觉多么迷茫,总会有新的篇章等待你去书写。而《故事总要开始:马华当代小说选(2004-2012)》,则将这份“开始”的时空定格在了一个特定的时期,一个我生命中也曾经历过深刻转变的时期。2004到2012年,这八年,是世界格局变动、科技飞速发展,以及个体生命体验发生深刻变化的八年。我好奇,在这段时期内,马来西亚的华人作家们,他们是如何捕捉时代脉搏,又如何将这份时代的印记融入到他们的创作之中?马华小说,我一直觉得它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张力,它承载着多元文化的融合,也记录着华人在异乡的奋斗与思考。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读到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故事,那些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坚守的叙事。无论是宏大的社会变迁,还是微观的人物内心世界,我都希望能从中找到触动我的情感点,感受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真实力量。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选集”有点“选择困难症”,但《故事总要开始:马华当代小说选(2004-2012)》这个书名,却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兴趣。2004-2012年,这几乎是我大学毕业到初入职场的那段黄金时间,也是我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有无限憧憬的日子。那个时期的我,总觉得自己的人生才刚刚拉开序幕,前方充满了未知与可能性。我很好奇,在这八年里,马来西亚的华人作家们,他们是如何看待和书写“故事的开始”的?是聚焦于个体成长的青涩与迷茫,还是描绘时代的洪流如何塑造人物命运?马华小说,我一直觉得它们有一种独特的“温润感”,不像某些文学那样尖锐,却能以一种更加细腻、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触动人心。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读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那些能让我感受到马华社会独有的风情,同时也能引发我对自身生命历程的思考。也许是一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细腻描绘,也许是一些关于身份认同、文化传承的深刻探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留白的感觉,配上标题,就好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些年那些事的模糊回忆。2004到2012年,这不就是我大学刚毕业,开始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那段日子吗?那时候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好像总有一种莫名的冲劲和希望,总觉得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有无限可能。不知道书里的故事,会不会也带着这种时代特有的气息?马华小说,我一直觉得它们有一种独特的韧性,就像在严酷的环境中依然努力生长的小草,总能扎根下来,开出自己的花。我特别好奇,在那个十年里,马来西亚的华人作家们,他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又用怎样的笔触去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依旧的乡愁,还是对现实的挣扎,抑或是对未来的迷茫?我期待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共鸣,一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就像当年那个刚刚踏入社会的自己,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和对未来的憧憬,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故事。

评分

“故事总要开始”,这句话的张力十足,它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生命态度。而《故事总要开始:马华当代小说选(2004-2012)》这个书名,又将这份“开始”的时间节点,定格在了我个人经历中一段充满蜕变与成长的时期。2004年至2012年,这八年,是世界经历剧烈变革,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的时代。我好奇,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马来西亚的华人作家们,他们是如何观察和书写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笔下的人物,又将如何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开启属于自己的篇章?马华小说,我一直觉得它们拥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它融合了东方的情感细腻和西方叙事的现代技巧,同时又根植于马来西亚的多元社会土壤。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找到那些让我耳目一新的故事,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情感共鸣的作品。无论是关于个人奋斗的励志故事,还是关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亦或是关于文化碰撞的有趣描绘,我都希望能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和思想的启迪。

评分

我对“选集”这类作品总是充满期待,因为它们就像一个浓缩的画廊,能让我快速地领略一个时期、一个地域的文学风貌。《故事总要开始:马华当代小说选(2004-2012)》这个书名,更是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遐想。2004-2012年,这在我的人生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那时候的我,还在摸索自己的方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我很好奇,在那个相似的时间段里,马来西亚的华人作家们,他们的创作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是延续了传统的乡愁主题,还是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的社会议题?马华小说,我一直觉得它们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就像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花草,既有鲜艳的外表,又有深厚的根基。我特别想知道,在这十年间,马华文学在题材、风格、叙事方式上,是否有新的探索和突破?书中的故事,是否能让我感受到那种独特的“南洋”气息,那些我虽然不曾亲身经历,却常常在文学作品中体会到的情感与氛围?

评分

每当我看到一本以“选集”形式呈现的作品,尤其是一个清晰的时间跨度,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期待。《故事总要开始:马华当代小说选(2004-2012)》这个书名,恰好抓住了我对于“开始”这个生命阶段的敏感点。2004年到2012年,这八年,是我从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开始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时期。那个时候,我对未来充满憧憬,但也伴随着不少的迷茫和挣扎。我很好奇,在这段相似的时间维度里,马来西亚的华人作家们,他们是如何捕捉和书写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开始”的?是关于青春的叛逆与成长,还是关于职业生涯的初探与挑战?马华小说,我一直觉得它有一种特别的“生活味”,就像东南亚的香料一样,既有浓郁的风情,又有细致的层次。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读到那些既有地域特色,又能引起我作为台湾读者共鸣的故事。也许是一些关于家庭观念的碰撞,也许是一些关于乡愁的复杂情感,又或许是一些关于社会变迁的细腻观察。

评分

老实说,我对“马华当代小说”这个标签,一直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从小接触过的课本里,总会有些关于东南亚华人生活的篇章,那些带着热带风情和复杂情感的文字,总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陌生则是因为,当“当代”这个词加上去,我总会有点担心,这些故事会不会离我的生活太远,会不会太过于强调地域性,以至于我这个身在台湾的读者,难以产生代入感。然而,《故事总要开始》这个书名,又巧妙地打消了我的一些顾虑。它传达了一种普遍性,一种无论身处何方,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生命历程。“总要开始”,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状态吗?从童年到青年,从学习到工作,从懵懂到成熟,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故事的开始。我很好奇,作者们是如何在他们独特的马华语境下,诠释这种“开始”的。是通过人物的成长,社会的变迁,还是命运的转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跨越地域和文化界限的共通人性,那些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的情感,那些让我们在阅读中,能感受到自己生命中某个片段的映照。

评分

《故事总要开始:马华当代小说选(2004-2012)》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尤其“总要开始”这四个字,特别有力量。它暗示着一种必然性,一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进程。我一直觉得,无论我们的人生轨迹多么不同,我们都在各自的故事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经历着属于自己的“开始”。从第一步蹒跚学步,到第一次踏入校园,再到第一次独立生活,每一次“开始”,都充满了未知与可能。那么,在这本选集里的马华当代小说,又是如何描绘这些“开始”的呢?我很好奇,作者们是否会聚焦于青年人的成长,还是会描绘更宏观的社会转型,亦或是探讨更深刻的生命哲学?马来西亚华人在身份认同、文化传承等方面,一直有着独特的议题,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这些议题是如何通过小说家的笔触,被细腻而深刻地展现出来的。尤其是2004-2012这段时间,正是中国大陆、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地都经历着剧烈变化的时期,我想知道,在马华的语境下,这种变化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