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送给我一个夜 没有标记的夜
我的理想城市一定要有一条河,最好是穿城而过,类似阿姆斯特丹或者布达佩斯或者波士顿。要有风格各异的桥樑架在河流上,把城市连接在一起。河流的一边是蔓延开的绿地,另一边是林立的楼群。这样市民可以在夜色中的草地上散步,看对岸的万家灯火。一条河流对于城市的重要性还在于让锻炼的人们有一个可以跑步的场所,以及在最闷热的季节里,有享受河上的风的便利。
每一座城市都是记忆的载体。我们在某一座城市中生活过,它就成了你的记忆的载体。我们在其中游走的见闻,我们在其中栖息的感受,我们因这座城市而生发的情怀。我们的生命的一部份,就这样跟一座城市连接在了一起。台北于我的关系,就是如此。而这本书,就是献给这座进入我的生活并将因此而一直影响我的生命的城市的。
作者简介
王丹
一九六九年二月二十六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鄄城。一九八七年九月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一九八八年九月转入该校历史系。在校期间,主持「民主沙龙」,组织「当代社会问题研究社」,编辑《新五四》,《燕园风》等民办刊物,从事校园民主运动。
一九八九年参与组织八九民运,任「北大学生筹委会」常委,「北京市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常委」,「首都各界爱国维宪联席会议」召集人,为绝食发起人之一,并曾经担任「保卫天安门广场指挥部」副总指挥,六四后在当局全国通缉二十一名学生领袖名单上名列第一,同年七月二日在北京被捕,关押于秦城监狱。一九九一年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判四年徒刑。一九九三年二月获释后继续在大陆从事政治反对派运动,筹集「互助捐款」资助政治犯家属,发起公民上书运动,并担任总部设于纽约的「中国人权」组织的理事。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再次被捕,并于一九九六年十月三十日以「阴谋颠覆政府罪」被中共当局判刑十一年,先后关押于北京半步桥看守所和辽宁锦州监狱。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九日在国际舆论压力下提前释放,被从监狱直接流放到美国。曾三次获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并获美国民主基金会人权奖,民主教育基金会「杰出民主人士」奖,万人杰新闻奖等多项奖项。
一九九八年七月进入哈佛大学深造,取得哈佛大学东亚系硕士、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访问学者,并于台湾多所大学讲学。为北美,港台多家媒体撰写专栏。
现任华人民主书院董事会主席、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客座助理教授,并成立「两岸民主与文化交流办公室」,发行《公共知识分子》杂志。着有《我异乡人的身分逐渐清晰》、《我与深夜一起清醒》、《理想主义的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十五讲》、《王丹狱中回忆录》等书。
摄影∕陈卓邦
目前在台湾担任摄影记者,擅长拍摄人物与专题,闲暇之余总是带着相机,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城市的独特光影,且运用主观的视觉思考,来呈现一位流亡者爱台湾的深刻体会。
《台北日与夜》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陪伴感”。我常常觉得,当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就置身于台北的某个角落,陪伴着作者,或者陪伴着书中某个角色,一同去感受这座城市的呼吸。作者的文字,没有刻意去追求华丽,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能够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能够用最寻常的事件,引出最深刻的思考。我喜欢他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让我能够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台北的故事,不如说是在邀请我们,一同去体验,一同去发现,一同去拥抱这座城市。
评分读完《台北日与夜》,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是作者那种独特的叙事视角,他似乎总能找到最平凡的切入点,然后层层剥开,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深度。他写台北的早晨,不仅仅是天光乍亮,而是那些早起的人们,他们的职业,他们的生活状态;他写台北的夜晚,不仅仅是灯火辉煌,更是那些藏在角落里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常常在阅读时,感觉自己就像是漂浮在这座城市上空,俯瞰着一切,又被一切深深地吸引。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却有着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关系。
评分《台北日与夜》,这本书,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触动”。它触动了我对这座城市的想象,触动了我对生活的热爱,触动了我对人情世故的思考。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技巧,但却有一种朴实无华的力量,能够直达人心。我常常在阅读时,会被某些句子深深地打动,会停下来,反复咀嚼,然后陷入沉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北的白天与黑夜,更让我看到了台北的过去与现在,以及它可能拥有的未来。它是一本关于城市,关于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情感的书。
评分《台北日与夜》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城市日记,记录着台北的每一个日升日落,每一个潮起潮落。我之所以如此热爱它,是因为它让我在阅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作者没有刻意去塑造任何“英雄”,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我们身边可能遇到的普通人,他们有着普通人的烦恼,也有着普通人的快乐。但正是这些普通,让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我常常会在某个章节里,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我曾经的经历,看到我曾经的困惑。作者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他用文字陪伴着我,一起走过台北的每一个角落,一起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美,一种不需要华丽辞藻,却足够打动人心的美。
评分这本书《台北日与夜》,就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城市漫游。我并非台北本地人,但读完这本书,我却觉得自己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他能够将冰冷的建筑,鲜活的人物,零散的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而立体的城市画卷。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关注,那些微不足道却又意义非凡的瞬间,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他写台北的雨,写台北的风,写台北的阳光,都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氛,更是为了展现这座城市在不同天气下的独特韵味,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我必须强调,《台北日与夜》这本书,绝对是那种能够让你一口气读完,却又忍不住反复回味的类型。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台北的热爱,那种深厚的眷恋,是骗不了人的。他不是在“介绍”台北,而是在“分享”台北,分享他在这座城市里,所经历的,所感受的,所思考的一切。我喜欢他笔下的那些人物,他们不完美,甚至有些平凡,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们显得如此真实,如此可亲。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台北的街头巷尾,一边散步,一边聊天,一边分享彼此的故事。
评分我不得不说,《台北日与夜》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台北的维度。我之前对台北的认识,可能更多地停留在表面,停留在一些网红打卡点,停留在一些电视节目里介绍的美食。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北更深层,更内在的一面。作者仿佛有一双能够洞察一切的眼睛,他能够看到这座城市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寂寞,看到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看到那些依然顽强生长着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他描写那些老建筑,那些老街区,那些曾经辉煌却又渐渐没落的产业。这些元素,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历史,承载着记忆,承载着无数人的故事。
评分我得说,《台北日与夜》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对城市文学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写城市就只能是写景、写人、写事,但作者却在这三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其微妙的平衡点,让台北这座城市本身,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角色。他笔下的台北,白天可以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夜晚又可以是静谧悠长,引人遐思。而穿梭在这日月交替间的,是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奋斗,在这里爱恋,在这里失落。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演,用文字搭建了一个又一个的场景,然后邀请我们这些读者,一同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书中那些关于“失去”与“拥有”的探讨,在台北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里,总有一些东西在消失,也总有一些新的东西在生长,这种变迁,既让人怀念,又让人充满期待。
评分《台北日与夜》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封写给台北的情书,一封饱含深情,却又带着几分顽皮和不羁的情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这座城市的细致观察,那种近乎奢侈的关注。他能从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眼神中读出故事,能从一句无意间的对话中捕捉时代变迁的脉络,甚至能从街边一棵老树的年轮里,看到台北的成长与蜕变。阅读这本书,我常常感到一种久违的熟悉感,仿佛作者就是我生活中的某个朋友,他用最真挚的语言,为我讲述他眼中的台北。他没有刻意去渲染台北的“光鲜亮丽”,反而更加着墨于那些朴实无华,却又充满生命力的瞬间。那些隐藏在城市深处的烟火气,那些平凡日子里的闪光点,被作者赋予了别样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我实在太想推荐给身边所有朋友了!《台北日与夜》,光是这个名字就够让人回味无穷,脑海里瞬间浮现出白天繁华热闹的街道,和夜晚霓虹闪烁的迷人景象。读这本书,就像是重新走了一遍台北,又像是第一次发现这座城市的灵魂。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一些寻常巷弄细节的捕捉,那些藏在老街区里的故事,那些街角咖啡馆飘出的香气,那些市集里此起彼落的叫卖声,都被写得活灵活现,仿佛触手可及。而且,它不像一般的城市旅游指南那样,只是简单罗列景点和美食,而是深入挖掘了台北这座城市背后的人文故事,那些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和坚持,都随着文字一点点铺展开来。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停下来,脑子里闪过自己曾经在台北的某个角落的相似经历,那种共鸣感真的很强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