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音响工程概述,介绍音响与听觉、视觉的关系,音响的标准系统的种类。
第二章音响放大器,介绍组成音响放大器的前置放大器、等化电路、器,及各种音调控制电路的基本原理,并对音响放大器之失真、杂音,及故障检修均有详细的介绍。
第三章调谐器,主要在介绍AM/FM调谐器之工作原理及其特性测试调
第四章扬声器技术,主要介绍组成扬声器系统之各组件:如扬声器、位控制器、音箱之工作原理、规格、使用,并对扬声器之特性测试加。
第五章磁带录音机,介绍录音机原理、录音头种类及规格、磁带种类及录音机种类、特性测试、故障之检修。
第六章雷射音响系统,介绍数位音响系统的种类、录音及再生的基本碟片的结构、光学读取系统及伺服控制系统。
第七章音响室与组合技术,介绍音响室应具备特性测试、音响室设计、音响室及最佳音响配置。同时介绍音响系统的组合技巧。
1
音响工程概述1
1-1 概 论2
1-2 音响与听觉3
1
1-4 音响标准7
1-5 高传真度8
1-6 立体声9
1-7 四声道13
2
音响放大器21
2-1 概论22
2-2 前置放大器及等化电路22
2-2-1 前置放大器22
2-2-2 RIAA等化电路24
2-2-3 NAB等化电路29
2-3 高低音控制30
2-3-1 衰减型高低音控制电路30
2-3-2 NFB负回授型高低音控制电路32
2-3-3 简要工作原理33
2-4 音量控制35
2-5 均衡控制36
2-6 响度控制(Loudness Control)37
2-7 高频及低频泸除器41
2-8 音响效果放大器42
2-9 主音响放大器43
2-9-1 推挽式放大电路的种类44
2-9-2 单端式推挽放大器的种类46
2-9-3 OTL功率放大器48
2-9-4 OCL功率放大器49
2-10 失真的测试及校正52
2-11 杂音之测试及消除56
2-11-1 杂音之测试56
2-11-2 杂音之消除57
2-12 阻抗匹配58
2-13 放大器特性测试及调整58
2-13-1 放大器特性测试58
2-13-2 放大器的调整61
3
调谐器69
3-1 概 论70
3-2 AM调谐器之工作原理70
3-2-1 AM调谐器系统之方块图71
3-2-2 天线输入电路72
3-2-3 高频放大电路73
3-2-4 变频电路74
3-2-5 中频放大电路78
3-2-6 检波电路80
3-2-7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81
3-3 AM调谐器之实际电路83
3-4 FM调谐器86
3-4-1 FM立体音信号87
3-5 FM调谐器之工作原理89
3-5-1 天线输入电路91
3-5-2 高频放大电路92
3-5-3 变频电路93
3-5-4 中频放大电路96
3-5-5 波幅限制器99
3-5-6 FM检波电路101
3-5-7 解强调电路106
3-5-8 AGC电路108
3-5-9 自动频率控制电路(AFC)109
3-5-10 FM立体解调电路113
3-6 AM/FM调谐器之特性127
4
扬声器技术131
4-1 概 论132
4-2 扬声器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134
4-2-1 扬声器的基本构造134
4-2-2 扬声器的作用原理137
4-3 扬声器的种类及规格139
4-3-1 依其驱动方式分类139
4-3-2 依用途分类145
4-3-3 依其重播频带宽度分类145
4-4 分音器之规格及使用148
4-4-1 分音器的种类149
4-5 音箱之规格及使用155
4-6 扬声器之特性162
5
磁带录音机技术167
5-1 概 论168
5-2 录音原理168
5-2-1 录音168
5-2-2 放音169
5-2-3 消音171
5-3 录音头之种类及规格171
5-4 磁带的种类及规格178
5-5 录音技术181
5-5-1 磁带磁化的特性181
5-5-2 录音的种类183
5-5-3 消音的方式186
5-5-4 录音机的机械结构188
5-5-5 磁带式录音机之电子电路结构194
5-5-6 磁带式录音机电子电路之工作原理196
5-6 录音机的种类205
5-6-1 录音机的种类205
6
雷射音响系统211
6-1 概 述212
6-2 数位音响系统的种类213
6-3 数位音响录音及再生的基本原理214
6-3-1 脉波调变录音的基本原理214
6-3-2 脉波调变再生的基本原理215
6-3-3 数位音响录音的基本原理216
6-3-4 数位音响再生的基本原理218
6-3-5 CD音碟片的录制过程218
6-4 CD音碟片的结构222
6-5 CD雷射唱盘的基本结构223
6-6 光学读取系统224
6-6-1 光学读取系统的工作原理228
6-7 伺服控制系统231
6-7-1 自动聚焦控制系统232
6-7-2 自动聚焦控制系统的种类233
6-7-3 自动循迹控制系统239
6-7-4 自动循迹控制系的种类240
6-8 马达转速控制系统248
6-9 解码系统及控制显示系统248
6-9-1 CD音响信号调变的方式248
6-9-2 CD音碟片信号排列的方法250
6-9-3 採用EFM调变的理由251
6-9-4 CD音碟片音响信号错误的原因及订正方式257
6-9-5 间插原理及交叉间插257
6-9-6 错误订正的原理261
6-10 CD雷射唱盘之编码系统264
6-11 雷射唱盘之解码系统268
7
音响室与组合技术275
7-1 概 论276
7-2 音响室应具备之特性277
7-3 音响室设计及制作技术278
7-3-1 音响室的形状278
7-3-2 音响室隔音的效果280
7-3-3 音响室混响时间的效果281
7-3-4 音响室扩散的效果292
7-4 音响室及最佳音响配置293
7-5 系统组合考虑因素299
7-6 组合技术300
7-6-1 开始组合之基本技术300
7-6-2 将现成组合系统高级化之技术302
7-6-3 依房间大小而组合的技术303
附录 参考资料307
音响工程概述1
音响工程概述1
我一直对声音的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将无声转化为震撼体验的幕后功臣。最近偶然翻阅了一本名为《音响技术》的书,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其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对音响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如何调校出令人满意的声音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内容涉及了从基础的声学原理,到复杂的信号处理,再到不同类型音响设备的特性分析,每一个章节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特别是关于房间声学处理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驻波、反射、吸声等概念,并提供了多种实用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拥有顶级音响设备,如果没有良好的声学环境,也无法发挥其全部潜力。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图文并茂的解释,比如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复杂的电子元件,或者用简化的示意图来展示信号的流向,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家里的音响设备时,不再仅仅是“听个响”,而是开始思考它们之间的连接、它们如何与房间互动,甚至尝试着去微调一些参数。这本《音响技术》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仅传授了知识,更点燃了我对音响世界探索的热情,让我对未来可能进行的音响升级和DIY项目充满了期待。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唱片文化情有独钟的收藏家,我对音响设备始终抱持着一种“复古而又前沿”的态度。近期有幸接触到《音响技术》这本书,它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书中并非一味地推崇最新的数字技术,而是对音响技术的历史演进和经典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倍感亲切。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模拟音频信号处理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唱头、唱放、前级、后级等经典组件的工作原理和音质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搭配来获得纯净、温暖的声音。书中对于黑胶唱片重播的精辟分析,让我对许多被忽视的细节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唱针的材质、唱臂的阻尼、唱盘的转速稳定性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音乐的灵魂。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分析了DAC(数模转换器)的原理,以及不同采样率和位深对音质的影响。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书中还探讨了“ Hi-Res Audio”的概念,并解释了其背后的技术支撑,这让我看到了传统音响技术与现代数字科技融合的可能性。此外,书中对音响系统“动态范围”和“信噪比”的阐释,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何一些老唱片在音质上依旧能够与现代录音抗衡。总而言之,《音响技术》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既能讲述过去的故事,又能展望未来的方向,它为我这样的音响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有深度的思考框架,让我在享受经典的同时,也能拥抱创新。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那些渴望深入了解声音世界的人们提供了一扇通往殿堂的钥匙。我并非音响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对影音娱乐有着极高的热情。阅读《音响技术》的过程,就像一场奇妙的启蒙之旅。书中的知识点非常丰富,从最基本的电学原理,到复杂的声学现象,再到具体的设备选择和调试技巧,都阐述得十分详尽。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声音的传播”的描述,它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声波的衍射、反射、绕射等物理现象,并说明了这些现象如何影响我们最终听到的声音。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不同的聆听环境中,即使是同一套音响设备,听感也会截然不同。书中对“人声还原”和“乐器表现”的细致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类型扬声器单元在重播人声时的细节差异,以及不同功放对乐器动态和瞬态响应的影响,让我对“声音的个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DIY”技巧和“故障排除”指南,这些内容对于像我这样喜欢自己动手尝试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音响系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优化的兴趣,让我意识到,追求极致的音质,是一段充满乐趣的旅程。
评分作为一个在音乐制作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深知一套出色的监听系统对于创作过程的重要性。近来,我入手了一本《音响技术》,初衷是想从中汲取一些新鲜的视角,看看在纷繁复杂的现代音响技术中,有哪些值得我重新审视和学习的地方。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拘泥于单纯的技术参数堆砌,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书中对不同类型的扬声器单元(如低音单元、中音单元、高音单元)的声学特性、驱动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还原真实声场的描述,让我对许多熟悉的设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功放电路时,不仅详细解释了AB类、D类等不同放大方式的优缺点,还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这对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认知产生了冲击。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线材、电源处理以及数字音频接口的讨论,这些看似微小的环节,往往在专业制作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角色。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声音的质感”的探讨,作者试图用更具象化的语言来描述高频的细腻度、中频的饱满度以及低频的瞬态响应,这对于提升听音的“辨识度”和“鉴赏力”有着莫大的助益。总的来说,《音响技术》提供了一个相当全面且深入的视界,让我能够以更专业的眼光去审视和优化我的音频工作流程,它绝对是值得音响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反复研读的宝贵资料。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吸引力,简洁大气,预示着内容的不凡。我一直认为,能够将复杂的技术概念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智慧。而《音响技术》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虽然不是技术宅,但对生活品质有着极致的追求,尤其是在享受音乐和家庭影院体验上。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原来影响声音效果的因素远不止音响设备本身,房间的尺寸、形状、材质,甚至摆放的位置,都会对最终的声音产生巨大的影响。书中对“声场”的描绘,让我开始意识到,真正好的声音,不应该是“在音箱里发出”,而是应该“弥漫在整个空间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人耳听觉特性”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感知到某些声音,而忽略另一些,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特性来优化声音的呈现。比如,关于“掩蔽效应”的解释,就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很难听清某些细节。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不同播放格式(如CD、SACD、流媒体)以及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科普,这些都让我对现代音响技术的演进有了更清晰的脉络。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声音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能发现新的奥秘,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于“好声音”的认知维度,让我对未来家居音频系统的构建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