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普通女人与男人的,关于饮食、生活与爱的备忘录。
●具有思考性与实践力的现代主妇食材历
●分享三十多道易学好做的主妇食谱
●金蝶奖美术设计杨雅棠 跨刀摄影设计
人生有时忧伤,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番红花
在这个料理故事百家争鸣的年代,对于番红花这个经历职场历练,因爱回归厨房的现代主妇来说,煮饭的最主要精神,就是在最熟稔自在的空间里,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让家人和自己,轻轻打个饱嗝、离开餐桌以后,有元气有力气的继续干其他活儿去。
因此,这本书主要是为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既想要自己动手烹煮,却又苦于对当令食材与料理手法不是那么有把握,时而陷入犹豫挣扎的人们而写的。没有田野调查,没有蓝带学校经历,想写给在捷运上烦恼今日家里晚餐的人,想写给总是在菜市场除了空心菜和地瓜叶就不知从何买起的人,想写给不知道自己有厨艺能力的女人及男人。
但愿透过饮食经验的传递,鼓励更多现代人勇于摆脱外食的便利性与粗糙质地,走进本岛各地市场去发现当地新鲜的食材,乐于在家里厨房转开炉火、拿起菜刀与锅铲,让手作的真食物,滋补家人与自身,生命的魂灵。
作者简介
番红花
台北市人,淡江大学大众传播系毕业。
曾获全国学生文学奖、时报文学奖,作品散见报纸、杂志等专栏。
目前和一只老猫、先生、两个女儿窝居于内湖小山坡,用心安心作一个专职主妇,视逛市场买菜为每日孤独微妙的小旅程,也读书、煮饭、种兰、看蕨。
着有:《看得远的,就是好母亲》、《给孩子的人生先修班》、《当婚姻遇上教养》等书
部落格:番红花的爱人日记www.wretch.cc/blog/bachbug
【推荐序】
哼着情歌山归来∕洪震宇
手路菜的逆袭∕黄哲斌
【自序】开场白
【后记】
【作家侧写】我所认识的番红花∕侯勇光
【日常旅行】
五湖四海的滋味 台北东门市场
从日常青葱说起 台北内湖湖光市场
煮饭人的搜奇殿堂 台北滨江市场
永远和农民站在一起了 新北新店碧潭农夫市集
波兰酸面包和梅干菜酱 台北碧湖茶屋小市集
菜肉鱼的美丽地 宜兰罗东民生市场
八烟农夫聚落,与地瓜
罗马公路,马告香肠
【食材探险】
关于吃米买米,我想说的是……
吃豆芽菜
天然甘甜青花笋
那些生产太多的大白菜
吃花,与娃娃菜
过猫与五块钱
吴春蓉的贡寮角菜
山中笋
这是夏南瓜
这秋葵为什么黄了
麴类的变化风味
煮文蛤
石花海女。海燕窝
软丝仔的产房
鲔鱼与莴苣
认真煮饭的台湾妈妈。一夜干
这么黑、这么丑的香蕉哪
苹果的滋味
我的树梅吃法
【生活风景】
我在,窝着
来喝下午茶的老虎
宴客之汤
妈妈的鸡酒糯米饭
菜价的思考
但愿明亮干净的自助餐
採买即期品,是道德的、是趣味的
一株台湾的暖地蓝莓
我的菜刀
授乳
离乳以后,最纯粹的副食品
煮食是一份决心
这煮饭的人,就是家庭的宝
<主妇食谱>
自己做梅干菜酱
梅干菜酱拌荷包蛋饭
酥炸地瓜球
地瓜牛奶冰沙
地瓜稀饭、地瓜饭
自制地瓜圆
自制发芽米Q&A
干煎义式双色面疙瘩
鸡丝炒豆芽
黄豆芽排骨汤
韩风黄豆芽红汤
烤奶油白菜
肉丝炒娃娃菜
妈妈的台味油焖笋
夏南瓜起士义式炖饭
夏南瓜烘蛋
盐麴煎猪里肌排
煮文蛤
石花海风沙拉
柠檬蜂蜜石花冻
金沙软丝
白灼软丝
油渍鳀鱼的小前菜
莴苣彩色沙拉
一夜干
柠檬香蕉片
苹果绿舟沙拉
阿萨姆奶茶
腌笃鲜
新鲜山药松子汤
电子锅鸡酒糯米饭
【推荐序一】
哼着情歌山归来∕洪震宇
认识番红花这几年,我其实不知道为什么她的笔名要取番红花?就我所知,番红花是世界上最贵的香料,主要产地在伊朗,是西班牙海鲜炖饭的灵魂。奇特的是,番红花的本名,却带着菜市场名的泥土味,她的灵魂,更来自乡野山林,老家在坪林山里,母亲养猪,採野笋,她小时候会帮母亲炸猪油、餵猪,与弟妹吃油焖笋、炸猪油粕与鸡酒糯米饭长大。她的新书不在展现精湛厨艺,反而俨然像是一本主妇的食材历,她花最多的时间,不是在厨房,也不在餐桌,而在市场,有时候也在产地第一线。
她的新书不在展现精湛厨艺,反而俨然像是一本主妇的食材历,她花最多的时间,不是在厨房,也不在餐桌,而在市场,有时候也在产地第一线。
那为何叫番红花呢?好矛盾的感觉,我反而想起山归来,这种终年常绿,冬天转成鲜红果实的植物,果实可吃,根茎是中药材,果枝可做插花的素材,别具冷艳之美。
番红花本人跟文气,就像从山林归来的人,带点泥土,带点淡淡羞涩,明亮却有朝气。我也没叫过她本名,常常叫她「番番」,这个暱称有种狂野的张力,也许,这就是她新书强调的,「永远,是食材在决胜负」,看似丑丑不起眼的食材,其实价值高,不含农药,蕴含天地人的质朴心思,才是真正的营养美味。
从食物看人生,才能体会她在书中反覆出现的主张,如何拥有B级的外表,过着A级的人生。以往,忙碌于时尚精品职场的番红花,可能过着光鲜亮丽的A级外表,被工作占据、生活失去平衡的B级人生。红尘滚滚之后,才更了解生命依归。时尚设计大师香奈儿曾说:「时尚总会过去,风格历久弥新。」回归家庭之后,番红花是以昂贵的香料为幌子,行市场田野之实,她身体力行,精品真正的价值,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文化,来自于自信,有了品格,才有风格。
真正的精品不在华丽的购物中心,不是每季流行的绚烂,而是土地,以及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于是,在这个菜市场伸展台上舞动风采的,便是跟着节气运行的食材了,但要如何选择?找到具有小农精神、价格实在又营养的主角呢?
为了让家人吃得健康,又能鼓励认真的小农,番红花一摊一摊的询问,一乡一镇的踏查,就像女性会在百货公司研究高跟鞋、口红一样,吃下肚的食材更需要细心的询问比较,不只具有生活乐趣,更让家人心灵与舌胃双重饱满。
这本书也是与母亲的对话。记得番红花在描写八十岁母亲仍执拗自己带刀、背麻袋,隐入老家金瓜寮的山径中,去破土挖寻竹笋,她坐在溪边痴望着妈妈的老背影渐渐隐入山林,她呢喃着:妈你要小心啊,你手上拿着刀子开路很危险,要走好扶好,可千万别跌倒、迷路了,我们就坐在溪边等你回来,别去太久……
山归来,山归来啊,带回的是母亲的慈爱,食材的记忆。
这两年,过年都带着家人去番红花家拜年,品尝她的好手艺,书里面出现的红麴鸡汤,总是温暖我们的胃,樱花虾炒高丽菜、鱼片豆腐,这些家常菜,日常又美味,让我们一待就是一整个下午,餐桌上聊食物、聊人生、聊家庭,分享旅行台湾的乐趣。
我总是期待明年过年,番番又会准备什么好料招待我们?那锅又香又烫红麴鸡汤会不会出现?
桌上会不会插上一盆山归来的红艳果实呢?
(本文作者为作家与小旅行推动者,着有《旅人的食材历》、《乐活国民历》)
【推荐序二】
手路菜的逆袭∕黄哲斌
过去半世纪,我们目睹了家庭生活的巨变,目睹父母成为最大的「发包中心」。尤其无奈的都会核心家庭,当孩子出生不久,育儿工作就「外包」给保姆或托婴中心,甚至週末才能领回;再大一些,幼儿园与安亲班成为教养陪伴的「派遣」机构,忙碌的双薪父母,只能从晚餐到睡前,挤搾出三小时的珍贵相处。
当然,我们也被迫将厨房外包,发包给满街的自助餐店、小面馆、便当店或速食店;抽油烟机光鲜少油烟,进口锅具是疗癒性的冲动消费,中岛流理台取代三十年前的洋酒橱,成为最时尚的陈列式家具。但绝多时候,我们与孩子拎着塑胶袋的汤汤水水,用极不卫生的卫生筷及保丽龙碗进食,或对着电视扒着油亮的排骨饭。
几十年下来,孩子们虚胖了,大人们惊心读着健检红字;在此同时,我们远离了真正的食物,远离了诚实的食材,远离了餵养我们长大的菜市场。我们的厨房,也远离了父母及阿嬷的手路菜,远离了烹饪煮食的满足感。
代价更大的是,现代超市逐渐取代传统菜市,充满风险的惯行农法取代古早的自然农法,化肥及除草剂取代阳光与蚯蚓,土壤被剥削、河圳被污染、农人被迫追求最大产量,我们的食物,变成工业合成物;我们的身体,沦为化学实验室。
番红花这本书,温柔而大声唿唤我们:别忘了厨房,别忘了菜市场,它们才是味蕾安顿的家乡。
番红花提醒我们,脣舌与食道,是与社会连结最强、最紧密的人体器官,每一道通过胃肠的,理应来自海洋、来自土壤,来自渔人、农人或牧人的劳动,来自产地的季节问候,来自繁花灿烂的市集摊肆,来自先祖或母亲的智慧叮咛,然后,佐以一点灵感,一点冒险,一点浪漫,最终端上餐桌,碗筷叮当讲述你对家人的绵长情意。
于是,我们欢悦好奇,跟着她穿巷过弄,逛看各地菜市的人情窗景,寻访春凉秋爽的独门奇货,翘脚陪她料理一道又一道巧妙家常,一边望着满口生津,忍不住想卷起袖口,下厨试两样清简佳餚。
这是我们这世代,最美好的温习功课之一,或许,有人终于记起母亲的手路菜,或许,有人忆及逛菜市的乐趣,或许,仅仅厌腻了外卖便当千篇一律的口味与配菜,于是,我们的厨房重新忙碌起来,重新有了镬气,重新响着切菜声与锅铲声,窗边重新晾挂云林莿桐的蒜头,灶脚重新堆放花莲寿丰的东昇南瓜。
我们重新复习时令、产地与节气,重新买当季、吃在地,重新熟悉摊商叫卖与掂斤秤两,重新关心食物来源与生产方式,如同番红花书中的邀请:
「这一整年里,你愿意走走逛逛一百次的菜市场,或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一千零九十五顿饭里,你愿意卷起袖子在自家小小的厨房里试做一百顿饭。」
当这天来临,请相信,你不只正在改变你家餐桌,也正在改变农田,正在改变社会。这首厨房小情歌,也可能是美丽农村曲。
(本文作者为新闻记者、文字工作者、两个男孩的爹)
【作家侧写】
我所认识的番红花∕侯勇光
与番红花的结识,缘起于介寿国中弦乐团。我在学校担任外聘弦乐团指挥,而她的大女儿刚好就在我团内拉小提琴(但当初录取她是因为她的钢琴弹得好极了,组三重奏或五重奏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而且现在她的二女儿也进来了,钢琴弹得不输给音乐班主修学生)。
某一天上完合奏课,我收到了一封简讯,内容是谢谢我上课时所讲解的萧斯塔高维契 (D.Shostakovitch, 1906-1975,前苏联时期俄国作曲家)。因为作曲家的时代背景不得不提史达林,因着史达林很自然的讲到台湾的白色恐怖。这些历史和音乐或其他艺术其实是息息相关的,而我也很愿意花宝贵的上课时间和孩子们分享这些艺术家历经的苦难,以期使孩子们可以更理解作曲家想要表达的作品情绪。的确,孩子们在了解更多而做出有内涵的演奏时,连眼神都是雀跃的。
于斯,与这位家长开始了一些互动,在读完她的一些作品后,也渐渐更了解这位作家……嗯!真的很不一样!她既简单又另类,她既聪明又迷煳,她既谦逊又坚持,她……真的很特别。而且阅读她的书是一种享受,很温润,像极了上好的普洱茶,自然散发着不矫作的情感,字里行间满满对孩子的爱,对大自然的依恋,对弱势的无私付出。
我唯一可以吐槽她的就是,没有人(或作家)在白天就在喝酒的(啤酒或高粱或任何),好吗?要喝也是晚上嘛。最令我傻眼的是那位疼爱她宠溺她的丈夫李先生,竟会下班还扛一箱啤酒回来鼓励她,我一定要想办法和她先生也变成好朋友,看他会不会没事扛一箱啤酒来鼓励我。
番红花在本书中特别赘言我的顶楼农夫生活,并且收留她无缘的小蓝苺树,我也小小分享一下这一生最精采的段落吧。
去年初在朋友帮忙下,我搬进了他在台北市泉州街所投资的连栋小社区。迄今想不起来当初的起心动念是如何开始的,应该就是因为朋友借住房子不收钱,很想做点什么来表达自己的谢意,至少让他们家可以吃点有机蔬菜吧。于是就很冲动的跑到花市共买了十四个菜箱和一千两百公斤的土,接着找来水电工在水塔接了管子和水龙头解决灌溉问题,五金行买了围篱在顶楼顺着矮墙围起,一切都依着「我要种菜」的念头支持下在两天内完成。
农夫生涯我种了丝瓜、葵花苗、空心菜、小白菜、青江菜、苋菜和菠菜,后来又尝试种较少虫害的小番茄、彩椒、山药、地瓜叶、川七、日本茼蒿等作物。朋友家常常有我种的各种菜,当然不像市场贩售的那么漂亮,可是口感更甚于前者,也吃不到化学生长激素。
但是我的开心农场却在今年六月不得不停止,因为搬迁到木栅的山上,集合式住宅没办法容我继续「务农」。于今我只能在浴室外小阳台放置两盆从泉州街搬迁过来的作物,一盆是柠檬树,另一盆是可以作夜茶沖泡的薄荷,其余菜箱则全数送给朋友,听说如今也是郁郁青青繁华茂盛。
有次家长们聚会,席间番红花问我「侯老师,你现在都不种菜了喔?」这句话始终在耳边萦绕着,我想借此回答这位可爱的作家,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还会找片地来开垦,然后再来一次「务农」的精采。也算是对这位护土爱农的可爱煮妇作家的另类致意吧!
(作者为音乐家,国家交响乐团NSO 第一小提琴手,二○一二年推出演奏专辑《反光体》,入围二○一二年金曲奖最佳专辑、最佳专辑制作人、最佳作曲奖)
自序:
开场白
人生有时忧伤,所幸,我们升起了炉火,又烹煮了食物。
这本书主要是为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既想要自己动手烹煮,却又苦于对当令食材与料理手法不是那么有把握,时而陷入犹豫挣扎的人们而写的。
像我这样,非从小出身于饕餮世家、也没有欧美厨艺名校毕业的背景,更没有在商业餐厅里专职掌厨的经历,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每天逛菜市场买肉买菜的妇人,却因为几千个日子的家常下厨磨练,以及台湾亚热带海岛地形所带来的丰富物产,再加上全岛各地农渔牧人的勤勤恳恳,使我虽无太高深的功夫,依然可以在自己家中朴素的厨房里,烹煮出一道又一道简单但富含滋味的料理。
那么,何不就从洋葱产地的故事说起呢。
寻常週日沐着阳光,我和丈夫走了三十分钟的路去逛湖光市场,背着购物袋微微沁汗的我们,驻足在一个菜色多样的大摊子前,丈夫拿起一颗皮相完整的洋葱问菜贩说,头家你这洋葱甘系台湾ㄟ?
老板槟榔嚼得正起劲,语气十足肯定地回说,是啊,这洋葱是屏东的喔。
就在这同时,我也急着回答与我相隔一位欧巴桑的丈夫说,喔不,这洋葱是进口、不是台湾的,你不会喜欢它的味道的,赶快放下吧。
老板听了我的抢答,倒也神色自若,笑一笑硬拗说,唉唷,两个礼拜前的台风把屏东的洋葱都给泡烂了,现在你到哪里都买不到屏东的洋葱啦。
丈夫诧异的回过头低声叹,这老板做生意真不老实,害我差点上当,你是怎么一眼就看出这洋葱是进口的?
呵,道道地地台北妇人的我,如今能够一眼就分辨出洋葱是本地或进口,也是因为上过好几次当啊,吃了多次飘洋过海而来、外观完整但其实毫无甜味的进口洋葱,才深深感觉本地洋葱的新鲜甜美大大胜出。洋葱是我做红烧类料理时非常重要的甘味源头,一日不可少,平常把它们高挂在通风的落地窗前可贮藏三十天不坏,但市面上进口洋葱占大多数,为了避免一再买错,我不能不学着从肉眼就判别出台产洋葱特征的本事,台湾洋葱的鳞片比较软,摸起来较软润,外型呈不规则的尖椭圆状,有时已略略发芽;而进口洋葱通常有一层焦褐色的干燥外壳膜,摸起来硬实,外观大多呈规则的扁椭圆形。我总是纳闷,为什么一路远洋而来的洋葱还能在外观上较为硬实?为什么放再久都不会发芽呢?是否为了因应长途跋涉、而做了什么人工保鲜的手续?总之,愿意用心去观察,就不难培养出分辨台湾与外来洋葱的本事,万一遇上不老实的菜贩,也就不会上当了,毕竟,食材深切攸关着厨艺的表现与风味。
永远,是食材在决胜负的。
煮饭这件事和是不是蓝带学校毕业没关系,只要肯经常到菜市场或超市像研究鞋跟高度或睫毛膏、口红般,一个一个拿起来摸摸看掂掂看,次数多了,识别的功力绝对大增,一旦学会挑选新鲜的当令食物,煮出来的料理断然不会逊色。
一如新鲜的鱼简单清蒸就味美,而一尾已微微发腥的鱼,即使用再多的豆瓣酱番茄酱油葱姜蒜,也掩盖不了食材的失鲜。九岁开始,我就跟在妈妈身边见习怎么一边炸猪油、一边吃着烫唿唿的猪油粕当零嘴。猪油粕如果炸得不够干就不够香,彼时炉火那么烫而我那么瘦小,猪油粕嚼在口里的焦酥脆在几十年过去以后,却仍是我童年梦境的一首小诗,这诗是短的,意境却绵长。
甚至我还记得八岁回金瓜寮老家时,我曾经独自抬起一大桶的馊水厨余,略带悸怕地、慢慢走到山中无人的猪圈,蹲下来和那两只浑身发亮的黑毛猪喃喃说了好一些话。一旦闻过猪圈的味道,亲自餵过猪吃饭,从那时起,我对猪这种动物所产生的微妙感情,便超越一般同龄孩子所谓又脏又臭又笨又懒的讪笑了。
如今回想,妈妈当年或许是没有所谓儿童安全意识的,所以她会在转身去帮弟弟洗澡时,仔细交代,要我站在炉火旁、守着这锅炸油,并要我不时用铁铲子去轻轻搅动锅子里的猪油粕,莫让它不小心焦了、坏了一锅油的清澈。现代父母充满儿童烫伤意外的忧患意识,焉有勇气让九岁的孩子学着去炸油?我很庆幸童年曾有这样一小段丰盈我的小小思想,我永远记得厨房弥漫了动物油的香,我静静乖乖工作的身影,还有那一个多小时热气蒸腾在我幼年身上的笃定与自信。
这是个料理故事百家争鸣的年代,突然,跟煮饭有关的电视、文字、摄影和粉丝专页都火红了起来,吃饭不再只是填饱肚子而已,似乎还是文艺疗癒系的一种。镜头下,煮饭吃饭已不只是阿嬷当年大火大灶的炒地瓜叶、煎白鲳和炸排骨酥,煮饭还讲究摆盘、配色、少油、低脂、当令、梦幻黑松露、餐具、锅具、Ferran Adri? 分子厨艺的物理与化学变化、还有米其林星星在巴黎、东京与香港等各种精采故事的迭起。
不过,对我这样土里土气的摩羯座女人来说,深夜食堂的日式幽幽怀伤氛围固然很打动我,安东尼波登的行走天涯品猎美食,也吸引我坐在电视机前吃四方而不设限,记者描写的蓝带学校生活好像辛苦却浪漫十足,石灰岩的克牡巴罗山洞所发酵成熟的洛克福蓝霉乳酪,配酒好像也很不错……,但,不管媒体怎么播送或感染,我在厨房里的目标始终很简单、方向一直很明确:
煮饭的最主要精神,就是在最熟稔自在的空间里,填饱一家人的肚子,让家人和自己,轻轻打个饱嗝、离开餐桌以后,有元气有力气的继续干其他活儿去。
毕竟,我始终都不是个可以从刷流理台、清抽油烟机这些油污工作中、感觉到亮晶晶乐趣的女人,所以,煮饭的过程更希望是流畅有效率的,我不刻意去设想摩登、花俏、复杂、费工的煮饭方式,只要好吃、会饱、全家人吃得自在轻松,亦不造成我自身煮一顿饭下来累唿唿、脚痠手沉的,这样就好。这是我一二十年来的煮饭人生,亲自餵养大两个孩子、最实在的体验。
这本书,我想讲的是,如果在这一整年里,你愿意走走逛逛一百次的菜市场,或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一千零九十五顿饭里,你愿意卷起袖子在自家小小的厨房里试做一百顿饭,那么,你当会开始了解,活在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挤压而隆起的这座岛屿上的我们,因为地形、海拔、气候的变化如此之大,我们可以买到的新鲜生勐食材,原来是这么的方便、美味、便宜、多变化,厨房的生活竟是如斯值得向往……
【后记】
前几天在雅棠的工作室观看他所为我拍摄的一些厨事照片,透过他内敛质朴的镜头取像,我第一次注意到,原来我握着菜刀的十根手指,关节与肌理的依连,看起来是如此的粗质、嶙峋、多皱,和刚强,原来长年在厨房水里来、火里去,我的双手,看起来毫无熟龄女性的腴美软皙,镜头底下它是无所遁形的粗糙顽强。我惊唿了一声,啊我的手好丑!
这也只能怪自己任性了。虽然喜欢珍珠的润泽,但我手指头套不惯任何的戒指;北台湾冬日的自来水其实冷冽,可洗碗洗菜时我还是戴不惯手套、遂任由它小小龟裂;大火炒菜时,热油的勐然喷溅我已习惯了竟毫无痛感;先生买回来各种护手霜我永远遗忘一旁、放到过期;至于这些年流行的造型美甲,我更是嫌它碍事、一点儿兴致都没有,就这样前无防护后无保养的,我的双手于是忠实表述出一个工作者的原貌。
但看着这照片,内心也升起了一种踏实的激动,没有什么比这更真实的了,我的手,是一双在生活里努力过的手,今年我甚至学会自己杀鱼去内脏去鳞片,剥鲜虾壳我总是剥得甚流畅完好。是以我这双皱巴巴的手,又何尝没有另一种形式的美呢。
完成这本书,内心深深感谢好些人。终究是妈妈让我在七岁的长夏午后,端着一块猪皮拿着小镊子就着窗外的自然光照,要我拔猪毛而我怎么拔也拔它不尽,那块猪皮的软腻与猪毛的黑细难拔所带来的手工感,不曾随着时光的远逝而淡忘,正是这些现代母亲不会让孩子去碰触的点点滴滴,让我的人生自此与厨房工夫,有了如丝线的缠结。而妈妈不识字,她将永远不会读到女儿笔下她的身影是如此殷勉深远,我不无遗憾,那么且让我去实践更多她所带给我的生活之爱,做为我对她的敬慕。
也感谢百鑫在家里餐桌上给我的鼓励与启示,他是个连刀工都讲究的人,例如牛腱和绿竹笋的刀工有何异别他都有想法。昨天他还买了一小包台南养菇场所种的新鲜灵芝回家,兴致昂扬的教我怎么把灵芝切成细片、以炖一小盅灵芝靓汤。没有他这般懂吃、爱吃、舍得吃,我们的家庭乐趣应该会抵减很多,我们的两个孩子不会这么幸福。
更感谢远流总编辑静宜这近两年来所给予我的包容、等待与讨论,写这本书时,我内心贪婪而无定调,我左手想写出逛各地菜市场的兴味,右手却想写像我这样的普通妇人,内心对台湾农业现况的观察与关注,我想写菜市场里的温暖深情,也想写我们的农村土地正面临的一些困境。我苦思如何下笔来吸引读者一起关切当今农食世界的真伪,多亏静宜这一路带着秀逸且严谨的诗薇、昌瑜,并延请雅棠让我在放松天真的情况下,拍了一些照做为纪录,让这本小书,赶上今年秋天来临前,呈现出它稳静的样貌。
诚实说,我是在一股使命感的驱动下,写就这些篇章,不论读者是否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我想说的,关于土地、关于厨房、关于食材背后的农事、关于吃关于爱的人生如歌,努力是因为愿意好好活着,透过吃,透过买,透过煮,我们普通妇人亦握有改变社会的最大力量,而这是我内心所急着唤醒的。
不论世道如何,愿风调雨顺,愿我们每天,都好好吃顿饭。
二○一三年八月九日
《廚房小情歌》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了詩意和生活氣息。在台灣,廚房不只是個做飯的地方,它常常是家庭情感的匯聚點,是記憶的載體。回想起來,很多重要的時刻,都是在廚房裡度過的:過年圍爐的熱鬧、媽媽準備愛心便當的辛勞、或是和伴侶一起研究新菜色的溫馨。所以,當我看到這個書名時,立刻就聯想到那些充滿愛與溫度的畫面。我很好奇,這本書會是單純的食譜,還是會透過食物來訴說故事?如果是後者,那作者的筆觸肯定非常細膩,才能將平凡的食材和烹飪過程,昇華成一首首動人的「小情歌」。台灣人對「吃」有著一份特殊的執著,我們講究食材的新鮮、口味的平衡,更重要的是,背後所蘊含的心意。一頓飯,可以代表一個家庭的溫暖,一個地方的特色,甚至是一段歷史的傳承。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嚐到屬於台灣的「小情歌」,或許是媽媽的味道,或許是巷口那家老麵店的獨門醬料,又或許是夜市小吃裡那份獨特的熱情。我希望書中能觸動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回想起自己和家人在廚房裡,那些點點滴滴的溫馨時光,那些用愛烹調出來的、最樸實卻也最珍貴的「情歌」。
评分《廚房小情歌》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台灣家庭裡那股溫馨、熱鬧的氛圍,充滿了生活氣息。廚房,對我來說,就是家的心臟,是許多溫暖回憶的發源地。我想,這本書或許就是在描繪,圍繞著廚房發生的,那些充滿愛與溫情的點點滴滴。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情歌」這個意象,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烹飪場景之中?是透過食材的鮮甜滋味,傳達愛戀的感覺?還是透過家人之間的互動,在鍋碗瓢盆的碰撞聲中,譜寫出動人的旋律?台灣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傳統的古早味,還是創新的創意料理,每一道菜餚都可能承載著一段故事,一種情感。我特別期待,書中能觸及到一些台灣特有的烹飪記憶,像是阿嬤拿手的滷肉飯,或是過年圍爐時,大家一起包水餃的畫面,這些都是我心中最溫暖的畫面。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那份屬於台灣特有的「人情味」,那份在平凡生活中,細膩而深刻的愛。也許,它也能引導我重新審視,自己在家中的廚房,發現其中蘊藏著無窮的溫馨與可能性。
评分《廚房小情歌》這個書名,一聽就充滿了濃厚的台灣在地氣息,非常吸引人。對我來說,廚房不僅是製作美味佳餚的場所,更是承載著許多家庭情感與生活記憶的溫馨空間。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溫柔細膩的筆觸,描繪圍繞著廚房發生的點點滴滴。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情歌」這個意象,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烹飪情境中?是透過對食材的感官描寫,來傳達人物之間的情感連結?還是透過廚房裡的對話與互動,來譜寫出動人的「小情歌」?台灣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元,從巷口的小吃攤,到家常菜的溫暖滋味,每一種食物背後都可能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我特別期待,書中能觸及到一些台灣獨有的烹飪文化,或是那些充滿人情味的料理,讓我讀來倍感親切。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滿滿的感動,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家人在廚房裡的美好時光,並從中體悟到生活中的溫情與幸福。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廚房小情歌》一開始就讓我充滿了好奇。台灣的廚房,總有種溫馨又熱鬧的感覺,尤其是在家庭聚餐的時候,那裡的炊煙裊裊,鍋碗瓢盆的碰撞聲,以及家人們的談笑聲,都是一種獨特的情感連結。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描寫的就是這樣一種圍繞著廚房發生的,充滿愛與溫情的點點滴滴。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細膩的情感的,是透過對食材的細膩描寫?還是透過人物之間的互動?抑或是透過食物所勾勒出的生活場景?台灣的美食文化非常豐富,從夜市小吃到家常菜,每一道料理都可能承載著一段故事,一種情感。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呈現出一些台灣獨有的烹飪文化,例如辦桌的熱鬧、或是阿嬤拿手的古早味,這些都是我從小到大最深刻的味蕾記憶。或許,書中也會探討現代社會中,廚房所扮演的角色轉變,它不再僅僅是烹飪的場所,更可能成為家人們情感交流的中心,甚至是個人舒壓、找回平靜的空間。我很好奇作者如何將「情歌」這個詞融入廚房的意象,是透過食物帶來的甜蜜感?還是透過烹飪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產生的共鳴?或許,也是一種對於生活細節的熱愛,一種對平凡日常的歌頌。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讀到充滿人情味的故事,讓我感受到溫暖,甚至引發一些對於自己家中廚房的回憶與感觸。
评分《廚房小情歌》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了溫馨與浪漫的氣息,勾起了我對台灣生活日常的想像。台灣的廚房,往往不只是個烹飪的場所,它更是家庭情感交流的溫床,是充滿回憶的空間。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透過描寫在廚房裡發生的各種故事,來訴說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可能是關於親情,關於愛情,或是關於友情。又或者是,透過食物的描寫,來傳達作者對生活的美好感受。台灣的美食文化非常豐富,從家常菜到精緻料理,每一種食物都可能承載著一段故事,一種情感。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呈現出,台灣獨有的那份「人情味」,那份將料理融入情感,將生活昇華成藝術的獨特魅力。不知道作者會如何捕捉到,廚房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充滿意義的時刻。是透過食材的選擇與搭配,來展現細膩的心思?還是透過人物之間的對話與互動,來譜寫這首「小情歌」?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讀到,充滿溫暖、感動的故事,讓我感受到,即使是在平凡的廚房裡,也能譜寫出屬於自己的美麗樂章。
评分《廚房小情歌》這個名字,像是一首溫柔的詩,讓人對台灣的廚房生活充滿了好奇和嚮往。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媽媽在廚房忙碌的身影,空氣中瀰漫著食物的香氣,還有家人圍坐在一起,分享美食的溫馨畫面。我猜想,這本書大概就是用一種充滿愛與情感的視角,來描寫廚房裡發生的種種故事。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情歌」這個概念,與廚房的日常結合在一起的?是透過對食材的細膩描寫,來傳達愛意?還是透過人物之間的互動,在烹飪的過程中,譜寫出動人的旋律?台灣的飲食文化一直以來都非常有特色,從北到南,有各種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而這些美食的背後,往往都蘊藏著深厚的人情味。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觸動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回想起自己在家中廚房的種種經歷,那些關於愛、關於家、關於溫暖的記憶。也許,這本書也能激發我對烹飪的熱情,讓我更懂得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個平凡卻美好的瞬間。
评分《廚房小情歌》這個書名,第一眼看過去就讓人眼睛一亮,有種別緻的感覺。台灣的生活步調雖然快,但對於「吃」這件事,我們總是很講究,也充滿了情感。廚房,對我來說,就是家中充滿生活氣息的所在,無論是忙碌的早晨,還是悠閒的週末,總能在那裡找到溫暖。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是關於廚房裡發生的那些,溫柔而動人的故事。或許是描寫一個人在廚房裡,透過烹飪尋找自我,或是找到心靈平靜的過程;又或許是描寫家人之間,透過共同下廚,增進感情的點點滴滴。台灣的飲食文化非常多元,從在地小吃到精緻料理,每一種食物背後都可能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一個特別的情感連結。我很好奇,書中的「小情歌」會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是透過食材本身的鮮甜滋味,來傳達愛意?還是透過烹調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對話,來譜寫這首情歌?我希望能從書中感受到那份屬於台灣人獨特的「人情味」,那種在平凡生活中,細膩而溫暖的情感。也許,這本書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家中廚房的角色,發現它不只是個料理的地方,更是凝聚家庭情感、創造美好回憶的溫馨空間。
评分《廚房小情歌》這書名,光聽就覺得很有意思,帶點文藝氣息,又透露著一股生活化的暖意,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來看看。台灣人的生活,離不開「吃」,而廚房,絕對是構成這份「吃」的溫度與情感的重要空間。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是單純的食譜,而是透過廚房這個場域,去描寫一些關於情感的故事。也許是關於愛情,在烹調美食的過程中,兩個人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心靈的契合;又或者是關於親情,透過一道道家常菜,串聯起一家人的回憶與牽絆。台灣的美食文化一直以來都很有特色,我們注重食材的新鮮,也講究烹調的手法,但更重要的,是那份藏在料理背後的心意。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把「情歌」的概念,融入到廚房的日常裡?是透過食譜本身的創意,還是透過人物之間在廚房裡的對話與互動?我期望這本書能讓我讀到,充滿人情味的故事,感受到那份細膩的情感,以及對生活細節的熱愛。也許,讀完之後,我會更有動力去探索自己家裡的廚房,發掘更多關於「生活」與「情感」的可能性。
评分《廚房小情歌》這書名,光是聽就讓人覺得充滿了故事性,很有台灣那種溫馨樸實的感覺。在我們台灣,廚房不僅僅是個做飯的地方,它更像是家庭情感的匯聚點,是許多回憶的誕生地。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會透過描寫在廚房裡發生的種種事件,來展現人與人之間細膩的情感。也許是關於親情,透過一道道充滿家常味的菜餚,訴說著父母對子女的愛;又或者是關於愛情,在共同下廚的過程中,點燃兩人之間的情愫。台灣的飲食文化非常豐富多元,我們對食物的熱情,從夜市小吃到精緻餐飲,都能感受到那份執著與講究。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情歌」的意涵,融入到廚房的真實場景中?是透過對食材的細膩描寫,來表達愛戀?還是透過人物之間的互動,在烹飪的過程中,譜寫出動人的旋律?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溫暖與感動,讓我重新感受到,在平凡生活中,那份獨特的「人情味」,以及廚房所蘊含的無限美好。
评分《廚房小情歌》這個書名,乍聽之下,就有一種甜蜜又溫馨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在台灣,廚房不只是烹調美食的地方,它更是許多家庭情感的交流中心。我想到小時候,總喜歡窩在廚房裡,看著媽媽忙進忙出,聽著鍋碗瓢盆的聲響,那種溫馨的氛圍,至今難忘。所以,當我看到這個書名時,立刻就聯想到了那些圍繞著廚房發生的,充滿愛與關懷的故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情歌」這個意象,巧妙地融入廚房這個生活化的場景的。是透過描寫各種美味料理的製作過程,來傳達人之間的愛意?還是透過在廚房裡發生的,那些細膩而動人的對話與互動?台灣的飲食文化非常深厚,從傳統的辦桌菜,到街頭巷尾的特色小吃,每一種食物都承載著不同的故事和情感。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台灣獨有的那份「人情味」,那份對食物的熱愛,以及在烹飪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所產生的溫暖連結。也許,這本書能讓我回想起,自己與家人在廚房裡,那些平凡卻又充滿溫情的點點滴滴,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體會到生活的美好與幸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