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3.0:银行转型未来式 (2017年最新版)

Bank3.0:银行转型未来式 (2017年最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银行转型
  • 金融科技
  • 数字化转型
  • 金融创新
  • 未来银行
  • 普惠金融
  • 开放银行
  • 银行3
  • 0
  • 金融服务
  • 数字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庞大的金融体系,如何面对数位金融的挑战?

  《Bank3.0-银行转型未来式》2017年再刷持续关注Bank3.0后的台湾数位金融发展现况,
  并同步增附「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与应用」重点内容,不容错过!

  另外亦收录本书作者布雷特‧金恩 (Brett King)于《台湾银行家》的专访内容:「未来最大的银行,将是能透过手机做最多生意的银行!」提供《Bank 3.0》出版后最新数位金融趋势及关键性建议。

  *未来的银行是什么模样?
  *银行如何在数位时代提供「揪感心」的服务?
  *电子金融的持续发展与升级是否意味着实体分行的末日?
  *Facebook、Twitter、PayPal、阿里巴巴、甚至7-Eleven 都可能是银行的大威胁?

  借由剖析最新的科技与潮流发展,描绘下一代银行客户的图像,及未来银行将面临的产业环境。更重要的是告诉你:银行在新世代中存活的致胜策略!

  银行将不只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客户需要的不是实体营业据点,而是银行的功能。

  拜科技与网路发展之赐,银行与客户互动方式已逐渐产生变化,并对原有通路带来冲击,尤其是网路加上移动所带来的影响。

  因应未来,本书作者提醒银行要多面向地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产品的价值,交付的方法,以及与客户接触的情境,进而发展出适合金融环境的新应用。
金融科技浪潮下的商业图景:一家传统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本书聚焦于全球金融业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所面临的颠覆性变革,以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华夏银行”的视角,深度剖析其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冲击下,如何进行一场由内而外的、痛苦而坚决的数字化转型。 本书并非对技术趋势的宏观罗列,而是侧重于企业实践、组织文化重塑以及战略决策的艰难抉择。它以扎实的案例研究和详尽的内部文件为基础,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多维度的银行转型侧影。 --- 第一部分:沉睡的巨人——变革前的困境与觉醒(2014-2015) 章节概述: 本部分详述了华夏银行在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初期所表现出的集体迟滞与内部张力。技术部门的预算常年被视为成本中心,业务部门对传统渠道的依赖根深蒂固,而监管环境的日趋严苛,进一步压缩了创新空间。 核心内容聚焦: 1. “三驾马车”的失灵: 分析了传统银行的三大支柱——存款业务、对公贷款和财富管理——如何受到P2P、众筹和智能投顾的蚕食。重点剖析了存款业务的“成本刚性”问题,以及传统信贷审批流程的低效和高风险敞口。 2. 遗留系统的枷锁(Legacy System): 深入探讨了数十年积累下来的核心系统(Core Banking System)的复杂性、维护成本及对新产品快速迭代的阻碍。书中首次披露了2014年一次重大的系统宕机事件,该事件成为高层下定决心进行“彻底重构”的直接导火索。 3. “狼来了”的组织文化: 描述了高层对新兴竞争者的初期轻视,以及中层管理人员对变革的天然抗拒。通过对数次内部战略会议纪要的复盘,展示了高层是如何从“关注合规”转向“关注创新”的认知转变过程。 4. 小规模“特种部队”的组建: 记录了银行在主体系之外,秘密孵化“数字创新实验室”的初期尝试。这个实验室如何以敏捷(Agile)模式运作,并首次引入了用户体验(UX)设计思维,但其权限受限,与主体业务脱节的困境。 --- 第二部分:痛定思痛——战略重构与组织洗牌(2016-2017) 章节概述: 在新任CEO的强力推动下,华夏银行启动了代号为“灯塔计划”的全面转型。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详细阐述了为实现数字化运营所进行的组织架构、技术栈和人才策略的根本性颠覆。 核心内容聚焦: 1. 从“职能中心”到“价值流驱动”: 详细解析了银行如何打破传统的“前台-中台-后台”的垂直部门划分,转而建立以客户旅程为核心的跨职能产品小组。书中详述了针对“个人贷款审批”和“小微企业开户”两条核心价值流的重组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部门间权责冲突的解决机制。 2. 数据治理与“数据湖”的建设: 记录了银行在数据孤岛问题上的挣扎。重点介绍了如何自建或引入“数据湖”架构,实现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的整合,并为后续的风险模型优化奠定基础。书中首次公布了银行在数据隐私合规(GDPR/中国相关法规)与数据资产化之间的权衡策略。 3. 技术栈的“云化”抉择: 深入探讨了传统银行在面对“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选项时的技术决策过程。华夏银行最终选择了“核心系统适度隔离、创新业务全面上云”的混合战略,并详细描述了如何设计“API网关层”,以连接陈旧系统和新兴微服务。 4. 人才的“去魅”与“引援”: 阐述了银行如何处理因组织变革而产生的“冗余”老员工,以及如何以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和项目自主权,从互联网和科技公司“挖角”关键的工程人才。书中特别对比了两种不同人才文化(银行的严谨文化与科技公司的速度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 第三部分:赋能与协同——重塑前台体验与风控(2017-2018) 章节概述: 在组织和技术平台初步就位后,本书将焦点转向面向客户和面向风险管理的前沿应用落地,展示了技术如何真正转化为商业价值。 核心内容聚焦: 1. “零接触”开户体验的设计哲学: 通过对某一次“刷脸+远程见证”的个人银行账户开户流程的拆解,展示了如何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和电子签名,将原本需要30分钟的线下流程缩短至3分钟。同时,书中并未回避该技术在欺诈识别方面的早期挑战和迭代改进。 2. 嵌入式金融的初步探索: 描述了银行如何走出传统的网点和服务圈,将金融服务能力通过开放API(Open Banking API)嵌入到零售商、供应链管理平台等第三方生态系统。书中案例聚焦于与一家大型B2B采购平台的合作,提供“账单即时信贷”服务。 3. 从“事后稽核”到“实时风控”: 这是对传统风控部门转型的重点剖析。书中介绍了如何引入机器学习模型,实时监控交易流水,识别异常模式,将传统信贷审批的“尽职调查”环节前置并自动化。特别提到了在反洗钱(AML)领域,AI模型如何有效降低误报率(False Positives)。 4. “开放银行”的未来愿景与合规边界: 总结了银行在转型过程中的战略哲学——“不求自建所有,但求掌控核心数据与风控能力”。展望了在监管允许范围内,如何平衡数据共享带来的效率提升与客户信任的维护。 --- 结语:转型是永恒的进行时 本书的结论强调,数字化转型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需要不断自我颠覆的过程。对于任何一家试图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生存下来的传统企业而言,组织对速度的敬畏、对数据的尊重以及对客户体验的执着,才是度过技术迭代周期的真正护城河。 本书适合所有金融业高层管理者、负责IT战略的部门负责人,以及所有关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的商业人士阅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布雷特‧金恩(BRETT KING)


  被誉为金融创新教父,着作曾四度登上亚马逊书店最畅销排行榜。《Bank 3.0:银行转型未来式》及《扩増时代》(Augmented)。繁体中文版亦获读者好评。他是知名评论家及举世闻名的商业趋势大师,曾于TED演讲,并获邀至《连线》(Wired)杂志、奇点大学的指数金融会议(Exponential Finance)及《经济学人》(Economist)会议发表专题演说,分享科技对商业的破坏、人类行为的改变和社会的影响。曾受邀至美国白宫为美国经济委员会(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剖析银行的未来发展,并与美国、中国、欧盟及世界银行等主管机关会面,提供建言。

  金恩也是《打破银行》(Breaking Banks)广播节目主持人。此节目专门探讨科技对银行及金融服务的影响,在全球72国共吸引100万名忠实听众。他也是知名的新创行动银行Moven的创办人。Moven至今募资已逾2,400万美元,并领先全球推出可下载的行动银行帐户,服务触角深入美国、加拿大及纽西兰。

译者简介

孙一仕(Steve Sun)


  从事金融资讯服务相关工作逾25年,现为台新银行资讯服务处处长。曾担任台湾花旗银行亚太区电子银行研发中心协理,台湾SAP公司总经理,IBM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事业群支付暨交易系统总经理,台湾IBM企业资讯顾问群副总经理等职。译有《Bank 3.0-银行转型未来式》及《数位银行:银行数位转型策略指南》等书。

施祖琪(Tina Shih)

  现为专职口笔译者,翻译经验超过十年。

萧俊杰

  现任台湾IBM企业谘询服务事业群协理暨台湾IBM数位银行转型团队首席顾问,具有二十多年资讯科技顾问谘询及建置经验,实际参与台湾地区多项数位金融策略及服务规画、银行资讯策略蓝图、全通道(Omni-Channel)整合、网路银行及全球支付、大陆分行系统的资讯专案。

  三位皆合作译有:《Bank 3.0银行转型未来式》、《数位银行:银行数位转型策略指南》、《新数位力》及《扩增时代》等金融研训院出版品。

图书目录

推荐序   I
译者序   IV

PART 01:客户行为的改变   1

第1章:「超互连」消费者的需求   2
心理冲击   5
扩散效应   9
客户行为改变的四个破坏性阶段   14
消费金融的倾覆与去银行化 (De-banked)   22
功能与服务是新的差异因素   29
重点提醒   31

第2章:绝佳客户体验的投资报酬率   32
通路各自为政、不相往来   35
组织架构   42
分行、线上服务和行动通路的论战   49
打破惰性   58
重点提醒   68

PART 02:重新打造银行   71

第3章:分行有救吗?   72
「关键是银行服务,不是银行」(Always Banking, Never at a bankTM)   76
21世纪分行的核心功能   78
为促进互动的分行创新   86
客户不再上分行怎么办?   103
现阶段分行改造的可行方案   107
重点提醒   109

第4章:开通服务和互动-客户支援的生态体系   110
改善支援的需求   110
SIRI、Lola、Skype和VoIP   119
当消费者想要成为客户的时候   125
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就代表组织的变革   129
即时回应变化的架构   144
结论:战术性通路改善计画   147
重点提醒   149

第5章:网路-营收为何依然难寻?   151
为何客户没有在线上多买些金融商品?   151
什么东西会在线上热销?   156
萤幕 (网路/平板/行动设备) 优先   172
对现有客户进行交叉销售   175
改良今日的网际网路通路   181
重点提醒   183

第6章:行动银行-已成大器,后势更勐   184
有史以来销路最好的设备   184
市场竞争态势   192
非银族「有银化」   198
未来展望   205
重点提醒   211

第7章:自助服务的演进   213
银行自助服务-话说从头   213
自动柜员机不只是吐钞机吗?   216
末来10年   230
结论   243
关键问题   245

第8章:相信群众,更胜相信品牌   246
社群媒体 (Social Media) 崛起   246
社群媒体有何优势?   252
你无法控制群衆   254
客户拥护与影响-真正的投资报酬率   263
群众外包 (Growdsourcing) —运用群众的力量   275
结论:这一切代表什么意义?   280

PART 03:前方的路:跨越通路   283

第9章:与科技演进共存   284
更快、更小、更聪明   291
对于企业整体的影响   302
重点提醒   307

第10章:资料云里新天地   309
海量资料   323
扩增实境   328
结论   332

第11章:互动式银行业务-打造数位关系   333
客户互动时代   333
参与对话   340
减低风险vs.投资报酬率   350
与被资讯淹没的「生产性消费」(Prosumer) 互动   352

第12章:行动支付、电子钱及储值   357
行动支付会成为主流吗?   358
手机钱包 (Mobile Wallet) 的出现   367
谁会在钱包大战中胜出?   371
虚拟货币   377
行动P2P支付   381
POS的演进   384
结论:行动支付,速度至上   390

第13章:冲击点-银行服务与讯息情境化   392
后继无力、无以为继、走入历史   392
情境为王   396
当「推」(Push) 沦为「硬塞」(Shove) 时   402
「冲击点」(point of impact) 销售历程   403
结论   408

第14章:迈向卓越银行的康庄大道   410
Bank 3.0转型的确认清单   410
确认事项   415
结语   422

词汇表   426

PART 04:2017增附版   437
附录|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与应用(孙一仕)   438
专访作者|谁能在手机做最多生意,将是未来最大银行 (Brett King)   447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以客为尊,启动银行大未来


  近代银行业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义大利,距今已近600年,是一个历史极为悠久的古老行业。这个行业以相同的模式-人们到银行存款、借款、兑换外币及购买其他金融商品-营运了五百多年,却在近20年,随着通讯科技与网路发展带动「电子金融」(e-Finance)兴起,金融服务突破时空的限制,对银行经营模式产生戏剧性的影响。

  诚如封面开宗明义写道:“Banking is no longer a place you go, but something you do”,随着科技发展,在新一代消费者的认知中,银行已渐由一个场域的概念,转化为无处不在的服务。时至今日,不论是办公室、家中或其他地方,只要有网路或通讯到达,皆可成爲银行的服务范围,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本书并非一本有关电子金融发展或技术的书,事实上,它想借由剖析最新的科技与潮流发展,描绘下一代银行客户的图像,及未来银行将面临的产业环境,更重要的是:指出银行如何在新世代中存活致胜之策略。就银行科技的角度而言,本书述及的领域相当完整:包含互联网造成消费者行为的演变、客服中心的整合与改善、提昇网路银行效益、行动银行科技、社群媒体(Social Media)的发展、资料云(Data Cloud)、行动支付及电子钱等等。书中旁征博引许多同业及异业案例,读来饶富兴味。

  就金融行销的角度而言,本书更指出不少发人深省的议题:既然「服务」是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决胜关键,那么,如何在无所不在的数位世界中提供令人「揪感心」的服务?如何有效传达并强化客户对我们的品牌认同?如何创造独特的客户使用经验及提昇操作便利度?换句话说,若银行在服务、品牌认同及使用经验上任一环节落后,不仅将面临同业威胁,更可能被新兴进入者取代。

  近年来沸沸扬扬的第三方支付及行动支付等议题即是明证。面对新兴支付厂商例如支付宝、PayPal、Google Wallet等强势竞争,银行面临清算手续费收入及部分活存的减少,未来随行动技术日新月异,相关法规持续松绑,赋予银行的保护伞减少,可预见在零售金融(Retail Banking)方面,银行将面临许多艰鉅的战役。

  电子金融的持续发展与升级是否意味着实体分行的末日?个人认为那倒未必,相反地,此时正是思考如何让分行转型、进化的最佳契机。银行应该思考如何提供更多附加价值,让客户愿意且乐意走进实体银行里。读者可以试想:未来若有一天,客户走进银行再也不是为了存款转帐,而是去喝下午茶、接受专业而亲切的财务谘询,或者是参加研讨会、听演讲、参与社区活动聚会,银行环境温馨而舒服比在家还棒,谁会不愿意来呢?

  这是本对未来银行经营具有启发性的好书,书中或许观点犀利(或许有人觉得过于新潮)、思维前瞻,所提及的科技也都非常先进,但其中心思想却是非常传统的「客户导向」:银行并非为科技而科技,不论是行动通讯、云端(Cloud)、大数据(Big Data)或是社群网络,都只是一种工具或文化潮流,最终目标五百多年来从未改变,都是为了抓住客户的心。

  台湾银行产业竞争激烈,对资讯科技之敏感度与服务之重视从不落人后。敝院有幸引进本书中文版,并推介其前瞻观点同飨读者,期待能触发更多的回响与多维思考,启动台湾银行业转骨提昇的大未来!

郑贞茂 谨识
台湾金融研训院院长
2013.09
(现任 金管会副主委)

译者序

  我第一次听到Brett King的演讲是在2011年9月,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 (SWIFT) 的年会 (Sibos 2011),当时Brett受邀担任大会最后压轴的讲者,他提到正在成立一家新银行-MovenBank,宣称将会借助新兴科技如:行动设备,社群网路及资料分析等,为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再需要传统金融服务媒介如塑胶卡片,实体分行等。我当时第一个反应是「又来了」,在1996年网际网路开始起步时,我也曾经以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 (SFNB 当时号称全世界第一间没有分行的银行,当时的口号是「from Brick to Click」) 为例,说过类似的话。而经过这么多年的演进,分行与金融卡还是继续存在,只是我们在电脑前多了一个「click」指令,网际网路成为分行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服务管道,但是没有办法取代分行的角色。但随着这十年新兴科技的演进,特别是人口结构与使用习惯的慢慢改变,分行与虚拟通路发展出各自新的定位及角色。因此当我听说Brett要开银行,就在网路上做了搜寻,发现他在2010年10月出版了Bank 2.0,阅读后觉得是一本值得介绍给银行业的书籍,2012年初即开始寻找出版社来合作出版中译本,但是当时并未找到合适的出版社。Brett在2012年10月出版了Bank 3.0,看完后我更觉得还是值得再试一次出版中译版,这次我找到了台湾金融研训院,很高兴台湾金融研训院愿意承担出版的相关事宜,才使这本书的中译版能够诞生。

  Bank 3.0是一本讨论银行客户与银行因互动方式的变化,对不同通路所带来的冲击,特别是网路加上移动设备所带来的影响,就如同书的副标题,Why Banking is no longer somewhere you go but something you do。作者提醒银行要更多的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产品的价值,交付的方法,以及与客户接触的情境。书中的一些看法对于银行来说可能是比较「激进」的观点,虽不全然适用台湾的金融环境,但我认为对此一议题有兴趣的人士,可以借由这本书了解到不同的思维方法以及应用情境,进而发展出适合本地金融环境的新应用。

  本书涵盖了许多议题,各章的内容为:

  第一章「超互连消费者的需求」点出科技演进造成消费者行为加速改变,并提醒银行必须及时回应客户行为的变迁。作者更预言,未来10年间,基本银行帐户将与银行脱钩,银行若持续观望和拖延变革,恐将沦为破坏性创新的受灾户。

  第二章「绝佳客户体验的投资报酬率」指出,客户体验不仅侷限于分行,而应广泛深入客户与银行品牌每一次的接触、银行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为了改善客户体验,银行必须精准掌握客户的核心需求,并借分析客户的行为找出改善客户体验之道。

  第三章「分行有救吗?」强调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客户需要的不是实体营业据点,而是银行的功能。当客户可在网上取得更便捷和完善的服务时,光顾实体分行的必要性愈来愈低,届时,分行不再享有利基,将走向逐步删减与缩编的命运,而倖存者则将以迥异于传统分行的面貌服务客户。

  第四章「开通服务和互动-客户支援的生态体系」探讨银行必须从产品导向迈入客户导向的服务模式,全面改造其面向客户的组织和支援平台。其中一大关键在于改善其整合式客户中心,以支援所有通路和客户间的互动,让每一次接触都被妥善地处理和记录,从而产生最佳的回应方式。

  第五章「网路-营收为何依然难寻?」坦言多数银行并不了解网际网路。作者强调,网路不仅是银行撙节成本的功能性交易平台,更是最重要的营收来源。银行对网路的重视绝不能亚于分行,否则只会把客户拱手让人。

  第六章「行动银行-已成大器,后势更勐」指出,行动银行已成主流,甚至将于2016年跻身多数消费者的首要通路。随着行动技术日新月异,大型付款网路虎视眈眈地抢进金融服务,一场翻天覆地的产业变革正山雨欲来。银行只剩下短短几年可发展行动通路的服务力及销售力,才能充分支援零售金融业务。

  第七章「自助服务的演进」断言,现金使用需求愈来愈低,行动设备和智慧卡正蚕食鲸吞自动柜员机的版图。自动柜员机必须不断调适以维系价值,而应与行动科技结合、加强互动性和个人化,或朝向精简型和全功能型机种两股分流演进。尽管如此,待行动支付成为主流后,手机仍将取代自动柜员机大部份的功能。

  第八章「相信群众,更胜相信品牌」说明社群媒体提供绝佳的机会让银行聆听客户的声音、加深与客户间的连结,并依据客户回馈来强化品牌拥护度。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银行若忽略社群的声音,或固守陈旧的品牌经营模式,只会被排山倒海的社群力量所淹没。

  第九章「与科技演进共存」检视新科技加速普及而价格飞快下降的现况。科技已非例外,而是常态,企业必须不断适应新科技才能永续经营。同样的,在银行3.0的时代中,科技也是银行与客户建立关系的不二法门。

  第十章「资料云里新天地」进一步探究科技演变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面临海量资料的挑战及客户对即时互动的期待,银行须更有智慧地处理和运用资讯。云端及相关应用将有助于银行跨越资讯藩篱,并与业界伙伴携手创造多赢。

  第十一章「互动式银行业务-打造数位关系」阐述科技创造出行动化和社群化的消费大众,也拉高了客户对零售银行服务的期待。以分行、自动柜员机为主的传统服务模式,已无法创造有价值的客户体验。银行须克服惰性,朝向行动钱包、社群媒体和个人化数位行销而努力,并善用科技打造绝佳互动关系。

  第十二章「行动支付、电子钱及储值」介绍行动支付的多种样貌与产业现况。行动支付是不可小觑的支付工具,更已于过去十年间在亚洲多国内成为主流的支付方案。作者预言,随着新型支付方案更形普及,零售银行在支付领域上的角色将更为边缘化。

  第十三章「冲击点-银行服务与讯息情境化」直言,银行行销团队仍以20世纪的思维应付21世纪「银行3.0」世代的挑战。作者认为,行销人员需要注入新思维和发展新技能,把更多心力投注于行动搜寻、销售历程、数位行销上,并致力在社群媒体创造品牌拥护者。

  第十四章「迈向卓越银行的康庄大道」重申银行3.0的精髓在于改变,并言明新兴商业模式和层出不穷的破坏因素正颠覆产业的游戏规则,落后与守旧者只会被淘汰。作者亦列出银行3.0转型的确认清单与注意事项,以帮助银行自我检视并校准策略,更鼓励业者善用科技、勇于创新与实验,因为唯有深入客户的生活、适时适地为其提供银行的功能和用途,银行才能在新世代中存活与致胜。

  不过在翻译的过程也碰到一些难题,原着的用词遣字比较口语化,类似公开演讲,不很严谨,却容易阅读,因此在翻译过程我保持了作者原有的语调。另一个难题是作者举了一些在欧美较为盛行案例及工具也发明了一些「名词」,我尽最大努力来将其中的内容加以解释希望读者可以了解。

  在这本书的出版及翻译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的帮助,首先感谢台湾金融研训院传播出版中心愿意出版中译本,也谢谢IBM公司萧俊杰先生及王佩芳小姐,王立恆先生以及施祖琪小姐在翻译及校对过程所给予的大量协助,方能使这本中译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完成。

  最后,为协助业界的朋友们了解最新金融数位政策及趋势,2017年再刷版特别增附「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与应用」一文,敬请各位先进参考指教。
 
孙一仕
现任 台新银行资讯服务处处长
2017.02

图书试读

第1「超互连」消费者的需求
 
2011年,网路取代报纸和电视,成为美国Y世代年轻人的主要新闻来源。同样也是2011年,一般人每天花在手机应用程式上的时间已超过电脑上网。美国约有25%的家庭几乎或根本没有使用金融服务,网路的家户覆盖率却有76%,手机的普及率更是高达103%。亚洲有16亿人没有银行户头,却总共有26亿支手机。
 
2011年6月,联合国正式宣告,使用网路是基本人权。预计2016年时,全球将有一半以上的人拥有可上网的智慧型手机,而且,因为上网费率已包含在月租费中,上网形同免费。愈来愈多人上网是用手机而不是电脑。未来两年间,平板电脑的销售量也将打败个人电脑。
 
现在,上网不仅是基本权利,还是日常生活中被视为理所当然、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光是上网还不够,很多人同时拥有好几台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可上网的游戏机、可串流内容的网路电视等等,族繁不及备载。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超互连」(hyperconnected)的世界。
 
我有三个小孩,现在才3岁、9岁和12岁,他们不曾经历过没有手机或网路的年代。他们永远无法想像,一个无法随时收发简讯、没有社群网站、多点触控平板电脑和其他先进科技的世界是什么模样。在他们眼中,这些科技产品一点也不独特、新颖、先进或「另类」,而是这个世界本该就有的东西-否则就落伍了。
 
2012年,脸书(Facebook)用户堂堂迈入10亿大关。不久之后,想找到没有脸书的人恐怕会愈来愈困难。还记得以前有些老派人士声称从未用过提款机(ATM)、电子邮件或手机吗?现在脸书也有同样的反对声浪。当然,脸书在用户数突破10亿后成长趋缓,用户数也远低于全球约20亿的广大网民人口,但这绝不代表脸书已经崩盘了吧?
 
事实上,网际网路、行动应用程式(app)、社群网站和过去20年间所诞生的各种创新产品早已不稀奇。倘若回到1999年它们刚面世时,或许还有点新鲜感,但对出生在2000年后的「九年级生」来说,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罢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拿起《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我心裡多少還是有些疑慮的。畢竟,探討銀行轉型的書籍市場上已經很多,我擔心它可能會落入俗套,或者只是在重複一些已經被大家熟知的觀點。然而,這本書的出現,完全打破了我的這種預期。作者的觀點相當獨特,他並沒有將重點放在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行為」的改變。他強調,未來的銀行,最重要的任務不是提供多少種產品,而是要能夠理解客戶的行為模式,並在最恰當的時機,提供最適合的解決方案。 在台灣,我們看到銀行不斷地推出各種APP、推出各種線上服務,但很多時候,這些服務的設計,並沒有真正貼合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這本書就很有針對性地指出了這一點。它分析了不同年齡層、不同生活狀態的客戶,他們在金融服務上的潛在需求。作者也探討了「微服務」的概念,這讓我對銀行如何能夠更靈活、更快速地響應市場變化,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他所提出的「由點到面」的轉型策略,也讓我看到了,即使是規模龐大的傳統銀行,也能夠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實現有效的數位轉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套可操作性的方法論,讓讀者能夠從更根本的層面,去理解銀行的未來發展方向。

评分

當我看到《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名時,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又要講述那些已經耳熟能詳的數位支付、線上銀行了。畢竟,在台灣,我們已經被各種金融科技的浪潮轟炸了許久,有時候真的會覺得有點疲乏。但是,這本書的內容,卻讓我眼前一亮。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技術的層面,而是深入地探討了「人」在銀行轉型過程中的角色。他強調,技術的進步最終還是要服務於人,並且要能夠真正改善人們的生活。 書中對於「開放式銀行」和「合作夥伴關係」的論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台灣,銀行業傳統上是以獨立運作為主,但作者卻指出,未來的銀行,需要與各種不同的第三方服務提供者合作,共同打造一個更豐富的金融生態系。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連接,更是一種思維模式上的轉變。它意味著銀行需要放下身段,與外界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才能夠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競爭力。這本書讓我看到,銀行轉型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企業文化和組織架構的重塑。它引導我思考,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銀行該如何才能持續進化,並贏得客戶的青睞。

评分

我必須承認,我一開始對《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的期待值並沒有很高。畢竟,在台灣,銀行業的數位化轉型話題已經被討論了N年,從行動支付、人臉辨識到大數據分析,感覺上好像大家都已經知道個大概,只是實際執行起來總是慢半拍。但是,翻開這本書之後,我立刻被作者的觀點所吸引。它並沒有停留在表面上,只是列舉各種新技術,而是更深入地探討了「銀行」這個概念本身的演變。作者很明確地指出,未來的銀行不只是提供存款、貸款的場所,更應該是提供全方位金融解決方案的平台。 這本書對於「客戶體驗」的重視,令我印象深刻。在台灣,許多傳統銀行在服務上,有時候會給人一種「以我為主」的感覺,而非真正站在客戶的角度去思考。但這本書強調,未來的銀行必須以客戶為中心,理解客戶的需求,並提供個人化、無縫接軌的服務。作者也深入分析了各種可能影響銀行業的顛覆性力量,像是FinTech公司、甚至是大型科技公司可能進入金融領域所帶來的衝擊。這些內容,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在台灣金融環境中的人來說,是非常及時且重要的啟示。它讓我開始思考,除了跟隨科技趨勢,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出銀行獨特的價值,並將這種價值透過創新的方式傳達給客戶。

评分

閱讀《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次重新認識「銀行」的旅程。身處在台灣,我每天都能感受到金融科技的發展,像是行動支付的普及,或是各種線上貸款平台的出現,這些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便利。但是,我總覺得,這些變化好像有點零散,缺乏一個整體性的架構來理解。這本書就填補了這個空缺。作者並非只是列舉一些新奇的技術,而是深入地探討了這些技術背後所帶來的思維模式的轉變,以及這些轉變將如何重塑銀行業的生態。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信任」這個核心價值的探討。在數位化浪潮席捲的今天,很多人可能會質疑,冰冷的螢幕和程式碼,是否還能像過去一樣,贏得客戶的信任。作者並沒有迴避這個問題,而是提出了創新的解決方案。他強調,銀行需要透過更透明的資訊、更個人化的互動,以及更強大的資安防護,來鞏固客戶的信任。這點對於台灣這樣一個重視人情味的社會來說,尤其重要。書中探討的「以人為本」的數位轉型,讓我看到了銀行業在擁抱科技的同時,依然可以保留其最珍貴的核心價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能夠平衡技術發展與人文關懷的視角,讓我對銀行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评分

老實說,我對於一些寫關於「未來」的書籍,通常會抱持著一種半信半疑的態度,畢竟預測未來本來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牽涉到像銀行這樣一個龐大且複雜的體系。但《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卻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個相當深刻的印象。它不像許多市面上的暢銷書,僅僅是拋出一些聳動的標題和概念,而是有著極為扎實的論述基礎。作者透過大量的數據、市場分析,以及實際案例,層層推進,讓人信服。我特別欣賞的是,它並非只是單純地介紹「什麼是數位銀行」,而是更深入地探討了「為什麼」銀行需要轉型,以及在轉型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與困境。 在台灣,我們常常看到新聞報導關於數位貨幣、區塊鏈技術如何顛覆傳統金融,但對於這些技術的實際應用,以及它們對銀行業務的長期影響,我總覺得有些模糊。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它用非常清晰易懂的方式,解構了這些複雜的概念,並將其與銀行業的未來發展緊密連結。作者也點出了,轉型並非只是技術的升級,更重要的是企業文化的變革,以及如何重新思考客戶服務的本質。這點非常關鍵,因為即使有了最先進的技術,如果銀行內部的人員跟不上,或者客戶體驗依然冰冷,那麼轉型就只是一個空殼。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這些在銀行體系中工作的人,或者關注金融產業發展的人,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數位金融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评分

閱讀《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入的金融思辨之旅。坦白說,一開始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充斥著技術名詞的「乾貨」,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筆相當流暢,而且更注重於「概念」的闡述,而不是單純的技術堆砌。他成功地將複雜的金融科技概念,轉化為容易理解的語言,並且結合了大量的實際案例,讓我能更清晰地看到這些轉變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發生的。在台灣,我們常常會聽到「數位轉型」這個詞,但對於轉型的具體路徑、潛在風險,以及成功的關鍵因素,卻往往霧裡看花。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相當完整的視角。它從宏觀的市場趨勢,到微觀的客戶行為改變,都做了細緻的描繪。作者對於「開放銀行」和「API經濟」的討論,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些概念在台灣可能還不是那麼普及,但作者的分析讓我知道,這將是未來銀行業不可避免的發展方向。他強調的「合作」與「共贏」,而不是單純的「競爭」,也讓我對銀行的未來發展模式有了全新的認識。要知道,在傳統的金融業,競爭往往是主旋律,但作者卻告訴我們,在這個資訊爆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單打獨鬥已經不再是最佳策略。這本書對於如何重新定義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如何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時代,創造新的價值,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洞見。

评分

坦白說,以我一個普通台灣讀者的角度,《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確實帶給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啟發。我原本以為這只是一本關於「科技如何改變銀行」的書,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它觸及的層面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作者對於「銀行」這個詞本身的定義,做了相當深入的探討。他認為,未來的銀行將不再是我們傳統認知中的那個由鋼筋水泥構成的建築,而是一個更為虛擬、更為彈性的存在。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在台灣所熟悉的銀行分行,是否還會在未來的版圖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書中對於「生態系」的描繪,也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分。作者指出,未來的銀行將會是各種金融服務的整合平台,與其他的科技公司、甚至非金融機構,形成一個緊密的合作網絡。這點對於台灣的金融業來說,是個相當大的觀念轉變。我們習慣了銀行之間的競爭,但書中卻強調了「協作」的重要性。它告訴我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唯有透過開放的合作,才能創造出更豐富的金融服務,滿足消費者日益複雜的需求。這些內容,讓我對銀行業的未來有了更寬廣的想像空間,也讓我開始思考,台灣的金融機構該如何在這場變革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銀行業的未來,不能只看技術的發展,更要關注背後驅動這些變革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而《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恰恰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的視角非常宏觀,他不僅僅將目光放在銀行內部,更是將整個社會的脈絡都納入考量。在台灣,我們已經感受到金融科技帶來的便利,但是,這種便利是否真正惠及到所有人群?是否存在數位落差?這些問題,本書都有深入的探討。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數據倫理」和「社會責任」的討論。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數據的運用變得越來越重要,但同時,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如何避免數據被濫用,也成為了一個嚴峻的挑戰。作者在這個方面,提出了非常具體的建議,讓我對銀行在數位時代的社會責任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強調,銀行不能僅僅追求商業利益,更要肩負起保護客戶、服務社會的責任。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金融科技的書籍,更是一本關於如何以負責任的態度,去塑造未來金融生態的指南。它讓我對銀行的未來有了更為立體、更為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覺得,台灣的金融市場雖然不大,但卻充滿了活力與變革。從最早的電子支付,到近期幾家銀行紛紛推出自家品牌的數位帳戶,我們都能感受到一股巨大的能量正在推動著整個行業前進。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就像是在一個大染缸裡,看著各種新名詞、新概念不斷湧現,卻不知道它們的最終落腳點在哪裡。《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正好填補了我心中的這個空白。它並沒有給我一個預設好的「完美」銀行模式,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銀行該如何不斷地調整和演化。 作者在書中花了相當大的篇幅,去探討「數據」在未來銀行中的核心地位。這點我深有同感。在過去,銀行主要依靠分行和人際互動來建立關係,但未來,數據將成為連結銀行與客戶的關鍵橋樑。如何收集、分析、運用這些數據,同時又能保護客戶的隱私,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書中舉的許多國外案例,都讓我看到了一些創新的可能性,像是透過數據分析提供更精準的信貸審批,或是為客戶量身打造投資組合。這些內容,對於正在尋求突破的台灣金融業者來說,無疑是重要的參考。這本書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數位轉型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學習、適應和創新。

评分

老實說,當初看到《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 (2017年最新版)》這本書名,心裡想說「又要來一篇講數位金融、行動支付的氾濫文章了嗎?」畢竟這些年來,各種探討銀行業如何擁抱科技、轉型的書籍和報導已經多到不行,有時候真的會有點審美疲勞。但是,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金融市場動態,並且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親身感受過銀行業種種變革的讀者,我還是決定翻開了這本書。我必須說,這本書在許多方面都超出了我的預期,它並非只是簡單的技術羅列,而是更深入地剖析了「為什麼」以及「如何」去思考銀行的未來。 在台灣,我們經歷了從ATM普及、網路銀行興盛,到近期各種行動支付APP百花齊放的歷程。每一次的變革,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也讓傳統銀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本書很巧妙地抓住了這個核心,它沒有像某些書籍那樣,一味地歌頌科技的萬能,而是更貼近實際,探討了在技術快速迭代的時代,銀行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在滿足消費者日新月異的需求的同時,維持其核心的穩健與信任。尤其是在2017這個時間點,各國的金融監管、消費者行為模式都還在快速演變,這本書的觀察和預測,顯得格外有參考價值。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不同地區的案例,從美國矽谷的新創金融公司,到亞洲一些國家在金融科技上的突破,都做了詳盡的介紹,讓讀者能夠跳脫台灣的單一視角,看到更廣闊的金融科技發展藍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