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册是「复旦— 胡佛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系列」的一种, 以《宋子文与他的时代》为题
共收入照片、信函信封、电报、报刊、证明文书、委任状、聘书、证券、账目等诸种图片资料近3 0 0 幅, 分为「家世与家庭」、「求学生涯」、「从政与国务活动」、「社交游历」、「晚年生活」、「逝世」等六个部分, 以较为形象、具体、贴近的方式,展现宋子文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与社会。
本图册所收入的图片资料年代相当久远, 除了对图片扼要说明外, 并编撰文稿, 贯通宋子文生平的各主要阶段和方面, 说明相应的家族、家庭、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诸方面的内在脉络与背景。另附宋氏家族谱系示意图、宋子文生平简表,以便读者了解相关史事。
本图册由吴景平、郭岱君编着。中文文字由吴景平审定,英文由郭岱君定稿。
本图册得以编辑出版,应特别感谢下列人士:
冯宋琼颐女士( 宋子文先生长女) 提供照片集文档, 慨允本图册的出版, 并且撰写序言。
冯英祥先生( 冯宋琼颐女士次子) , 提供绝大部分图片资料, 并且协助辨认图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及其他史实,给予我们极大的帮助。
余经铠先生( 宋子文先生生前的私人助理) 慨然支援本系列的出版, 并撰写回忆文章,现作为特稿收入。
上海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提供了数张宋家早年照片, 图册中均予以说明。宋时娟女士、朱玖琳女士在若干史事核定上给与了说明。
宋仲虎先生( 宋子安先生次子) 及其夫人宋曹俐璇女士在各方面给予我们真诚的协助。
胡佛研究院林孝庭博士协助图册说明的英文翻译。
各图片资料由李清完成电子扫描,叶云担任文字编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史立丽女士统筹编务和出版事宜,认真负责。
最后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及胡佛研究院的全力支持, 他们在决策及行政上的支持,使得本图册的编辑与出版顺利实现。
谨对以上人士和单位表示由衷的谢忱。
作者简介
吴景平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郭岱君
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代序/冯宋琼颐
Foreword by Laurette Soong Feng
第一篇 家世与家庭
Family
第二篇 求学生涯
Education
第三篇 从正与国务活动
Political Career
第四篇 社交游历
On the World Stage
第五篇 晚年生活
Later Years
第六篇 逝世
Funeral
附录
Appendixes
特稿:我对宋子文博士的回忆/于经铠
Special Contribution: My Memory of Dr. T. V. Soong
by Edward Eu
宋子文家族图
Soong’s Family Tree
宋子文年表
The Chronology of T. V. Soong
后记
Acknowledgements
代序
我提笔书写对先父宋子文博士生平的感言,倍感惶恐和荣幸。六十年来,我将第一次重返生我养我的故土,庆贺这关乎民国时期重大事件的史料的问世,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先父生前,不少故旧属僚都要他写下自己的回忆,并对一些不切实际的指责作出辩驳,但是他都拒绝了。他常说:「让历史去评判吧!」他相当注重保留自己的隐私,对自己的一切只有他了然于心。遗憾的是,很多关于宋子文的着述缺乏历史依据,是不真实的。而为了给他一个公论,就有必要公开他的个人档,接受学者的检验。正因为如此,我深深感谢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吴景平教授,以及史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所有尽心尽职的人士。我希望这次的出版品能有助于学者和历史学家重新审视宋子文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角色。
宋子文的档包括他的私人信件和电报、演讲稿、个人财产帐目、未刊照片和他的遗嘱。这些档将体现宋子文早年的事业追求,以及他为改善和发展中国经济所推进的一系列重要改革。他坚信,中国资源丰富,人民勤劳,一定会在战后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寻常的是,他在年仅三十一岁时就被任命为财政部长。事实上,他在其后为中国服务的三十年里,担任过政府的许多要职。
先父在他的生平事业中,始终对自己执掌部门的各个方面都尽职尽责。先父多次在信中说,他希望能够隐退过自己的生活,但是他的担子常常更加重了。为了实现中国财经制度的现代化,摆脱外国附庸的地位,他孜孜不倦地工作。而在中国反对外来入侵、保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时,他总是抬头挺胸,从不退缩。他努力说服西方领导人接受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没有人比他更有力地为中国的利益据理力争。
先父(宋子文)是近代中国的典型。尽管事业显赫,但在家中,却乐于与他深爱的妻子、三个女儿和九个外孙过简单的生活。先父与妹妹美龄之间的关系尤为亲密,事实上,他们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如同早年在哈佛和卫斯理的岁月。
和其他移往国外的人一样,先父晚年也开始过着新的生活。他每天在纽约中央公园散步,午后小憩,与朋友共品美味小吃,观看美式足球,打牌,和外孙们一起捉迷藏。先父既对医学津津乐道,也会为证交所的新上市公司兴奋不已。如同他的父亲宋嘉树先生,先父总是心系中国与圣经。
冯宋琼颐
2008年2月18日
于纽约
作为一名对近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接触到了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籍。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深入挖掘了20世纪中国一位关键历史人物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通过对这位主人公的深入解读,来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时代,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那些在那个时代留下深刻印记的个体。这本书正是这样做的,它通过生动的叙述,将这位主人公置于那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洪流之中,让我们看到他在历史浪潮中的选择与担当。书中对当时中国经济政策、外交策略的细致描绘,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在那段特殊时期所经历的挑战与荣耀。
评分近期读到一本让我思绪万千的书,它描绘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且着重于那个时代的一位核心人物。我一直认为,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那些具有非凡才能和远大抱负的个人所推动的。这本书就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位主人公如何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凭借其卓越的才智和超凡的手腕,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中对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国内政治格局的深入剖析,为理解这位主人公的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惊讶于作者能够将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人传记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人物的形象立体而饱满。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走入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迷宫,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去探索那个时代的秘密,去理解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混迹于史海的普通读者,我对民国史始终有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情结。那些风云激荡的年代,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总能勾起我无限的遐思。我一直对那些站在历史舞台中央,却又鲜为人知的幕后操盘手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通过金融、经济手段影响国家走向的人物。总觉得,在宏大的政治事件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力量在涌动。读史书,就像在挖掘宝藏,每一次翻开,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一段被遗忘的真实。我尤其偏爱那些能够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展现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沉浮的作品。最近,我读到一本关于一位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的书,虽然书名我暂且不说,但它所描绘的那个时代,以及那个人物所处的复杂境遇,着实让我感到震撼。书中对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外交的交织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年代。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精英阶层之间的博弈,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国内外复杂局势中寻求出路的。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不仅仅是表面的事件,更是深层的逻辑和人物的抉择。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本讲述20世纪中国历史的书,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深入探讨了那个时期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尤其聚焦于那些在经济领域扮演关键角色的领军人物。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其经济的腾飞,而经济的背后,往往是一些极具远见和魄力的实干家。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在事件的脉络中,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他们在动荡年代的决策过程和个人挣扎。我被书中对于当时的金融体系、产业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细致描绘所吸引,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经济的活力与局限。同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其中的复杂性和灰色地带,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每一次阅读,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曾经的决策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评分读罢一本关于那个风云变幻年代的书,我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鲜活。我向来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不随波逐流,反而试图引领时代方向的智者和实干家充满敬意。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扑朔迷离的时代,看到了不同派别之间的角力,以及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那些身处高位者的艰难抉择。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让我得以窥见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挣扎和情感波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那个时期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的描写印象深刻,它展现了中国如何在被动中寻求主动,如何在夹缝中争取生存与发展。读这样的书,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体验一种历史的温度,感受一种时代的脉搏。它让我明白,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而成的复杂画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