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战前报业

香港战前报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历史
  • 战前报业
  • 新闻传播
  • 媒体研究
  • 社会文化
  • 近代香港
  • 报纸研究
  • 历史文献
  • 香港研究
  • 殖民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一部关于清末民初至日佔时期的香港报业史料着作,全书共分三大部份,所举资料多取自于作者多年的坊间收集和香港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等。作者在“战前”、“香港”(广义上应是“粤港”)的大环境下,阐释近代民主革命时期报业发展和报人动向等主要情况,具体涉及办报的目的、资金来源、政治取向、销量影响等。

  全书图文并茂,展示出传奇的报人群像、精彩的报纸笔战和珍贵的历史文档。既是一部近代香港报业史,也是一段省港革命史。关键词如下:

  第一部份,史料:来自香港大专图书馆、民间旧藏。
  第二部份,报人:军阀、国民党、共产党;爱国者、革命者、文化改良者。
  第三部份,报纸:军政喉舌vs为民发声;文化运动vs对抗外敌。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香港战前报业》的图书简介,其中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但力求详细、专业,并具有实体书籍的介绍感: --- 《香港战前报业:香江舆论场的生成与演变(1841-1941)》 一、 导言:开埠与信息洪流的初现 本书旨在深度考察香港自1841年英方接管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这一百年间,本地报业的兴起、发展、生态变迁及其对殖民地社会结构、公共舆论乃至政治运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香港,作为维多利亚港畔的一颗新星,其诞生之初便自带信息传播的基因。殖民政府的治理需求、移民社会的复杂构成以及国际贸易的活跃,共同为现代新闻业的萌芽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本研究并非简单梳理历年来创刊报纸的名录,而是聚焦于一个关键命题:在缺乏成熟政治体制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初期,报纸如何从政府喉舌、商业广告板,逐步蜕变为塑造“香港人”身份认同、介入公共事务讨论的“第四权力”雏形。我们考察了早期报纸在文字语言、版面设计、新闻观念上的模仿与创新,以及它们如何在多元族群(英人、华人、葡人等)构成的社会夹缝中,寻找并确立自身的社会功能与市场定位。 二、 殖民地语境下的媒体生态构建 香港战前报业的生态极为复杂,其特点在于明显的“双轨制”与“多语种并存”。 1. 英文报业的定型与精英化: 本书详细分析了早期英文报纸的创办动机、主要读者群体及其与殖民地政府、商界精英的微妙关系。这些报纸,如《香港先驱报》(The Hong Kong Daily Press)及后来的《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前身,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英资洋行意志的延伸。它们如何处理英国母国与远东殖民地的消息平衡?它们如何看待本地华人的政治参与?我们通过对这些刊物的社论、商业广告和海外通讯的文本分析,重构了殖民地权力核心的信息流通网络。 2. 中文报业的勃兴与本土化: 中文报业的崛起是香港社会本土化进程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早期的中文报纸,如《中外新报》,多由西方传教士或对西学有兴趣的华人精英创办,带有强烈的教育和启蒙色彩。然而,随着本土商界力量的增强,中文报纸逐渐脱离西方语境,开始关注本地经济动态、民生诉求和宗族事务。本书着重探讨了中文报纸在“维新”与“保守”两种思潮间的张力,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引入新的词汇、新的叙事方式,有效地服务于日益壮大的本地华人群体。 3. 族群媒体的边缘角色: 除了英、汉两种主流语言报业外,本书也对其他族群(如印度裔、葡裔社群)创办的短暂性刊物进行了梳理。这些刊物虽然影响力有限,但却为我们理解战前香港的社会碎片化和多重身份认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三、 政治参与、审查制度与“舆论场”的试探 报纸的生命力在于其对公共议题的介入程度。战前香港的政治环境是“有限自治”与“有效控制”的混合体,这对新闻自由构成了持续的挑战。 1. 法律框架下的约束: 本书详述了殖民地政府如何运用《诽谤法》、《煽动叛乱法》以及19世纪末逐渐完善的《印刷品法令》来规范新闻活动。对言论的“软性”干预与“硬性”压制是如何交替使用的?例如,对涉及土地批给、司法腐败或种族歧视的报道,政府采取了哪些策略进行引导或封锁? 2. 议题设置与社会动员: 尽管面临压力,报纸仍是社会议题的主要设置者。我们分析了报纸在应对天灾(如瘟疫、台风)、重大经济危机(如银行业挤兑)以及社会运动(如反苛捐杂税运动)时所扮演的角色。报纸如何在不触碰殖民地核心统治底线的前提下,有效地凝聚华人社会的集体情绪,并转化为对殖民地政策的具体诉求,是本部分的核心内容。 3. 商业化与独立性的博弈: 随着发行量增加和广告收入的增长,报纸的经济基础逐渐稳固。这种商业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新闻专业化和独立报道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得报纸更容易屈从于大财团的商业利益。我们考察了1910年代至1930年代,香港媒体所有权结构的变化,及其对新闻内容倾向的影响。 四、 战火阴影下的终结与遗产 1930年代末,国际局势的动荡开始渗透到香港的报业版面。亲日或反日的宣传力量逐渐加剧,本地报纸的立场选择成为一个严峻的考验。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1937年至1941年间,报纸如何报道远东的战事,以及这种报道如何影响了香港本地市民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当战争最终爆发,许多报社面临疏散、停刊或被日军接管的命运。然而,战前报业所建立起的专业人才队伍、成熟的发行网络以及民众对信息的需求惯性,为战后香港媒体的迅速复苏奠定了基础。 结论: 《香港战前报业》不仅是一部关于新闻史的著作,更是研究近代香港社会结构、文化融合与政治意识萌芽的重要窗口。它揭示了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最前沿,报纸如何超越单纯的信息传递功能,成为殖民地现代性构建不可或缺的基石。 --- 关键词: 香港开埠、殖民地新闻史、中文报业、英文媒体、殖民地审查、公共舆论、19世纪香港社会。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国雄


  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任职香港大学图书馆期间,赴夏威夷大学攻读图书馆学,回港后出任香港大学孔安道纪念图书馆首任馆长。1990年移居加拿大,担任多伦多大学和约克大学合办的加港文献馆首任馆长。在职期间及退休后笔耕不辍,合编有《现代论文集文史哲论文索引》(1979),及编着《香港身世:文字本拼图》(2009)。

图书目录

序一 霍启昌教授 vi
序二 黄仲鸣教授 xii
前言 xvii

第一部分 史料篇
1. 吴灞陵的香港报业史料 002
2. 香港的报纸创刊号 015

第二部分 报人篇
3. 黄伯耀与《武汉风云》 026
4. 李大醒:因漫画被驱逐出境的报人 045
5. 黄鲁逸:一个改良粤剧的报人 053
6. 郑贯公:英年早逝的革命报人 066
7. 黄燕清:又是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报人 112
8. 罗伟疆和黎工侬:遭抢击的两位报人 123
9. 黄天石:擅写言情小説的报人 131

第三部分 报纸篇
10. 革命暴徒报人夏重民和《香江晨报》 156
11. 陈秋霖和《香港新闻报》的报变 180
12. 陈复与香港现存最早共产党报刊《香港
小日报》( 附:托派的《也是报》) 204
13. 毛泽东订閲的香港报纸《超然报》 231
14. 陈雁声和《东方日报》 254
15. 革命元老胡汉民和《中兴报》 280

图片出处 32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带我穿越时空的旅行着迷,而《岁月悠悠:清末民初的江南乡愁》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以一种极为细腻、温情的笔触,描绘了清末民初江南水乡的生活图景。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淡淡的乡愁。作者仿佛是一位亲历者,用她对故乡最深沉的眷恋,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仿佛能闻到梅雨时节江南特有的潮湿空气,看到黛瓦白墙在烟雨中若隐若现,听到小船在悠长河道里划破水面的声音。书中对当地的风俗习惯、节庆活动、饮食文化都有细致的描绘。例如,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乡亲们的热情与团结;而对冬至时家家户户制作年糕的描写,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淳朴而温暖的家庭氛围。书中穿插的几幅水墨画,更是将江南水乡的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水乡独特的韵味。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让我暂时忘却了都市的喧嚣,沉浸在一种宁静而美好的回忆之中。这是一种非常治愈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乡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与艺术、美学息息相关的书籍情有独钟。最近偶然获得一本《浮光掠影:民国时期海派绘画的审美品格》,读罢之后,颇受启发。本书并非仅仅罗列画作,而是深入剖析了民国时期上海画坛的独特之处,以及海派绘画在时代洪流中的演变与发展。作者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五光十色、兼容并蓄的艺术世界。从海上画派的早期探索,到后来对西方艺术的吸收与融合,书中条理清晰地梳理了这一脉络。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时代精神”在绘画中的体现所吸引。当时的上海,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催生出了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气息的绘画风格。书中对几位代表性画家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鉴赏,不仅仅是技法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情感和社会思考的解读。例如,对周炼霞女士画作中那份独特的“都会风情”的描绘,以及对潘天寿先生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创新,都让我对海派绘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颇具雅致,作者的文字本身就如同一件艺术品,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次关于美学、时代和文化碰撞的深度对话,让人在阅读中,获得视觉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评分

香港的繁华背后,总有那些被历史尘封的角落,等待着被拾起。我一直对这座城市的过去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时代变迁的载体。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香江记忆:街头巷尾的老故事》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搜罗零散的市井轶事,但内容却意外地让我沉浸其中。书中描绘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香港的街景,那些熙熙攘攘的街道、弥漫着海鲜和煤烟味道的空气,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仿佛跃然纸上。作者笔下的茶楼里,阔太太们围坐闲谈,交换着最新的八卦和对时局的看法;街角的小贩,用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吆喝声,吸引着过往的行人。其中一段关于旧时渡轮的描写尤为生动,那慢悠悠的船身,划破海面的波纹,以及船上人们脸上凝固的表情,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古朴而踏实的生活气息。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时社会风貌的插画,虽然线条有些粗糙,但却真实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精髓。读这本书,就像是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那个我未曾经历却又充满想象的年代。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以一种温和而细腻的方式,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香港生活画卷,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情的温暖。

评分

我最近读完一本名为《科技浪潮:改变世界的发明史》的书,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人类科技发展的宏伟历程。它并没有枯燥地列举一堆发明和数据,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那些改变世界的重大发明呈现在我眼前。我被作者讲述的发明背后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不仅仅是那些天才的灵光乍现,更是那些发明家们在漫长研发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挫折以及他们不懈的坚持。书中从火的利用,到轮子的发明,再到印刷术、蒸汽机、电力,直到近代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科技探险。作者在讲述时,不仅仅关注发明的本身,更侧重于分析这些发明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例如,在论述印刷术的发明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它如何打破了知识垄断,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教育的普及,进而对整个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对于蒸汽机的介绍,则让我们看到了工业革命的澎湃动力,以及它如何重塑了人类的生产力与城市面貌。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语言也通俗易懂,即使是对科技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创新,而那些伟大的发明,正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引擎。

评分

最近,我沉迷于一本名为《古今智慧:二十四史的抉择与洞见》的书籍,它的内容之深邃,视角之广阔,令我震撼不已。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选取了《二十四史》中一系列关键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决策,通过作者深刻的洞察与分析,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普适性智慧。我被书中对于朝代更迭、政治博弈、军事策略等方面的解读所吸引。作者以一种超然的视角,抽离出历史事件本身,去探究其背后驱动的深层逻辑。例如,在探讨汉朝“文景之治”为何能够延续,以及其衰落的根源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归结于某位帝王的过错,而是深入分析了制度、民生、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另一章关于“士人阶层”在不同朝代地位变化的论述,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态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同于一般史书的褒贬,而是更加注重对其决策过程中的困境、权衡与最终结果的分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局限。这种“抉择与洞见”的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漩涡之中,与古人一同经历那些艰难的抉择,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这本书不愧是一部融合了史学、哲学与人生智慧的巨著,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厚重,也为我提供了思考当下与未来的新维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