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清末民初至日佔时期的香港报业史料着作,全书共分三大部份,所举资料多取自于作者多年的坊间收集和香港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等。作者在“战前”、“香港”(广义上应是“粤港”)的大环境下,阐释近代民主革命时期报业发展和报人动向等主要情况,具体涉及办报的目的、资金来源、政治取向、销量影响等。
全书图文并茂,展示出传奇的报人群像、精彩的报纸笔战和珍贵的历史文档。既是一部近代香港报业史,也是一段省港革命史。关键词如下:
第一部份,史料:来自香港大专图书馆、民间旧藏。
第二部份,报人:军阀、国民党、共产党;爱国者、革命者、文化改良者。
第三部份,报纸:军政喉舌vs为民发声;文化运动vs对抗外敌。
作者简介
杨国雄
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任职香港大学图书馆期间,赴夏威夷大学攻读图书馆学,回港后出任香港大学孔安道纪念图书馆首任馆长。1990年移居加拿大,担任多伦多大学和约克大学合办的加港文献馆首任馆长。在职期间及退休后笔耕不辍,合编有《现代论文集文史哲论文索引》(1979),及编着《香港身世:文字本拼图》(2009)。
序一 霍启昌教授 vi
序二 黄仲鸣教授 xii
前言 xvii
第一部分 史料篇
1. 吴灞陵的香港报业史料 002
2. 香港的报纸创刊号 015
第二部分 报人篇
3. 黄伯耀与《武汉风云》 026
4. 李大醒:因漫画被驱逐出境的报人 045
5. 黄鲁逸:一个改良粤剧的报人 053
6. 郑贯公:英年早逝的革命报人 066
7. 黄燕清:又是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报人 112
8. 罗伟疆和黎工侬:遭抢击的两位报人 123
9. 黄天石:擅写言情小説的报人 131
第三部分 报纸篇
10. 革命暴徒报人夏重民和《香江晨报》 156
11. 陈秋霖和《香港新闻报》的报变 180
12. 陈复与香港现存最早共产党报刊《香港
小日报》( 附:托派的《也是报》) 204
13. 毛泽东订閲的香港报纸《超然报》 231
14. 陈雁声和《东方日报》 254
15. 革命元老胡汉民和《中兴报》 280
图片出处 326
我一直对那些能带我穿越时空的旅行着迷,而《岁月悠悠:清末民初的江南乡愁》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以一种极为细腻、温情的笔触,描绘了清末民初江南水乡的生活图景。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淡淡的乡愁。作者仿佛是一位亲历者,用她对故乡最深沉的眷恋,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仿佛能闻到梅雨时节江南特有的潮湿空气,看到黛瓦白墙在烟雨中若隐若现,听到小船在悠长河道里划破水面的声音。书中对当地的风俗习惯、节庆活动、饮食文化都有细致的描绘。例如,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乡亲们的热情与团结;而对冬至时家家户户制作年糕的描写,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淳朴而温暖的家庭氛围。书中穿插的几幅水墨画,更是将江南水乡的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水乡独特的韵味。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让我暂时忘却了都市的喧嚣,沉浸在一种宁静而美好的回忆之中。这是一种非常治愈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乡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与艺术、美学息息相关的书籍情有独钟。最近偶然获得一本《浮光掠影:民国时期海派绘画的审美品格》,读罢之后,颇受启发。本书并非仅仅罗列画作,而是深入剖析了民国时期上海画坛的独特之处,以及海派绘画在时代洪流中的演变与发展。作者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五光十色、兼容并蓄的艺术世界。从海上画派的早期探索,到后来对西方艺术的吸收与融合,书中条理清晰地梳理了这一脉络。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时代精神”在绘画中的体现所吸引。当时的上海,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催生出了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气息的绘画风格。书中对几位代表性画家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鉴赏,不仅仅是技法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对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情感和社会思考的解读。例如,对周炼霞女士画作中那份独特的“都会风情”的描绘,以及对潘天寿先生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创新,都让我对海派绘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颇具雅致,作者的文字本身就如同一件艺术品,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次关于美学、时代和文化碰撞的深度对话,让人在阅读中,获得视觉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评分香港的繁华背后,总有那些被历史尘封的角落,等待着被拾起。我一直对这座城市的过去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时代变迁的载体。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香江记忆:街头巷尾的老故事》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像是搜罗零散的市井轶事,但内容却意外地让我沉浸其中。书中描绘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香港的街景,那些熙熙攘攘的街道、弥漫着海鲜和煤烟味道的空气,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仿佛跃然纸上。作者笔下的茶楼里,阔太太们围坐闲谈,交换着最新的八卦和对时局的看法;街角的小贩,用带着浓重粤语口音的吆喝声,吸引着过往的行人。其中一段关于旧时渡轮的描写尤为生动,那慢悠悠的船身,划破海面的波纹,以及船上人们脸上凝固的表情,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古朴而踏实的生活气息。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当时社会风貌的插画,虽然线条有些粗糙,但却真实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精髓。读这本书,就像是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那个我未曾经历却又充满想象的年代。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以一种温和而细腻的方式,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香港生活画卷,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情的温暖。
评分我最近读完一本名为《科技浪潮:改变世界的发明史》的书,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人类科技发展的宏伟历程。它并没有枯燥地列举一堆发明和数据,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那些改变世界的重大发明呈现在我眼前。我被作者讲述的发明背后的故事所深深吸引,不仅仅是那些天才的灵光乍现,更是那些发明家们在漫长研发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挫折以及他们不懈的坚持。书中从火的利用,到轮子的发明,再到印刷术、蒸汽机、电力,直到近代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科技探险。作者在讲述时,不仅仅关注发明的本身,更侧重于分析这些发明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例如,在论述印刷术的发明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它如何打破了知识垄断,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教育的普及,进而对整个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对于蒸汽机的介绍,则让我们看到了工业革命的澎湃动力,以及它如何重塑了人类的生产力与城市面貌。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流畅,语言也通俗易懂,即使是对科技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创新,而那些伟大的发明,正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引擎。
评分最近,我沉迷于一本名为《古今智慧:二十四史的抉择与洞见》的书籍,它的内容之深邃,视角之广阔,令我震撼不已。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选取了《二十四史》中一系列关键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决策,通过作者深刻的洞察与分析,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普适性智慧。我被书中对于朝代更迭、政治博弈、军事策略等方面的解读所吸引。作者以一种超然的视角,抽离出历史事件本身,去探究其背后驱动的深层逻辑。例如,在探讨汉朝“文景之治”为何能够延续,以及其衰落的根源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归结于某位帝王的过错,而是深入分析了制度、民生、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另一章关于“士人阶层”在不同朝代地位变化的论述,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生态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同于一般史书的褒贬,而是更加注重对其决策过程中的困境、权衡与最终结果的分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局限。这种“抉择与洞见”的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漩涡之中,与古人一同经历那些艰难的抉择,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这本书不愧是一部融合了史学、哲学与人生智慧的巨著,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厚重,也为我提供了思考当下与未来的新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