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照片的主人——梶野渡,自1940年1月至1946年3月的六年期间,以日本陆军军人的身分参加了侵华战争,先是作为陆军二等兵,被编入驻扎于安徽省乌衣镇的日军独立步兵第五十六大队第一中队,此后肩负日军佔领地区的治安维持任务,在大队本部及周边的村落等进行宣传及谍报工作。
梶野来到中国不久,便将自己在战场中的情况拍摄下来;特务工作展开后,梶野从同行部队的摄影班那里也得到了一些照片,以随身携带的方式保存。
这些照片一般在战争结束复员之际会被没收,但梶野在1944年12月接到新兵受领的命令,因此有机会随行军用行李把照片一同带回日本。
如今,梶野手中仍保留一千多幅照片,其中一部分被收录成七册相簿,并附有详细说明。本书首次把相簿中最珍贵的四百张照片公开,并追寻梶野本人在华六年期间的轨迹。
作者简介
广中一成(作者)
1978年生于日本爱知县。2012年毕业于爱知大学大学院中国研究科,并获博士学位。现为三重大学非常勤讲师。
主要着作,专着有《日中和平工作□记录-今井武夫.汪兆铭.蒋介石》(彩流社,2013年)、《□□□□□□-满洲.蒙疆.冀东.临时.维新.南京》(社会评论社,2013年),论文有〈故宫博物院□□□金属制文物□对日「献纳」〉(《军事史学》第179号,锦正社,2009年12月),以本论文获得2011年度军事史学会阿南.高桥学术研究奖励〉、〈冀东政权□财政□阿片专卖制度〉(《现代中国研究》第28号,中国现代史研究会,2011年3月)等。
梶野渡(口述者)
1919年生于爱知县。1940至1946年作为日本军士兵,随军中国战线。
从1942年开始参加宣抚、特务工作。1944年11月,为接受新兵回国时,将战场照片带回日本,保存在名古屋,现已成为珍贵资料。以研究作为居住地—桶狭间之战而闻名。现今仍然在各地进行多个讲演。
译者简介
晓敏
1977年生于中国内蒙古。2009年毕业于爱知大学大学院中国研究科,获博士学位。现为爱知大学三远南信地域研究中心研究员。
这本书的标题《中日战争真实影像记录:一位日本士兵经历的战时生活》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那个时期充满好奇,但历史书的叙述往往显得宏大而疏离,缺乏个体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细节。而这本书,从标题本身就暗示着一种更贴近地面的视角,它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通过一个具体个体的经历,去展现战争的另一面。我期待看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下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生存。影像记录意味着画面的冲击力,而“战时生活”则触及了战争中最日常、也最不为人知的角落。食物、住所、与战友的互动、对家人的思念,甚至是对战争本身的困惑与迷茫,这些都可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展现。我不期待它提供颠覆性的历史结论,但我深信,通过这样一位普通日本士兵的眼睛,我能更深刻地理解战争对个体灵魂的侵蚀,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与多变。这种从个体视角切入历史的方式,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更能引发深思。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个动荡年代里,一个年轻生命所经历的一切。
评分《中日战争真实影像记录:一位日本士兵经历的战时生活》这个书名,就足够勾起我对它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最普通、最细节的生活片段之中,而非那些被反复强调的宏大事件。将目光投向一位“日本士兵”的“战时生活”,这本身就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它避开了惯常的、以胜利者或受害者为主体的叙述模式,而是试图去展现一个置身于战争漩涡中的个体的真实经历。我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以一种 unfiltered 的方式,呈现战争的日常。这包括但不限于士兵们在战场之外的真实状态:他们的饮食起居,他们与同袍之间的互动,他们如何排解孤独和恐惧,他们是如何看待这场遥远的战争,以及他们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对战争的质疑或迷茫。而“真实影像记录”这一描述,更是极具吸引力,它预示着这本书将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超越文字的局限,直接将读者带入到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份沉重与真实。我不期望这本书能给出什么结论性的历史判断,但我坚信,通过这样一位普通士兵的视角,我能更深刻地理解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它对个体命运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评分《中日战争真实影像记录:一位日本士兵经历的战时生活》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我曾经阅读过的关于战争的文献,但它又似乎有所不同。我之前接触过许多以中国视角叙述的中日战争书籍,它们无一例外地充满了悲壮与反抗的色彩,强调的是民族的苦难与不屈。而这本书,聚焦于一位“日本士兵”,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反差和挑战。我很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呈现这位日本士兵的视角?他是否会如同某些宣传机器描绘的那样,充满狂热与侵略性?还是他也会有自己的恐惧、迷茫,甚至是良知?“真实影像记录”这一点尤其让我感到震撼,这意味着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些在官方史料中难以见到的画面,那些可能是粗糙的、不加修饰的,但却蕴含着最原始的生命力与残酷。战时生活,这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厮杀,更包含着漫长的行军、恶劣的生存环境、士兵之间的关系、甚至是一些抽空下的娱乐与慰藉。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多维度的理解,不以简单的“侵略者”或“受害者”来标签化个体,而是去探究在战争机器运转下,每一个渺小个体的真实状态。这本书有潜力打破一些固有的刻板印象,引发对战争本质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读到《中日战争真实影像记录:一位日本士兵经历的战时生活》这个书名,我立刻被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和视角的新颖性所吸引。我一直对中日战争这段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大多数时候,我接触到的视角都是以宏大的历史事件、政治决策或者中国人民的抗争为主线。而这本书,将焦点放在了一位“日本士兵”的“战时生活”,这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甚至是有些颠覆性的视角。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残酷性的描绘,更是关于战争背后,个体生命是如何被卷入其中,又是如何挣扎求生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看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下的普通人的真实状态:他们的恐惧、他们的迷茫、他们对家人的思念,以及他们在极端环境下所发展出的各种生存策略。而“真实影像记录”这几个字,更是让我充满期待,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通过视觉的方式,去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去体会那个士兵所经历的种种不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战争的另一面,不是关于英雄主义的歌颂,也不是关于侵略者的标签化,而是关于战争对每一个参与者的身心摧残,以及在绝望中仍然可能闪现的人性光辉。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日战争真实影像记录:一位日本士兵经历的战时生活》,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扇通往陌生心灵的窗户。我一向对历史的“大叙事”有些疲惫,那些充斥着宏大概念和抽象数字的描述,总让我觉得少了点什么。而“一位日本士兵”,这个具体的指代,立刻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个体层面。战争,尤其是像中日战争这样残酷且漫长的冲突,对每一个人都意味着命运的改变。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比教科书更生动、更具体的内容。比如,那个士兵在出发前的心情如何?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如何看待这场战争?在遥远的异国土地上,他是否有过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真实影像记录”几个字,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看到那些没有经过美化和过滤的画面,它们或许能比文字更直接地传递出战争的残酷、士兵的疲惫,以及他们在艰苦条件下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我并非想为任何一方的战争行为辩护,我只是对战争本身,以及它如何影响和塑造普通人的生活,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种不一样的理解角度,让我看到战争中那些被忽略的、属于“人”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