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与她的帝国

慈禧与她的帝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慈禧
  • 清朝
  • 历史
  • 传记
  • 政治
  • 宫廷
  • 女性史
  • 晚清
  • 中国历史
  • 权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她,权倾朝野,一生发动三次宫廷政变,
  废立皇帝,操于一人之手。

  慈禧,这个叶赫那拉族的女人,
  驾驭着大清帝国,走过近半个世纪!

  当慈禧雄心勃勃的施展政治才华,爱新觉罗氏恰恰已进入执政的疲倦期。

  爱新觉罗氏后继无人,身为叶赫那拉一族的慈禧,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未冕女皇!

  她,17岁进宫,垂帘听政时,年仅26岁。
  她,死后4年,大清帝国正式走到历史尽头。

  一生经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义和团之乱.八国联军
  晚清中国与慈禧--一个女人与国家组成的命运共同体

  她,十七岁那年,就把青春奉献给帝国。
  她,死后四年,大清帝国正式步入历史。

本书特色

  笔法生动,带您从慈禧的故事认识大清帝国的晚年国运!

作者简介

魏得胜

  1962年生,山东人,着有《大宋帝国亡国录》、《历史的点与线》、《另类人生》、《风中的文化帝国》、《历史深处话名着》等。着作《历史的点与线》荣登2005年中国散文类图书畅销榜。曾获《杂文选刊》读者评为「我最喜欢的五位杂文作家」之一。中国畅销杂志《读者》的首批签约作家。

《帝国最后的挽歌:晚清风云录》 一、序章:风暴前夕的紫禁城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帝王或后妃的个人命运,而是以一个宏大而细腻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晚清帝国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权力结构、社会思潮和民族精神所经历的剧烈震荡与痛苦挣扎。我们将时间轴拨回至十九世纪中叶,那个被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时代。 帝国,这头古老而庞大的东方巨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的余晖后,已然显露出不可遏制的衰颓。权力中心的高度集权与僵化体制,使得整个国家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落后挨打”的故事,而是一个文明在剧烈冲突中,试图寻找自我救赎与现代转型路径的复杂史诗。 本书的叙事核心,在于描绘清廷内部围绕“变”与“守”的无休止的角力。朝堂之上,保守势力与改革派如同冰与火般对峙,每一个决策的出炉都伴随着血与汗的代价。从最初的洋务运动,到后来的自强新政,这些看似进步的举措背后,是传统士大夫阶层对既有秩序的维护,以及对“中国精神”不被侵蚀的焦虑。我们将细致剖析那些关键人物——那些富有远见却又受制于体制的封疆大吏,那些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顽固派,以及那些在地方上默默进行着社会实验的实干家们。 二、权力光谱:中央与地方的张力 晚清的权力结构是一张布满裂痕的网。中央的虚弱,使得地方势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不仅耗尽了国库,更实质性地将军事与财政大权交予了汉族地方督抚之手。 本书将深度探讨这种“督抚权力膨胀”的现象。湘军、淮军的建立,标志着帝国军事力量的半私有化。我们不仅会分析这些地方武装的军事能力,更会关注其所代表的政治文化——它们如何在新旧秩序之间寻求平衡?当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地方上推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用主义改革时,他们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平行于中央的、更具效率的行政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是对中央集权传统的一种挑战,也是帝国在危机时刻的应激反应。 此外,本书将梳理清廷对这些地方实权人物的制衡策略,从授予虚衔到暗中拆台,展现出权力博弈的微妙与残酷。地方的强盛,最终成为中央收拾残局时不得不依赖的拐杖,而这种依赖,也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 三、思想的洪流:中体西用的辩论与激进的呼声 思想的变革往往比军事的失败更具颠覆性。当西方思想的冲击波袭来,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深刻的信仰危机。《万国公法》、《天朝田亩制度》乃至达尔文的进化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我们将聚焦于思想解放的几个关键节点: 1. 洋务思潮的局限性: 详细解析张之洞、左宗棠等洋务派人士的改革蓝图,指出其“中学为体”的立足点如何限制了他们对政治体制乃至社会结构的深层改革。他们渴望船坚炮利,却回避了制度的革新。 2. 早期维新思想的萌芽: 考察早期如王韬、薛福成等人的著述,他们比洋务派更进一步,看到了器物背后制度的差异。他们的声音是微弱的,却为后来的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3. 甲午战后的绝望与激进: 甲午海战的惨败,彻底击碎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幻想。从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百日维新,到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思潮从温和改良转向了激进的“排满革命”。本书将对比维新派与革命派在目标、手段和群众基础上的差异,分析这场“变法与革命的赛跑”是如何在短短十几年内完成的。 四、社会生态: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 一个帝国的衰亡,是自上而下的崩溃,也是自下而上的瓦解。本书不会将目光仅仅停留在宫廷与官僚层面,而是深入考察晚清社会肌理的变化。 我们将探讨以下几个社会侧面: 新型商业阶层的崛起: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买办、民族资本家阶层开始形成。他们既是西方经济的代理人,也是渴望在新秩序中谋求地位的社会力量。他们的财富与帝国体制的贫瘠形成了鲜明对比。 底层民众的挣扎: 赋税的沉重、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农民运动此起彼伏。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不是简单的排外,更是底层民众对腐败官僚体系和无力保护自己的中央政府的绝望呐喊。我们将分析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基础、宗教狂热与其政治诉求之间的复杂联系。 教育体系的转型: 新式学堂的建立如何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留学生群体回国后,扮演了什么样的“文化催化剂”角色?教育的变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也是加速传统秩序瓦解的催化剂。 五、终局的挽歌:走向共和的必然性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聚焦于清末十年(庚子事变至辛亥革命)的加速崩溃。庚子国耻,使得“皇权”合法性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随后的“清末新政”,与其说是自上而下的主动变革,不如说是被历史洪流裹挟下的被动自救。 我们将分析立宪派的理想与局限,他们试图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实现渐进式改良,但清廷对权力的不舍,以及袁世凯等新势力的崛起,使得“和平过渡”的希望破灭。 最终,辛亥革命的爆发,是所有矛盾的总爆发。它不是一次完美的革命,却标志着一个两千多年帝制时代的终结。本书将以冷静的笔触,梳理各省响应的复杂动机,以及革命党人在权力真空期的应对,最终描绘出“帝国最后的挽歌”的宏大场景——一个旧时代的落下,以及一个充满未知与希望的新时代的艰难开启。 《帝国最后的挽歌:晚清风云录》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多焦点的历史图景,揭示晚清帝国在内外压力下,如何走向其不可避免的终结,以及这段历史对今日中国仍具有的深刻启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北京看升旗】 006
 一段春事易江山 008
 君君臣臣不见了 018
 帝王城上竖降旗 029
 风花雪月一日凋 042
 满怀愁绪错错错 052
 山雨欲来风满楼 061
 多事之秋添惊雷 068
 翻手作云覆手雨 076
 纵情无忌小安子 088
 无情黑手老毛子 093

【第二章 兵败如山倒】 098
 凤起荷塘情已了 100
 冬去冬来江南岸 114
 还尽秋色梧桐落 120
 回肠盪气鸭绿江 132
 紫禁城里喜洋洋 143
 上野公园举国欢 148

【第三章 迷途的羔羊】 154
 可怜一个傀儡帝 156
 月转风回翠影翻 169
 回眸一瞥论成败 177

【第四章 把帝国击碎】 184
 举足轻重小李子 186
 误入歧途梅花拳 204
 京都落日西风吹 221
 情何以堪义和团 226
 最是仓皇辞庙日 244
 一抹残阳下山岗 255
 蝗虫集团在路上 262

【第五章 落叶秋风扫】 266
 春暖花开心未开 268
 海归宫女领风骚 273
 颐和园内女主人 287
 重返戊戌雁过也 307
 几点黄花满地秋 310
 惜春春去雨打花 313

附表 清帝承继表 32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冬去冬来江南岸】

现在我们倒拨时钟,回到一八六○年代。那是清帝国的一个多事之秋,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已经讲了很多。这一节,我们仅就太平天国的事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从慈禧来讲,这是她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清帝国历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这是避不开、也不能忽略的一段历史。

说起太平天国,慈禧的丈夫、大清帝国的第七位皇帝奕宁,也再次跟着沉滓泛起。这位短命的风流皇帝一即位,南方的一股洪峰就势不可挡地向他袭来。洪就是洪秀全,峰就是他拉起的革命队伍。这的确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岁月,在清帝国的领土上,有西方的军队,有洪秀全的军队,还有数不清的农民起义队伍。大清的摇摇欲坠,人人看在眼里,但却是干瞪眼。一国之主的奕宁,仅仅是英法联军就够他头痛的了,对于洪秀全来说,就更无能为力了。好在他有个不错的内助,这就是他的小老婆慈禧,从中出谋划策,化解了部分危机。

早在一八五三年三月,太平军佔领南京时,十八岁的慈禧正得宠于奕宁,她对太平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阅读相关奏章,还建议皇上任命曾国藩为统领,出资让他在湖南组建抗洪部队。爱新觉罗家族的福气就在于,原来支持洪秀全的西方军队,感到太平天国实行的政策在理念上与他们相去甚远,干脆掉过头去支持清政府来打压太平天国。一八六三年,英国政府允许借戈登大将给清政府,并统领常胜军。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内部的激烈分化,导致他们建立的天国迅速瓦解。一八六四年七月,南京克复,太平天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洪长毛走了,大辫子回来。对于百姓而言,长毛与大辫子,谁来了都一样,他们全是腐化堕落的嗜血鬼。是所谓:冬去冬来江南岸。

内战结束后,在曾国藩向中央政府提交的一份报告上,他只字未提戈登。想来,这或许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有关,抑或曾国藩怕洋人抢了他的风头去。不管什么原因,曾国藩的功绩都不会被磨灭。他取得的成功,间接标榜了慈禧的推荐之功。所以,随之而来的是成堆的荣誉,以及眼花缭乱的官衔、爵位,洪水般涌向曾国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直隶总督一职,它是实职,权力也很大。曾国藩卸任后,此职由李鸿章接任,这位后起之秀把这个职务干得出神入化,几乎成了帝国总理的代称。

不知为什么,剿灭洪秀全集团的第五年,即一八六八年九月,慈禧才想起来要接见曾国藩。仔细想想也许并不那么令人费解,我们不是说了吗?一八六○年代的清帝国是多事之秋呀,那么多的头绪,那么多的事待处理,她也得有工夫呀。这工夫一找就是数年。这下,君臣总算碰面了。

那天,慈禧以垂帘听政者的身份,在军机处接见了曾国藩。当时的小皇帝载淳坐在前面,两宫太后慈安与慈禧在其后,分左右而坐。按照程序,曾国藩进殿三步后,先跪下自报家门:﹁微臣曾国藩恭请圣安。﹂奏毕,脱帽叩头谢恩,礼毕起身,前行数步,后跪于坐垫上。这个位子距宝座上的小皇帝载淳很近。大殿内寂静无声。待所有的觐见礼结束,一个平缓的声音才从帘子后面传过来,那是慈禧的声音。下面就是慈禧与曾国藩的简短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慈禧与她的帝国》,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想要探究其中深层联系的冲动。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慈禧个人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她如何与她所统治的那个庞大帝国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史书。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去呈现慈禧在面对帝国危机时的决策机制的。她究竟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还是导致帝国衰落的关键人物?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她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揭示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为客观和 nuanced 的历史视角,去理解慈禧这位女性在男性主导的政治舞台上的生存之道,以及她所付出的代价。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帝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以及慈禧作为其中关键人物,她的思想、她的行动,以及她最终留下的历史遗产。这本书是否能够带领我深入那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时代,去感受历史的脉搏,是我的核心期待。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它所能提供的一种全新的视角。我们常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了解晚清,了解列强的侵略,了解各种改革与抗争,但关于核心人物——慈禧,她的视角和感受,却常常被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之中。这本书的书名,将“慈禧”与“她的帝国”并列,暗示着这本书并非简单地将她作为一个历史符号来解读,而是试图深入到她个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她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统治者,在那个复杂环境中做出的每一个艰难抉择。我会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捕捉到她决策背后的动机,是出于对皇权的巩固,还是对国家命运的考量,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书中是否会触及她与光绪皇帝之间那种微妙而充满张力的关系,以及她如何平衡家族利益、朝廷稳定和国家存亡之间的关系。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慈禧,而不是那个脸谱化的“卖国者”或者“老佛爷”。我期待作者能够搜集到丰富的史料,挖掘出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真相,为我们展现一个充满人性光辉与复杂性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与那个风雨飘摇的帝国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深邃的背景色,搭配慈禧那张标志性的照片,眼神中带着几分威严,又似乎藏着许多故事。我一直对晚清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充满好奇,特别是围绕着这位末代皇权掌握者的一切。这本书的书名《慈禧与她的帝国》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光是想象,就能感受到她身处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如何维系一个庞大帝国,如何应对内外的重重危机。书中会不会详细描绘她早年的经历,如何从一位普通的妃嫔一步步走到权力的巅峰?我特别想了解,在那看似固若金汤的紫禁城内,她是如何运用智慧和手腕,在男权至上的社会中站稳脚跟,甚至成为实际的统治者。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看到了作者的诚意,想必内容一定十分丰富,能够填补我在历史书上对她个人生活和政治决策上的诸多疑问。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她的日常生活、她的兴趣爱好,以及她与朝中大臣、甚至洋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女性的传记,更是关于一个帝国走向衰落的缩影,这本书能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进程,我很期待。

评分

读到《慈禧与她的帝国》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个充满戏剧性变革的时代。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描绘慈禧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她不仅仅是清朝的最后一位实际统治者,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传奇女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她性格的多面性,比如她究竟是一个精明强干的政治家,还是一个沉溺于享乐的统治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书中会不会通过大量的史实考证,去还原她执政期间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列强环伺、以及国内的民变等等。我想了解,她是如何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做出各种决策的?这些决策又对“她的帝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她个人生活,她的宫廷生活,以及她与身边重要人物关系的新鲜解读,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她,而不是停留在单一的刻板印象中。这本书是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帝国的核心,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并从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复杂,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从书名《慈禧与她的帝国》来看,我预感这本书将会是一部非常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史学著作。它不仅仅是聚焦于慈禧个人,更是将她放置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去解读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帝国境况之间的互动。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作者如何解析慈禧在关键历史事件中的作用。例如,在庚子事变这样牵动帝国命运的时刻,慈禧的决策是如何形成的?她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的推动者?书中会不会披露一些此前鲜为人知的宫廷秘辛,揭示她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持自己权力地位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亲历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帝国在内忧外患下的挣扎与阵痛。我想了解,在她眼中,这个“帝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她是否对帝国的未来有过真正的忧虑,或者她的行动更多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本能?这本书能否为我勾勒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去理解慈禧作为帝国核心人物的影响力?我期待它能够是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能让普通读者读懂的精彩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