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成五大主题──「阅读梁启超」、「近代妇女」、「清末报刊」、「晚清文学与文化」、「游记与忆语」──的20篇文章,以五种角度考察晚清报刊、性别和文化转型。夏晓虹的梁启超研究是其当行本色,书中第一大主题「阅读梁启超」选录的三篇仅管焦点互异,但皆秉持着深广的视域,从「文类概念」与「学术史」着作评析梁启超因时代推移而灵活变通的文史新铨。
第二主题则「近代妇女」的三篇文章则显示出作者特别注意晚清女报中的女性作者仅管位处边缘,却对「身体」特别关注,呈现出有别于男性主体的独立意识,并勾勒出晚清女性寻求独立解放的思想历程。「清末报刊」、「晚清文学与文化」这两个主题则透过对晚清报刊、白话文的使用、竹枝词、上海赛马、旅游书和马戏团的研究分析反映了过渡时代错杂的动态型影。而「游记与忆语」则是从回忆中娓娓道出其与师长、朋友之间深厚真挚的情谊,也恰恰替其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的问学心性和态度下了一个很好的註脚。
本书特色
作为「晚清文史丛刊」的第一本,透过夏晓虹对晚清的研究,读者可以描绘出一个晚清图景,并发现在当时其实已经蕴含了现代社会与现代思想萌发的种种迹象,并由此体认到晚清并不是一个过去式,而是迄今仍联系着我们今日的生活。
作者简介
夏晓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先后赴日本、美国、德国、捷克、韩国、英国、马来西亚、以色列、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地区从事研究与参加学术会议,并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1998)、日本东京大学(1999-2001)、香港岭南大学(2009-2010)客座讲学。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女性生活及社会文化。着有《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诗界十记》、《晚清文人妇女观》(日译本名《缠足□□□□□女□□》)、《旧年人物》、《诗骚传统与文学改良》、《晚清的魅力》、《晚清社会与文化》、《返回现场——晚清人物寻踪》、《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阅读梁启超》、《晚清上海片影》、《燕园学文录》、《珍藏生命》;并主编「学者追忆丛书」,编校《梁启超文选》、《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启超卷》、《〈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合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大旧事》、《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等。
夏晓虹先生的《晚清报刊、性别与文转型:夏晓虹选集》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晚清,一个风起云涌、巨变前夜的时代,报刊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性别问题,在那个男权至上、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又经历了怎样的暗流涌动?将这两者与“文转型”联系起来,似乎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我猜想,本书一定深入探讨了报刊的出现如何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也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被压抑的女性,提供了一个发声的空间。或许,书中会对一些具体的晚清报刊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挖掘它们在推动社会进步、启蒙民智方面的作用。同时,对性别议题的关注,也让我充满期待,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报刊的报道、讨论,甚至是一些文学作品,来揭示当时女性的生存困境、争取权益的努力,以及社会观念在性别问题上的缓慢演变。这不仅仅是对历史文献的解读,更是一种对人性和社会进步的深刻洞察。
评分读到《晚清报刊、性别与文转型:夏晓虹选集》这个书名,我不禁联想到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时期。晚清,一个旧秩序摇摇欲坠,新思潮涌动的时代。报刊,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载体,它的出现无疑是划时代的。我设想,这本书可能详细考察了晚清报刊的兴起与发展,它们如何从最初的官办报刊逐渐走向民间,如何承载了来自西方的新知识、新观念,又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推手。尤其让我好奇的是,报刊在其中是如何与“性别”这个议题产生交集的。在那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和声音往往被忽视,而报刊的出现,是否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它是否记录了女性的呐喊、觉醒,以及她们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文转型”这个词,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报刊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观念转变的催化剂。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报刊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思想传播,甚至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面貌发生深刻的变革。
评分《晚清报刊、性别与文转型:夏晓虹选集》的书名,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与历史的烟尘气。晚清,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变革的时代,报刊在这个时期扮演的角色,总让我觉得背后隐藏着许多未曾被充分挖掘的细节。我推测,这本书很可能会对晚清报刊的出现及其发展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探讨它们如何在信息闭塞的社会中撕开一道口子,传播新知,启迪民智。而“性别”这个关键词,则进一步缩小了研究范围,又将目光引向了一个更为精细和敏感的领域。我想,作者大概会深入分析报刊是如何触及、描绘甚至影响当时的性别观念的。在那个男权占据绝对主导的社会,报刊是否为女性提供了发声的渠道,记录了她们的挣扎与觉醒,又或者,它们本身就成为了性别观念变迁的见证者与推动者。最后,“文转型”这个概念,无疑是本书研究的宏观视角。它让我联想到,报刊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和思想载体,如何与既有的文化传统发生碰撞,又如何催生出新的表达方式、叙事范式,最终引领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新的方向。
评分我最近留意到了一本名为《晚清报刊、性别与文转型:夏晓虹选集》的书,这个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晚清,那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旧秩序崩塌、新思潮涌动的年代。报刊,作为那个时代新兴的传播媒介,我相信它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仔细考察晚清报刊的兴起与发展轨迹,它们如何从无到有,从稀少到普及,又如何成为各方势力争夺话语权的重要阵地。而“性别”一词的加入,更是让我对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预期。在那个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中,报刊是否成为了女性争取权益、发出声音的平台?书中是否会通过分析报刊的报道、评论,甚至是当时的文学作品,来展现女性在这一转型时期的复杂处境和自我觉醒?“文转型”,这个概念则将这一切串联起来,指向了整个社会文化结构、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报刊如何成为这场文化变革的载体和推手,如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思想认知,甚至是对社会和自身的看法。
评分《晚清报刊、性别与文转型:夏晓虹选集》这个书名,触动了我对那个变革时代的好奇心。晚清,一个古老帝国与现代文明激烈碰撞的时代,报刊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其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我猜测,本书会深入剖析晚清报刊的生态,从创办、传播到内容,或许会对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报刊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它们如何成为思想的战场,观念的熔炉。而“性别”二字,则将视角引向了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在那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报刊是否捕捉到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她们的诉求,以及新兴的女性观念?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报刊中性别议题的呈现进行细致分析,例如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女性教育的讨论、以及女性参政议政的早期萌芽等。而“文转型”,则是一种宏观的概括,它可能指向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在文字、叙事、表达方式上革新,如何推动了整个社会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这让我对报刊如何成为“文转型”的引擎,如何重塑人们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