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的资本主义,或许说白点,
就是人们如何靠「卖声」捞一笔。
而本书是由技术史的角度来谈起。
人类对满足听觉与沟通的原始渴望,带动了声音保存、复制与传播的技术发展,产生唱片、留声机、电报、电话与无线电广播等发明。
但这些声音媒介及发明若想商品化与产业化,还得在社会上养成收听的文化与消费的欲望,并且有人(或企业)将相关的技术发展转变成商业获利模式;此外,「国家」为了统治需求,加速将这些发明普及全国,才使声音的市场真正发展,资本主义才算真的运转。
本书以近乎说故事的手法,透过大众的想像、资本的欲望、国家的策略,阐明「声音」媒介的历史性与社会性,重新理解人类的感觉世界与构成,或许对于我们理解未来网路云端的声音,也能开拓全新的视野。
第1章的议论以电气技术与大众想像力的关系、有关电磁能的神祕印象,还有业余者与专家的分化等为主题,指出从十九世纪后半大量出现的音响媒介,全是以电气技术为基础。在二十世纪影像媒介电子化以前,音响媒介已率先完成电子化;换言之,就像薛弗适切地将之命名为「电气革命」,这种与电气技术的结合,正是起自十九世纪后半,听觉环境技术性变貌的根底。
第2章提及埃米尔.贝林纳(Emile Berliner)的圆盘唱片,让声音纪录(ecriture)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从爱迪生的留声机到唱片确立期间,兴起了声音记录技术与音乐消费文化的社会性结合。第3章则介绍,1920年代的美国会出现理应包含许多歧异的「类电话」媒介,收敛成接近今天概念上作为个人媒介(personal media)的「电话」,与唱片一样是声音消费文化力量的作用。
而正如第5章所触及,1920年代的美国对于广播的概念也在进行由业余者的无线模式转变成广播模式。另外,第4章与第6章想指出,尽管不如美国的事例明显,但部分类似的变化也在战前、战后的日本发生。终章则针对国家的作用力与声音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说明,并总结全书。
作者简介
吉见俊哉
东京大学大学院情报学环教授、东京大学新闻社理事长;曾任东京大学社会情报研究所教授(学科已重组)、情报学环学环长。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社会学研究科博士课程单位取得退学。学术专长为社会学、文化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视听众研究、全球化、技术的社会建构、大众文化等。
译者简介
李尚霖
开南大学应用日语学系助理教授。译有《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着,脸谱出版,2007年)、《伊斯兰的世界地图》(21世纪研究会着,时报出版,2004年)。
序章 声的资本主义
1永井荷风与广播之声
2声音分裂症与复制技术的想像力
3音响媒介与消费声音的社会
第1章 惊奇的电力秀
1动物磁气说的大流行
2电疗奇幻秀
3电气魔术与科学家
4科技启蒙的政治学
第2章 复制声音的文化
1复制声音的技术
2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3声音书写的大量生产
4马路上的留声机店与街头乐队
第3章 电话的乐趣
1电话成为「电报」
2自听筒流洩的音乐
3电话播报的实验
4身为网络中介者的女性接线员
5从广场的声音到密室的声音
第4章 村庄的网络连结
1作为国家机器的电报、电话
2关于女性接线员与声音的政治
3有线广播电话与社群空间
第5章 无线电的声音网络
1无线电通讯与广播放送
2德弗瑞斯特的广播与业余无线电玩家
3网络化的业余无线电玩家
4无线电广播与成为商品的声音
第6章 大正的广播迷
1日本无线电广播前史
2作为自由圈的空中电波带
3沦为集权统制机构的广播
4权田保之助与作为民众娱乐的广播
第7章 现代主义与无线电之声
1义大利未来派与无线电的想像力
2布莱希特与威玛时期的广播艺术
3日本现代主义与广播剧
4前卫派艺术和业余者之间
终章 再论声的资本主义
11930年代的媒介变化
2国家的声音、电子的喧嚣
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和使用无数的声音产品,但很少去思考它们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演变历程。作者通过对电话、留声机、无线电的深入剖析,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藏,里面蕴含着关于人类社会如何被声音塑造的丰富故事。我能够想象,书中会穿插大量鲜活的历史细节,生动地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对声音的惊奇、迷恋、以及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它可能还会探讨,这些声音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信息茧房的形成,或者声音的异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当下媒体环境的深刻反思,让我们更加审慎地对待声音所携带的信息和影响力,并从中汲取智慧,去理解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资本”这个词时,并没有将其局限于狭隘的经济意义。我读到的是,声音作为一种“资本”,是如何在社会、文化、甚至权力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例如,拥有先进的通讯设备,本身就可能是一种经济和信息上的优势,而掌握了声音的传播渠道,就意味着掌握了影响公众舆论的权力。书中可能涉及了,早期唱片公司如何通过垄断录音和发行来积累财富,或者广播电台如何通过广告来盈利,这些都是声音“资本化”的直接体现。但更深层次的,我认为作者可能还在探讨,声音本身作为一种信息和文化符号,是如何被量化、被定价、被用于构建和巩固社会等级的。这不仅仅是金钱的堆砌,更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一种话语权的争夺。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种“声音的资本主义”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影响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媒体和娱乐产业奠定了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复古又充满力量的感觉。那粗犷的字体,配合着黑白相间的插图,仿佛能听到旧日时光里,电话铃声的急促,留声机悠扬的唱片转动声,以及无线电波穿越空气时那神秘的沙沙声。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被声音构建起来的社会变革。想象一下,在那还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这些新兴的通讯和娱乐方式是如何悄悄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如何打破地域的限制,让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动。作者是如何将冰冷的科技,转化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述那些发明家、工程师、甚至是普通用户,在声音的世界里,是如何挣扎、探索,最终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我尤其好奇,在那个年代,声音是如何被赋予“资本”的意义的,是怎样一种力量,让这些听觉的产物,不仅仅是娱乐,更能成为一种经济的驱动力,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甚至是意识形态的传播媒介。这本书的视角,似乎着重于声音的社会学意义,而非单纯的技术解读,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渴望了解的,是声音如何编织进人类的社会结构,如何重塑了我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莫过于作者对于“声音”这个概念本身的处理。它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物理现象,而是将其上升到一种社会和文化力量的高度来审视。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试图揭示,声音是如何在无形之中,构建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塑造了我们的集体记忆,甚至影响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比如,电话的普及,如何改变了人际交往的距离感和亲密感?留声机里的音乐,是如何成为某个时代的背景音乐,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和回忆?而无线电广播,又如何通过其权威的声音,统一了人们的听觉经验,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民族的认同感?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我注意到,作者的论证往往是从细微之处入手,通过对具体事件、人物和技术的剖析,逐步引申出更宏观的社会变迁。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让我沉浸其中,思考良多。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作者在开篇就营造的那种宏大叙事感。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技术细节,而是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声音技术萌芽和爆炸的时代。我仿佛看到了,在咖啡馆里,人们围着一台摇摇欲转的留声机,惊叹于它能够“捕捉”和“重现”声音的神奇;又或者想象着,电话刚刚问世时,人们对这种“远方之声”的疑虑和好奇,以及它如何一步步渗透到家庭和商业的脉络中。作者对于历史背景的描绘非常扎实,那些当时的社会思潮、经济格局、甚至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细节,都被巧妙地融入到对声音技术的探讨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声音传播媒介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比如留声机是如何影响了音乐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而无线电广播又如何成为了新的信息传播霸主,甚至改变了政治宣传的方式。它不仅仅是关于机器本身,更是关于机器如何被人类社会所接纳、利用、甚至改造。这种深入骨髓的社会史分析,让我看到了声音技术背后,隐藏着的是人性的需求、社会的渴望,以及不断演变的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