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包括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到卷三十三。全册涉及东汉初年的史事,有光武帝刘秀得天下的成功经验,以及其治理天下的用人政策,与谶纬迷信在东汉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所发挥的作用。
卷首记述东汉开国光武帝刘秀取得天下,推心置腹任用绿林军,是其最为关键的策略。马武原本为绿林军之将,在其归顺光武之后,深得重用,明帝时列名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刘秀将本只可能为一个亭长的人,塑造成了威风八面的将军。由此略见,作者用意在于阐明光武帝不以功臣任职的历史原因。刘秀用人政策,史学家素来多有争议。刘秀为缓解皇上与功臣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没有考虑到功臣在经济、军事上发达后对东汉政权的威胁。因此,可以说历史上的豪强地主的形成,与刘秀的用人政策不无关系。东汉后期,豪强地主的背叛,最终成为东汉政权瓦解的重要原因,这是光武帝在其精心安排的用人政策时所始料未及的地方。
东汉政治的特点之一是外戚、宦官交替掌权,除了前期政治尚算清明外,大部分时间里都极为黑暗、腐败。东汉外戚问题,或从光武帝的母舅樊宏、妻舅阴识起始。樊、阴两家之家世、官爵、嗣绪,可如同两家的家谱。作者赞扬了外戚樊氏、阴氏的谦恭谨慎,自奉俭约,知止知足,实为对那些官爵唯恐不高,财富唯恐不多,骄横跋扈,奢侈无度的外戚的批判。窦融,以率河西之地归汉,帮助光武帝消灭隗嚣而显名后世。整个东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几乎都可以找到窦氏的身影。马援,戎马一生,素怀大将军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的壮志,为光武帝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其教姪子的名言名句,无不给后人诸多的借鑑与启示;然而其疏于教子,致使其后代子孙多所骄横,也给后人留下许多警戒!
至于谶纬思想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其开始对中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则是从东汉初年开始。光武帝得天下,主要借助于以谶纬为舆论工具而成功。刘秀任用官员常常根据谶纬之说,然而当情况不利于他任命官吏时,他却也不按照谶纬之说行事。这说明谶纬只不过是政治上的幌子,皇帝也不过是利用它来扩大对政坛的影响罢了。
作者简介
魏连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能够轻易地将我带入那个久远的时代。作者在叙述时,并没有刻意去迎合大众的阅读口味,而是保持了一种严谨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态度。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权力斗争时的细腻之处,能够感受到其中人物的无奈、挣扎与抉择,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这种立体化的呈现,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在那个时代,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有着其必然的逻辑和偶然的因素。我反复琢磨书中的一些关键事件,试图去理解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动机。有时候,我会因为作者的某个推论而豁然开朗,觉得自己对某个历史阶段的认知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史料信息,更在于它引导我去思考,去质疑,去建立自己的判断。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逐渐变成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过程中,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故事性”。虽然我知道它是史学著作,但作者的叙事技巧却能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在听一场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它没有像某些学术论文那样,将一切都摆弄得生硬而晦涩,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融为一体,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那些关键转折点的描绘,那种张力十足的笔触,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宏大叙事。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流动和演变,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决定,都可能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掀起巨大的波澜。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它让我对历史人物产生同情、敬佩,甚至是一些复杂的情感,这正是它打动我的地方。它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的人性光辉与阴暗,以及那些永恒的道德困境。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有味道”的书,那种味道是历史沉淀下来的醇厚,是人性深处的复杂。作者的叙述语言,用“老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功底和对历史的敬畏。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有几个章节,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心理刻画极其到位,让我仿佛置身于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权谋算计。这不像是一些写历史的书,仅仅是把人物当做一个符号,而这本书,让那些冰冷的名字变得鲜活,有血有肉。我常常会因为作者对某些事件的分析而产生共鸣,觉得这种解读非常有说服力,也让我对一些过去被误读或被简化了的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更加引人深思。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越读越觉得受益匪浅。
评分最近机缘巧合,读到了一本相当不错的书,虽然它涉及的领域我之前涉猎不多,但作者的笔触和梳理能力却让我沉浸其中。我一直对历史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怀,总觉得过去的点点滴滴,都能在当下找到某种奇妙的联系。这本书就满足了我这种探寻的欲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那些看似零散的事件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复杂的历史画卷。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书中所描绘的场景,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那些跌宕起伏的命运。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个历史人物的悲情结局而唏嘘不已,有时候,又会为某个智者的远见卓识而拍案叫绝。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枯燥文本,而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从中可以汲取力量,也能获得警醒。它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我,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人的思辨,读起来流畅而不乏味,仿佛与一位博学的朋友在促膝长谈,分享着对古往今来的独到见解。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多高的期待,我总觉得这类书籍可能比较枯燥,充斥着大量的年代和人名,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别致,它没有选择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而是通过一种更加聚焦和深入的方式,去展现历史的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挖掘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细节方面的功力,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角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机。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解开一个巨大的谜团,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让我离真相更近一步。书中的一些论述,也引发了我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思考,很多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依然在今天有着现实的意义。它让我明白,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繁华,而要懂得回望过去,从中汲取智慧,规避风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书,它更是关于“我们”的书,关于人类永恒的命运与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