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所撰的《汉书》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断代史,全书共一百卷,包括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传,载述从西汉开国迄王莽新朝止,二百二十九年间的历史与人物。《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汉代人在史学上的杰出贡献,为中国史书中的不朽之作。它的体例虽仿自《史记》,但结构和内容要比《史记》完善和丰富,为后世断代史的编撰奠定了基础,成为后代修史者遵奉的范式。《汉书》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与地位,被誉为「文章雄跨百代」,受到历代着名古文选集的重视和收录,是后人学习古文的楷模。本书由北京大学着名历史学者吴荣曾先生主持,三十余位教授、学者共同参与注译。正文以清干隆武英殿本为底本,北宋景祐本、清末王先谦《补注》本等为校本,除注重原文的校勘与注释外,书前有「导读」,各卷并撰有「题解」、「章旨」、「研析」等,期能做到普及学术,雅俗共赏,提供今人阅读《汉书》理解文义的帮助,并作为相关研究的参考。
注译者简介
吴荣曾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华祝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个人比较喜欢阅读一些有深度、有思考的历史著作。虽然还未深入研读《新译汉书(八)传(4)》,但从目录和初步翻阅的片段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翻译,还融入了译者团队的学术理解和考证。这一点非常吸引我,因为我希望通过阅读,不仅了解历史事件本身,更能窥见历史背后的逻辑和影响。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从译者的文字中感受到他们对汉代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呈现给读者的。
评分这次拿到的是《新译汉书(八)传(4)》,从名字就能看出,这是一套非常有计划、有体系的翻译工程。我特别关注了译者团队的背景,发现都是一些在史学界有声望的学者,这让我对译文的准确性和学术性有了很大的信心。初步翻阅了一下,感觉译文流畅自然,既保留了原文的精神,又用现代人的语言把它讲明白了,这一点非常难得。很多我以前觉得难以理解的典故、人物关系,在新的译本里都得到了更清晰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希望更广泛地接触古典文献,但又缺乏深厚古文功底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每次翻阅《汉书》原著,都会因为语言的障碍而感到力不从心,《新译汉书(八)传(4)》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能够更直接、更轻松地去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就像一位耐心而博学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汉代的宫廷、战场和市井,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我的阅读之旅,相信它会带给我不一样的体验。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细节有一定追求的读者,我非常看重译本的注释。这本《新译汉书(八)传(4)》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注释的数量多且精炼,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制度、地理位置,都有详尽的解释,而且引用都很权威。我尝试着读了几段,发现注释不仅解释了词句,还补充了相关的历史背景,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入。有时候,一本好的历史书,注释的重要性甚至不亚于正文,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原意,这本译本在这点上让我非常满意。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期待了很久,终于拿到手了,真是爱不释手。拿到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装帧精美,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印刷清晰,没有异味。翻开扉页,烫金的书名熠熠生辉,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我一直对汉代历史非常感兴趣,尤其喜欢《汉书》这部鸿篇巨制,但原版的文言文确实有些晦涩难懂,每次阅读都像是在啃一块硬骨头,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查阅资料、理解注释。所以,一本高质量的白话文译本,对我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