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下) 新版

品三国(下) 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还原真实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
精辟分析三国故事中无穷无尽的人世智慧与教训。

  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

  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

本书特色

  ◎易中天因在电视台开讲三国历史而迅速走红,《品三国》即是根据节目内容撰写而成的代表作,深入探讨与精辟分析三国故事中无穷无尽的人世智慧与教训。

作者简介

易中天

  一九四七年生,湖南长沙人,一九八一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
 
  着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帝国的惆怅》、《读城记》、《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汉代风云人物》等着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着作.中国文化系列」四册:《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因在电视台开讲三国历史而迅速走红,成为中国人气最旺的「亲民学者」;《品三国》(上)、(下) 是根据节目内容撰写而成的代表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第二十五集 半途而废

赤壁之战对于曹操是当头一棒,从此他的势力不再到达南方。但曹操不是一个轻易言败的人。所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绝非自吹自擂。赤壁战败,只不过把他从飘飘然的骄傲情绪中拉回现实,该做的事情他还会做,而且会更加抓紧时间。那么,赤壁之战后,曹操做了些什么呢?

赤壁之战后,曹操在军事上主要做了三件事情,那就是破马、韩,征孙权,伐张鲁。这三件事,成败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没有把事情做到底,或者穷寇不追,或者无功而返,或者得而复失,可谓「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就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先说第一件事。

建安十六年(西元二一一年),曹操决定西征马超和韩遂。这是赤壁之战后曹操第一次大规模用兵。按理说,在经过了两年多 的整顿和积蓄后,曹操应该再次挥师南下,征讨孙权和刘备,以除心腹之患,以雪赤壁之恨,为什么要西征呢?张作耀先生的《曹操传》讲了三个原因。第一,孙刘联盟已成气候,一时半会瓦解不了;第二,马超、韩遂拥兵中原,迟早必除;第三,孙权有同马、韩联合的倾向,只是因为周瑜病逝才没能实施。据《三国志‧周瑜传》,周瑜提出夺蜀(刘璋)、并张(张鲁)、联马(马超)的建议,是在建安十五年的十二月。弄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明白曹操为什么会在建安十六年一开春,就准备对马超和韩遂动手了。

但讨伐马超、韩遂并不容易。因为他们都是曹操表荐的朝廷命官,又并无谋反迹象。莫名其妙地骤然征讨他们,师出无名,说不过去。于是曹操就使用了一个阴谋诡计。据《三国志‧武帝纪》,这年三月,曹操命司隶校尉钟繇西征张鲁,命征西护军夏侯渊出河东与钟繇会师共进。我们知道,当时马超、韩遂的主要兵力在关中,张鲁的主要兵力在汉中。攻击张鲁,必经马超、韩遂的防地。所以此令一出,反对的人很多(比如治书侍御史卫觊、仓曹属高柔)。他们认为,马超、韩遂之流,都是些胸无大志的武夫,不过苟安一时而已。张鲁远在深山,道路不通。朝廷劳师远征,只怕张鲁没灭掉,反倒惊动了马超、韩遂,那就麻烦了。曹操听了这些意见,肚子里好笑,因为他要的就是逼反马、韩。

不过这事《三国志‧卫觊传》裴松之注引《魏书》另有说法。《魏书》说出这主意的人是钟繇,原因是他认为马超、韩遂这些人「外虽怀附,内未可信」,应该借口讨伐张鲁来强迫马超等送人质(胁取质任)。曹操让荀彧去问卫觊(音季),卫觊反对。但曹操认为既然是钟繇「自典其任」,那就随他好了。结果关西果然大叛,曹操只好亲自带兵前去平叛,死了几万人才平息下来,于是曹操「悔不从觊议」。

这当然也是一种说法。但我以为,以曹操之善用权谋,怕不会是轻信了钟繇吧!胡三省注《资治通鑑》,就认为所谓「明讨张鲁,暗伐马、韩」,乃是曹操的主意,而且是「伐虢取虞」之计,目的是逼反马超、韩遂,再发兵讨伐(以速其反,然后加兵)。这个我们也就不讨论了。反正钟繇的军队一动,马超、韩遂等关西十部,果然全都反了。他们合众十万,屯据潼关,准备和曹操拚个鱼死网破。

这下子曹操可以名正言顺地打他们了。当年七月,曹操在做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之后,以五十七岁的高龄,不辞鞍马之劳,亲临前线。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当时有人提醒曹操,说关西兵惯用长矛,厉害得很,要注意呢!曹操却轻松地说,无碍!战争的主动权在我不在贼。他们的长矛虽然厉害,我却可以让他刺杀不了,诸位就好好看吧!

事实上战争并不像曹操所说的那么轻松。当年闰八月,曹操北渡黄河的时候就差一点阵亡。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和《资治通鑑》,当时曹操让兵众先过黄河,自己带精兵百余人在南岸断后。刚要渡河,这时马超率领步兵骑兵万余人杀了过来,曹操却「犹据胡床不动」。许褚、张郃等人见事不妙,急扶曹操上船。河流湍急,船在北渡时却向东漂流了四五里,马超等一路追射,「矢下如雨」。将士们不知曹操在哪里,人人恐惧。等到曹操过河相见,大家悲喜交加,涕泪纵横。曹操却哈哈大笑说,今天差点让一个小贼给干掉了。

不过到了九月,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曹操的军队全部渡过了渭水,马超等人已毫无章法可言。据《三国志‧贾诩传》,当时马超等人提出割地求和,并表示愿意送子弟为人质。曹操征求贾诩的意见,贾诩说可以假装答应(伪许之)。曹操又问假装答应以后怎么办,贾诩说「离之而已」。曹操马上就明白了——用离间计。

这里必须交代一下背景,就是马超、韩遂这支叛军,虽然号称十路人马,十万大军,其实不过乌合之众。主帅之间,也离心离德。马超是马腾的儿子,马腾和韩遂则关系复杂。他们原本是老朋友,继而又反目为仇。后来经曹操居中调解,把马腾调入朝廷,马超才又和韩遂合伙。这就有空子可钻,有文章可做。正好,韩遂提出要和曹操见面,曹操便很好地利用了这次机会。据《三国志‧武帝纪》,当时曹操和韩遂从各自军营打马出列,走到中间地带,亲亲热热地谈了多时(交马语移时)。谈什么呢?据说是「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这并不奇怪。曹操和韩遂的父亲是「同岁孝廉」,和韩遂则是「同时侪辈」,叙旧也很正常。而且,说到会心处,还「拊手欢笑」。等到韩遂回去后,马超问他曹操都说了什么时,韩遂的回答便是「无所言也」。当然「无所言也」,因为本来就没说什么。但马超等人是不会相信的。这么多时间谈笑风生,众目睽睽,有目共睹,怎么会「无所言也」?

马超起了疑心以后,曹操又再做文章。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以及《三国志‧许褚传》、《三国志‧马超传》,第三天,曹操又和韩遂见了面。不过,这次有马超在场,曹操的态度也和上次不一样。他在现场设了「木行马」,作为屏障,又让许褚横刀立马跟在后面,明显表示出对马超的不信任。事实证明曹操的警惕是对的,因为马超在这次见面时确有袭击曹操的意图,只是因为害怕许褚才不敢动手。

这次会面还有一件可圈可点之事。当曹操从从容容地来到阵前时,韩遂、马超的属将都在马上向曹操拱手行礼。战士们则争前恐后来看曹操,挤成一团。曹操便笑着说,大家是想看曹操吧?告诉你们,他也是个普通人,并没有四只眼睛两个嘴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就是。韩遂、马超的部下听曹操这么说,前前后后一看,才发现曹操已「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阵),精光耀日」,一个个吓得胆战心惊。斗志既丧,战斗力就打折扣了。

有了这些铺垫,曹操就又使了一计。他给韩遂写了一封信,故意圈圈点点,好像是韩遂改过的。曹操这封信是什么内容,我们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张作耀先生指出的这几点:一,曹操料定马超必看;二,内容必定闪烁其词,歧义甚多;三,一看就像是收信人改过的。结果,马超果然看到了,而且果然起疑,不再相信韩遂。

我们知道,联军作战,最怕的就是主帅不和。韩遂、马超互相猜忌,军心不稳,这个仗就打不赢了。曹操抓住时机,一仗就打得韩遂、马超败走凉州。胜利之后,曹操留夏侯渊守长安,自己则于次年即建安十七年(西元二一二年)回到了邺城。后来,韩遂在建安二十年(西元二一五年),也就是曹操征张鲁的那一年,被西平、金城诸将所杀;马超则于建安十九年(西元二一四年),也就是刘备攻刘璋的那一年投奔了刘备。

现在说第二件事——征孙权。

曹操破韩、马,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关中既平,征讨孙权便提到了议事日程。备战期间,曹操曾让阮瑀捉刀代笔,给孙权写了一封软硬兼施的长信,而且开出条件:一,如果能够「内取子布,外击刘备」,那么,江东之任永远归你,还要加官晋爵。二,如果舍不得杀张昭,只杀刘备也行。孙权当然不吃这一套。为了抗击曹操,早在建安十六年,也就是曹操征讨韩遂、马超的那一年,他就採纳长史张纮的建议,将治所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移到了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并改名建业。又採纳吕蒙的建议,在濡须口建立了军港。孙权态度如此,决战在所难免。

于是,建安十七年(西元二一二年)十月,曹操率领大军,号称四十万,征讨孙权,建安十八年(西元二一三年)正月挺进濡须口。现在看来,曹操对这场战争的天时地利是估计不足的,因此刚一交战就陷于被动,两军处于相持胶着状态。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当时孙权屡屡向曹军挑战,曹操却「坚守不出」。于是孙权便亲自乘了一条轻船(估计应该有一个船队),从濡须口驶入曹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是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便下令各军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的船队「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在曹营前大约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回去的时候还转了个圈,对着曹军击鼓奏乐,「鼓吹」了一番。所有这些,曹操都看在眼里,不由得喟然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不过《魏略》却另有说法,说当时孙权来看曹营的时候,乘的不是轻船,是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下令调头,让船的另一面也受箭,使「箭均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这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其实「草船借箭」在技术上并不可能,孙权此举也不是「借箭」,这里且不说它。

这两件事,裴松之是并列地注在《吴主传》的。这事不可能发生两次,而学者多以《吴历》所说为是。这个我们也搞不清。何况不管哪种说法是实,孙权的英雄气概都跃然纸上。当然,《吴历》所说,更有审美价值。想想看,孙权在轻船上看曹操,曹操在军营里看孙权,那是一种何等让人心仪的场面。它甚至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当然,战争不是艺术不是诗。孙权此行如果装饰了曹操的梦,只怕也是噩梦。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