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亡于「白银」
晚明历史充分证明:经济第一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作为当时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无论经济、军事,还是科技文化都远远强于世界其他国家。然而,晚明却在最强大的时候灭亡了,人们应该惊讶,但又不应该惊讶。因为,白银帝国的虚假繁荣掩盖了一切灭亡因素。
本书从商业经济、货币政策、三农政策等经济政策角度分析入手,揭开有明一代如何成为「白银帝国」这一历史现象,并阐述分析了明代「白银帝国」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走向的意义。
白银虽然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物质财富的大规模增加,但是它的出现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所起的负面作用要大于正面作用,它加速了明帝国的衰落。而白银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负面作用,罪不在于白银,而在于官僚、官商。
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后,虽然带动了商业的兴旺,但却没有给百姓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反而带来了无穷灾难。因为,白银不在百姓手中。谁有?皇族、官员、富商。因为,明代中后期皇帝日益荒淫怠政,造成自身收入(内帑)的减少,皇亲国戚、宦官、文武官员反而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这些人将大量白银「窖藏」,而民间商人、百姓的「窖藏」行为也比较普遍。
明朝中央政府反而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因为,它手中没钱。再加上自身的腐败和自然灾害,终于导致了农民起义,使帝国大厦在看似最牢固的时候轰然倒塌。
本书紧紧围绕白银帝国的形成以及对社会、文化、风俗、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进行说明,将白银帝国下的真实百姓生活剖析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李连利
字孟锛。北京人。资深出版策划人、作者、编辑。毕业后从事企业工作,后因爱好写作投入出版行业。出版专着《生产企业管理手册》、《IBM百年传记:大象的华尔兹》、《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左宗棠评传:晚清第一帅》等。个人策划出版小说、经管、励志、青少读物若干。因自幼喜好评书,深感业内写作同质化较重,乃创新「评书体」写作。作为一种新开辟的文体,「评书体」将带给您专着般的深厚、通俗图书的阅读快感。
blog.sina.com.cn/mengben
□《实用历史丛书》出版缘起
□自序:晚明启示--经济第一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帝国前奏:猫鼠游戏中的走私与反走私
第一回 明代九成的商业税进了谁的口袋
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封建社会利用得最好的大运河
明代九成的商业税进了谁的口袋
官斗不过商
引领风尚的明代商人
第二回 明代的抢盐风波
重新认识盐:被盐商打破的权力平衡
私盐氾滥:从万历与浙江官员的一次对抗说起
不断改革下的真实:从明代七位百姓的悲惨命运说起
盐荒下的明财政智慧
第三回 茶的神圣使命:从朱元璋杀婿说起
驸马欧阳伦之死
茶马贸易的真谛:以茶驭番
杨一清数学政治思维
私茶氾滥:围攻杨一清
陆地各国贸易:以与明朝最亲近的邻居朝鲜为例
第二章 帝国软肋:谣传了三百年的「闭关锁国」
第一回 郑和到了美洲又如何
谣言抑或真实:刘大夏火烧航海图
中国人不可能实现欧式地理大发现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意图
第二回 明帝国的短视1:海上贸易兴盛与衰败
朱元璋禁海的八大原因
「最不安分的邻居」的一次不安分带来了世界格局的改变
「提督之死」与「禁海派」和「弛禁派」之争
隆庆开放:明代的有为之君
第三回 明帝国的短视2:邦交国政策的严重缺失
第四回 明帝国的短视3:没有对「国家海盗」进行强有力的反击
葡萄牙的兴盛之路
中葡之战:打出来的尊严
被朱纨打怕了的葡萄牙学乖了:作为乡级地方官的葡萄牙人
中国与欧洲三强的战战合合
第五回 明帝国的短视4:不重民生终至三大海盗集团相继兴盛
顺天王与佛山二十二老
徽商─海盗集团的崛起:倭寇的主人王直
闽商─海盗集团的崛起:郑芝龙的海上帝国
第三章 帝国思维:从轻商走向重商直到倚商
第一回 明政府与商人的故事
朱元璋与沈万三的谣言是怎么炼成的
五花八门的特权垄断商
商人的艰难:悬在商人头上的四把刀
第二回 明代商业大兴
表现1:不易呀,商人终于有了户口
表现2:仲介组织──朱元璋毁「桥」建「桥」
表现3:今日报业从业者的楷模──明代报业工作者
表现4:以景德镇的兴起为例讲述城市行会和白围裙运动
表现5:十大商帮大竞争
第三回 面对白银诱惑的固守与从流
我们何以戏谑清官
以唐伯虎为例讲述明代兴盛的娱乐业
第四章 帝国的无奈:从纸币帝国到白银帝国
第一回 三大货币的竞争
纸币发行:一切都是没钱惹的祸
朱元璋禁止用铜用银
贫银国──中国
第二回 白银帝国形成的必备条件
中日贸易:绕不开的倭寇问题
中国琉球贸易纵横谈
悲情马尼拉:「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
七子之首澳门:白银帝国的形成
十六世纪六○年代到一六四三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估计
总评白银帝国
第三回 白银帝国与一条鞭法
是是非非张居正
一条鞭法的前世今生
第四回 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后
白银不够用
数亿两白银去了哪里
第五章 帝国崩溃:明王朝被什么击溃了
第一回 官风民风败坏
思想蜕化,人人为银而生死
第二回 官僚主义盛行:悲剧朱元璋
什么样的行为是官僚主义
反官僚的极端形式:屠戮功臣
第三回 人口统计严重失真
人口统计失真真相1:户籍制度的禁锢
人口统计失真真相2:人分三六九等的贱民制度
第四回 洪武荒政体制衰败
千古壮举:救灾政务公开
洪武荒政的衰败过程
第五回 各阶层主导人群的流氓化
流氓群像1:皇权流氓化
流氓群像2:请铭记人类曾经的残忍
流氓群像3:文武官员与军痞
流氓群像4:以北京十虎为例讲述城乡流氓
第六章 帝国之殇:明朝二百余年的经济政策与权力斗争
第一回 土地兼併中的权力斗争
重提土地兼併、赋役改革的必要性
为抑制土地兼併朱元璋大开杀戒
第二回 国家控制与经济自由之争
明代自由经济的开创者
令人惊讶和叹服的丘濬经济思想
土地兼併严重化,国家控制思想抬头
第三回 一条鞭法权力斗争中的七大集团
内阁与六部的权力斗争
张居正的权力斗争之路
三健将与张居正的冲突
第四回 一条鞭法推行中的权力斗争
一条鞭法内涵解释
优免对象
既得利益群体的反抗
反对张居正一条鞭法的人理由也很充分
一条鞭法被反对者阉割
后记:以评书体写作方式阐释晚明败亡
附录:相关参考文献及资料
前言
白银帝国的形成必须要有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在需求方面,明帝国商业的发达,催生出了官僚商人和走私商人两大商人势力。在他们和传统统治阶层的共同享乐化消费倾向下,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全国性的享乐化消费,因此造成了对白银的巨大需求,这便构成了前三章的主体内容。
第一、二章主要介绍了官僚商人和走私商人势力的增长。因为明政府希望垄断商业利益,这便使得一些政府行为的背后有了官僚商人的影子,例如王崇古、张四维等老晋商的崛起。
第四章则主要谈及了货币供给以及白银帝国的正式形成。明帝国并不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这便与民间的巨大需求产生了矛盾。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在经济政策特别是税收政策上予以最终承认,这便使一条鞭法的出现成为必然。
经过四章的阐述,白银帝国是如何形成的已经跃然纸上,读者也将从中读出笔者对白银帝国的批评。在当今史学界,绝大部分专家学者都对白银帝国持正面评价,只有少部分专家学者对其提出批评,而这部书的批评算得上是最系统、措词最严厉的了。
因为,在笔者看来:白银帝国形成后,全民性的享乐主义造成绝大部分白银流入权力阶层、走私集团和官僚商人集团的私囊中,明中央政府以及广大中小商人和百姓其实并没有多少白银。明帝国一些行业的兴盛,特别是娱乐业的兴盛,所托起的阶层则是上述集团及其帮闲者,与广大百姓无关。明帝国亡于「白银」是笔者写作本书的主体思想。
作为当时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无论经济、军事,还是科技文化都远远强于世界其他国家。然而,晚明却在最强大的时候灭亡了,人们应该惊讶,但又不应该惊讶。因为,白银帝国的虚假繁荣掩盖了一切灭亡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白银帝国造成吏治腐败和社会风气奢靡,官员插手经济领域,将官场变成商场,这一现象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唯一。
其二,白银帝国造成中央没钱,帝国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瘟疫、农民起义等问题时,没有财力支持,朱元璋所创立的非常先进的救灾体系,甚至整个荒政政策(包括救灾体系、预防体系、灾后救援)完全失效。
历来对于明帝国衰亡的原因有许多种说法,其实,晚明败亡的直接原因在于白银帝国的光环掩盖了诸多乱政问题,这些问题在第五章进行了重点分析。
第六章是在本书完成后,在各位师长、朋友、部分提前阅读草稿的读者的提醒下新增的章节。侧重描述了商业与贸易方面的政策的出台过程及权力斗争,以及对百姓的影响,但对于农业经济中的权力斗争及影响涉及非常少。所以,仓促间补写的第六章并没有按照「评书体」去写。
后记
以评书体写作方式阐释晚明败亡
一个强大的帝国至此已经变得无可救药,尽管它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傲视全球,但最终它还是失败了。在当时,欧洲列强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对晚明政府构不成威胁。即使到了干隆时期,面对干隆的傲慢英国也无可奈何,这并非英国人懂礼节、懂外交,而是它深知打不过。清朝中后期尚且如此,更何况二百多年前的晚明。
晚明是在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大的情况下败亡的,其历史原因尚待研究。本人是持综合影响论者,本人的理解是:过多的白银所造成的虚假繁荣,某些行业兴隆仅仅是表面现象,大部分人的生活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中央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败,造成税收大量流失,财政收入增长缓慢。
可悲的是,晚明进入了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政府没有资金进行救助,从而造成瘟疫流行、农民起义大规模出现,还有外族入侵,晚明政府受到了两面乃至多面夹击,最终轰然倒下。作为第一部作如此详细的论述和例证的作品,难免会有不周详之处,还望海涵。在写作过程中,我採用了较为新颖的写作风格,这就是评书体写作。
历史读物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专家式的正襟危坐,一种是民间的嬉笑怒骂,民间的嬉笑怒骂间则派生出三种写作方法。
一种是纯粹的综合普及,这种书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攒书」,尽管它有些问题,但却在普及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第二种就是类似于曲艺中的相声体,它带给民众的是趣味下的历史。典型的代表就是当年明月、袁腾飞等先生。他们发扬的这种文体本来需要作者有很强的幽默细胞。很可惜,许多后续的模拟者将该文体变成了没有积淀的戏说、陶醉于文字的口水书。
第三种就是本书所代表的评书体,它带给民众的则是快感下的历史。
相声体写作给予的是笑谈历史,在笑中体味历史的宏大。评书体与相声体最大的区别,其实早在作为曲艺的相声和评书中就已经奠定了。相声以及前身笑话如果不逗人笑就称不上相声、笑话,因此,它不以让人明白某些道理为根本目的。评书及其前身故事则必须要以道理为根本,因此,评书界常说:评书从来不教人坏。
因此,评书体历史写作无论在深度、广度、理论体系上都非常恰当。当然,如果您想从本书中得到页页笑声,那么,您显然会失望。因为,本书能够给您的是酣畅淋漓下厚重的历史感,在欣赏案例的潇洒与酣畅之后您会有淡淡的忧伤。最终,它会变作历史中的笑声并成为您永久的案头之作。
评书作为口头语言艺术,图书作为书面语言艺术,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口头艺术活泼中有着趣味,书面艺术则严肃中透着理性。弥合两者的区别其关键就在于案例的寻找。本书所涉及的百余个案例九成多都是有案可循的历史真实案例,只有几个因为案例难以寻找,作者结合相关历史事件、史料进行了发挥。
鉴于「评书体写作」属于初创,希望读者不吝赐教。显然,一种新诞生的文体会引来「阅读不适」,望请读者朋友多多爱护、指正。本人联系方式:blog.sina.com.cn/mengben;mengben1978@126.com。
在长达半年的没日没夜的阅读、写作,数月的修改中,我的家人、亲朋、同事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在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他们的祝福和一如既往的帮助。
感谢我的同事:李明建、李朝辉、刘熠、张静、王佳新、张长灵、张长利、张美英等人,在资料收集、整理、汇编方面的帮助。
感谢我的朋友:张建伟、杨勇、李连峰、张振新、许晓善、吕志勇、陈肯、班继胤、李全黄、仁胜、移然、熊广平、何奇、张为良等人,在对外联络方面的支持。
感谢我的师长:张印军、张印民、张习伟等,在写作方向、手法方面的指点。
最后,望各位读者朋友读后多多批评指正。
二○一二年四月十日于「五无斋」
这本书真的让我惊叹于作者的才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明朝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历史的深刻探讨。我从书中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与愚昧,勇敢与懦弱,贪婪与善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复杂而矛盾的多面性,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具感染力。我时常会因为书中某个角色的命运而感到唏嘘,也会因为某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而陷入沉思。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并非是单线性的,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个体,无数个偶然的事件交织而成。阅读这本书,就像在与历史对话,与过去的人们交流,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意义。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控尤其挑剔的读者,很少有历史类书籍能够真正满足我的胃口。但《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做到了。作者在史料的考证上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严谨的推敲,仿佛是在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可信的明朝。更难得的是,他并没有因此牺牲故事的可读性,反而将这些考证融入到生动的叙述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当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描绘,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时代画卷。每当我读到某个让我感到震撼的细节,我都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种“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是我阅读的最大乐趣之一。
评分这本书简直让我爱不释手!作者对明朝历史的挖掘和呈现方式非常独特,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部悬疑小说,层层剥开,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常常能颠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不禁拍案叫绝。书中的许多细节描写也非常到位,仿佛我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看到了那些鲜活的面孔,听到了那些此起彼伏的议论。每翻开一页,都充满了新奇感和探索欲,仿佛在跟着作者一起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考古发掘,每一次的发现都令人激动不已。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会揭示出什么,那些尘封已久的秘密,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真相,都将在我的眼前一一展现。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成长和蜕变。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名字有点犹豫,觉得“翻翻老账”听起来可能有些沉闷。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才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白银帝国》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想象。作者运用了非常巧妙的叙事手法,将那些可能枯燥的历史事件编织成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细节的刻画,人物的塑造,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代入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份子,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悲欢离合。这种阅读体验,就像在品味一杯陈年的美酒,初尝时或许有些微涩,但越品越能感受到其醇厚和回甘。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明朝,也让我对自己看待历史的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明朝历史颇感兴趣,但很多时候都觉得那些记载过于宏大叙事,缺乏人情味。直到我读了《白银帝国:翻翻明朝的老账》,我才真正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他没有停留在宫廷斗争和政治博弈的层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角落,去挖掘那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去探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背后隐藏的巨大能量。我仿佛看到那些商贾贩夫的辛勤劳作,那些文人墨客的清谈雅集,那些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这种视角让我对明朝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不再是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过去。每当我合上书本,那些画面和声音依旧在脑海中回荡,久久不能散去,足以证明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