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敦煌五十年:常书鸿自述

守护敦煌五十年:常书鸿自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学
  • 常书鸿
  • 文物保护
  • 历史
  • 回忆录
  • 文化遗产
  • 丝绸之路
  • 中国历史
  • 学术著作
  • 自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我一九四二年接受筹建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任务,一九四三年三月踏上敦煌的土地,至今已整整五十年了。在我生命的长河中,一大半献给了敦煌,献给我所热爱和向往的敦煌事业。无论是在戈壁敦煌,还是在异国他乡,或在其他地方,使我魂牵梦绕的就是你──敦煌。

  本书是「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先生自剖其一生及其与艺术的渊源。留学法国时精进于油画的技艺,却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惊讶地发现中国古艺术的珍宝:敦煌石窟壁画。他在一九四三年遂其心愿抵达敦煌,于隔年出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长达五十年的光阴,在国共时局交替的艰困下,他致力于敦煌艺术的探勘、描摹、修护和文献整理,并将之付诸于出版、展览,使世人重新发现此世界级遗产的瑰丽。凡此种种,透过常书鸿先生的自述纪录,显得格外的真实与珍贵。

本书特色

  为常书鸿先生自述其一生,尤其是保存敦煌艺术最真实的纪录。读者可透过本书,了解常书鸿等人是如何被保存中国珍贵的艺术遗产──敦煌石窟并将其发扬至世界。

作者简介

常书鸿(一九○四─一九九四)

  中国当代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一九二七年赴法国留学,学习油画。一九三六年回国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一九三六年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主任。一九四三年抵敦煌。一九四四年后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一九八二年任国家文物局顾问、敦煌文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因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等工作,被人称作「敦煌的守护神」。有《常书鸿油画集》、《常书鸿绘画作品集》、《敦煌艺术》等行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季羡林先生的贺词
初版前言∕路甬祥
新版前言∕李承仙

第一章 人生初途
1.童年生活
2.园遇知音

第二章 留学法国
1.巴黎学子
2.艺术上的彷徨
3.新奇的发现──《敦煌图录》
4.在巴黎—北平的国际列车上

第三章 西行前记
1.回国后的遭遇
2.大后方的风尘
3.破釜沉舟去敦煌

第四章 初遇敦煌
1.沿着河西走廊前进
2.致礼莫高窟
3.战风沙 筑围墙
4.乐在苦中

第五章 艰难岁月
1.心血沥沥
2.苦度难关
3.父女画展
4.黎明的前夜

第六章 国宝之光
1.欢庆解放
2.筹备京展
3.接待周总理参观展览
4.人民的表彰

第七章 保护与研究
1.出访印度和缅甸
2.考察麦积山、炳灵寺和新疆石窟
3.保护敦煌明珠
4.大规模的临摹与研究

第八章 飞天传友谊
1.敦煌艺术展在日本
2.难忘的回忆

附录一 年表∕李砚祖 辑录
附录二 参考文章
从敦煌近事说到千佛洞的危机
喜鹊的故事──敦煌散记之一
敦煌抒感
美与创造的世界──常书鸿与池田大作对谈录(摘录)
「敦煌守护神」的回答∕柴剑虹

初版后记
新版后记

图书序言

前言(新版)

  常书鸿先生《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一书新版即将与读者见面的前夕,友人们希望我能介绍一点关于这本书形成的过程。我脑海中浮现出我与先生共同生活、学习、工作四十八年一幕一幕的往事,心潮起伏,但又不知从何谈起。我非常笨拙,就简略谈一点吧!

  在与先生共同生活近半个世纪的日子里,我深深感到先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是一位经历了清朝、民国到新中国的三朝人物。在中国戊戌以来翻天覆地的历史洪流中,他像一块顽石,由黄河源头随着这条母亲河浪涛翻腾、冲击、滚跌以及河水的抚慰,而形成了一块奇石,一个奇石式的人物。

  先生一生,堪称戏剧性的一生,充满了矛盾,经历了极度困难和坎坷。他的生活经历,他走的路,往往形成两个极端。他出生在一个满族享受皇饷的驻防杭州的小军官──世袭云骑尉的封建家庭,但他却漂洋过海到法国追求西洋教育;他崇拜西方美术,在法国勤奋学习,获得得过金质、银质奖,被评选为法国美术家协会超选会员,肖像画协会会员,在法国过着安逸舒适的画家生活,但他却在见到伯希和《敦煌图录》和吉美博物馆的敦煌绢画以后毅然回到祖国,到敦煌从事祖国艺术瑰宝──敦煌艺术的保护与研究,终身不移;他生长在山青水秀,号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西子湖畔,但他却一头扎进荒漠戈壁,在这人迹衡少的敦煌莫高窟,一耽就是半个世纪;他是一个热情洋溢、感情丰富的人,但同时又是一个对认定要做的事非常自信,锲而不舍,保持了「杭铁头」特性的人。在敦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堪称是一位工作狂式的敦煌痴人。他不抽烟不喝酒,从来不贪图清闲安逸,除到国外出访有些游览安排外,在国内他从不游山玩水。一九五一年,我们住在天安门内西朝房,开了住房的门即可随便进出中山公园,但他从不去逛。「文革」前出差到北京,我们总是住在故宫,好几次就住在故宫御膳房午门内东侧小屋子,进出午门却从来未去过景山公园,至今我还不知道景山公署内是一种什么景象。

  一九八二年,先生和我迁居北京。他人在京城,心在敦煌。家中挂了好几个铃铛,微风一吹,叮叮当当,他感到自己又像是回到了敦煌,九层楼的铁马叮当,时时唿唤着他。直到一九九四年春节,当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领导来家探望先生时,他还表达了要继续敦煌研究的心愿。当晚,他伏案疾书,写了一封致江泽民主席的信。信中说:

  东京一晤经年有余,自感深蒙党和人民厚爱。余致力敦煌文物五十年,尚觉未竟之事倍矣,然赢弱之躯力有不逮。

  忆及当年受周总理「敦煌工作一辈子做不完,要世世代代做下去」之重托,现吾妻承仙、小儿嘉煌均有志继承我的事业,……吾心稍安。

  先生的心里,装的只有敦煌。他病重期间,全身浮肿,唿吸困难,低烧不退,但他对病痛只字不提,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敦煌。他忘记了自己的九十高龄和病重之躯,还在时时关心着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憧憬着敦煌美好的未来。对于他来讲,敦煌就是生命,敦煌就是一切。他是在对敦煌和敦煌艺术的深切怀恋中,离开我们,离开人世的。
先生魂系敦煌。

  关于先生写回忆录的由来,还要从一九七五年谈起。是年底,先生和我应兰州中川机场邀请,为机场创作一幅长六米、高三米的油画《刘家崃》,又名《激流颂》。这时正好《人民中国》主编康大川同志向先生约稿。先生就把他「文革」中写的十多万字的自题为《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检讨材料搬到中川机场,白天作画,晚上整理材料,于是写成题为《敦煌的风铃──三十六年敦煌话沧桑》一文,后在《人民中国》上连载七期。

  一九七九年,在全国政协出版社工作的贺捷生同志(贺龙长女)向先生约稿。她说,过去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很有特色,但戊戌以来的文化人包括不进去,因而决定出版《语言化史料丛刊》。第一辑刊登欧阳予倩、白玉霜、常书鸿、程砚秋等六人的传记性文章。该辑出版后,读者反应良好,据说常书鸿写的那篇尤其受欢迎。

  一九八一年,《人民日报》在日本的发行人秋冈家荣先生,翻译了常书鸿的自传本作品《铁马叮当》,由日本学研社出版。

  日本国际文化教育交流财团石坂纪念演讲,自一九七八年起,每年邀请世界上一位科学文化界知名人士做演讲。一九八三年,常书鸿先生是第六位演讲者。先生作了题为《我与敦煌》和《敦煌艺术》的讲演。在日本留学的儿子嘉煌根据先生的讲演录音整理后,题名《我与敦煌──四十年面壁荒沙里》,由日本SIMVL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二年,在母校浙江大学路甬祥校长(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领导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下,先生开始在上述已有传记性文字的基础上,重新整理文稿。以后几次因病住院,他就把材料带到医院,一面接受治疗,一面抱病撰写回忆录。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李砚祖博士帮助下,终于完成文稿整理工作,并在先生九十诞辰之际,于一九九四年四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

  《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初版时,先生考虑到书稿编得仓促,决定先少印一点;印出来的书,也主要用于向国内外各界亲朋好友赠送,并未面向社会发行。有鑑于此,朋友们建议,把这部书稍作修订,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浙江省博物馆「常书鸿美术馆」揭幕前再印一次,以满足读者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先生的一种纪念。就在这件事情酝酿的过程中,西北师范大学正式成立敦煌艺术学院,下设「常书鸿敦煌艺术工作室」,并把整理、研究常书鸿着作,弘扬敦煌艺术优良传统纳入工作计画。我想,杭州是先生的故乡,浙江大学是先生的母校,他的回忆录初版本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先生的荣幸。

  但同时,敦煌又是先生为之奋斗了半个世纪的地方,也是先生的故乡,而且挚爱至深;先生五六十年代曾在原兰州艺术学院任院长兼教授,该院美术系当时设有「常书鸿画室」;一九六二年兰州艺术学院撤销,美术系重又划归西北师范大学。所以西北师范大学可以说也是先生的母校。现在先生的回忆录要出新版,在甘肃出,也在情理之中;先生在天有灵,定会为之欣慰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有关方面的协商,决定新版《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放在甘肃出版。这个决定得到了西北师范大学和甘肃文化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理解和同意。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常书鸿敦煌艺术工作室」和丝绸之路杂志社的同志们,还承担了书稿的文字修订、编排和印刷出版中的许多具体工作。在这里,我谨向以上有关领导、朋友和同志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李承仙
1999年10月29日

图书试读

新奇的发现──《敦煌图录》

有一天我从卢浮宫出来,经过卢森堡公园,根据多年在巴黎散步的习惯,总要经过圣杰曼大道,顺便遛到塞纳河畔旧书摊去流览一下内容丰富的书籍。今天为了留一点参观卢浮宫的古代美术杰作的纪念,我特意去美术图片之部找寻……忽然发现了一部由六本小册子装订的《敦煌图录》。我打开了盒装的书壳,看到里面是甘肃敦煌千佛洞壁画和塑像图片三百余幅,那是我陌生的东西。目录、序言说明这些图片是一九○七年伯希和从中国甘肃敦煌石窟中拍摄来的。

这是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前后一千年中的创作。这些壁画和雕塑的图片虽然没有颜色,但那大幅大幅的佛教画,尤其是五世纪北魏早期壁画,气势雄伟的构图像西方拜占廷基督教绘画那样,人物刻画生动有力,其笔触的奔放甚至于比现代野兽派的画还要粗野。这距今一千五百年的古画,使我十分惊异,甚至不能相信。

我爱不释手地翻着、看着那二三百幅壁画的照片及各种藏文和蒙文的题字。这是多么新奇的发现啊!半个钟点、一个钟点过去了,这时巴黎晚秋傍晚的夜色已徐徐降临,塞纳河畔黄昏的烟雾也慢慢浓起来了,是收拾旧书摊的时候了!书摊的主认看我手不释卷的样子,便问:「是不是想买这部书?」我说:「我是中国人,这本书就是一本介绍中国敦煌石窟古代壁画和塑像的照相图册。

我很想买它,但不知要多少钱?」他回答说:「要一百个法郎。」那时我身边没有这么多钱,正在犹豫着。卖书的人看我舍不得离开的样子,就说:「还有许多敦煌彩色的绢画资料,都存在离此地不远的吉美博物馆。你不必买它了,还是亲自去看看再说吧!」

第二天一早,我来到吉美博物馆。那里展出着许多伯希和于一九○七年从敦煌盗来的大量唐代大幅绢画。有一幅是7世纪敦煌佛教信徒捐献给敦煌寺院的《父母恩重经》,时代早于文艺复兴义大利佛罗伦斯画派先驱者乔托七百年;早于油画的创始者文艺复兴佛拉蒙学派的大师梵爱克八百年;早于长期侨居于义大利的法国学院派祖师波生一千年。这一事实使我看到,拿远古的西洋文艺发展的早期历史与我们敦煌石窟艺术相比较,无论在时代上或在艺术表现技法上,敦煌艺术更显出先进的技术水准。这对于当时我来说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因为我是一个倾倒在西洋文化,而且曾非常自豪地以蒙巴拿斯的画家自居,言必称希腊、罗马的人,现在面对祖国如此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自责自己数典忘祖,真是惭愧之极,不知如何忏悔才是。

上面的比较,使我惊奇地发现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如此不同的差距,看到了我国光辉灿烂的过去。我默默思忖着:对待祖国遗产的虚无主义态度,实在是数典忘祖。回忆在艰难困苦中漂洋过海来到巴黎这个世界艺术中心,十年来差不多都沉浸在希腊、罗马美术历史理论与实践中,竟成长发展到如此的地步。在这一事实前面,我对巴黎艺坛的现状深感不满,决心离开巴黎,而等待着我的,当然不是塔西堤,而是蕴藏着四~十四世纪民族艺术的敦煌宝库。

就在我打算要离开巴黎之前,接到了南京国民党教育部长王世杰的电报,聘请我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教授,并要我从速返国任职。我接受了他的邀请。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名字,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些画面感极强的场景。敦煌,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仿佛自带一种苍凉而壮阔的美。而“守护五十年”,这几个字更是沉重而充满力量,它不仅仅是时间的跨度,更是意志的体现。我好奇,在这五十年里,常书鸿先生究竟经历了什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将自己的生命与敦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书中是否会详细记录下他如何从一位艺术家,转变为一位严谨的文物保护者?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描绘出他面对自然侵蚀、人为破坏时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又是如何带领团队,运用当时有限的条件,去对抗岁月的痕迹,去挽留那些即将消逝的艺术瑰宝。我相信,书中一定充满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也许有艰辛的跋涉,也许有感人的瞬间,也许有与困难搏斗的勇气,也许有对艺术的深深眷恋。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瞬间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常书鸿,一个名字,一个时代的印记,一种精神的象征。“守护敦煌五十年”,这几个字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传奇。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能够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坚守信念,矢志不渝?书中是否会详细描绘出他早年的艺术追求,以及他为何会选择将目光投向敦煌?我希望能看到,他对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塑像的细腻观察,他对每一笔色彩、每一处线条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他的视角,去感受他如何从一个纯粹的艺术爱好者,成长为一位肩负民族文化传承重任的守护者。书中关于敦煌的那些具体的保护措施,他如何面对挑战,如何解决问题,我想这些都会是极具价值的内容,能够让我对敦煌的保护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探索常书鸿先生那段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标题中的“自述”二字,预示着这将是一次非常个人化、充满情感的旅程。我想象着,在那些动荡的年代,在荒凉的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怀让他毅然决然地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选择投身于敦煌的艺术守护事业?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他初到敦煌时的景象,那时的莫高窟是什么样子?他又是如何克服语言不通、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等种种困难,一步步开展科学的保护工作的?那些壁画,那些塑像,它们在常先生的眼中,究竟是冰冷的文物,还是鲜活的生命?书中对细节的描绘,比如他对某幅壁画的理解,对某个佛像表情的揣摩,或者他与当地人民的互动,都会是我非常期待的阅读内容。我希望通过他的文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份对艺术的执着,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以及那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

评分

光是听到“守护敦煌五十年”这个书名,就觉得一股庄严而深沉的气息扑面而来。常书鸿,一个我一直以来都充满敬意的人物。我一直好奇,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从一个在艺术领域颇有造诣的艺术家,毅然踏上了守护敦煌的漫漫征途?这本书的“自述”形式,更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他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他在敦煌那些艰辛而又充满意义的日子?书中是否会展现他如何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科学的文物保护工作?我特别希望能读到他对敦煌壁画艺术的独到见解,他对那些历经千年风霜的艺术品的感悟,以及他如何将个人的艺术情感与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命融为一体。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只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关于奉献、关于守护的史诗,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它,去触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蓝色,上面是模糊的山峦剪影,再配上那几个苍劲有力的字——“守护敦煌五十年”,瞬间就能把人的思绪拉到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还没翻开书页,光是看装帧,就觉得它沉甸甸的,充满了故事感。我一直对敦煌非常着迷,总觉得那片沙漠藏着无数的秘密和文明的辉煌,也想象过那些为了守护这份瑰宝而付出毕生心血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这本书的标题直白地告诉我,它将带领我走进一位守护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在这五十年里,是如何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我期待着能够看到,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又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对艺术和历史的深刻理解。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缩影,是一曲献给中国古代文明的赞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