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政治风暴下的中国知识分子

准则:政治风暴下的中国知识分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知识分子
  • 政治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思想
  • 准则
  • 政治风暴
  • 当代中国
  • 知识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知识分子遇上政治,
  当艺术遇上文化大革命,
  中国的知识分子如何自处?

  陈独秀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决不依附他人的政治力量。
  林语堂短暂失误过后,很快地清醒过来,冷静下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做人。
  田汉在热心搞艺术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忘了政治,常常将对政治的激情融入戏剧创作中。
  闻一多由学潮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鼓动者。
  巴金勇敢地冲出家庭的牢笼,到异国他乡继续探求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真谛。

  本书对郭沫若、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陈独秀等二十多位作家进行解读,且根据传记所提供的资料,揭示出在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和文化体制下知识分子的困境,进而反思中国历史。

本书特色

  根据资料,对知识分子进行解读
  史料齐全

作者简介

孙德喜(1960-)

  中国江苏淮安人,武汉大学毕业,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迄今发表论文、诗文各百余篇,出版《20世纪小说语言的文化透视》与《历史的误会》等着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孤军作战的陈独秀 005
2不对称的爱情与婚姻 013
3特立独行的林语堂 022
4美丽的噩梦 033
5学潮中的闻一多 047
6不愿忏悔的夏衍 058
7从批人到挨整的张闻天 075
8废了文功的沈从文 087
9幸福的幻象 099
10尴尬沙汀 109
11走向祭坛的王实味 123
12农民作家赵树理 131
13纯粹文人邵洵美 141
14为了自由而流浪的徐訏 154
15消失了的民间 165
16「超现实主义」的艾青 177
17超越意识形态的爱国者 187
18被压抑的欢唿 201
19一意孤行的张爱玲 206
20走向理性的柏杨 213
21中年的金庸与晚年的金庸 223
22荆棘中的独立 230
23知识愤青戴厚英 241
24怨而不怒的张雅文 252
后记

图书序言

后记

  二○一二年年初,青岛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历史的误会-现代文坛上的人和事》。这本书被纳入良友书坊的「闲话文库」。当时我向编辑交稿的时候提供了三十多万字的文稿,对约四十位作家的人生作了个人解读。该书编辑后来与我商量,要求压缩到二十五至二十六万字,而我希望最好让书的容量大一些,尽可能少删去,这固然有敝帚自珍的成分,但是我觉得少删去一些,可以使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更全面一些。但是编辑先生说作为「闲话文库」之一,要求书的体量大致相仿,只好将书按二十几万字的规模来出。最终我接受了编辑先生的意见,与对方商谈删除某些篇幅。我曾经给良友书坊的《闲话》投过稿,到编辑这本书的时候,已在《闲话》上发表的四、五篇,为了避免重复用稿,于是先将这几篇从中拿掉。同时,编辑先生建议将写当代作家的也抽去一些,这样可能会免去某些麻烦,我觉得也有道理。这样,《历史的误会》出版后,我原来写作家的随笔还有十几篇,我觉得这些也应该集中起来与读者见面,但是单有这些篇幅我觉得比较单薄,于是又写了一些,仍然保持原来的体制和形式,对于问题的思考自觉比前一阶段的更成熟和深入一些,心态也更自由一些。

  特别可贵的是,《历史的误会》出版以后,不少朋友给我回馈意见令我感到欣慰,给我很大的鼓励,特别是淮阴师范学院的胡健教授、四川大学的陈思广教授、集美大学的姚楠教授、华侨大学的阮温凌教授、哈尔滨师大的汪树东教授、苏州科技大学的谢昉女士以及我的一些同事,都给予这本书以充分的肯定。我知道其中不乏情面之语,但也有非常可贵的诤言和激励,激发了我进一步写作的信心。正是在各位朋友的肯定和推动下,我还是以过去的一句话「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在自由中逼近真理」自勉,自己解开束缚心灵自由的利益诱惑,抵制了外在的某些羁绊,坚定按照这条路子写作下去。

  「闲话」名为「闲话」,据我看来,应该是「自由地侃谈」,免却学术论着的一本正经和高深的理论,可以随意所谈,谈出点味道来。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对于中国来说,实在是意味特别。由于我们刚刚从专制走向共和,但是我们的历史却颇坎坷曲折。而这种坎坷曲折在知识分子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虽然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看似伟大,然而却经受着各种的痛苦,精神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病态,不少作家毫无疑问成为严重精神病态的病人,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而且,他们的历史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与我们的现实关系密切。或者说我们今天的现实就是他们处境的延伸。因而我觉得,了解他们的病状实际上就是在认识我们自己,疗治我们这个时代。

  衷心感谢香港的《文学评论》、《前哨》、《香江文艺》、台湾的《大海洋》、内地的《闲话》和《长江学术》等刊物发表了这部书稿中的部分文章,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蔡登山先生的大力帮助和支持,本人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还要特别感谢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陈佳怡女士和邵亢虎先生,感谢台湾秀威科技资讯有限公司为出版本书给予的合作和便利!

  还有必要重申,热忱欢迎所有朋友对本书提出讨论、质疑、商榷和争鸣。为方便倾听对于本人写作的各种声音,我在这里提供电子信箱:sunde×i1960@sohu.com。我将永远真诚地恭候与倾听。

孙德喜
二○一二年五月十一日修订于扬州存思屋

图书试读

1―孤军作战的陈独秀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九日,已是孤家寡人的陈独秀在给S和H的信中透露:胡适送给他一个称号「终身的反对派」。对于胡适赠予的这个称号,陈独秀本人没有表示任何异议,只是申明他并非「故意如此」,在他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后来的专家学者也基本上认同胡适对陈独秀一生所作的这个评价。上海复旦大学的朱文华教授就将他的《陈独秀评传》的书名定为《终身的反对派》(青岛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版),贾兴权的《陈独秀传》(山东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版)将该书第十章的标题定为〈终身反对派〉。综观陈独秀的一生,这个评价确实非常恰当,突出了陈独秀一生中非常鲜明的叛逆的性格。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陈独秀奋斗一生,到最后却是单枪匹马,孤军作战,根本谈不上所谓的「派」。

倔强的个性

陈独秀的人生道路是由他的叛逆反抗的性格所决定的。早在他幼年的时候,陈独秀的祖父就从他的倔强的个性看出他将来的「不幸」。自从一八九七年与大哥一起离开家乡之后,陈独秀就以激烈的叛逆思想出现在人们面前。辛亥革命以后,陈独秀首先扯起「科学」(「赛先生」)与「民主」(「德先生」)的大旗,掀起了以反对封建专制文化为核心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继而与李大钊、李达、张申府等人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当选为中共早期最高领导人,从而成为包括国民党人在内的革命左翼力量的一面旗帜。然而,孙中山先生去世以后,国共之间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直至两党的彻底分裂,共产党方面遭受了重大的损失,陈独秀的领袖地位产生了严重的危机,他很快被从总书记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并且在党内受到了进一步的排挤和批判,从而被认为是「右倾机会主义」代表,而陈独秀对于来自党内的指责和批判,感到十分委屈,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没有错,而是将本来应该由史达林和共产国际承担的责任都推到他一人身上,要他承担大革命失败的全部责任。陈独秀与后来中共领导人的这种矛盾无法调和,而且还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他被开除党籍。如果按照简单的逻辑推算,陈独秀被清除出党,必然会像张国焘等人那样投入到共产党的敌人国民党的怀抱,然而历史并不是按照这种简单的逻辑运行的,陈独秀虽然一度与国民党左派关系十分密切,与许多国民党高层人士关系不错,但是那都是出于国共合作的需要与之来往频繁,而他对于后来国民党及其主政的国民政府仍然持反对态度,反抗其血腥暴政。在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是一手遮天的执政党,共产党是国民党最大的反对党,整个中国的政坛基本为国共两党所占,其他政治力量所占的空间实在是微乎其微。被他所创立的中共一脚踢开之后,陈独秀只能在政治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但是,陈独秀并不屈服,他依然高昂着头颅,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组织成立自己的政治派别―「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根据陈独秀本人的意思,他的政治信仰与中国共产党是一致的,都是要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只不过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与此时的中共中央存在着较大分歧,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其实,一个真正现代意义的政党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应该存异求同,通过思想交流和理论探讨来解决分歧。然而,陈独秀与中共中央之间并没有达成这种妥协,而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怀着敌意看待不同的意见和主张,因而对对方採取敌对的态度。更令陈独秀感到雪上加霜的是,他所建立的托派由于内部的权力争夺而不时排挤他,甚至恶斗到也将他开除的地步。尽管如此,国民党当局并没有放过他,于一九三二年将他逮捕,并且给他判了刑。直到一九三七年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被要求释放所有的政治犯时才将他释放。出狱之后的陈独秀考虑到国家利益,表示拥护国共两党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与国共两党都保持一定的距离,独自打着自己的旗帜,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决不依附他人的政治力量,独自一人地同他所反对的东西作战,表现出独立的坚强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种种风雨。作者以一种冷静的观察者姿态,深入探讨了政治风暴对知识分子思想、情感乃至生存状态的深刻影响。我特别被书中对个体命运的细致描摹所打动,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学者,在时代的浪潮中跌宕起伏,他们的苦乐悲欢,让人唏嘘不已。书中对知识分子在不同政治运动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思想的转变,有着十分详尽的梳理,这种梳理既有宏观的历史脉络,也有微观的人物细节,使得整个叙述饱满而富有张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讨人性的韧性与局限,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个体所能做出的各种选择。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是多么的宝贵,又是多么的艰难。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沉浸式的、极具冲击力的。仿佛置身于那段风雨飘摇的年代,亲眼目睹着知识分子在政治风暴中的挣扎与蜕变。作者的笔触,时而犀利如刀,直指历史的残酷现实;时而温柔似水,描绘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那些不为人知的轶事、那些泛黄的信件、那些被遗忘的言论,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构建起一个鲜活而令人信服的历史图景。它让我明白了,知识分子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们创造了多少学术成果,更在于他们在任何时代,都应该保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对社会抱有关怀,对真相保有追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脆弱,也看到了他们身上蕴藏着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从未熄灭。

评分

这是一次关于思想与时代的绝妙碰撞,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细致,发掘了那些在政治洪流中被掩埋或变形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书中的叙述,层层剥离,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与个体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个体在宏大叙事面前的渺小与伟大。那些在风暴中被裹挟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沉默,每一次妥协,每一次抗争,都充满了值得玩味的空间。作者没有简单地给他们贴上“英雄”或“叛徒”的标签,而是呈现了他们思维的动态变化,以及他们在时代巨变下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脸谱化的,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无奈。书中对于不同学术派别、不同知识分子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张力的描写,更是增加了历史的厚度,让我看到了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多元与分歧。

评分

这真是一本能让人醍醐灌顶的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作者笔下的知识分子,不再是教科书里符号化的形象,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想、困惑、挣扎,甚至恐惧。书中对他们思想的演变,面对政治风暴时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复杂的考量,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我尤其被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坚持独立思考的个体所打动,他们的坚守,即便是在最黑暗的年代,也如同微弱但顽强的星火,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书中的史料梳理得非常扎实,但又不像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让历史的温度得以传递。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了解历史,不如说是在与那些时代里的灵魂对话,理解他们的艰难,也反思我们今天所处的语境。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良知、勇气与选择的深刻探讨。

评分

这是一部格局宏大、视角独特的力作。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清醒和洞察,梳理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政治运动中的境遇,以及他们因此而产生的思想嬗变。书中对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分化、对不同思想流派的交锋,以及他们与政治权力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都有着非常深入的剖析。读这本书,让我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着丰富多样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也并非出于单一的动机。书中的论述,逻辑严谨,证据翔实,但又避免了学术的枯燥,读起来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一种对知识分子责任与担当的追问。它让我思考,在每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他们的声音,又该如何被听到,被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