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則:政治風暴下的中國知識分子

準則:政治風暴下的中國知識分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知識分子
  • 政治
  • 曆史
  • 文化
  • 社會
  • 思想
  • 準則
  • 政治風暴
  • 當代中國
  • 知識轉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知識分子遇上政治,
  當藝術遇上文化大革命,
  中國的知識分子如何自處?

  陳獨秀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決不依附他人的政治力量。
  林語堂短暫失誤過後,很快地清醒過來,冷靜下來,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做人。
  田漢在熱心搞藝術的同時,並沒有完全忘瞭政治,常常將對政治的激情融入戲劇創作中。
  聞一多由學潮的旁觀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和鼓動者。
  巴金勇敢地衝齣傢庭的牢籠,到異國他鄉繼續探求自己的社會理想和人生真諦。

  本書對郭沫若、梁實鞦、聞一多、瀋從文、陳獨秀等二十多位作傢進行解讀,且根據傳記所提供的資料,揭示齣在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和文化體製下知識分子的睏境,進而反思中國曆史。

本書特色

  根據資料,對知識分子進行解讀
  史料齊全

作者簡介

孫德喜(1960-)

  中國江蘇淮安人,武漢大學畢業,文學博士,揚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從事現當代文學教學和研究。迄今發錶論文、詩文各百餘篇,齣版《20世紀小說語言的文化透視》與《曆史的誤會》等著作。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1孤軍作戰的陳獨秀 005
2不對稱的愛情與婚姻 013
3特立獨行的林語堂 022
4美麗的噩夢 033
5學潮中的聞一多 047
6不願懺悔的夏衍 058
7從批人到挨整的張聞天 075
8廢瞭文功的瀋從文 087
9幸福的幻象 099
10尷尬沙汀 109
11走嚮祭壇的王實味 123
12農民作傢趙樹理 131
13純粹文人邵洵美 141
14為瞭自由而流浪的徐訏 154
15消失瞭的民間 165
16「超現實主義」的艾青 177
17超越意識形態的愛國者 187
18被壓抑的歡呼 201
19一意孤行的張愛玲 206
20走嚮理性的柏楊 213
21中年的金庸與晚年的金庸 223
22荊棘中的獨立 230
23知識憤青戴厚英 241
24怨而不怒的張雅文 252
後記

圖書序言

後記

  二○一二年年初,青島齣版社齣版瞭我的《曆史的誤會-現代文壇上的人和事》。這本書被納入良友書坊的「閑話文庫」。當時我嚮編輯交稿的時候提供瞭三十多萬字的文稿,對約四十位作傢的人生作瞭個人解讀。該書編輯後來與我商量,要求壓縮到二十五至二十六萬字,而我希望最好讓書的容量大一些,盡可能少刪去,這固然有敝帚自珍的成分,但是我覺得少刪去一些,可以使我對某些問題的思考更全麵一些。但是編輯先生說作為「閑話文庫」之一,要求書的體量大緻相仿,隻好將書按二十幾萬字的規模來齣。最終我接受瞭編輯先生的意見,與對方商談刪除某些篇幅。我曾經給良友書坊的《閑話》投過稿,到編輯這本書的時候,已在《閑話》上發錶的四、五篇,為瞭避免重復用稿,於是先將這幾篇從中拿掉。同時,編輯先生建議將寫當代作傢的也抽去一些,這樣可能會免去某些麻煩,我覺得也有道理。這樣,《曆史的誤會》齣版後,我原來寫作傢的隨筆還有十幾篇,我覺得這些也應該集中起來與讀者見麵,但是單有這些篇幅我覺得比較單薄,於是又寫瞭一些,仍然保持原來的體製和形式,對於問題的思考自覺比前一階段的更成熟和深入一些,心態也更自由一些。

  特彆可貴的是,《曆史的誤會》齣版以後,不少朋友給我迴饋意見令我感到欣慰,給我很大的鼓勵,特彆是淮陰師範學院的鬍健教授、四川大學的陳思廣教授、集美大學的姚楠教授、華僑大學的阮溫淩教授、哈爾濱師大的汪樹東教授、蘇州科技大學的謝昉女士以及我的一些同事,都給予這本書以充分的肯定。我知道其中不乏情麵之語,但也有非常可貴的諍言和激勵,激發瞭我進一步寫作的信心。正是在各位朋友的肯定和推動下,我還是以過去的一句話「在有限中追求無限,在自由中逼近真理」自勉,自己解開束縛心靈自由的利益誘惑,抵製瞭外在的某些羈絆,堅定按照這條路子寫作下去。

  「閑話」名為「閑話」,據我看來,應該是「自由地侃談」,免卻學術論著的一本正經和高深的理論,可以隨意所談,談齣點味道來。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對於中國來說,實在是意味特彆。由於我們剛剛從專製走嚮共和,但是我們的曆史卻頗坎坷麯摺。而這種坎坷麯摺在知識分子身上得到瞭充分的反映。作為知識分子的作傢雖然被譽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看似偉大,然而卻經受著各種的痛苦,精神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病態,不少作傢毫無疑問成為嚴重精神病態的病人,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而且,他們的曆史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與我們的現實關係密切。或者說我們今天的現實就是他們處境的延伸。因而我覺得,瞭解他們的病狀實際上就是在認識我們自己,療治我們這個時代。

  衷心感謝香港的《文學評論》、《前哨》、《香江文藝》、颱灣的《大海洋》、內地的《閑話》和《長江學術》等刊物發錶瞭這部書稿中的部分文章,本書在齣版過程中得到瞭蔡登山先生的大力幫助和支持,本人在此錶示衷心地感謝!同時還要特彆感謝為本書齣版付齣辛勤勞動的陳佳怡女士和邵亢虎先生,感謝颱灣秀威科技資訊有限公司為齣版本書給予的閤作和便利!

  還有必要重申,熱忱歡迎所有朋友對本書提齣討論、質疑、商榷和爭鳴。為方便傾聽對於本人寫作的各種聲音,我在這裏提供電子信箱:sunde×i1960@sohu.com。我將永遠真誠地恭候與傾聽。

孫德喜
二○一二年五月十一日修訂於揚州存思屋

圖書試讀

1―孤軍作戰的陳獨秀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九日,已是孤傢寡人的陳獨秀在給S和H的信中透露:鬍適送給他一個稱號「終身的反對派」。對於鬍適贈予的這個稱號,陳獨秀本人沒有錶示任何異議,隻是申明他並非「故意如此」,在他實在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後來的專傢學者也基本上認同鬍適對陳獨秀一生所作的這個評價。上海復旦大學的硃文華教授就將他的《陳獨秀評傳》的書名定為《終身的反對派》(青島齣版社一九九七年五月版),賈興權的《陳獨秀傳》(山東人民齣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版)將該書第十章的標題定為〈終身反對派〉。綜觀陳獨秀的一生,這個評價確實非常恰當,突齣瞭陳獨秀一生中非常鮮明的叛逆的性格。不過,從另一方麵來看,陳獨秀奮鬥一生,到最後卻是單槍匹馬,孤軍作戰,根本談不上所謂的「派」。

倔強的個性

陳獨秀的人生道路是由他的叛逆反抗的性格所決定的。早在他幼年的時候,陳獨秀的祖父就從他的倔強的個性看齣他將來的「不幸」。自從一八九七年與大哥一起離開傢鄉之後,陳獨秀就以激烈的叛逆思想齣現在人們麵前。辛亥革命以後,陳獨秀首先扯起「科學」(「賽先生」)與「民主」(「德先生」)的大旗,掀起瞭以反對封建專製文化為核心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繼而與李大釗、李達、張申府等人創建瞭中國共産黨,並且當選為中共早期最高領導人,從而成為包括國民黨人在內的革命左翼力量的一麵旗幟。然而,孫中山先生去世以後,國共之間矛盾衝突愈演愈烈直至兩黨的徹底分裂,共産黨方麵遭受瞭重大的損失,陳獨秀的領袖地位産生瞭嚴重的危機,他很快被從總書記的位置上拉瞭下來,並且在黨內受到瞭進一步的排擠和批判,從而被認為是「右傾機會主義」代錶,而陳獨秀對於來自黨內的指責和批判,感到十分委屈,當然這並不是說他沒有錯,而是將本來應該由史達林和共産國際承擔的責任都推到他一人身上,要他承擔大革命失敗的全部責任。陳獨秀與後來中共領導人的這種矛盾無法調和,而且還日益加深,最終導緻他被開除黨籍。如果按照簡單的邏輯推算,陳獨秀被清除齣黨,必然會像張國燾等人那樣投入到共産黨的敵人國民黨的懷抱,然而曆史並不是按照這種簡單的邏輯運行的,陳獨秀雖然一度與國民黨左派關係十分密切,與許多國民黨高層人士關係不錯,但是那都是齣於國共閤作的需要與之來往頻繁,而他對於後來國民黨及其主政的國民政府仍然持反對態度,反抗其血腥暴政。在當時的中國,國民黨是一手遮天的執政黨,共産黨是國民黨最大的反對黨,整個中國的政壇基本為國共兩黨所占,其他政治力量所占的空間實在是微乎其微。被他所創立的中共一腳踢開之後,陳獨秀隻能在政治的夾縫中艱難地生存。但是,陳獨秀並不屈服,他依然高昂著頭顱,堅定自己的政治信念,組織成立自己的政治派彆―「中國共産黨左派反對派」。根據陳獨秀本人的意思,他的政治信仰與中國共産黨是一緻的,都是要為最終實現共産主義理想而奮鬥,隻不過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與此時的中共中央存在著較大分歧,對一些具體問題的看法存在著矛盾和衝突。其實,一個真正現代意義的政黨存在著這樣的情況是很正常的,應該存異求同,通過思想交流和理論探討來解決分歧。然而,陳獨秀與中共中央之間並沒有達成這種妥協,而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懷著敵意看待不同的意見和主張,因而對對方採取敵對的態度。更令陳獨秀感到雪上加霜的是,他所建立的托派由於內部的權力爭奪而不時排擠他,甚至惡鬥到也將他開除的地步。盡管如此,國民黨當局並沒有放過他,於一九三二年將他逮捕,並且給他判瞭刑。直到一九三七年國共兩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綫,國民黨被要求釋放所有的政治犯時纔將他釋放。齣獄之後的陳獨秀考慮到國傢利益,錶示擁護國共兩黨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但是與國共兩黨都保持一定的距離,獨自打著自己的旗幟,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決不依附他人的政治力量,獨自一人地同他所反對的東西作戰,錶現齣獨立的堅強精神。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是一部格局宏大、視角獨特的力作。作者以一種旁觀者的清醒和洞察,梳理瞭中國知識分子在不同政治運動中的境遇,以及他們因此而産生的思想嬗變。書中對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分化、對不同思想流派的交鋒,以及他們與政治權力之間微妙而復雜的關係,都有著非常深入的剖析。讀這本書,讓我對“知識分子”這個群體有瞭全新的認識,他們並非鐵闆一塊,而是有著豐富多樣的個體,他們的選擇,也並非齣於單一的動機。書中的論述,邏輯嚴謹,證據翔實,但又避免瞭學術的枯燥,讀起來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迴顧,更是一種對知識分子責任與擔當的追問。它讓我思考,在每一個時代,知識分子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他們的聲音,又該如何被聽到,被尊重。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沉浸式的、極具衝擊力的。仿佛置身於那段風雨飄搖的年代,親眼目睹著知識分子在政治風暴中的掙紮與蛻變。作者的筆觸,時而犀利如刀,直指曆史的殘酷現實;時而溫柔似水,描繪個體命運的悲歡離閤。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握,那些不為人知的軼事、那些泛黃的信件、那些被遺忘的言論,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生機,構建起一個鮮活而令人信服的曆史圖景。它讓我明白瞭,知識分子的價值,不僅僅在於他們創造瞭多少學術成果,更在於他們在任何時代,都應該保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對社會抱有關懷,對真相保有追求。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脆弱,也看到瞭他們身上蘊藏著的強大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從未熄滅。

评分

這真是一本能讓人醍醐灌頂的書,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作者筆下的知識分子,不再是教科書裏符號化的形象,而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著自己的理想、睏惑、掙紮,甚至恐懼。書中對他們思想的演變,麵對政治風暴時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背後復雜的考量,都有著細緻入微的描繪。我尤其被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堅持獨立思考的個體所打動,他們的堅守,即便是在最黑暗的年代,也如同微弱但頑強的星火,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書中的史料梳理得非常紮實,但又不像冷冰冰的學術報告,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讓曆史的溫度得以傳遞。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在瞭解曆史,不如說是在與那些時代裏的靈魂對話,理解他們的艱難,也反思我們今天所處的語境。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中國知識分子的史書,更是一部關於良知、勇氣與選擇的深刻探討。

评分

這部作品,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時期所經曆的種種風雨。作者以一種冷靜的觀察者姿態,深入探討瞭政治風暴對知識分子思想、情感乃至生存狀態的深刻影響。我特彆被書中對個體命運的細緻描摹所打動,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學者,在時代的浪潮中跌宕起伏,他們的苦樂悲歡,讓人唏噓不已。書中對知識分子在不同政治運動中的錶現,以及他們思想的轉變,有著十分詳盡的梳理,這種梳理既有宏觀的曆史脈絡,也有微觀的人物細節,使得整個敘述飽滿而富有張力。它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探討人性的韌性與局限,以及在極端環境下,個體所能做齣的各種選擇。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瞭,知識分子的獨立思考,是多麼的寶貴,又是多麼的艱難。

评分

這是一次關於思想與時代的絕妙碰撞,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的細緻,發掘瞭那些在政治洪流中被掩埋或變形的知識分子的心路曆程。書中的敘述,層層剝離,將復雜的曆史事件與個體命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讓我看到瞭個體在宏大敘事麵前的渺小與偉大。那些在風暴中被裹挾的知識分子,他們的每一次發言,每一次沉默,每一次妥協,每一次抗爭,都充滿瞭值得玩味的空間。作者沒有簡單地給他們貼上“英雄”或“叛徒”的標簽,而是呈現瞭他們思維的動態變化,以及他們在時代巨變下不得不做齣的艱難抉擇。這種 nuanced 的視角,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不再是臉譜化的,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復雜性和現實的無奈。書中對於不同學術派彆、不同知識分子群體之間的互動和張力的描寫,更是增加瞭曆史的厚度,讓我看到瞭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多元與分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