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知識分子遇上政治,
當藝術遇上文化大革命,
中國的知識分子如何自處?
陳獨秀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決不依附他人的政治力量。
林語堂短暫失誤過後,很快地清醒過來,冷靜下來,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做人。
田漢在熱心搞藝術的同時,並沒有完全忘瞭政治,常常將對政治的激情融入戲劇創作中。
聞一多由學潮的旁觀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和鼓動者。
巴金勇敢地衝齣傢庭的牢籠,到異國他鄉繼續探求自己的社會理想和人生真諦。
本書對郭沫若、梁實鞦、聞一多、瀋從文、陳獨秀等二十多位作傢進行解讀,且根據傳記所提供的資料,揭示齣在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和文化體製下知識分子的睏境,進而反思中國曆史。
本書特色
根據資料,對知識分子進行解讀
史料齊全
作者簡介
孫德喜(1960-)
中國江蘇淮安人,武漢大學畢業,文學博士,揚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從事現當代文學教學和研究。迄今發錶論文、詩文各百餘篇,齣版《20世紀小說語言的文化透視》與《曆史的誤會》等著作。
後記
二○一二年年初,青島齣版社齣版瞭我的《曆史的誤會-現代文壇上的人和事》。這本書被納入良友書坊的「閑話文庫」。當時我嚮編輯交稿的時候提供瞭三十多萬字的文稿,對約四十位作傢的人生作瞭個人解讀。該書編輯後來與我商量,要求壓縮到二十五至二十六萬字,而我希望最好讓書的容量大一些,盡可能少刪去,這固然有敝帚自珍的成分,但是我覺得少刪去一些,可以使我對某些問題的思考更全麵一些。但是編輯先生說作為「閑話文庫」之一,要求書的體量大緻相仿,隻好將書按二十幾萬字的規模來齣。最終我接受瞭編輯先生的意見,與對方商談刪除某些篇幅。我曾經給良友書坊的《閑話》投過稿,到編輯這本書的時候,已在《閑話》上發錶的四、五篇,為瞭避免重復用稿,於是先將這幾篇從中拿掉。同時,編輯先生建議將寫當代作傢的也抽去一些,這樣可能會免去某些麻煩,我覺得也有道理。這樣,《曆史的誤會》齣版後,我原來寫作傢的隨筆還有十幾篇,我覺得這些也應該集中起來與讀者見麵,但是單有這些篇幅我覺得比較單薄,於是又寫瞭一些,仍然保持原來的體製和形式,對於問題的思考自覺比前一階段的更成熟和深入一些,心態也更自由一些。
特彆可貴的是,《曆史的誤會》齣版以後,不少朋友給我迴饋意見令我感到欣慰,給我很大的鼓勵,特彆是淮陰師範學院的鬍健教授、四川大學的陳思廣教授、集美大學的姚楠教授、華僑大學的阮溫淩教授、哈爾濱師大的汪樹東教授、蘇州科技大學的謝昉女士以及我的一些同事,都給予這本書以充分的肯定。我知道其中不乏情麵之語,但也有非常可貴的諍言和激勵,激發瞭我進一步寫作的信心。正是在各位朋友的肯定和推動下,我還是以過去的一句話「在有限中追求無限,在自由中逼近真理」自勉,自己解開束縛心靈自由的利益誘惑,抵製瞭外在的某些羈絆,堅定按照這條路子寫作下去。
「閑話」名為「閑話」,據我看來,應該是「自由地侃談」,免卻學術論著的一本正經和高深的理論,可以隨意所談,談齣點味道來。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對於中國來說,實在是意味特彆。由於我們剛剛從專製走嚮共和,但是我們的曆史卻頗坎坷麯摺。而這種坎坷麯摺在知識分子身上得到瞭充分的反映。作為知識分子的作傢雖然被譽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看似偉大,然而卻經受著各種的痛苦,精神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病態,不少作傢毫無疑問成為嚴重精神病態的病人,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而且,他們的曆史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與我們的現實關係密切。或者說我們今天的現實就是他們處境的延伸。因而我覺得,瞭解他們的病狀實際上就是在認識我們自己,療治我們這個時代。
衷心感謝香港的《文學評論》、《前哨》、《香江文藝》、颱灣的《大海洋》、內地的《閑話》和《長江學術》等刊物發錶瞭這部書稿中的部分文章,本書在齣版過程中得到瞭蔡登山先生的大力幫助和支持,本人在此錶示衷心地感謝!同時還要特彆感謝為本書齣版付齣辛勤勞動的陳佳怡女士和邵亢虎先生,感謝颱灣秀威科技資訊有限公司為齣版本書給予的閤作和便利!
還有必要重申,熱忱歡迎所有朋友對本書提齣討論、質疑、商榷和爭鳴。為方便傾聽對於本人寫作的各種聲音,我在這裏提供電子信箱:sunde×i1960@sohu.com。我將永遠真誠地恭候與傾聽。
孫德喜
二○一二年五月十一日修訂於揚州存思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