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期在天津市委员会办公厅工作,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担任市委文革办公室副主任;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我担任中共天津市委、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并兼任市委清查办公室主任,因而亲历了天津市两届党政领导层解体的全部过程。
作为一个少有的见证者和倖存者,一种历史责任感驱使我把这两段史实如实地记述下来。我自问没有能力来对文化大革命作深层次的评价,但愿所记的事实能便于管中窥豹,以见天津乃至全国十年「文革」之「一斑」。
我怎么写?我不要什么逻辑框架,也不要理论假设,只是照着运动发展过程,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一五一十地写下去,只为还事物的本来面貌,还历史的真实,为那些受到历史不公正待遇的人讨还一个公道。
作者简介
王辉
1930年生于天津市。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结业。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曾任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主任、市政府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天津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后转入学术界从事社会学研究,任天津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天津社会学会会长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曾多次获邀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访问讲学,曾在美国哈佛、康乃尔、杜克、芝加哥和日本早稻田、东京工业、中央等十余所大学发表演讲。出版学术着作十部,《中国的官场病》被译为日文出版。晚年主要从事专栏写作,曾先后在《今晚报》开「异域人生」专栏,在《天津日报》开「王老汉专栏」、「相约周日」专栏,在《天津中老年时报》先后开「王老汉杂话」、「相约王老汉」、「王老汉乱弹」专栏。出版《王老汉文集》五集。1998年离职休养。现任天津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市老年学学会会长、天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
上篇
中共天津市委、市人委倒台(1966—1967) 9
一、文化大革命的前奏:农村整风整社 9
二、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四清运动 18
「四清」实际上是「文革」的序幕 19
着名劳模和黑帮头子 22
总支书记与土匪世家 27
流毒全国的夺权斗争 31
「四清」夺权探源 35
可怕的宁左勿右思想 39
三、刀光剑影的华北局工作会议 46
最最特别的会议 46
惊心动魄的开端 49
《老生常谈》起风波 53
四、斗争矛头指向当权派 58
深入群众遭批判 58
提小意见惹大祸 61
点火批判一把手 65
说说党内斗争哲学 70
五、市委工作会议狼烟四起 74
开开停停的市委工作会议 74
公开点名批判的第一人 78
「学习材料」成了「大毒草」 82
主管书记在劫难逃 86
说些真话遭批判 90
六、炮打市委司令部 94
七、市委文革办公室记事 102
短命的文革办公室 102
闻名全市的「八.二六」事件 105
「红色恐怖」的岁月 109
异乎寻常的社会流动 113
八、风雨飘摇中的市委 118
市委第一书记鞠躬尽瘁 118
半瘫痪的工作会议 123
转入地下工作的天津市委 127
震惊全市的三轮二社事件 131
九、在政治漩涡中挣扎 135
我为市委写检查 135
被「揪」的感悟 139
转移档案的风波 142
十、万张集团冤案的由来 146
十一、市委的最后一幕 153
下篇
中共天津市委、市革委从重组到倒台(1967 — 1978) 162
一、中央对天津「文革」一锤定音 162
二、造反者的悲剧 169
造反组织的三个时期 169
中央十一次接见天津赴京代表团 175
「文革」最后的殉难者 186
三、天津市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194
参加起草市革命委员会成立的报告 194
中央批准天津市成立革命委员会 197
令人不解的几个问题 200
四、天津市革命委员会第一次改组 205
突如其来的绝密会议 205
中央首长接见 208
市革命委员会的改组 212
五、「批陈整风」:一次巨大的冲击波 215
六、旁观江青八次来津 220
七、江青与天津驻军 225
八、江青三访小靳庄 229
江青一访小靳庄 229
江青二访小靳庄 236
江青三访小靳庄 239
九、江青讲「儒法斗争」 243
附录:江青在「天津市儒法斗争史报告会」上的讲话全文 248
十、江青在津批文 262
十一、且看江青的政治表演 265
十二、天安门广场事件的前前后后 269
周恩来逝世后的弔唁活动 269
清明节前的悼念活动 274
追查所谓「反革命谣言」 276
要害是抢先点名批邓 280
十三、华国锋来津的风波 285
十四、毛泽东逝世以后 289
十五、清查张春桥的叛徒问题 293
十六、市委、市革委在「揭批查」中解体 298
十七、王曼恬之死 309
十八、我清查和清查我 315
十九、永不过关的检查 321
准备检查的过程 321
检查的主要内容 324
所谓「捂盖子」的问题 335
二十、解学恭其人 342
资深的共产党高级干部 343
传扬刘胡兰事蹟有贡献 344
深受中央器重的领导干部 346
在天津工作的几件大事 348
唯命是从、克尽厥职的领导干部 351
党内斗争的牺牲者 357
二十一、天津经济从未濒临崩溃的边缘 363
二十二、四十年回眸看文革 368
文革是史无前例吗? 369
中国第二次枪桿子夺权 374
文化大革命的文化特色 379
文革为改革开放开辟了道路 382
后记 385
注释 387
前言
毛泽东亲自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始于1966年5月16日,终于1976年10月6日,历时10年之久。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每个地区、每个单位乃至每个人的历史都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尽相同。天津市的「文革」史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中市级政权的两次倒台就是重要标志。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全国自上而下地开展了夺权斗争,导致当时的天津市党政领导机关彻底垮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普遍开展了清查工作,当年天津执政的党政领导层又随之解体。
我长期在中国共产党天津市委员会办公厅工作,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担任市委文革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办公室的全面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我担任中共天津市委、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并兼任市委清查办公室主任,因而亲历了天津市两届党政领导层解体的全过程。如果把当时的党政领导层比作一个人的个体,我亲眼目睹了他躺在病床上挣扎直至寿终正寝的全过程。
当然我也和他们共患难,不能倖免地被解了职,自己那小小的「官位子」也「死亡」了两次。随着数十年岁月的流逝,「文革」的当事人大都已经作古。作为一个少有的见证者和倖存者,一种历史责任感驱使我把这两段史实如实地记述下来。我自问没有能力来对文化大革命作深层次的评价,但愿所记的事实能便于管中窥豹,以见天津乃至全国十年「文革」之「一斑」。
阅读《天津文革亲历纪事》的过程,是一种既沉重又充满启发的体验。作者以极其克制的语言,却描绘出了那个年代的波澜壮阔与残酷真实。书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是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跌宕起伏。我常常在阅读时,被那些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的文字所震撼。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带来的伤痛,但他更注重于展现个体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生机,如何在压抑中保持人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社会细节的观察,那些关于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关于集体情绪的涌动,关于个体在漩涡中的挣扎,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真实得让人心疼。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历史的厚重,以及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责任。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对生命力量的歌颂。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理解那个特殊的年代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作者以一种近乎散文式的笔触,将个人经历与时代变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笔下的天津,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城市地理概念,而是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缩影。我特别被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深沉而内敛的情感所打动。他没有选择激烈的情绪表达,而是通过对事件本身的陈述,以及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描摹,来传递出那个时代对人性的考验和摧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经历的真实的故事。作者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具有独特的视角,他不是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试图去理解当时的语境,去挖掘事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作者一同走过那些曲折的道路,体验了那些起伏的人生。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从中汲取教训,也获得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节的力量”。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也没有去进行过于煽情的描述,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段段生动的人物对话、一个个令人唏嘘的事件片段,如同珍珠般一颗颗串联起来。我尤其对其中对当时社会氛围的描绘印象深刻。那种在特定意识形态裹挟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那种集体狂热下的个体失语,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回忆时,那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有对过往的追溯,有对人生的反思,更有对历史真相的渴望。书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比如街头巷尾的传言,人们脸上的表情,一次偶然的相遇,都构成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是这些细节,让整个叙事显得如此真实可信,如同身临其境。读完之后,我脑海中会不断回想起书中那些画面,那些人物,他们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一切,都成为了我理解那个时代的一扇窗。
评分翻开《天津文革亲历纪事》的扉页,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让我瞬间沉浸其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记录,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将那些激荡不安的岁月,那些鲜活的人物,那些深刻的事件,以一种近乎电影般的质感呈现在读者眼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冷静,即使面对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和扭曲,字里行间也透着一种克制而有力的力量。那些曾经被掩埋在历史尘埃下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个年代嘈杂的口号声,看到游行队伍的身影,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期待。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细腻的个人感受,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文革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他们的挣扎、他们的迷茫、他们的坚持。这种基于亲历的叙述,比任何宏大的理论分析都更能触动人心,它让我们深刻理解历史的温度,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但每一页都充满了力量,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这是一本充满温度的书。作者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用真挚的情感和详实的细节,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也看到了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力量。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煽情,而是用一种平和而深沉的笔调,讲述着那些属于特定年代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平常的场景,那些不经意的对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信息和丰富的情感。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个年代的声音,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气息,也能够理解那些曾经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生命、对人性的深刻反思。通过这本书,我得以更清晰地认识那个时代,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对个体的影响。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