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所撰《三国志》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时代,群雄逐鹿,人才辈出,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风云变幻,高潮迭起。陈寿以其优异的修史才能,善于掌握材料,剪裁有序,编次得体,叙事出色,文笔简鍊,精彩记录此一风云时代的真实面貌,被誉为是继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之后的史学大家。《三国志》也成为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一部杰作,超越早出的魏、蜀、吴专史,更淘汰晚出的有关三国的史着,而流传千古。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十数位历史学者共同注译,以集校注大成的清卢弼所撰《三国志集解》为底本,校以其他善本,注释汲取裴松之《三国志》注的菁华,导读、研析深入浅出,实为阅读与研究《三国志》最佳之佐助。
作者简介
梁满仓
中国社会科学科院研究生院历史所毕
中国社会科学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吴树平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
中国社会科学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这套《新译三国志》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很久,可以说,它已经占据了我书架上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之所以会选择这套书,纯粹是因为我对三国历史的着迷,而这套书的“新译”二字,着实吸引了我,让我好奇它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新意。刚翻开第一卷的时候,我还能清晰地感受到译者在忠实原文和现代读者阅读习惯之间努力寻找到的那个平衡点。历史名词的解释、人物关系的梳理,都做得非常到位,不像有些译本那样晦涩难懂,也不会为了通俗而牺牲掉原著应有的风骨。我特别喜欢它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对于一些古文词语的注解,往往不只是简单地给出释义,还会引申出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或文化习俗,这让我阅读的时候,仿佛打开了一个个小小的窗口,窥见了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更多侧面。
评分对于《三国志》这部经典,我一直觉得很难找到一本真正让我觉得“舒服”的译本。市面上的一些版本,要么过于古板,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史书,要么就过于随意,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像街头巷尾的闲聊,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这套《新译三国志》给我的惊喜,恰恰在于它恰到好处地把握了那个度。它在保留了史书应有的严谨和风骨的同时,又用一种更加流畅、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语言将其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在叙事节奏上的处理,不会为了堆砌史料而显得冗长,也不会因为追求速度而忽略掉重要的细节。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仿佛跃然纸上,鲜活生动。
评分我本身并非历史学专业出身,但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三国这段风云变幻的时期,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在尝试了市面上不少三国类的读物后,这套《新译三国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阅读起来没有太大的障碍,即使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译者也能通过精炼的文字和恰当的解释,帮助读者梳理清楚。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虽然是史书,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将人物写成冷冰冰的符号,而是赋予了他们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情感,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选择和命运。
评分读《三国志》这件事情,对我而言,一直有种特别的仪式感。我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带我深入那个时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叙事的版本。这套《新译三国志》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在翻译上,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用现代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了阐释,使得阅读过程顺畅而富有启迪。我喜欢它在处理一些历史细节时的细致,仿佛译者本人也曾经置身于那个时代,对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物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每当我读到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或是拍案叫绝的智谋对决时,都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这正是一部优秀的史书译本所应具备的力量。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三国志》的印象,更多地来自于各种小说和戏剧改编,对于正史的了解其实是比较碎片化的。这次接触到这套《新译三国志》,才真正开始系统性地走进那个真实的三国世界。它的翻译风格,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它既没有过于学术化到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也没有因为追求通俗而显得失真。我尤其欣赏它在引入注释方面的克制和恰当,不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却又能适时地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总的来说,这是一套让我觉得既有学术价值,又具备阅读乐趣的优秀译本,着实值得推荐给所有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