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汉三部曲』完结篇
司马迁不能说的秘密、史记汉书背后一刀未剪的幕后花絮
连苏东坡与王世贞都忍不住脑补的精彩剧情~~
继《秦崩》与《秦谜》,「历史福尔摩斯」李开元再次挑战司马迁,
发掘《史记》不曾说出的真相!
项羽的性格,如何成就他西楚霸王的形象,
又一步步将他推向悲剧英雄的舞台?
在充满投机者的乱世中,是什么机运,让韩信锋芒毕露?
韩信拒绝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对他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轨迹有什么影响?
刘邦又如何能同时背负着识人明主与寡恩疑忌的形象?
所有改变历史命运的高度,都是无数零碎抉择的堆叠。
但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深埋在残缺不全的史料下,等待被发掘。
秦朝末年,先有陈胜、吴广起义,后有项羽、刘邦逐鹿中原。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暗渡陈仓、鸿门宴、十面埋伏、乌江自刎,项羽、韩信及楚汉之争一直是耳熟能详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为千百年来的后人,塑造了项羽及韩信的形象,但许多情节仅寥寥数语,不足以再现真实场景。陈胜、吴广为何选择以项羽的祖父项燕及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为号召?侯生如何说服项羽接受刘邦的议和?韩信是如何借助古汉水之水势由汉中反攻关中?项羽又如何自城阳穿越鲁中山地奇袭彭城?随和策反英布、陈平收买项伯、郦食其劝降齐国种种外交谋略是如何完成?项羽如何失去人心,为秦人及楚人背弃?又是谁在乌江河畔目睹了项羽最后的身影?
李开元从不同的角度,谨慎地由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入手,加上合理的推论及想像,抽丝剥茧地找出散佚的历史片段,推理出楚汉相争的丰富细节。他既像一个细心为老胶卷复原上色的绘师,让这些已如传说般的苍白史实,再次展现立体且真实的面貌,更像一个亲自探访历史现场的侦探,带我们穿过层层迷雾,看清历史的真相,重新认识时代的转捩点。
作者简介
李开元
四川成都人,曾经是科学少年。北大历史系毕业,成为史学青年。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以人文学者自任。北大毕业,留校协助恩师任教。东大毕业,接任西山鸟定生先生之教席,供职于日本就实大学,任人文科学部教授。
景仰司马迁,钦佩罗素。致力于学术创新,追求贯通文史哲的风格。已经完成研究.叙述.理论的写作佈局,着有《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秦谜:秦始皇的秘密》。
自画像:飘泊的华人,历史的行者。
大宏愿:与天下有志者共勉,同建与英文字文化鼎立的汉字文化。
序言 文学比史学更真实?
人物介绍
第一章 大将韩信
第一节 本是韩国王孙
第二节 胯下之辱有兵法
第三节 韩信保卫项羽
第四节 张良求得汉中
第五节 国士无双
第六节 萧何截贤追韩信
第七节 汉中对
第八节 田荣反楚
第九节 汉中的交通地形
第十节 章邯看走了眼
第十一节 明出子午,暗度陈仓
第二章 彭城大战
第一节 韩王郑昌
第二节 张耳来归
第三节 吃软饭的陈平
第四节 秦汉的乡里社祭
第五节 古代的克格勃
第六节 义帝之死
第七节 联军攻佔彭城
第八节 项羽的反扑
第九节 刘邦的极限
第十节 回首彭城之战
第三章 南北两翼战场
第一节 刘邦坚强
第二节 冷面杀手英布
第三节 随和出使九江
第四节 骑将灌婴
第五节 魏豹反汉
第六节 韩信开辟北方战场
第七节 背水之阵
第八节 井陉访古寻战场
第四章 荥阳对峙
第一节 荥阳对峙的概观
第二节 陈平受馋
第三节 张良反对分封六国后人
第四节 离间楚国的真相
第五节 范增之死
第六节 争夺荥阳
第七节 刘贾、卢绾开辟敌后战场
第八节 郦食其说齐
第九节 项羽十大罪状
第五章 垓下决战
第一节 韩信击破楚齐联军
第二节 蒯通说韩信
第三节 侯公说项羽
第四节 陈下之战
第五节 垓下之战
第六节 乌江自刎
第七节 垓下行
第八节 刘邦如愿做了皇帝
第六章 倒影回声中的楚和秦
第一节 谁杀死了项羽
第二节 最后的秦军
第三节 秦京师军的下落
第四节 秦将杨喜的故事
第五节 楚父秦母昌平君
第六节 寻找传闻中的历史流
尾声 失人心者失天下
后记 历史是我们的宗教
附录
附录1 楚汉相争大事年表
附录2 项羽年表
附录3 韩信反攻关中的路线与武都大地震
附录4 苏轼《侯公说项羽》
附录5 王世贞《侯公说项羽》
参考论着举要
前言(节录)
序言 文学比史学更真实?
文学和史学,谁更真实?
文学所追求的极致是美,史学以求真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为了美,文学可以大胆地虚构,对于史学来说,虚构损害了真。
不过,有些哲学家并不这样看。亚里斯多德有一个说法,诗比历史更真实,他所说的诗,就是文学。因为历史所记述的,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文学所描述的,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更本质、更富有哲学意义,也就更真实。
世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六六三年,伽利略接受宗教裁判,正式宣佈放弃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日心说。据说,他当时嘀咕道:「但它(地球)确实转动。」这句话,至今找不到证据加以证明。这个故事,作为历史事实或许是假的,但是,它真实地刻画了伽利略在被迫放弃自己观点时的主观立场,具有逻辑的真实性。
在本书中,我详细地叙述了侯生说项羽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侯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透彻的人情利害分析,成功地说服了项羽接受刘邦的和议,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释放了被扣押在军中做人质的太公和吕后,成就了一桩历史上罕见的外交伟业。侯公说项羽这件事情,史书有记载,寥寥数语。但侯公如何说项羽的详情,史书却没有记载,是一段历史的空白。我的叙述,是为了填补历史空白的构筑。
多年以来,不管是历史学家还是文学家,都面临历史空白的困惑:对历史上肯定有过而史书没有记载的事情,究竟是沉默不语,用严谨和慎重将其束之高阁,还是打破沉默,用推测和想像将其构筑出来?
在写作本系列的第一部《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时,我力求打通文史哲,回到司马迁,力求用优美动人的文笔,用追寻往事的感触和脚行古迹的体验,去复活两千年前的那一段历史。在追求真实的叙述中,我曾经尝试用推测性的构筑,去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写成「戏水之战的秘密」,结果是赞否两论,毁誉参半。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再一次面临同样的困惑。有幸的是,在叙述到侯公说项羽的时候,我得到两位伟大先辈的支持,一位是宋代的苏东坡,一位是明代的王世贞。苏东坡读史,有感于侯生说项羽的详情失载,曾经撰写〈代侯公说项羽辞〉一文,纵横驰骋想像,有节有度叙述,堪称补史的名文。王世贞着有〈短长说〉上下篇,其中有侯生说项羽的篇章,也是匠心独运,构思巧妙。我读二位先贤,心灵相通之余,仍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活用两篇侯公说项羽辞,再次复活了侯公说项羽的详情。
苏东坡大气明朗,自述撰写〈代侯公说项羽辞〉的动机说:「侯公之辩,过陆生矣,而史阙其所以说羽之辞,遂探其事情以补之,作〈代侯公说项羽辞〉。」这句话说,侯生游说项羽的言辞,远远超过陆贾了。但是,史书没有将他如何说动项羽的详细记载下来,我于是探讨这件事情的事理情由,将其补充出来。清楚明确,他是有感于历史记载的空白,于是探讨当时的历史形势,基于相关的历史事实作合理的推测而构筑成文,宛若历史研究的文学叙述表达。
王世贞精巧曲折,他景仰司马迁,模仿《史记》撰写当代史传,他也景仰苏东坡,学习苏东坡为《史记》补白。不过,他的补白太多,他不便于直说,于是借助托古的方式,声称补白的文字出于地下。他为〈短长说〉作序说:「耕于齐之野者,地坟得大篆竹策一□,曰短长。其文无足取,其事则时时与史抵牾。……因录之以佐稗官。」这句话说,在山东地区,有人在耕地的时候,从坟墓中得到竹简一册,用大篆书写,篇题为『短长』。文字无甚可取之处,所记的文字也常常与史书的记载不同。……我将这些竹书文字整理记录下来,以供史官参考。」
〈短长说〉这部书,肯定不是出土文献而是王世贞的编撰。不过,这部书的内容,绝非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而是在史书记载的空白点上,运用间接的材料,基于已知史实,做合理的推测和构筑。这部书,从史料学的角度上看,无疑是伪书。不过,这部书,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是拟古文的佳作,从史学的角度上看,相当逼近历史的真实,从哲学上看,具有逻辑的真实性。
我曾经将历史学的知识结构概括为3+N的世界,史实是第一历史,史料是第二历史,史书是第三历史,之外是N个延伸的历史。毫无疑问,在这个3+N的历史世界中,史料最接近史实,不过,史料有低视野的欠缺,仍须用推想去与广阔的史实连接。在史料的空白处,合理的推测和构筑,应当是逼近历史真实的有力武器。
得到了这种认识以后,我在本书中较多地选用了〈短长说〉的内容,比如第四章第五节「范增之死」,讲述了临死前的范增接受占卜师的询问,极力为项羽的种种行为辩护,唯独对于项羽指使部下杀害义帝的事情不作回答,讳莫如深,似有难言之隐。
这件事情,是王世贞构筑的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作为历史事实或许是假的,但是,它真实地反映了范增被项羽猜忌出局的原因,他在对待义帝的态度上与项氏家族不一致。这个构筑的故事,具有相当的逻辑真实性。这个构筑的历史故事,比《史记》所记载的陈平使反间计,用不同待遇迷惑楚国使者的故事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所以,我在本书中,抛弃了《史记》的故事,使用了〈短长说〉的故事,并且将苏东坡和我自己的意见附在后面,既作为採用这个故事的根据,也作为历史见解的阐述。
往事留下的资讯往往是只言片语。史料少于史实,是历史学的一个永恆的困境,特别是古代史,更是万劫不复的陷阱。历史学家面对如此困境时,在发现新史料的努力和幸运之外,或许也需要拓展自己的方法和思路。
眼下,我呈现给读者的这本书,既是复活往事的历史叙述,也是连接古今的纪实文学。透过这本书,我也想表达一种思想:
一切历史都是推想。有时候,文学比史学更真实。
**第二段评价:**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波澜壮阔的秦末汉初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往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多半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故事片段,而这本书却将这一切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清晰而引人入胜的时间脉络。作者在梳理史料的同时,更注重挖掘事件背后的逻辑与人物动机,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项羽和韩信之间关系的 nuanced 描绘,他们既是对手,又是某种意义上的同路人,都在那个乱世中寻找自己的出路。项羽的刚愎自用,最终成了他走向灭亡的导火索;而韩信的审时度势,以及他那份难能可贵的军事才能,则为他赢得了后世的赞誉。书中对战役的描写也十分生动,并非简单的堆砌兵力数字,而是注重战术策略的展现,让人能够领略到古代战争的智慧与残酷。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看一部精心制作的历史纪录片,画面感十足,同时又充满了思想的深度。
评分**第一段评价:** 读罢《楚亡:从项羽到韩信》,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流水账,更是一场关于权力、野心、忠诚与背叛的宏大史诗。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娓娓道来,仿佛将读者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感受着战鼓的每一次擂动,目睹着英雄的每一次崛起与陨落。项羽的盖世英勇,虽败犹荣,他的悲剧性令人扼腕;韩信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他的崛起又充满了传奇色彩。书中对两人命运的交织与纠缠的刻画尤为精彩,让人不禁思考,是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了这样的英雄?又是什么样的选择,最终导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挣扎、抉择以及最终的命运。读这本书,仿佛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共情。那一段段血与火的岁月,那一个个或豪迈或悲壮的身影,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评分**第四段评价:**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英雄”定义的书。在我的印象里,项羽是无可争议的战神,而韩信则是运筹帷幄的军师。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更为复杂的人性。项羽的勇猛无匹,在战场上无人能敌,但他却缺乏政治远见,最终导致了楚汉相争的失败。而韩信,尽管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却也经历了被猜忌、被贬黜的坎坷命运。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并没有简单地賛美或批判,而是试图去理解人物的处境和动机,展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书中对于权力斗争的描写,以及各方势力之间的角力,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对人性、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它让我明白,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的光芒背后,往往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无奈。
评分**第五段评价:** 当我翻开《楚亡:从项羽到韩信》的第一页,便被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所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描绘了秦朝覆灭后,楚汉争霸的宏伟画卷。项羽的西楚霸王形象,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的勇猛、他的骄傲、他的悲情,都让人印象深刻。而韩信,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成长历程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士兵,一步步成长为能够与项羽抗衡的战略家,他的智慧与韧性,令人叹为观止。书中对战役的分析,深入浅出,即使是不熟悉军事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战争的魅力。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描绘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时,也关注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与挣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人物传记,它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历史人物有了更丰富的认知。
评分**第三段评价:** 这是一部能够让历史爱好者欣喜若狂的作品!《楚亡:从项羽到韩信》在保持历史严谨性的基础上,赋予了文字以鲜活的生命力。作者对史实的考证功力可见一斑,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将这些史料变成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将项羽、韩信等历史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我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但同时也为他的骄傲自大而感到惋惜。韩信的出现,则像一道划破黑暗的光,他的军事天才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人不禁惊叹于他“胯下之辱”到“功高盖主”的巨大转变。书中的细节描写,无论是人物的对话,还是战场上的氛围,都做得非常到位,仿佛亲身经历。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被书中情节所吸引,甚至会代入其中,去思考人物的选择与命运。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秦汉之际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