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遭遇这个时代,既非常不幸,又非常幸运。
因为它壮美,因为它残酷,因它充满苦难,又因它充满精彩。
全书透过家族人物的人生际遇、动盪年代的奇特故事及同学们艰难的戍边生涯,记录了中国社会几十年间的变迁、回归与和解。书中揭示了无奈历史命运下的人性幽暗和光明,在时代的转型中,抚慰了隐隐作痛的历史伤痕。
本书特色
1. 本书作者周孜仁在文革期间曾参加「重庆八一五派」并主编《815战报》。其所撰时局述评〈大局已定,八一五必胜〉曾引起毛泽东「关注」,被坊间斥为「全国五大毒草」之一。
2. 见证时代荒谬的书写,透过作者身边人物的人生际遇和动盪年代的奇特故事,记录了中国近几十年间的变迁、回归与和解。
作者简介
周孜仁
四川成都市人。高级工程师、作家、社会活动人士。大学主修电机制造。先后做过报社主编、省委秘书、作家、工人、高级工程师、职业经理人。因政治原因,曾多次被有司收审。晚岁在云南省从事老年网路教育等公益活动。
自 序
家族篇
我和父亲
二哥
三姐和她的资产阶级丈夫
四姐夫的远山恩仇
七姐的凄美人生
客家上坟记
社会篇
饥饿年代的饮食文化
大巴山记忆
1969年?一段旧闻背后的新闻
「学代会」闹剧
基督徒的云南故事
同学篇
电站,我的儿子
浴火记
序
命运总是乐此不疲地同我开玩笑:认真的和随意的、残忍的和荒唐的、早有预感的和猝不及防的。此生註定永无宁日。如被风暴和巨浪击碎的船,只留给我一块破碎船板。确实自由了,且再也不会沉没,我只能在大海漂流,直到如今,年已迟暮,老之既至。
一位朋友,现在身居高位了,他的属下曾告诉我,说这位高官不只一次在会上讲:「我这权利谁给的?党给的呀。人民给的呀。不能说明我水平高啊!我一位老师,水平比我高许多,时运不佳,最后只当了作家。」据说,他所称「老师」,就是我。此语谬病存焉。其一,我水平怎么说怎么不高;其次,我肯定也不是作家。几十年来,特殊时代把我整个儿抛在惊涛骇浪中,九死一生。为尊严,也为生存,我转换过的角色太多,从省委祕书到反革命疑犯,从维修电工到高级工程师,从新闻人到经理人……有几次,甚至几陷囹圄。
前面提到这位高官,因为好心,让我遭致了一次几乎毁灭性的厄运:他为此内疚。我真心实意对他说:人生,不就是一场旅行么,不就于不同社会途次阅读了不同人生风景么?深墙大院是一种风景,竹篱茅舍也是一种风景;高山大野是一种风景,小桥流水也是一种风景……谁能说哪一个更美?重要的是,我比别人阅读了更多人生景致,这就够了。欧阳夫子〈醉翁亭记〉有云:「醉能同其欢,醒能述其文」。我喜欢这种境界。醉者,与国与家与人同迷煳,同受难,同抗争;大悲大喜之后,噩梦醒来,能豁达,能理性,能从容不迫地记录自己(通过自己,记录整个社会)所历所为,所思所想。如认同人称作家,其源唯当于此了。别无他好,我就喜对着电脑倾诉,说社会、人和自己的命运,并且思考。
如是,隔三岔五,我便写了。利用工余、假日和节日,没完没了地写。无意发表,亦无经济诉求,但得心里平静而已。文毕贴去网上,能有读者点击,便很满足;若有被某编辑惠眼偶顾,得以登堂入室,印成铅字,更加惶惶了。文坛多名利场、是非地,世间何处无知音?涉足浑水而何?七八年间,竟得数十万字,在电脑萤幕上拼凑起来,密麻一片,其情何等欣慰!中国作家讲究级别、讲究三六九等。一个局外人,不经意间竟写出这么多,按洋人说法,作一WRITER(写字的人),够资格了。中国的「作家」二字翻成英文,好像也当是WRITER。
我遭遇这个时代,既非常不幸,又非常幸运。因为它壮美,因为它残酷,因它充满苦难,又因它充满精彩。能以一个见证人的名义,为它的履历表填写一行註脚,余愿足矣。
周孜仁 2012年10月 于昆明
这本书的书名《岁月回望录:红卫兵小报主编的家族追忆》,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历史和人性的好奇。我一直觉得,最生动的历史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叙述之中,而一个“红卫兵小报主编”的身份,更是让这种叙述具有了独特的视角和权威性。我好奇,他/她当年是以怎样的心态去主编这份充满时代色彩的报纸?文字背后又承载了多少真实的情感和思考?而当这份“主编”的身份转化为“家族追忆”的视角时,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书中的家族成员,是否会在这段追忆中,呈现出不同的立场和经历?比如,长辈们是否会分享当年参与运动时的热血与迷茫,而晚辈们又将如何理解和审视这段历史?我想象,书中可能会充斥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它会触及到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无奈与抗争,以及在时代变迁中,家族成员之间情感的维系与断裂。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通往过去,也通往心灵深处的窗户,我渴望从中看到一段既有历史厚度,又不失人情温度的真实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犹如一把钥匙,轻轻开启了我对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想象。一个“红卫兵小报主编”,一个“家族追忆”,这两个看似独立的身份与行为,一旦结合,便充满了探索的价值。我非常好奇,当年那位年轻的主编,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用文字记录时代,又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回望和梳理自己家族的故事。我猜想,书中或许会穿插着当年小报上的一些片段,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标题和内容,与家族成员的个人经历交织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我期待看到,家族中不同成员,在那个激荡的年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的命运又如何与大时代的车轮紧密相连。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家族的叙述,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在家庭层面的折射。我想象,字里行间会流淌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情感,有热血,有迷茫,有牺牲,也有温情。我期待,这本《岁月回望录》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感受那些鲜活的生命,去理解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泛黄的报纸,油墨的香气,以及那个年代特有的激昂语调。一个红卫兵小报的主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色彩的身份。这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那个时代话语权的一部分。而当他/她开始“家族追忆”时,我预感到这不会仅仅是一段个人史,而更像是一面映照整个时代的镜子。我想象,在那个激情的年代,家族成员们是如何被卷入历史的漩涡?他们的个人命运又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起伏?这本书可能会揭示出一些我们可能不曾了解的、发生在普通家庭里的,与政治事件紧密相连的故事。比如,家族中是否有人是坚定的革命者,有人是沉默的观察者,甚至有人是时代的受害者?主编的视角,会如何将家族成员的经历串联起来,并与他/她作为主编的视角产生怎样的碰撞?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个年代复杂的社会人情,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影。这本书,不应该只是一份简单的回忆录,而更应该是一份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一份对家族命运的深情呼唤。
评分“红卫兵小报主编的家族追忆”,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叙事的温度。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社会生活感到好奇,特别是身处其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情感又是怎样的。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作者的特殊身份——一个当年在信息传播领域有着一定影响力的角色,同时又回归到最亲密的家族关系上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去看待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我想象,书中的家族成员,或许有积极投身运动的,有默默承受的,有心怀困惑的,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主编的视角,是否会带着一种反思和审视,去重新解读当年那些激情澎湃的口号和文字?是否会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历史洪流之下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份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对人性复杂性的探索,一份对家族情感的深刻体悟。这本书,应该会是一次触动心灵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岁月回望录”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而“红卫兵小报主编的家族追忆”更是增添了一层特殊的历史厚度与个人视角。我一直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其宏大叙事的敬畏,也有对其个体命运的关怀。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不是从宏观政治层面,而是从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的视角,去触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非常好奇,作为当年红卫兵小报的主编,他/她当年是如何思考的?又是如何组织那些充满激情却又可能带有稚嫩言辞的文字?这本书会如何描绘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那些热血沸腾的口号,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被重塑、被考验的?我设想,书中一定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符号、语言和精神烙印,或许还有一些在历史记载中被忽略的细节。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段既有历史温度,又不失人性深度的家族故事,从中窥见一个时代的缩影,以及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成长与反思。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沉甸甸的过去,而我,作为一个读者,非常渴望去打开这扇通往过往的大门,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