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诡谲多变,让人目不暇给,充斥着危机与转机、期待与失望。综观历史走向和时代潮流皆由人所支配,尤其是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与社会扮演唿风唤雨角色的领导者,面对时代浪潮,有人在关键时刻把握机会,化危机为转机,化颓势为强势,进而扭转创造新局;有人则被时势的浪涛推来攘去,身不由己地随潮起落,成为残酷境遇下的牺牲者。
在民国这个舞台上,从推翻满清到东征、北伐、抗日、剿共、国民政府退守台湾,这期间所缔造的历史事件至今仍影响深远。这些在浩瀚岁月和历史浪潮中改变历史的关键,诸如: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乃至新文艺的复兴;故宫国宝的渡海迁台,除了保留不少珍贵文物之外,更深具政治意涵,建构了国府传承中华文化历史的正统性;季辛吉的秘访北京震撼全球,台湾因此被迫退出联合国,至今仍被拒于门外;末代皇帝溥仪令人扑朔迷离的婚姻,间接为那风云变幻的时代做见证;蒋介石与何应钦、李宗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就如同一部中国近代史,公诸于世的史料只是冰山一角,他们之间的角力、携手与争斗,象征了近代中国政治与民族主义者的悲剧;而抗战时代的汉奸与到处横行的特务,则更是那混乱时代的悲剧性产物。
本书透过天安门这个历代权力中心的风云变幻,将这些影响民国史的事件和人物的历史功过还原揭露;包括了末代皇帝的感情生活、五四运动、西安事变、国共内战、汉奸特务、毛蒋比较、蒋李斗争、故宫迁台、古宁头大捷、季辛吉秘访中国、胡适的秘密情人等精彩篇章。
民间史家林博文,长期蒐集大量史料,深入剖析历史长河中的转折点与弄潮儿,生动地为我们上了一堂学校没有教的民国史。
本书特色
铁血宰相俾斯麦曾说,决策者必须能够在静夜里听到遥远的历史马蹄声,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正确的判断。
深怀历史感的人,才有高瞻远瞩的胸襟与眼光,「以史为鑑」方能知所兴替。民间史家林博文,长期蒐集大量史料,深入剖析历史长河中的转折点与弄潮者,生动地为我们上了一堂学校没有教的民国史。
作者简介
林博文
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曾任美国中报总编辑、中国时报主笔,现居纽约。
着有:《跨世纪第一夫人宋美龄》、《一句话改变世界》、《历史从此改写》、《张学良、宋子文档案大揭秘》、《1949石破天惊的一年》、《1949浪淘尽英雄人物》、《悸动的六○年代》等书。
自序 聆听民国史的马蹄声
民国景观上的转折点
天安门传奇
五四运动虹光长在
抗战年代十大事件
西南联大辉照史册
故宫国宝迁台的涵义
古宁头大捷扭转台海情势
五○年代的香港「第三势力」
百年老店国民党的沧桑
鲁斯媒体集团与国民党
易劳逸与「国民党学」
惨淡岁月的台湾
季辛吉秘访北京撼动台湾
台湾政治脱胎换骨的年代
附录
中共提前到来的两大胜利
中苏共分裂导火线:八二三砲战
艾森豪、蒋介石与台海危机
民国长河中的弄潮者
末代皇帝溥仪的婚姻
日本侵华三大特务
抗战时代的汉奸
美丽特务郑苹如
蒋介石与何应钦关系错综
貌合神离的总统与副总统
民国总统「神话」连篇
吴鼎昌与《大公报》
李璜与青年党
「新闻动物」陆铿
口述历史开路人唐德刚
周恩来夜宴孔杰荣
游走两岸三地的特务大使李洁明
第一个华裔美军少将傅履仁
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芬
「知古而昧今」的史学家何炳棣
沉湎情色的「亚洲铁人」杨传广
胡适的最后情人
附录
夤缘善变的蒋介石文学侍臣陶希圣/龚选舞
自序
聆听民国史的马蹄声∕林博文
中国历史上,中华民国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有两个历史现场,一个在1949年以前的大陆,另一个则在1949年以后的台湾。没有人会想到清朝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在日本统治和用心建设五十年后,竟成为延续朝代香火的「蓬莱仙岛」!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官方史家不承认1949年以后的中华民国,但无可否认的是,台湾的中华民国,在毛泽东蓄意摧毁传统文化和蹂躏苍生的数十年间,不断地向大陆照射充满希望与人性的中华之光……
一九七二年二月下旬,美国总统尼克森首次敲开「竹幕」之门,对中国大陆进行破冰之旅。在尼克森访华期间,中方的主要译员是冀朝铸、唐闻生和章含之,美方的首席翻译则是曾在台湾学中文的傅立民(Charles W. Freeman, Jr.)。当时二十八岁的傅立民,在国务院上班时曾看到一份情报说,中国大陆已出版了一套点校本二十四史,他很兴奋,希望能到北京买一套。机会终于来了,他带了一笔钱准备随尼克森访华时买书。
傅立民短暂停留北京之际,特别抽空到王府井大街新华书店买点校本二十四史。书店店员告诉他,那套书还没有出版,一批学者还在点校中。傅立民失望地回到钓鱼台国宾馆。
中方接待小组对尼克森访问团每一个团员的动静,都一清二楚,他们也都会把一些细节呈报周恩来。尼克森一行飞往杭州前,周恩来请吃中饭,傅立民和尼、周同桌当翻译。席间,周恩来突对傅立民说:「听说你对二十五史很有兴趣,我不知道他们已开始写中华民国在大陆的历史。」周恩来把中华民国史列入二十五史了。周氏顺便向尼克森介绍二十四史,由傅立民翻译。
周恩来又向傅立民表示,既然你对中国历史那么有兴趣,我们准备送你们两套百衲本二十四史,一套给白宫,一套送国务院。周又说,他们将送一套刚出版的民初老政客兼言论家、时任中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的新着《柳文指要》给傅立民,傅氏大悦。章士钊(字行严,其养女章含之是乔冠华的第二任妻子)研究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着作《柳文指要》,颇受毛泽东欣赏,并推荐出版。中共动员一批学者点校的二十四史,直至一九七八年始全部出齐。过去数十年,中国大陆虽曾陆续出版有关中华民国史的书籍,但直到二○一一年八月,才隆重推出北京中华书局印行、中国社科院近史所主持编纂的十六册《中华民国史》、十二册《中华民国大事记》和八册《中华民国人物传》,总共三十六册,综述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中华民国史。
有两个历史现场的中华民国
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民国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有两个历史现场(亦可称历史场景),一个在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大陆,另一个则在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台湾。
没有人会想到清朝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在日本统治和用心建设五十年后,竟成为中华民国(蒋介石政府、国民党政权)延续朝代香火的「蓬莱仙岛」!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官方史家不承认一九四九年以后的中华民国,但无可否认的是,台湾的中华民国,不仅在毛泽东蓄意摧毁传统文化和蹂躏苍生的数十年间,不断地向大陆照射充满希望与人性的中华之光;并在大陆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被中共各级领导人当作改善统治文化的借鑑。
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中华民国史,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七年,却满布动乱、苦难、血泪、挣扎、外侮和内斗,不少史家认为只有从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民十七至民二十六)这个阶段比较争气,甚至美称为「黄金十年」。一般史家把「中华民国在大陆」的三十七年分为五个时期,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一六年(民元至民五),即袁世凯在政治舞台上当主角的时代是第一个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二八年(民五至民十七)的军阀割据和混战时期。第三个时期即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的所谓「黄金十年」阶段。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对日抗战,乃为第四个时期;从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至一九四九年大陆沦共,是第五个时期,亦为中华民国向大陆作最后告别的凄楚岁月!
时代巨轮大转向
南唐李后主哀叹:「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对故乡山水和祖国大地怀有无限深情的蒋介石,领导中华民族艰苦抗战,终获最后胜利,绝不会料到日寇投降后四年,江山遽然变色,这位自律甚严的老军人竟败给「无法无天」的老造反毛泽东。蒋介石完全应证了李后主所说的:「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的悲剧。「无限江山」和「反攻大陆」俱成蒋介石「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永恆缺憾!
民国史充斥了危机与转机,亦填满了失望与希望。历史走向和时代潮流是由人所支配的,尤其是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与社会领域扮演唿风唤雨角色的领导者,面对滚滚浪滔,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关键时刻把握机会,化逆境为顺境,化颓势为强势,从而创造胜利局面。蒋介石在大陆的失败,厥在于他经常在关键时刻错失良机,作出错误的决策或用错人,从内战惨败到经济崩溃,从政治守旧到社会停滞,蒋介石始终被时代巨轮拖着走,而不是带领时代巨轮向前进。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普遍响起「收复失土,丧尽人心」的怨言,绝非偶然。历史的变数,亦非单一因素所促成。
国军在国共内战全盘失利的原因,除了各级指挥官(包括蒋介石本人)的无能和战略与战术失当之外,战场外的民心大逆转、社会大失调以及国民政府的束手无策,殆为导致整个国家崩溃的致命要素。这也是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在一九四九年秋冬,面临「最是仓皇辞庙日」的巨痛!历史的大讽刺是,当年许许多多像前浙江省主席黄绍竑(季宽)一样,怀着「北国正花开,已是江南花落」而投向中共阵营的军人、政客和知识分子,到最后都在残酷地毛政权下被批被斗或唾面自干,人的尊严荡然无存,更遑论活下去!
去除「民国史史盲症」
曾于一九六五年做过《纽约时报》西贡分社主任(即驻越南首席特派员)的蓝古斯(A. J. Langguth),离开报界后在南加州大学(USC)新闻系教书,有一次在课堂上讲到媒体与越战的关系,他的学生都是在八○年代以后出生,越战对他们而言,如同「古代史」。他问学生知不知道越战时代的美国国务卿鲁斯克、白宫国安助理麦克乔治.彭岱、国防部长麦纳玛拉和美军驻越最高指挥官魏摩兰。全班学生都不知他们是何许人,只有三个学生说他们听过麦纳玛拉的名字。蓝古斯追问之下,这三个学生记忆中的麦纳玛拉,并不是越战时代的国防部长,而是一九一○年因劳资纠纷炸毁《洛杉矶时报》大楼的麦纳玛拉兄弟。
年轻人不懂本国近现代史,已成为举世皆然的一种普遍现象。海崃两岸的年轻一代,对历史缺乏兴趣,不知中华民国史和国共关系史,亦不知蒋介石和毛泽东所作所为,更不用提孙中山与袁世凯了!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尝言,决策者必须能够在静夜里听到遥远的历史马蹄声,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而又正确的判断。俾相认为深怀历史感的人,方有高瞻远瞩的胸襟与眼光,此即为「以史为鑑」的真谛。
环顾当今举世领导阶层,能够耳闻遥远的历史马蹄声的掌权者,盖已寥若晨星矣!
“聆听民国史的马蹄声”,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一种诗意和历史的厚重感。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尘土飞扬的街头,是穿着长衫的绅士,是身披旗袍的女子,是远处传来的悠扬丝竹,以及,那声声传入耳际的,有节奏的马蹄声。这马蹄声,象征着时代的脚步,象征着前进的力量,也可能象征着一种旧秩序的崩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民国时期那种特有的时代氛围,那种既有古朴的韵味,又有现代的冲击的交织感。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丰富的笔触,将那个时代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在我面前,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微之处。比如,那个时代的市井生活是怎样的?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的?那些在马蹄声中奔跑的身影,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历史事件,更能描绘出那个时代的“人”,那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我想,当读完这本书,我应该能够听到那穿越时空的马蹄声,并从中感受到民国那独特的韵味。
评分翻开这本书,就好像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朱漆大门,门后是那个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年代。书名中的“聆听”二字,让我对作者的叙事方式充满了好奇。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聆听?是采访当事人的口述历史?还是通过文学化的笔触,将历史的细节娓娓道来?我总觉得,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不经意的言语、那些被忽略的角落里。我渴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民国时期那些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呐喊,他们的低语。是否能听到革命者的慷慨激陈?是否能听到文人的忧国忧民?是否能听到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希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去挖掘那些驱动历史前进的深层原因,去理解那些复杂的人性。民国,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时代,既有新思想的涌入,也有旧传统的束缚;既有民族危机的深重,也有文化艺术的繁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找到那些不同声音的共鸣,解析那些历史的张力。这本书,或许能够成为我理解那个复杂时代的钥匙,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微观的视角,去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对于“关键民国”这个词,我一直充满了探究的欲望。究竟是哪个“关键”时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还是北伐的烽火,亦或是抗日战争的硝烟?还是说,是指那些奠定中国现代史基石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而是在聚焦那些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的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梳理出民国历史的脉络,理解那些前后相继的事件是如何环环相扣,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关键”的?是政治上的转型?经济上的变革?还是思想上的启蒙?亦或是社会结构的重塑?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对这些“关键”时刻的独到见解,能够听到他对于历史走向的深刻分析。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出那种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必然的逻辑。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对中国近代命运的探寻。
评分这本书的光辉封面,仿佛是穿越时空的回响,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民国,这个词语本身就蕴含着无数的故事、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以及那些在我们血脉中依然能感受到脉搏的名人。我总觉得,那个年代的中国,就像一匹正在奋蹄奔腾的骏马,充满力量,也充满了挣扎与变革。这本书的题目,尤其“马蹄声”这个意象,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个时代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感官的体验,一种现场感的捕捉。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时代的街头巷尾,去听那些曾经响彻的马蹄声,去感受历史的脉动。是不是会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是能够让我触碰到那个时代的温度,闻到那个年代的味道?我期待它能描绘出那个时代的鲜活群像,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涌动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选择与命运,是不是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生动的展现?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希望有那些细微之处的刻画,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些真正触动人心的细节。我想,这本书应该能让我对民国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刻的认知,不再是课本上那些冰冷枯燥的条目,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历史。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而民国恰恰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与变革的时代。这本书的题目,巧妙地将“关键”与“聆听”结合,并以“马蹄声”这一充满画面感的意象来概括,无疑吊足了我的胃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个多维度、多角度的民国。它是否能够深入探讨那些影响中国走向的关键决策者和他们的思想?是否能够描绘出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涌动,各种新旧思想的碰撞?是否能够展现出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听到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立场的声音,去理解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事件对社会、对人民造成的深远影响。我想,一本真正优秀的历史读物,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让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地理解当下,预见未来。这本书,应该能成为我探索民国迷人之处的重要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