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國(下) 新版

品三國(下) 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還原真實曹操,替周瑜辯誣,正說諸葛亮,重評司馬懿;
精闢分析三國故事中無窮無盡的人世智慧與教訓。

  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這是一個英雄輩齣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曆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

  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

  三國,究竟應該是怎樣的麵目呢?

本書特色

  ◎易中天因在電視颱開講三國曆史而迅速走紅,《品三國》即是根據節目內容撰寫而成的代錶作,深入探討與精闢分析三國故事中無窮無盡的人世智慧與教訓。

作者簡介

易中天

  一九四七年生,湖南長沙人,一九八一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曆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
 
  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帝國的惆悵》、《讀城記》、《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閤作)、《漢代風雲人物》等著作。近年撰寫齣版瞭「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係列」四冊:《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
 
  因在電視颱開講三國曆史而迅速走紅,成為中國人氣最旺的「親民學者」;《品三國》(上)、(下) 是根據節目內容撰寫而成的代錶作。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第二十五集 半途而廢

赤壁之戰對於曹操是當頭一棒,從此他的勢力不再到達南方。但曹操不是一個輕易言敗的人。所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也絕非自吹自擂。赤壁戰敗,隻不過把他從飄飄然的驕傲情緒中拉迴現實,該做的事情他還會做,而且會更加抓緊時間。那麼,赤壁之戰後,曹操做瞭些什麼呢?

赤壁之戰後,曹操在軍事上主要做瞭三件事情,那就是破馬、韓,徵孫權,伐張魯。這三件事,成敗不一,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沒有把事情做到底,或者窮寇不追,或者無功而返,或者得而復失,可謂「半途而廢」。因此,我們就很想知道這是為什麼。

先說第一件事。

建安十六年(西元二一一年),曹操決定西徵馬超和韓遂。這是赤壁之戰後曹操第一次大規模用兵。按理說,在經過瞭兩年多 的整頓和積蓄後,曹操應該再次揮師南下,徵討孫權和劉備,以除心腹之患,以雪赤壁之恨,為什麼要西徵呢?張作耀先生的《曹操傳》講瞭三個原因。第一,孫劉聯盟已成氣候,一時半會瓦解不瞭;第二,馬超、韓遂擁兵中原,遲早必除;第三,孫權有同馬、韓聯閤的傾嚮,隻是因為周瑜病逝纔沒能實施。據《三國誌‧周瑜傳》,周瑜提齣奪蜀(劉璋)、並張(張魯)、聯馬(馬超)的建議,是在建安十五年的十二月。弄清楚瞭這一點,我們就不難明白曹操為什麼會在建安十六年一開春,就準備對馬超和韓遂動手瞭。

但討伐馬超、韓遂並不容易。因為他們都是曹操錶薦的朝廷命官,又並無謀反跡象。莫名其妙地驟然徵討他們,師齣無名,說不過去。於是曹操就使用瞭一個陰謀詭計。據《三國誌‧武帝紀》,這年三月,曹操命司隸校尉鍾繇西徵張魯,命徵西護軍夏侯淵齣河東與鍾繇會師共進。我們知道,當時馬超、韓遂的主要兵力在關中,張魯的主要兵力在漢中。攻擊張魯,必經馬超、韓遂的防地。所以此令一齣,反對的人很多(比如治書侍禦史衛覬、倉曹屬高柔)。他們認為,馬超、韓遂之流,都是些胸無大誌的武夫,不過苟安一時而已。張魯遠在深山,道路不通。朝廷勞師遠徵,隻怕張魯沒滅掉,反倒驚動瞭馬超、韓遂,那就麻煩瞭。曹操聽瞭這些意見,肚子裏好笑,因為他要的就是逼反馬、韓。

不過這事《三國誌‧衛覬傳》裴鬆之注引《魏書》另有說法。《魏書》說齣這主意的人是鍾繇,原因是他認為馬超、韓遂這些人「外雖懷附,內未可信」,應該藉口討伐張魯來強迫馬超等送人質(脅取質任)。曹操讓荀彧去問衛覬(音季),衛覬反對。但曹操認為既然是鍾繇「自典其任」,那就隨他好瞭。結果關西果然大叛,曹操隻好親自帶兵前去平叛,死瞭幾萬人纔平息下來,於是曹操「悔不從覬議」。

這當然也是一種說法。但我以為,以曹操之善用權謀,怕不會是輕信瞭鍾繇吧!鬍三省注《資治通鑑》,就認為所謂「明討張魯,暗伐馬、韓」,乃是曹操的主意,而且是「伐虢取虞」之計,目的是逼反馬超、韓遂,再發兵討伐(以速其反,然後加兵)。這個我們也就不討論瞭。反正鍾繇的軍隊一動,馬超、韓遂等關西十部,果然全都反瞭。他們閤眾十萬,屯據潼關,準備和曹操拚個魚死網破。

這下子曹操可以名正言順地打他們瞭。當年七月,曹操在做瞭一係列戰略部署之後,以五十七歲的高齡,不辭鞍馬之勞,親臨前綫。據《三國誌‧武帝紀》裴鬆之注引《魏書》,當時有人提醒曹操,說關西兵慣用長矛,厲害得很,要注意呢!曹操卻輕鬆地說,無礙!戰爭的主動權在我不在賊。他們的長矛雖然厲害,我卻可以讓他刺殺不瞭,諸位就好好看吧!

事實上戰爭並不像曹操所說的那麼輕鬆。當年閏八月,曹操北渡黃河的時候就差一點陣亡。據《三國誌‧武帝紀》裴鬆之注引《曹瞞傳》和《資治通鑑》,當時曹操讓兵眾先過黃河,自己帶精兵百餘人在南岸斷後。剛要渡河,這時馬超率領步兵騎兵萬餘人殺瞭過來,曹操卻「猶據鬍床不動」。許褚、張郃等人見事不妙,急扶曹操上船。河流湍急,船在北渡時卻嚮東漂流瞭四五裏,馬超等一路追射,「矢下如雨」。將士們不知曹操在哪裏,人人恐懼。等到曹操過河相見,大傢悲喜交加,涕淚縱橫。曹操卻哈哈大笑說,今天差點讓一個小賊給乾掉瞭。

不過到瞭九月,情況就大不一樣瞭。曹操的軍隊全部渡過瞭渭水,馬超等人已毫無章法可言。據《三國誌‧賈詡傳》,當時馬超等人提齣割地求和,並錶示願意送子弟為人質。曹操徵求賈詡的意見,賈詡說可以假裝答應(僞許之)。曹操又問假裝答應以後怎麼辦,賈詡說「離之而已」。曹操馬上就明白瞭——用離間計。

這裏必須交代一下背景,就是馬超、韓遂這支叛軍,雖然號稱十路人馬,十萬大軍,其實不過烏閤之眾。主帥之間,也離心離德。馬超是馬騰的兒子,馬騰和韓遂則關係復雜。他們原本是老朋友,繼而又反目為仇。後來經曹操居中調解,把馬騰調入朝廷,馬超纔又和韓遂閤夥。這就有空子可鑽,有文章可做。正好,韓遂提齣要和曹操見麵,曹操便很好地利用瞭這次機會。據《三國誌‧武帝紀》,當時曹操和韓遂從各自軍營打馬齣列,走到中間地帶,親親熱熱地談瞭多時(交馬語移時)。談什麼呢?據說是「不及軍事,但說京都舊故」。這並不奇怪。曹操和韓遂的父親是「同歲孝廉」,和韓遂則是「同時儕輩」,敘舊也很正常。而且,說到會心處,還「拊手歡笑」。等到韓遂迴去後,馬超問他曹操都說瞭什麼時,韓遂的迴答便是「無所言也」。當然「無所言也」,因為本來就沒說什麼。但馬超等人是不會相信的。這麼多時間談笑風生,眾目睽睽,有目共睹,怎麼會「無所言也」?

馬超起瞭疑心以後,曹操又再做文章。據《三國誌‧武帝紀》裴鬆之注引《魏書》,以及《三國誌‧許褚傳》、《三國誌‧馬超傳》,第三天,曹操又和韓遂見瞭麵。不過,這次有馬超在場,曹操的態度也和上次不一樣。他在現場設瞭「木行馬」,作為屏障,又讓許褚橫刀立馬跟在後麵,明顯錶示齣對馬超的不信任。事實證明曹操的警惕是對的,因為馬超在這次見麵時確有襲擊曹操的意圖,隻是因為害怕許褚纔不敢動手。

這次會麵還有一件可圈可點之事。當曹操從從容容地來到陣前時,韓遂、馬超的屬將都在馬上嚮曹操拱手行禮。戰士們則爭前恐後來看曹操,擠成一團。曹操便笑著說,大傢是想看曹操吧?告訴你們,他也是個普通人,並沒有四隻眼睛兩個嘴巴,隻不過多瞭點智慧就是。韓遂、馬超的部下聽曹操這麼說,前前後後一看,纔發現曹操已「列鐵騎五韆為十重陳(陣),精光耀日」,一個個嚇得膽戰心驚。鬥誌既喪,戰鬥力就打摺扣瞭。

有瞭這些鋪墊,曹操就又使瞭一計。他給韓遂寫瞭一封信,故意圈圈點點,好像是韓遂改過的。曹操這封信是什麼內容,我們不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張作耀先生指齣的這幾點:一,曹操料定馬超必看;二,內容必定閃爍其詞,歧義甚多;三,一看就像是收信人改過的。結果,馬超果然看到瞭,而且果然起疑,不再相信韓遂。

我們知道,聯軍作戰,最怕的就是主帥不和。韓遂、馬超互相猜忌,軍心不穩,這個仗就打不贏瞭。曹操抓住時機,一仗就打得韓遂、馬超敗走涼州。勝利之後,曹操留夏侯淵守長安,自己則於次年即建安十七年(西元二一二年)迴到瞭鄴城。後來,韓遂在建安二十年(西元二一五年),也就是曹操徵張魯的那一年,被西平、金城諸將所殺;馬超則於建安十九年(西元二一四年),也就是劉備攻劉璋的那一年投奔瞭劉備。

現在說第二件事——徵孫權。

曹操破韓、馬,目的之一就是為瞭解除後顧之憂。關中既平,徵討孫權便提到瞭議事日程。備戰期間,曹操曾讓阮瑀捉刀代筆,給孫權寫瞭一封軟硬兼施的長信,而且開齣條件:一,如果能夠「內取子布,外擊劉備」,那麼,江東之任永遠歸你,還要加官晉爵。二,如果捨不得殺張昭,隻殺劉備也行。孫權當然不吃這一套。為瞭抗擊曹操,早在建安十六年,也就是曹操徵討韓遂、馬超的那一年,他就採納長史張紘的建議,將治所從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移到瞭秣陵(今江蘇省南京市),並改名建業。又採納呂濛的建議,在濡須口建立瞭軍港。孫權態度如此,決戰在所難免。

於是,建安十七年(西元二一二年)十月,曹操率領大軍,號稱四十萬,徵討孫權,建安十八年(西元二一三年)正月挺進濡須口。現在看來,曹操對這場戰爭的天時地利是估計不足的,因此剛一交戰就陷於被動,兩軍處於相持膠著狀態。據《三國誌‧吳主傳》裴鬆之注引《吳曆》,當時孫權屢屢嚮曹軍挑戰,曹操卻「堅守不齣」。於是孫權便親自乘瞭一條輕船(估計應該有一個船隊),從濡須口駛入曹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是孫權來瞭,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欲身見吾軍部伍也),便下令各軍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孫權的船隊「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在曹營前大約走瞭五六裏路,纔返迴。迴去的時候還轉瞭個圈,對著曹軍擊鼓奏樂,「鼓吹」瞭一番。所有這些,曹操都看在眼裏,不由得喟然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不過《魏略》卻另有說法,說當時孫權來看曹營的時候,乘的不是輕船,是大船。曹操也沒有說「弓弩不得妄發」,而是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孫權的船上,船就嚮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下令調頭,讓船的另一麵也受箭,使「箭均船平」,孫權也就迴去瞭。這事後來被羅貫中移花接木,變成瞭赤壁之戰時諸葛亮「草船藉箭」的原型。其實「草船藉箭」在技術上並不可能,孫權此舉也不是「藉箭」,這裏且不說它。

這兩件事,裴鬆之是並列地注在《吳主傳》的。這事不可能發生兩次,而學者多以《吳曆》所說為是。這個我們也搞不清。何況不管哪種說法是實,孫權的英雄氣概都躍然紙上。當然,《吳曆》所說,更有審美價值。想想看,孫權在輕船上看曹操,曹操在軍營裏看孫權,那是一種何等讓人心儀的場麵。它甚至讓我想起瞭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瞭你的窗子,你裝飾瞭彆人的夢。」當然,戰爭不是藝術不是詩。孫權此行如果裝飾瞭曹操的夢,隻怕也是噩夢。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